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新疆庫車克孜爾石窟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給我搜索華動物園圖片 2025-10-07 21:23:33
圖片收藏app哪個好 2025-10-07 21:19:30
花開時節的唯美圖片 2025-10-07 21:15:59

新疆庫車克孜爾石窟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13 20:39:06

A. 庫車最值得去的地方

庫車最值得去的地方如下:

1、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它位於明屋達格山的懸崖上,窟內藏著大量精美的壁畫,是佛教最早傳入中原的所在,入口處高僧鳩摩羅什的雕塑,雙目微閉,卻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B. 九、克孜爾石窟:鳩摩羅什的故鄉

        知道克孜爾石窟是從一幅圖片上,一片灰褐色的山崖,山崖上密布著大小不一的石窟,一位盤坐在蓮花上的僧人青銅像聳立在山崖前的廣場中心,這就是克孜爾石窟,比敦煌石窟歷史還久遠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網路後知道這片石窟位於南疆庫車附近,是離中原最遠的石窟,到訪的人相對較少,而那位清瘦的僧人叫鳩摩羅什。 

        近年來拜訪過國內許多石窟,逐漸知道石窟是佛寺的一種特殊形式,通俗地說石窟早先就是寺廟,只是它的佛殿、講堂、僧房是以依崖鑿就的窟室存在。這一建築形式最早也是源於印度,後傳到中國。傳播中國的途徑是翻越帕米爾高原先到達南疆,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進入到河西走廊,又分別北上至大同,南下至洛陽。這條稱之為東傳的線路上留下了許多著名石窟,如龜茲石窟群、高昌石窟群,還有敦煌、炳靈寺、麥積山直至龍門和雲岡石窟,佛教也正是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中國。在這一佛教石窟傳播過程中,石窟中的壁畫和造像也在吸收著中原文化,逐漸本土化,由最初的高鼻樑、深眉眼人物形象漸漸漢化了,這其中克孜爾石窟是東傳石窟的第一站。   

        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是我們今天得以直接觸摸到的歷史,遺憾的是我們國家的建築大多以木構為主,木構建築因火災、地震及朝代更迭的戰火等原因,大都難以保存至今,現今遺世最久遠的也只是深藏在山西五台山外的南禪寺,距今1236年。  而石窟這一非木構的特殊建築,往往能躲避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保留下來,那裡的佛像壁畫是我們直接解讀歷史的最直接證據,這重要的文物,歷來受到有良知的當權者倍加珍惜和呵護。 

        克孜爾石窟始建於公元3世紀,是中國最早的石窟,它也因受古希臘、羅馬的藝術風格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意義特殊。來庫車拜訪它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只可惜今天的石窟已是滿目瘡痍,令人慘不忍睹,佛龕內空空如也,佛像早已被盜走,壁圖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因含有金箔均被剝去,整壁整壁的壁畫被一塊塊揭走,處處可見斑斑斧鑿的痕跡,令人痛心疾首。這些被盜走的文物卻漂洋過海最早走向了世界,今天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大多陳放著一百年前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掠劫的所謂「傑作」。 

     

  我在克孜爾第十洞窟的牆壁上,看到一段這樣的文字:「余讀德勒庫克著之新疆文化寶庫,及英斯坦因著之西域考古記、知新疆蘊藏古代藝術品甚富,遂有入新之念。故於一九四六年六月五日,隻身來此,觀其壁畫琳琅滿目並均有高尚藝術價值,為我國各地洞廟所不及。可惜大部牆皮被外國考古隊剝走,實為文化上一大損失......為此古代文化發揚光大,敬希參觀諸君特別愛護保管。」  洞窟的一側有文字介紹,知道這是民國期間一位名為韓樂然的學貫中西的大畫家,來此留下的。 

        鳩摩羅什也是近些年才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排名第一的佛經翻譯家,他所處的時代是我國唐朝前期的東晉,他的父親是天竺人(印度),母親是龜茲王的妹妹。鳩摩羅什生在龜茲,七歲時出家,因年少精進、博聞強記、遍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佛學造詣極高,一時被譽為龜茲國師。前秦皇帝派遣大將呂興征伐西域,特囑咐將鳩摩羅什帶回內地,後在涼州(武威)滯留十七年,又被迎請到長安,與事佛經和講援。 

        鳩摩羅什一生翻譯大量佛經,這些佛教典籍奠定了漢傳佛教的基礎,被譽為「千古一僧、八宗之祖」,後世評價其為「四大譯經家之首,譯界第一流宗匠、翻譯學鼻祖」。他翻譯的佛經簡約通暢、易讀易記,我們日常中使用的世界、緣分、未來、心田、愛河、煩惱、火炕、苦海、康復、一塵不染、天花亂墜、因果報應、大千世界、想入非非粉身碎骨、迴光返照等等都出自其手。

        他死後火化時,舌頭經久不燼,變成的金剛舌舍利,至今仍被安放在甘肅武威的鳩摩羅什寺中,迄今也有1600餘年。

        我在鳩摩羅什的雕像前徘徊了許久,端詳著他那清癯的臉龐,深邃的眉眼和高挺的鼻樑,那一身袈裟披在他消瘦的身軀上,他一隻腿蹺起盤坐在蓮花寶座上,低垂著頭,若有所思……           

       

     

C. 庫木吐拉千佛洞的簡介

庫木吐拉千佛洞,約5—11世紀佛教石窟寺。開鑿在新疆庫車縣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的東岸,是僅次於克孜爾石窟的古龜茲較大的石窟群。庫木吐拉系維吾爾語譯音,意為「沙漠中的烽火台」,它同時又被稱為「漢人洞」,是中原和龜茲傳統友好關系史的一個縮影。
石窟開鑿在木札提河(渭干河)東岸的山崖上,現(21世紀初)有編號的洞窯112個,現(21世紀初)存壁畫數千平方米,以描繪大乘佛教內容為主,壁畫藝術「唐風」較濃,並有少量雕塑,分為南區,北區,丁谷山峽谷區三部分。千佛洞壁畫作品及眾多各時代各民族文字的題記,不僅是一部新疆繪畫藝術史詩,而且也為研究新疆的經濟、文字、建築、音樂、舞蹈、服飾和工藝美術的發展史提供了形象材料。

D. 新疆千佛洞景色怎麼樣

這里的展覽主要有兩部分,一是王府的庭院、生活景象與歷代王爺與朝廷的關系。王府共有傳襲的12代王爺,其中先祖在清乾隆年間平定叛亂是建立功勛,被賜封為貝勒,後來歷代王爺都同中央政府關系密切,受到各種冊封。

龜茲人當時信奉的是小乘佛教,而現代無論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屬於大乘佛教,所以壁畫風格不同於其他地區出現的佛教內容,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也反映了古代龜茲人的風俗生活。

E. 中國有幾大石窟

中國有四大石窟,分別為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

1、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

2、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3、龍門石窟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4、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山鄉南側西秦嶺山脈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麥垛而得名。



(5)新疆庫車克孜爾石窟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麥積山石窟組成部分: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計構思極其巧妙。

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築的,是石窟寺建築中的珍品。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F. 克孜爾石窟的資料

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公里。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喜歡暢游天下的朋友,很少有人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但是克孜爾石窟(或稱為克孜爾千佛洞)的大名,卻不一定曾經有所聽聞。
如果莫高窟令你的心靈震撼,激起了你對歷史和藝術的好奇心,那麼你更要到克孜爾石窟一游。
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石窟」之美譽。但是克孜爾石窟是全國開鑿最早的石窟,大約始建於公元3世紀,比莫高窟還要早。
莫高窟以多姿多彩的佛教壁畫而聞名於世,而克孜爾石窟更是一條壁畫長廊,其內容之豐富,數量之龐大,延續時間之長,在我國現存諸石窟中都居於首位。德國探險家勒庫克曾經稱贊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他們「在中亞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優美的壁畫。」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范圍。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沖,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後,再傳入中原。龜茲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成為「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也成為佛教傳入中原的一個重要橋梁。石窟則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通過建築和壁畫來宣傳佛教教義。龜茲石窟窟群比較集中,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畫。有研究石窟的專家指出,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網路全書。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克孜爾石窟被視為群芳之冠。
在導游的引導下,我們一個石窟一個石窟鑽進鑽出。順著手電筒微弱的光線,我們瞪大眼睛,屏息端詳石窟里那些華美絢麗的壁畫,傾聽導游細述石窟的建築特點、壁畫的藝術特徵以及壁畫所表現的一個個佛教故事。
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築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為主室和後室。根據導游的介紹,石窟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券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跡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後,應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後室,觀看佛的「涅盤」像,然後再回到主室,抬頭正好可以觀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彌勒菩薩說法圖。
克孜爾石窟壁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構圖。在其中一個石窟,記者看到,每個菱形格里繪一個「本生故事」。莫高窟是以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本生故事」的情節,克孜爾石窟則是一圖一故事,每幅圖都是從一個「本生故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情節,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動物為構圖中心,四周輔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動物和背景等。
克孜爾石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令人駐足良久,令人浮想聯翩。但是,石窟處處滿目瘡痍,卻實在令人心痛,令人慘不忍睹:放置釋迦佛的拱型佛龕里空空如也;壁畫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均被剝走——因為它是金箔製成的;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畫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鑿的痕跡——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畫。
目前,克孜爾石窟的200多個石窟中,保存著1萬多平方米的壁畫。但是,在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特別是德國的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還陳列著大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這當然被那些探險隊從新疆劫掠而走的。
鳩摩羅什銅像矗立在克孜爾石窟前。鳩摩羅什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公元401年後,他在長安組織了規模龐大的佛經譯場,先後譯出佛經30餘部、約300卷,包括眾多中國佛教的基本經典。
http://www.cctv.com/travel/20040105/101934.shtml

G. 中國十大石窟

1、莫高窟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 石窟開發在沙漠高處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漢語中「漠」與「莫」通用,後來就叫成「莫高窟」。

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1.6公里。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大的佛像高達30多米,小的只有幾厘米。

敦煌的礫岩在牆上雕不了東西,結果就是糊上泥巴,然後在上面作畫,表現的內容比石雕要豐富要細致。敦煌氣候乾燥,而且又很少人去,所以塑像和壁畫過去的保存是非常好的,自然的破壞是極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