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少數民族圖片庫哪裡有
擴展閱讀
唯美古典圖片大全 2025-10-07 23:28:41

少數民族圖片庫哪裡有

發布時間: 2023-02-12 20:45:16

❶ 雲南有哪些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些有沒有漫畫版的少數民族圖片

25個,分別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納西族、拉祜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 、彝族、苗族、壯族、回族、藏族、瑤族、蒙古族、水族、滿族、布依族

其中15個為雲南特有,他們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納西族、拉祜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

雲南民族眾多 根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 全國56各民族中 雲南就有25個 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份 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有26個 除了漢族以外 少數民族有25個
在雲南的25個少數民族中 有15個民族為雲南所特有 這15各民族分別是:白族 哈尼族 傣族 僳僳族 佤族 拉祜族 納西族 景頗族 布朗族 普米族 阿昌族 基諾族 怒族 德昂族 獨龍族 其中除白族佔全國白族總數的84%以上外 其他14個民族95%居住在雲南
雲南還是我國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 在雲南的25分少數民族中 有16個民族跨境而居 分別是 傣族 壯族 苗族 景頗族 瑤族 哈尼族 德昂族 佤族 拉祜族 彝族 阿昌族 僳僳族 布依族 怒族 布朗族 獨龍族 此外 西雙版納的克木人在東南亞也有廣泛分布 這些跨境而居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外越南 寮國 緬甸等地 有的甚至延伸至泰國 柬埔寨 印度等國
傣族跨境人口最多 分布也最廣 延國境線北起騰沖向南 再向東至麻栗坡 22縣市都有千人以上的聚居地
壯族主題在廣西 雲南延邊地帶馬關 麻栗坡 福寧 金平 河口 勐臘都有聚居地
布依族主要集中在貴州 雲南沿邊僅有馬關 河口兩處有聚居地
哈尼族廣泛分布於雲南南部 沿邊一帶自金平西至瀾滄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瀾滄縣
彝族沿邊地帶自福貢向南再向東都有居住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耿馬以北沿邊10縣市
景頗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沿邊
怒族以福貢 貢山 兩縣為主要聚居地
阿昌族主要聚居在德宏 梁河兩縣
獨龍族是雲南世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幾乎全部聚居在貢山獨龍江流域
苗族主要聚居在紅河 文山一帶
瑤族主要在雲南沿邊地帶中越邊境
佤族以滄源 西盟腹地為主聚居
布朗族對集中於勐海縣布朗山以及周圍山區
德昂族主要在潞西 鎮康兩縣

❷ 五十六個民族圖片和名稱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2)少數民族圖片庫哪裡有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

❸ 哪裡可以看到中國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圖片

http://www.ccnpic.com/user/User_Templet/3/Topic.htm?userid=109834&topicid=3617
應該有你想要的

❹ 藏族人頭像圖片

http://news.tom.com/1002/20041115-154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