Ⅰ 肚子拔罐的位置圖片
肚子上有很多穴位,我們必須了解這些針灸穴位,不同穴位的效果是不同的。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肚子上的一個穴位,即人體腹部中心的大恆穴,肚臍旁邊的部位,具有減肥,清熱和通便的功效。因此,這種效果非常明顯。除了這些位置,還有許多穴位可以發揮調節作用。然而,很多人經常把杯子放在家裡,但由於他們對穴位知之甚少,所以往往沒有明顯的效果。因此,選擇拔罐的人最好有詳細的了解。
Ⅱ 為什麼要在背部拔罐
為什麼要在背部拔罐
人體的很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為氣血循行的主幹道,最害怕淤積。只有脊背這個樞紐通了,氣血運行通暢了,才能帶走淤積,滋養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如果經常在外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較熟悉,按摩師給您拔罐、按摩選擇最多的部位就是後背。在後背拔滿了罐,或者在後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
為什麼都願意選擇後背進行治療呢。是因為後背是膀胱經主要循行的部位,治療的范圍極其廣泛。可以說身體內任何疾病,都和膀胱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它就像你家的污水管道,如果不通,整個日常生活全都會被破壞。
鮮紅而顏、局部發熱——陽症、熱症、實症、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紅
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虛寒、濕邪
皮膚微癢——風邪、濕症
水泡、水腫、潮濕——寒症、濕氣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濕重
紫紅、暗紅——陰症、寒症、血郁
潮紅、淡紅——虛症
局部很快恢復原樣——說明快痊癒
如下圖:在腰骶部拔罐出現在顏色和相應問題
附件炎:出現紅色罐印
子宮肌瘤:罐像為規則的圈狀,顏色一般以青色為主
宮寒:膀胱功能區,打開罐以後是青色或者青紫色
1、罐印緊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淤,如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較重也會出現此印跡。如印跡數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調理,如走罐時出現大面積黑紫印時,提示風寒所犯面積大,應對症驅寒為主。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症。
4、淡紫發表伴有斑塊的,一般提示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斑點在穴位處明顯的,表明此相關內臟虛弱,比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或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會出現。
6、罐印呈鮮紅散在點的,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提示此穴所相關的臟腑異常或存在病情。
7、走罐或吸拔罐後,沒有罐印(或不明顯的),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的,提示身體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輕。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濕氣較重,若在患部出現較多小水泡時,預示由水濕所致,會有理想的療效,需要連續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時出現風團(如急性尋麻疹狀),提示為風椰所致,或是過敏性體質。
10、隨著病情的好轉,罐印也會隨著減輕,且不易現罐印,可以預防閑時多刮刮背,疏通經絡。
Ⅲ 額頭可以拔罐,這句話是正確的嗎
經常看到有人在額頭上拔罐,這是一種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物理療法,這句話是正確的。拔罐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下面我們科普一下什麼病情可以在額頭上拔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中老年朋友,可能在身體比較難受的情況下都會選擇用拔罐來緩解,因為在拔罐過後就會感覺到身體比較的輕松。
Ⅳ 婦科拔罐拔什麼部位
如果人怕冷,來月經時腰酸痛,多是腎陽虛,可在腰底部腎俞命門穴拔罐,有很好的補益效果,但是不要多拔,少拔為補多拔為泄。還可以在腹部肚臍下1.5寸處氣海穴拔罐。每個人體質不同,可嘗試後再做調整。
Ⅳ 拔罐器在背上什麼位置最佳圖片
拔罐並沒有拔罐器在指定位置的標准,只要避開大血管所處的位置和骨骼凸凹不平、毛發較多的部位就可以,選擇適當的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還有就是要注意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者,或者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
拔罐的種類和方法有很多,例如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除了最常用的火罐法(投火法、閃火法、滴酒法、貼棉法),還有水罐法和抽氣法,應用拔罐法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
(5)痛經拔罐拔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拔火罐是以罐為器,利用燃燒的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以產生負壓,使之吸著於皮膚,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膚淤血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否則會燙傷皮膚;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否則會損傷皮膚,還有使用時應注意選用罐口光滑、大小適宜。
Ⅵ 拔火罐法 詳細過程..適應症 禁忌症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1.調節作用
拔罐法的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由於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於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層;加之拔罐法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發生反射性興奮,藉以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之趨於平衡,並加強大腦皮層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機體恢復功能,陰陽失衡得以調整,使疾病逐漸痊癒。
其次是調節微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微循環的主要功能是進行血液與組織間物質的交換,其功能的調節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義。且還能使淋巴循環加強,淋巴細胞的吞噬能力活躍。此外,由於拔罐後自家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類組織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力,這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復。
2.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礎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與按摩療法、保健刮痧療法相似的效應,可以改善皮膚的呼吸和營養,有利於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對關節、肌腱可增強彈性和活動性,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強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縮;並可加深呼吸,增強胃腸蠕動,興奮支配腹內器官的神經,增進胃腸等臟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靜脈血管中血液迴流,降低大循環阻力,減輕心臟負擔,調整肌肉與內臟血液流量及貯備的分布情況。緩慢而輕的手法對神經系統具有鎮靜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對神經系統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
循經走罐:還能改善各經功能,有利於經絡整體功能的調整。再如葯罐法,在罐內負壓和溫熱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開放,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據用葯不同,發揮的葯效各異。如對於皮膚病,其葯罐法的局部治療作用就更為明顯。水罐法以溫經散寒為主;刺絡拔罐法以逐瘀化滯、解閉通結為主;針罐結合則因選用的針法不同,可產生多種效應。
操作要講方法
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BB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http://hi..com/szzytl
Ⅶ 痛經拔罐的正確位置圖
拔罐常用穴位:
先取俯卧位,在肝俞,腎俞,次髎穴採用留罐法, 留罐10-15分鍾。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1穴。
次髎:在骶部,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左右各1穴。
腎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1穴。
仰卧位,在氣海,關元,中極,足三里,三陰交,地機,太沖穴採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鍾。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方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方3寸。
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方4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約一橫指處,左右各1穴。
地機:在小腿內側,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左右各1穴。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後緣,左右各1穴。
太沖:在足背,第1,2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各1穴。
經期飲食注意事項有:
1、多吃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
經期內應多吃蔥白、木耳、花生、核桃、大棗、桂圓、玫瑰花。若在經期內,不小心吃了冰冷的食物,或是忍不住吃了冰,可以多喝紅糖煮生薑來平衡體內血液循環,促使血液流暢。
2、多吃富鈣食物
研究發現,女性大量攝入鈣質和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經前期綜合征風險。女性每天應該攝入1200毫克鈣,7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應多吃低脂牛奶、乳酪、酸奶、強化橙汁和豆奶、三文魚和維生素D強化牛奶等,並多曬太陽。
3、不要錯過早餐
為了避免特別餓的感覺,一天三頓應按時,早餐尤其不要錯過。如果經前期感覺憂郁,那麼錯過任何一頓飯都必然導致血糖大幅度波動,加重經前期綜合征。
4、多吃纖維和瘦肉蛋白
多吃糙米、燕麥和大麥麵包等全穀食物,多吃瘦肉蛋白和各種水果蔬菜。纖維幫助體內清除過量的雌激素。多吃蔬菜、豆類、全麥、蕎麥以及大麥(不僅纖維豐富,也含有大量的鎂)等食品,可攝入更多的維生素B1和B2,對預防經前期綜合征非常關鍵。
5、少吃糖
甜食會導致雌激素和孕激素紊亂,進而降低大腦中血清素水平,導致情緒不穩,更易焦慮,誘發經前期綜合征。專家建議,少吃或不吃甜食,多喝水,吃些新鮮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