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裡發現的像蟋蟀,屁股帶兩把刀的蟲子,是什麼
蠼螋[qú sōu]是一種昆蟲綱革翅目的雜食性昆蟲,別稱夾板子、剪指甲蟲、夾板蟲、或剪刀蟲、耳夾子蟲、二母夾子,盛產於熱帶和亞熱帶,頭部扁而寬,復眼較小無單眼;觸角絲狀,一般由25節組成;口器咀嚼式。
蠼螋常生活在樹皮縫隙,枯朽腐木中或落葉堆下,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如果在家裡一般都會在衛生間。
2. 蟋蟀的耳朵並沒有在頭上,反而從前足的小腿上可以找到,這是什麼構造
許多昆蟲都有耳朵,但它們的耳垂與哺乳動物的耳垂不大相同。如果稱其為 "聽眾 "會更科學。因為這些結構是昆蟲的聽覺器官,但由鼓或絨毛組成,可以分辨出同伴的聲音。此外,蟋蟀的耳朵不在頭上,而是在其大前腿的脛骨關節上,可以理解為靠近膝蓋。這就是為什麼一隻蟋蟀指著自己的膝蓋對其他動物說:"我的耳朵很疼 "而被嘲笑的原因。蟋蟀的耳朵不在頭上,而是在其前肢的小腿上。
3. 怎樣挑選厲害的鬥蟋蟀
主要可以從七個部位看
1 、頭
額頭要鼓起,眼要突,有稜角。斗絲清晰,顏色與眉反搭最好,比如金絲銀眉或者銀絲金眉。大體顏色分青,黃,紫,紅,白。
2、 項
寬大,兩邊鼓起,指甲印清晰,上有白色絨毛。看顏色,可分青項,鐵項等
3 、牙
牙要厚重,咬合力度大,就是所謂的口重,牙上鋸齒突出,左右吻合,其次顏色也很重要,一般單色為上品(烏牙,象牙白,黃牙等),混色搭配不一樣,就有高有低了。陰陽牙例外。
4、 翅
反搭,梅花,小飛機等異類太少見,不說了。一般長衣,寬翅,包翅,為上品,短翅也有精品,鳴叫時,角度越高越好,聲音洪亮,厚重,有金屬質的感覺最好。啞翅除外,但一般啞翅都很猛的。
5、 爪
傳說中的赤爪金龍估計是見不到了。一般來說腿爪干凈飽滿,趴著鋪開面積大,一般都不錯。
6 、須
長而粗直者佳,平時立於額頭。有動靜的時候分別上下晃動。
7 、鈴門
就是蟲子屁屁,這個我還真沒怎麼研究過。
總體上來說,越重越好,越異越牛。
4. 如何挑選蟋蟀
主要可以從七個部位看:頭 額頭要鼓起,眼要突,有稜角、項 寬大,兩邊鼓起,指甲印清晰,上有白色絨毛、牙 牙要厚重,咬合力度大,翅 ,厚重,有金屬質的感覺最好。啞翅除外,但一般啞翅都很猛的、爪 一般來說腿爪干凈飽滿,趴著鋪開面積大,一般都不錯。
5. 怎麼看蟋蟀的品相
耳朵,品相好的蟋蟀耳朵和頭絲需達到等粗,耳朵粗細不要粗於斗絲,兩耳的間距也需等寬;頭色,品相較好的蟋蟀頭色光亮,品質較差的頭部帶有黑暈;五官,品相好的蟋蟀眼睛呈金色或兩眼呈不同的顏色,觸須較為靈活,牙齒十分堅硬。
1、耳朵
蟋蟀眼睛以漆黑、突現、位置偏正的為最佳,這類蟋蟀的生性剛烈,好鬥。品相好的蟋蟀眼睛呈金色或兩眼呈不同的顏色,眼睛轉動靈活,擁有細長的觸須,而觸須呈捲曲狀的蛐蛐,則為衰老或殘次品。
6. 如何快速區分蟋蟀和蟑螂
從有沒有翅來區分,蟑螂有翅,蟋蟀沒有。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
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c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蟑螂,泛指屬於「蜚蠊目」(學名)的昆蟲, 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Blattaria),俗稱蟑螂,是常見的醫學昆蟲。蟑螂體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頭小,能活動。觸角長絲狀,復眼發達。
翅平,前翅為鞘翅後翅為膜翅,前後翅基本等大,覆蓋於腹部背面;有的種類無翅。不善飛,能疾走。不完全變態。產卵於卵鞘內,約有600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活在野外或者室內。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
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壞的花生幼苗達11%~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蟑螂可人工感染導致亞洲霍亂、肺炎、白喉、鼻疽、炭疽以及結核等病的細菌。蟑螂可攜帶蛔蟲、十二指腸鉤口線蟲、牛肉絛蟲、繞蟲、鞭蟲等多種的蠕蟲卵。它們還可以作為念珠棘蟲、短膜殼絛蟲、瘤筒等多種線蟲的中間寄主。
蟑螂也可以攜帶多種原蟲,其中有4種對人或動物有致病性,如痢疾阿米馬、腸賈第蟲等。實驗研究已確證,蟑螂能攜帶,保持並排出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蟑螂也可攜帶真菌。
我國在江蘇南京和南通,也曾在室內捕獲的蟑螂體內分離出多種真菌,包括大量黃麴黴病菌。雖然蟑螂攜帶多種病原體,但一般認為病原體在它們體內不能繁殖,屬於機械性傳播媒介。
然而由於它們的侵害面廣、食性雜,既可在垃圾、廁所、盥洗室等場所活動,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它們引起腸道病和寄生蟲卵的傳播不容忽視。
此外蟑螂體液和糞便引起過敏的事例也有報道。再者,工廠產品、店中商品以及家中食物等都可因蟑螂咬食和污損造成經濟損失。偶而也有因蟑螂侵害而導致通訊設備、電腦等故障,造成事故。國外有人稱蟑螂為「電腦害蟲」。
7. 這是啥蟲子
書蟲,也叫衣魚,亦稱剪刀蟲、蠹魚、璧魚、燕尾蟲等,是一類較原始的無翅小型昆蟲,屬纓尾目、衣魚科。該蟲不僅是室內干儲物的蛀蟲,更是各地圖書館里普遍存在的重要檔案圖書文物害蟲。衣魚的食譜廣泛,諸如穀物、成品糧、中草葯材、室內塵中的有機質、照片、紙張、漿糊、膠水、棉布、動物皮毛、絲絹纖維和人之皮屑等富含蛋白、糖類和微量元素的物質。衣魚幼蟲與成蟲在食性特點方面相似,含糖豐富的食物對其更具有誘惑力。
8. 挑選蟋蟀的要點在哪裡
觀察頭色:挑選時以頭色閃亮開光的蟋蟀為佳,避開頭部有黑暈的蟋蟀。 斗線均勻:上品蟋蟀具有斗線粗細均勻、輪廓清晰、連貫不斷的特點。 頂門突出:頂門突出的蟋蟀質量更好。 查看眼睛:蟋蟀眼睛以漆黑、突現、位置偏正為優。
蟋蟀的挑選要點
1、觀察頭色
蟋蟀的頭色指的是頂門以上的顏色,它關繫到蟋蟀斗性的強弱、幼老以及健康狀況,挑選時以頭色閃亮開光的蟋蟀為佳,避開頭部有黑暈的蟲類,這類蟋蟀通常感染過疾病,斗爭性較弱。
2、斗線均勻
蟋蟀的斗線又叫斗絲、腦線或頂線,斗線為觀察蟋蟀品種、凶性、韌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上品蟋蟀通常具有斗線粗細均勻、輪廓清晰、連貫不斷的特點,其中帶有八根斗線的蟋蟀為最佳品種。
3、頂門突出
蟋蟀的頂門指的是兩根觸須之間的部位,以頂門突出的蟋蟀為上品,如果頂門上暈暗生霧,則說明此蟋蟀經歷過敗戰或者身體上有傷殘,頂門上有一塊白斑、淡黃斑和粉紅斑的蟋蟀被稱為玉頂。
4、查看眼睛
蟋蟀眼睛以漆黑、突現、位置偏正的為佳,這類蟋蟀生性剛烈,好鬥,如果眼睛為金色或者兩眼不同顏色,則為最優質的品種,另外,觸須長且靈活、臉色漆黑、牙齒堅硬的蟋蟀更為珍貴。
9. 如何選擇蟋蟀的好壞
蟋蟀優劣鑒別之一——頭形(一)
頭形:頭的形狀優劣各別。但總以星門(蟋蟀的正前額中心)凸出者為佳。老壽星頭為最上等(長圓頭),星門凸出,猶如箬帽俗稱箬帽大頭。配成黃蟲為佳。小圓頭必定是圓錠充足,項闊身長背駝,且長拖肚腹的,有「小頭大腰包,咬死不肯跑」的俗話。配長衣及拖肚。珍珠頭四面高大結錠直而圓,此種大圓頭形像顆珍珠,是蟋蟀頭形中的佳品。配青蟲最宜,紫蟲,黃蟲次之。方頭的兩邊有稜角,星門凸出,俗稱「四字頭」,一般青蟲居多。三角蝴蝶頭兩眼高聳向前,星門尤為凸出似尖形。此頭形數十年難見,紫色蟲居多,屬名貴珍品。淺頭,頭根短淺,面門平衡,雖有「淺頭白青」的將軍,但僅屬少數。淺頭形應屬不合格之類。算盤珠頭是頭形中最差的頭形。無論大圓頭、小圓頭等頭形,只要是兩邊橫端顯突的即是。此種算盤珠形狀的頭形,是不堪一擊的「粉蟲」。燒餅頭是圓而扁的削角頭形,亦是蟲中較差的頭形。
蟋蟀優劣鑒別之二——頭色(一)
頭色:頭色的特徵在腦蓋上。額線(俗稱眉毛)以上斗絲中間及斗絲左右所在之處是腦蓋。青金色,烏金色為青,像原煤塊的顏色。青者墨也,真的青蟲腦蓋色定要以黑亮為主。菊黃色及老銅色為黃,腦蓋上黃色要清晰,這是真黃。黃蟲一般項門色(俗稱頭皮)為咖啡色,如生黑頂門色,此黃蟲定是狠頭健將。深淡咖啡色,熟櫻桃色,紫寶石般的光亮顯在腦蓋上,這為真紫。頂門色塊有黑,黃,紫,紅,白(亦稱腦搭),必須與腦蓋色分清,方為入格。就是黑色之蟲,亦要能分清。若腦蓋色與頂門色混在一起分不清,就是嫩相。又牙根之上,星門以下有紅線陰橫在其中,名為紅門檻。江南蟲犯忌。尤其青蟲不能有紅門檻(北方蟲能健斗,但不能成為立盆之將)。黃蟲,紫蟲如有紅門檻,看其是否中斷,如中斷,此蟲尚可取。蟲初出土大忌腦蓋上生毛白霧白霜。若此,其蟲必定潮嫩無用。額線以上起黑暈,頂門色塊大,如連接斗絲所在處均一色,稱為「腦暈」或腦搭重,俗稱為「瓜皮帽」,大忌。
蟋蟀優劣鑒別之三——腦線(斗絲)
腦線即斗絲,俗稱頂線,亦稱麻路。直者為斗絲,要長而活;枝生杈出者為麻路,要細要沉。斗絲分為黃、白兩色,也稱金斗絲、銀斗絲。金斗絲是真黃。銀白斗絲是真青。大紅斗絲細直陰沉,甚至需在太陽下用放大鏡才能看見,這是真紫。白蟲斗絲白而扁,較粗。早秋得斗絲粗浮扁白的蟲,到霜降後斗絲所在的腦蓋色如蛻變為白色或淡白色,那麼加上兩條白而粗的斗絲,這是白蟲的「名件」。青蟲斗絲大多細如油絲,以細長渾圓,銀白色為上,炒米色尚可,但已稍遜一籌。如生淡黃色、姜黃色的斗絲,青蟲之稱就算「色不純正」了。黃蟲斗絲以直至貫頂為佳。黃斗絲與在旁的黃腦蓋色要清晰可見,這是選取黃蟲的要點。黃斗絲的頂端作開花狀,加上蓬頭多枝杈布滿。這種開花黃麻頭當然最得宜了。僅是頂端開花無蓬頭多枝布滿,稱不上真正黃麻頭。紫蟲斗絲紅而隱沉於頭色之中。古說「紫無斗絲為真紫」這說法當然是強調沉觀見之意。濃黑之蟲或黃斗絲或白斗絲或紅斗絲均所相宜。前人蟲譜上註上「金額線配銀斗絲,銀額線配金斗絲,紅斗絲配黃額線」這重要的說法,往往被養蟲者忽視。真正的青色蟲以銀白斗絲為標准,但必需配以黃額線。真正的黃色蟲以金黃斗絲為標准,但必需配以銀白額線為准。真正的紫色蟲以紅斗絲為標准,但必需配以黃額線為准。額線(俗稱眉毛),斗絲與額線不可同色。額線愈細蟲斗性越凶(北方蟲粗眉毛凶健之蟲不少),有斗絲無額線為貴。紅額線者少,有則其蟲必兇狠。無斗絲的蟲亦屬大將之類,但要仔細看清楚,陰沉極細紅斗絲是很難見的。一定要絕對的無斗絲,但必須有額線(眉毛),否則為無用之蟲。
蟋蟀優劣鑒別之四——眼
眼:蟋蟀的眼要有光澤,黑如點漆,突出於額角者為上品。若兩眼向前生於面門者,尤為貴相。蟲兩眼生於頂門之前,額線以上兩角,似小黑芝麻形狀。須如微小電波,觸及敵蟲之須,便能交口相鬥。須盡難斗,如遇敵蟲,非吃虧不可。所以有須盡則成盲子之說。眼的顏色分黑、黃、紅、白、碧、藍。眼色黃而大者,次等。赤如紅丹砂的紅眼,起綠光的碧眼,靛藍有光的藍眼,色如白玉的玉眼,一黑一白的日月眼,一紅一白的陰陽眼,均為異蟲。既稱異蟲,霜降之前或可稱雄一時,但斗性不能過霜降。
蟋蟀優劣鑒別之五——須須:
蟋蟀的須很重要,觸須以粗黑長活為要。無須或短須或一短一長,均作為破相之蟲。須以粗黑光亮長而活,攪擾不定者為貴。若蟲立定盆中,兩須直豎互相搖動,名叫搖須,這種蟲能盤能夾,多出健斗之將。凡出斗一次,短去少許者為脆須。其須斗後必雙短無參差,亦多不敗,但須盡則老了,宜早封盆養老。須生一段一段者為竹節須及花須,這是揚甲蟲與桑牛蟲同蟋蟀交配後遺子所成,也是名將。赤須粗長如朱纓,紅如櫻桃,有「赤須紅爪為蟲王」之說。鴛鴦須一紅一白或一黑,然而牙也需一紅一白或一黑,方可稱作為鴛鴦須,否則不屬為真相。卷須,兩須能卷至上如丫角,然而開盆見光則施放。通常所謂「蝴蝶須」雖異但不貴,久斗亦敗。須中間忽起一個小疙瘩,為結須,無論左右皆為異品。有名「鋼鞭須」,又有下半節粗上半節細,明顯看出者,此須可與結須同貴。
蟋蟀優劣鑒別之六——臉(一)
臉:頂門以下皆稱為臉。額線以下有星門(俗稱太極圖),所謂星門即蟲之面心也。太極圖雖小
,它的形狀有圓,有三角形,有倒三角形,有不規則梯形,以圓的形狀為最佳,不規則梯形最差。選蟲之精在於此。臉部額線中間如有一小星門,俗稱「雙星」,「雙星」善斗之將不少,古傳俗稱忌款,也有不實之處。此額線中間除「雙星」,尚有三星、四星、五星、六星、七星。如將軍臉部生有三星以上至七星,是上好驍勇之將材。還有臉中心「太極圖」,下有一豎線下拖,俗稱「拖鼻涕」,也屬忌款,但豎線下有一小星點,美稱為「金線掛葫蘆」,屬兇狠辣口之蟲。臉又分馬臉、貓臉、猴臉、獅臉。馬臉則腮長牙大,自然具有實力。貓臉則腮短牙小,軟弱力薄,當然是劣材。猴臉尖短,牙亦狹細無力,也不足取。獅臉粗闊,牙也粗壯有力是可取之蟲。蟲之唇名叫馬門,開牙則捲起,閉口則落下,需要起落快疾。馬門要以色黑為上等,能受重口,如遇扛尖、剪夾、嚼鉗等不會受損傷,但黑馬門少見。若馬門白而厚,多交口則容易糜爛,以致收卷不起,雖然有的蟲的斗性未盡,但亦不能再鬥了。又有硬馬門,其蟲受第一次芡草後,張牙不閉必練牙數十次始能合口,至芡第二草則一啟一閉無異常,這是硬馬門的特點。此特點定要親自捕捉或細心數選者才有體驗。硬馬門是落口重的大將。開口一線者無馬門病之患,星門凸出者亦無馬門病。
蟋蟀優劣鑒別之七——項項:
蟋蟀之一身,最至關重要的是頸項。項好則蟲體生相必好,項欠則蟲體生相必劣。五色諸蟲,項與蟲色各有相配,若蟲色與項色不相配,這蟲的品級就不高。鐵皮項色如舊黑鐵皮,配黃蟲,紫蟲皆宜。青毛項,項上毛丁鋪滿斑點,有藍黑為爛斑青項,配淡青蟲最佳。紫絨項的色微紅,而白毛絨鋪滿,白蟲最宜,黃蟲也可,青蟲如生紫絨項則為無敵之將。硃砂項的色微紅,鋪滿紫毛丁,或藍項鋪滿紅砂點總名都稱為硃砂項。桃皮項色紅而無藍點和紅砂點,有則亦稱為硃砂項。桃皮項為次等。火盆底項,黃色鋪白點,配黃蟲。冬瓜項青底而生白毛,薺菜花項青底生白毛,白項生白毛,此三種項只宜白蟲,生在其他色的蟲身上,就不相稱為下品蟲。項的式樣有幾種,項以寬、深、老、厚四字兼全。寬者是從項形左右看去,要寬闊甚至略為凸出如鼓形。厚者是從項上看下去,要高而厚實,甚至有略高出頭部與翅身者為厚項,生就厚項必力大無窮。深者以長者為要,生長形之項,其蟲身長力足能磕吃夾。老者的意思是項上膏葯跡不顯,指甲紋(項正中一條細直豎紋)沒有,並不見項眼項分星,此為項老。每多有此「項上無毛不是蟲」之說,這是指光滑項的不足取。然而,如早出土的蟲,而融了許久才被捕捉到,這種光滑,養了一段時間又重復生毛,或鋪滿沙點,這是「底斑老足」的好蟲,切宜注意。項上的白毛與白沙要仔細分辯清楚,勿要把白毛誤認為白沙。早秋蟲初出土,無遍體生沙之理,特別項上起沙早(秋分前)其蟲必潮嫩。另外,潮嫩的蟋蟀,其項上多白露白霜。特別項的兩面上角生有白霜,此為「冬瓜霜」,黑色蟲尤其多見,若項皮老厚,寒露後能退去白霧白霜,也能成為將材。項上有塊瘰墳起,如人之有斑疤顯突,其項必厚,這是上品。若鐵皮項及桃皮項起爛斑,這是上上品。又一種稱為廣項,是與頭部連接處寬,與翅身連接處狹窄,前寬後狹為廣項。生此廣項必定腰背欠肉為無力之蟲。與頭部連接處生得窄狹,而與翅身連接生得寬闊,這是倒生項,其腰背肯定是豐滿厚實。所謂反船形的「弓背大將」,非生這倒生項不可。還有一種異怪之項,叫作蛀項。其項上有一小孔,視之像深洞蛀腐且見底,此蛀項亦屬蟲中上品,為「蛀項將」,但僅所少見,得到無敵。
蟋蟀優劣鑒別之八——牙(一)
牙:蟋蟀之斗,勝負取決於牙,而牙之老嫩最為難辨。有的看似堅老而實際卻是嫩牙,亦有的看似嫩牙而實際卻是堅硬受口。到底如何辨明牙老與嫩呢?根據蟋蟀的生相老嫩程度,按五色諸蟲,配屬何種牙色,均有關系。首先審看牙色要干潔,肉色宜潤。如色潤而不幹,則水多肉空,嫩而乏力,故需亮而發干。烏黑鋼牙,不拘青、黃、紫、白都配。但此種牙極難見到,深紫色不屬烏黑鋼牙,宜加當心。紫花牙為深紫紅色而有直豎紋,若是黑色紋者即為紫降香牙。銀牙色如白糯米而光芒射目。碗瓦白色也佳。又一種白牙十分干潔,白而無光俗稱「死人骨頭牙色」,是白牙中最佳最難得者。糙米白牙,象牙白鉗略帶淡黃色,不列入真白牙之列。白牙配青蟲最美,黃蟲亦可。大紅牙又名血牙,紅牙的顏色有淡紅、大紅、深紅,有黑豎紋者為紅降香牙。血里紅牙又稱蠟燭紅鉗,是紅牙中最佳最難得者,配淡色諸蟲均宜。又一種花蛋牙,在左牙中間有一點明顯凸出黑斑,細如針尖,形似蛋樣,無論蟲生何相,皆為上品。若形圓則不為蛋形,又不是真蛋牙之相。如果左右牙上都有一點黑斑,形如蛋樣,蟲相貌雖美也能列為上將,此稱作「太極劍」堅硬無敵。白牙極粗短尖小,為竹釘鉗,此牙極為名貴。牙根粗尖而長為棗核式及寶劍式,亦屬珍品。如碗瓦白牙,需紅口紅尖方為真。黃牙如蜜蠟色,粗短而圓,無黑尖者亦貴。紫牙要有寶石之光為佳。五色諸蟲唯有真烏鋼牙最為罕見。真烏鋼牙極其尖小,形如蕎麥,堅硬無敵。注意黑牙長而大,帶深紫黑色名叫豬肝鉗,最不受痛。紫花牙生黑斑,紅花牙有白豎紋,不易得到,也屬牙中珍品。若黃糙米牙,養至深秋牙色變為寶石色牙,當然名貴。紅牙口門要有鋸齒更佳。牙的異品有鐵門閂,牙中無敵。無論紅、白牙有黑紋橫截其牙的中間,是鐵門閂。黑紋生在牙的外相邊,名為單紀牙,亦多驍將。牙口門為內相邊,內相邊有黑紋多見,外相邊有黑豎紋少見。但黑紋需直至牙尖方為真。白牙上有紅點,紅牙上有白紋,白牙且帶綠色者,此蟲是真正上品。尚有一種異品牙,稱為「銅鍘刀」一隻牙大一隻牙小,或兩牙同樣大小,但一隻牙生就不動,一隻牙啟閉如常,此為異品牙中之魁首。蟋蟀之牙如人之拳頭,格鬥勝負至關重要,望愛好者細審研讀,樂趣無窮。
蟋蟀優劣鑒別之九——水須(一)
水須:水須俗稱「飯須」,因為蟋蟀的嗅覺和味覺就在這小白須上。它吃食之前常用水須探摸嗅一下。水須有三節,要求粗壯而起絨。開牙時水須先向兩邊施放,抖擻有力,「張牙舞爪」。有此狀必健斗。相反則水須捲曲無力,細弱貼牙。水須潔白倒為次等,要微帶黃色,頭節長而起絨,自然為蒼老有底斑之蟲。紅色水須者為敵之將,難見難覓。黑色之蟲多為黑水須,其貼牙一節或帶黑花紋,或細而不清潔,此蟲必不善斗,斗亦多敗。水須必粗壯明凈微黃為入格。經格鬥後,如仍貼牙,頭節彎在馬門前,張牙仍是「張牙舞爪」,說明牙門無傷,但需要靜養幾天後,才會恢復。
蟋蟀優劣鑒別之十——襯衣襯衣:
翅翼中有小白翅附在蟲背,叫作襯衣,在腰下者為白肋。飛蟲一般是無白肋,若飛翅翼落去後,見白就是小白翅在背內,這叫「六翼飛」,是無敵將,因為凡蟋蟀只生四翼,兩外翼翅,兩內小白翅即襯衣。那麼飛蟲落去飛翅後,仍在背上見小內襯衣,便是生了六翅了,故名「六翼飛」,是難得之將。一般若是黃蟲或黑蟲,便稱「黃飛虎」或「黑飛虎」。但一定要見飛翅落去後,仍有小白翅才為真正的六翼飛。如這小內襯衣是紅色的,更是可貴。若小襯衣長至尾端或蟠曲於背,稱長襯衣,是善斗之將。長襯衣是雙白肋通梢,俗稱「雙飄帶」,口門重,且能盤能夾
蟋蟀優劣鑒別之十一——腰背(一)
腰背:蟋蟀生就「蝦腰龜背」的生相,便能立於不敗之地。蝦腰者,翅身中段包紮緊密如同圓筒炮身;龜背者是翅身厚度似烏龜一樣的重疊。
蟋蟀優劣鑒別之十二——肉身肉身:
早秋相蟲,肉身最要審辨。蒼老絨細乃是真貴品;粗送潮胖,決非將才。肉身分五等,干白肉,白毛肉,人盡知之。紫絨肉要有光似帶油色。粗黑肉不足取。如蟲喂大食而肚不拖地,吃了兩三粒米粥,僅在尾部拖出少許肉鱗,這是肉身緊的證明。再如不食也能常拖肚在地,多能出將,稱為「拖肚大將」。肚腹的異品,在腰肚兩邊的肉鱗上有五色花點,稱作「五花肚」,為善斗之蟲。餵食後則都歸尾端,拖出肉鱗三四節,俗稱「曲蟮屁股」,是無用之蟲。腰背相連高厚,而且腰長背駝,此蟲已成於千錘百煉之體質。如蟲體似木船形狀的反背,俗稱「凹背」,是乏力之蟲。
蟋蟀優劣鑒別之十三——翅翅:
蟋蟀之翅翼有尖圓之區別,前人蟲譜有注曰「尖翅蜂」善斗,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翅圓者,在實踐中,十不得一。翅要生得長而尖,色澤光潤,不宜乾枯有跡筋;紋路要細密平貼,不宜粗蠢。白肋明顯的,蟲身包紮必定松而空。邊骨重的,生身必是硬僵。何所謂骨?翅身兩邊的顯突,不是緊固其肉身,這叫邊骨重。項下銹肩,決無長力,就是翅的前面部位,生得狹緊,不能與項平齊和超出,這也叫脫肩。翅梢出角,受不起大打大斗,就是翅後端沒有包緊尾部。翅翼角長出尾部之外,這是翅梢出角。衣殼粗厚,雖是粳脆居多數,但翅羽豐盈,閃閃有光,精神十足,且是深濃色的蟲,也能成為將材。翅的顏色黃似真金,黑如墨漆,這入格了。青金翅要像淡竹葉,烏金翅要帶紫紅霜或起藍光。這是翅翼中上品,更有翅上灑滿血點,或生就花斑是為異蟲,實非凡品。鳴叫時要兩翅兜緊,雙尾下垂,翅兜緊則無開杈之嫌,就是生得結實。尾下垂則無空背之病。鳴叫翅豎的程度,要以見背中白襯衣為好,落翅要快捷,以平服貼肉為良。翅翼上筋紋有結成一螺螄形狀,旋在翅尖上,也可稱無敵之將。蟋蟀以翼鳴叫聲的強弱,也可在此分辨,鳴叫聲要厚,要老,要急,要尖。早秋處暑得蟲時就有這鳴聲,均為寶貴。沙聲有似紡織娘之鳴叫,兩翼啾啾和蘇蘇。然而越叫越急為錦聲。如果沙聲,錦聲連在一起鳴叫,更佳。若鳴叫聲脆堂如敲木魚聲,軟弱無力,概不中用。翅翼若早秋油滑色,必是嫩蟲;中秋油滑背已生水,也不中用;晚秋生油,則已走性了。油滑與光亮有原則的區別,養蟲者要仔細多辨。
蟋蟀優劣鑒別之十四——腿腳腿腳:
蟋蟀的兩大腿要長而圓,四足要排列展開,卓然高聳,像蚱蜢形最為難得。所謂蚱蜢跳腿,能頂千斤之力。小腿細長,大腿圓錠,當屬於上品。蟋蟀之爪花皆生雙鉤,此雙鉤要長要粗為妙。或有兩爪花生三鉤的,稱作「三叉將」。六爪花多生鉤,直如抓爬一樣,不行不動,來蟲只交一口,即傷敗逃。又有一種名為線穿腿,行走只用小腿腳,肚腹下像要脫斷一般,但一遇敵蟲,交口則二腿並豎,力逾尋常,這叫「雙線腿」,亦稱無敵。單線腿亦是名將。又有一種六足,包括前抱頭足,中腰鼓足,後兩腿,全部像脫臼斷折一樣坍下。開盆相看,似僵死一般,若芡草或聽到他蟲鳴叫,即刻卓然聳起,此蟲稱為「六坍」,非比尋常,能與蟲王同級。紅色爪花極少見到,所謂「赤足蟲王也」。此赤爪難得難覓。一般腳刺生六節,如有生七節蟹腳刺,也是名貴大將。
蟋蟀優劣鑒別之十五——鈴門鈴門:
鈴門以尖小明凈為入選,即出尿出糞亦要細小堅結。鈴門大者出糞必粗,多不中用。蟲身細潔鈴門亦小,粗則通體皆松,所以出糞大,這道理是很清楚的。在日常調養中必須注意糞粒的粗細大小。鈴門不可有長毛,有則不易貼鈴,俗稱「毛臍」,並容易結糞。長衣等蟲往往有這毛臍病。雖能健斗,但總屬不能耐久之蟲。鈴門發黑是閉塞,蟲亦將死。在中秋時往往由於結糞引起鈴門發黑,趕快用綠豆芽汁飲食和洗浴,或可醫好結糞病,結糞之蟲大多性烈猛勇,不及時醫治,損一大將軍實為可惜!如果蟋蟀吃食正常,鳴聲洪亮,但從不呼雌結鈴,此屬名貴大將,(長衣,大翅不在此例)。若鈴門紅似塗朱,是珍貴之蟲。
蟋蟀優劣鑒別之十六——尾尾:
蟋蟀的尾,要「尖、長、細、糯」四字缺一不可,起初顏色不一,養了一段時間後就會變色。所不能取的是粗黑,粳松,假使粗黑而尖軟的則不忌,因為調養過久就會變色的。黑色蟲要生長尖淡白尾,淡色蟲要生細糯黑尾,兩者都能成為驍將。這尾色與蟲色要逆合的道理,至關重要,極需留意。通過蟲尾形狀,可以看出整個蟋蟀的優劣。尾不可敞開,尤其不宜向上翹。尾敞開的蟲,腰鼓必是缺肉短促,尾向上翹的蟲,背部必定是空送。非要似垂非垂,似夾非夾,純熟細糯為合選。尾上忌有長毛,有則其尾必硬,尾硬則蟲體亦硬。蟋蟀尾上的毛是感覺最靈敏的部位,如蟲性好的時候,用草鋒一碰尾尖,蟲便快捷回身尋斗。尚有一種「夾尾」,如遇敵蟲交口相鬥,勢均力敵,雙緊夾,夾住後即用尾一夾,等於雙尾用力一並,此時即能獲勝,名為「夾尾將」,也是上將之列。雙尾如極長肥黑,養至霜降節,忽然退殼一層,變為尖長花白尾,是屬斗死不敗之勇將。此外尾上生尾,四尾,紅尾雖異但不貴,古蟲譜有盛贊「玉尾」美稱,其實必定是雙尾尖長白玉,明潤光澤,但必須配以深黑色之蟲,方為入格,以上為尾部要點。
一、蟲不論大小,小中見大者為上。(要大的買羅卜去!蟲一小最易看錯、漏過、大蟲看多了、局部印象會發生比較上的錯覺·二正的蟲如有三正的頭項四正的牙,這就是小中見大的棒蟲)
二、色不論青黃,淺中見深者為濃。(早秋不看色,是蟲末定色、但大色淺中看,如大跳腿斑、領項白斑、翅背節斑/淺中帶深色者為色濃)
三、相不論寬闊,唯高厚者稱將。(不管青薄黃闊紫棍、選高厚者第一要緊、)
10. 怎麼分辨蟋蟀品質的好壞
分辨蟋蟀品質的好壞方法如下:
1、看蟋蟀身材是否寬厚緊湊、六足大小強壯度。
2、看蟋蟀開牙齒硬度、大小是否合格。
3、看蟋蟀蟲體干老度、肉身粗細。
4、看蟋蟀的蟲色、牙色、斗絲、肉身是否搭配。
蟋蟀形態特徵: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c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一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
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復眼較大,一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黃褐色至黑褐色。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
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一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