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怪石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出租一半床搞笑圖片 2025-10-08 13:08:34
裸色單鞋高清圖片素材 2025-10-08 13:01:17

怪石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4 06:24:07

① 《記承天寺夜遊》全文翻譯是什麼

原文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宋代〕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於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准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卧。
相與步於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
於: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於『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耳」同「爾」,語氣詞,罷了。
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緻,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


思想情感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創作背景

本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在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賞析

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於當起,止於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② 蒼松怪石圖題詩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麼樣的特點

《蒼松怪石圖題詩》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麼樣的特點?
答: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蒼松:挺勁(飽經風霜)。
《蒼松怪石圖題詩》是「揚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詩畫家李方膺所作的一首古體詩。全詩從松的外形入手,贊頌了蒼松的品格,表現了作者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整個作品詩畫相融合,畫面中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極好的背景;蒼松挺勁,生機勃勃,帶給人無限力量。象徵著畫家本人的錚錚鐵骨,抒發了他的凌雲壯志。

③ 蒼松怪石圖題詩資料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嶽,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雲里。
釋字;解詞:
君:你
闕:宮殿
迥:遠
這首詩描繪了蒼松的堅強質朴,表現了作者不屈從權貴,耿直廉潔的錚錚鐵骨。
譯文:
你看到了嗎,天已經很冷了,到處沒有綠草;可是,你又看見了嗎,松樹屹立著,還那麼青翠挺拔。天地之間本來都不是刻意修飾的,世間萬物貴在保持質朴本色。松樹的枝幹像山嶽一樣雄壯,冬日裡的青秀無與倫比。它飽經風霜,經歷千年萬年。它高直的樣子表示擁護天宮,在青天只上期盼著春風。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嶽,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後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於春風碧雲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後一句,「春風碧雲」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麼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麼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徵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徵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畫中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其惡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蒼松依然紮根岩石,挺拔青翠,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為生。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 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 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康乾時期,在我國繪畫史上,出現了一個獨樹一幟的畫派——「揚州八怪」,其思想性格和繪畫風格,均有異於封建正統,帶有明顯的叛逆性和獨創性,對近三百年來的畫壇,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南通籍著名畫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虯仲,一字秋池,號睛江,乳名龍角,他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關於這個問題,《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年第三輯所刊管勁丞遺稿《李方鷹敘傳》已經作了考證,其要點為:一、人品、畫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鮮,江士慎、高翔、金農、黃慎、鄭燮、羅聘)相當,二、通州於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還只是一個屬於揚州府的散州,李方膺於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學時,籍貫便是揚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廣義的揚州人。李方膺跟「揚州八怪」之翹楚鄭板橋的友誼,除從上面提到的幾人共同創作的《花卉圖》,《三友圖》已可略見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橋對李方膺的畫藝極為佩服,評價極高。墨竹是鄭板橋最拿手的絕技,但他《題李方膺墨竹冊》仍認為李的墨竹「東坡,與可畏之」連畫墨竹的聖手蘇軾,文同都「畏之」,可見其評價之高。至於對李方膺最擅長的墨梅,則論述更具體,評價更高,鄭板橋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後所作的《題李方膺畫梅長卷》中說: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為之,每見其大段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睛江李四哥獨為於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工,以口口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思,身忘於衣,口忘於味,然後領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範,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宜止曲行,不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課而後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 在這幅畫上,他還題了一首四言詩;
梅根嚙嚙,梅苔燁燁,
幾瓣冰魂,千秋古雪。
據鄭板橋在同一時間所作《題黃慎畫丁有煜象卷》(《板橋書畫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館)的跋語「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寶其主之筆墨如拱壁,而索題跋於板橋老人。」我們知道鄭板橋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歲時曾第二次來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訪藏的主人的畫,請鄭板橋題辭。鄭有感於他與李方膺原來的深厚情誼和郝香山對其主人的一片忠義,便欣然命筆,寫了上引題跋和詩,鄭板橋這次來通州,住在城北二十餘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園」(金榜《海曲拾遺》),並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絕兩首。
這篇題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畫梅花之令人作嘔;接著稱贊李虧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並具體敘述其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經驗;最後表示對這幅梅畫的「新枝古干,夾雜飛舞」十分傾倒,願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課而後去」。這篇題跋寫得如此具體深刻、充滿感情,也反映了鄭板橋跟李雲膺結交已久,接觸甚多,知之甚深,是他們深厚友誼的重要見證。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縣後,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題名借園,從此定居下來,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間整整四年時間,常與當時文壇泰斗袁枚,畫家沈鳳過從,談詩論畫,關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詩相送。詩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還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雲:「才送梅花雪滿衣,畫梅人又逐飛。一燈對酒春何淡,四海論交影更稀。」所寫確為初春景象,並明點「春」 字。李方膺喜畫風竹。他的《瀟湘風竹圖》畫一方丑石,幾竿湘竹,竹梢彎曲,竹葉向一個方向飄動,顯示出狂風大作的情景。
畫上小題詩:
畫史從來不畫風,我於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
李方膺畫風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題《風竹圖》中寫道:
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
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
他當地方官三十年,遭受過幾次沉重的打擊。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樂安知縣任上,因開倉賑災來不及請示上司,而受到了彈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蘭山知縣任上,總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開荒,官員們乘機勒索鄉民,他堅決抵制,竟被投進監獄,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後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縣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貪贓枉法」的罪名而罷官。凡此種種,就是他所說的「波濤宦海幾飄蓬」。官場太黑暗了,他便棄官去學畫竹,當了「畫工」,他的性格依然未變,「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蔑視權威,愛畫狂風,以此寄託自己與惡劣環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徵,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和同情,則促使他筆下的風化為使萬物欣欣向榮的春風,使勞苦大眾得到溫暖的和風。他在《題畫梅》詩中寫道:
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
願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他希望天風把可愛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由此可見、李方膺的愛寫風畫風,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充分體現。

④ 人民幣上的背景分別是哪裡為什麼要這么設計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人民幣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紙幣背景的景觀圖。大家說說吧。這些背景地圖代表了我國的哪些地區?這些地方有什麼意義?以我們正在使用的紙幣為例。

100元的背景是首都北京的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地方,是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活動舉行的地方,是共和國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大會堂的外觀非常壯觀。中央嵌有國徽,建築周圍有100多根圓形柱子。我們買了票後,就可以進去看了。這是電視上人民代表開會的共同地縫,金色大廳,這里一萬平米。

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不難發現,無論這些景觀還是建築,都是我們國家的象徵,展示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和壯麗的景觀。它也展示了我們國家的悠久歷史。

⑤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1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圖文並茂地展示了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秀麗神奇的自然風景,其中無數惟妙惟肖、妙趣橫生的奇岩、怪石是教學的重點。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作者在字里行間也蘊含著對黃山奇趣的岩石和秀麗的景色的贊美,讓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則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因本課生字較多,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3、感受黃山奇石的奇、趣,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課後我認為我並沒能做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教學目標沒能很好地實現。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導入環節我以導游的身份創設情境,配以圖片引領學生「進入」黃山觀賞神奇的景色。設計了旅途中遇到障礙,需要靠集體的力量清除「生字石頭」才能繼續游覽這一環節,然而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從這第一環節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學生出現不認識生字的情況,於是我只能慌亂地結束了這一環節。在初步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回顧課文內容,不知怎麼讀著讀著變成了齊讀,聲音又小,造成一種非常沒有精神的感覺。在精講部分,我採取看圖學文的方法,導學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議、讀四步,輔以動作朗讀,讓學生體會黃山石的奇;再扶學第三自然段,鞏固四步學習方法,最後讓學生用這一方法自學第4自然段,相機進行輔導。課堂第四環節為練習鞏固,我結合課後練習讓學生模仿作者的描寫方法,說一說「天狗望月」是什麼樣子的,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像力。最後一環節為書寫指導環節,因時間浪費過多,也只能是匆匆帶過。

這節課,失敗的地方太多,這將成為我不可多得的經驗財富,現總結如下:

1、課前准備沒有做好。我選擇的是第二課時來教學,但是由於記錯展示課時間,導致第一課時基本沒有講,繼而造成學生在復習生字的環節沒能有個好的開始,這樣一來也打擊了孩子們的信心,致使之後的課堂格外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這給我敲響了一個大大的警鍾,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該做的每件事,才能給學生起一個好的帶頭作用,如果老師萬事都得過且過、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學生也一定無法得到更好地成長。

2、對自己的學生還不夠了解。我對班裡學生的評價為聰明有餘,但過於活潑,在平時的課上,班級氣氛總是過於熱烈,我沒有預料到學生在面對其他教師聽課時會表現得那麼緊張,沒能更好地去安撫學生,反而為了讓課堂能夠有序進行,課前故意作出嚴肅表情來整頓紀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該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盡快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多拿出一點耐心來,多多換位思考,才能帶好整個班級。

3、教具准備得不到位。因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所以我從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用A4紙彩印出來,但是圖片的清晰度不夠高,且較小,後排的學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學無法進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學資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問題,做好准備應對的策略。

4、時間分配不合理。課上精講環節的後半部分進行得很倉促,一方面時間不夠,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度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不但想講的沒能講到,且留給學生朗讀和練習的時間也不夠,沒能做到保證學生的主體性。盡量精簡教師用語,言簡意賅,盡可能的去引導學生,這都需要我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加強鍛煉。

5、提問方式不合理。我的問題設置,包括教師用語,都不夠生動有趣,甚至於學生理解不了問題的指向,造成教學方向有些偏離,更多的是使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學目標無法實現。同時,我的教學機智不夠,面對教學過程的多個突發狀況不但沒能提前預想到,而且應對不足,沒能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還需多多向其他教師學習,積累經驗教訓。

總的來說,這次巨大的失誤,是我沒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落實不好,沒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首先是充分暴露出教師的不足,講解不夠透徹,不夠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加之沒能反復練習、反復強調,這是我的失職。因而很感謝我的學生能夠盡力配合我的教學,我將會盡最大努力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不斷完善教學,彌補對孩子們的愧疚和歉意,願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2

低年級講讀課文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而且第二冊語文課本上已經全部沒有拼音,所以,對學生的閱讀加大了難度。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主要寫了黃山奇石的奇妙。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對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並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全文都是圍繞黃山山石的「奇」來展開的。對於寫景的文章,學生難以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所以,光通過觀察圖畫,朗讀課文的效果不是很大。所以,從課後的再次回顧中,自己發現了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課文第一自然段,首先是介紹了黃山風景區的地理位置和風景特點。我嘗試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同學們發現課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黃山風景區。吸引同學的興趣,並要求理解「聞名,秀麗,神氣,尤其」這四個詞,可惜這個環節中,學生的互動並不多,而且能說的也寥寥數語。可能學生的感受還不夠深刻。如果能用幻燈片的放映形式呈現黃山風景區的美麗景色會好很多。

學生初讀課文第一段後,對文本只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我抓住了「尤其那些怪石,有趣極了」。進行下面的教學,通過黃山奇石是黃山最突出的景觀。分別介紹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這些奇石。於是,進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學習,在進入第二閱讀時,我提出了「黃山的這些奇石」都奇在哪兒呢?這個問題,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一個板塊式的問題,然後,學生就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而且能較准確的抓住文章的關鍵字。

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下:

1、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的不到保證,語文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本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圖畫。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範是非常必要的。由於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2、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里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像畫面,讓學生對「景」瞭然於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3、對識字教學的時間不夠。由於本課出現的「我會認」的生字較多。對學生的掌握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中,所花的時間也相應的加長。當把這些我會認的字記熟後,在帶入課文中就好學多了,而對於要求「我會寫」的生字,還是用來示範寫。請同學演板,共同觀察,糾錯而獲得正確規范的字體方式為主。寫字教學中,突出相同結構的字的這個重點。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當然,世上本無完好無缺的課,比如,學生對黃山山石「奇」理解還不夠透徹。對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夠了解,時間關系,課後的生字學習批改指導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課學生都有收獲,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課。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3

黃山奇石有趣,作者寫得也很有趣,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被作者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在課堂上,我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如在品讀「猴子觀海」這塊奇石時,有的學生雖然通過反復地朗讀第三自然段,並且結合書上的插圖,知道了「雲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雲霧。但作者為什麼要把此處的雲海描繪成「翻滾的雲海」呢?學生很難想像出「翻滾的雲海」到底是怎樣的壯觀。這時,如果我把自己對「翻滾的雲海」的理解講解給學生聽,無論我講得多麼精彩,學生也很難體會、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體驗感悟,我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及時地播放了「翻滾雲海」的動態畫面,學生看著如此美妙的「雲海」,都紛紛發表了自己對「雲海」的獨特見解。有的說「雲海」真是波濤洶涌,有的說「雲海」波濤滾滾,還有的說「雲海」真是人間仙境,怪不得猴子在這么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它是看得著迷了!

通過這一片段的教學,學生由難以理解到深刻體會。我深刻地認識到:要讓學生深刻感悟文本,首先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孩子體驗遇到困難時,我們老師可以給他們一盞指路燈——多謀體,讓他們看圖或視頻自由地去想像,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要把自己生硬的講解代替學生自己的感悟。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孩子。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4

黃山奇石「奇」在哪裡入手,引導著學生邊看圖片,邊學文章,首先介紹的是「仙桃石」,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仙桃石」的句子,引導他們讀一讀,抓住這里的動詞「飛」、「落」,再次引導他們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文筆之美,體會比喻句。在教授「猴子觀海」是也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猴子觀海」的句子,抓住關鍵性的動詞,並朗讀。在講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觀海」後,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敘寫的規律:「仙桃石」是先寫名字,再寫出它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而「猴子觀海」是先寫出石頭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最後再寫出它的名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接下來的兩個自然段,並說說是否也發現類似的規律。這一環節是為學生仿寫訓練做准備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來的兩段時,我也是採用抓關鍵動詞和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樂在其中。在回顧全文時,創設情境,讓學生當小導游,給遊人介紹黃山的奇石,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復述課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學生也能說出黃山奇石到底「奇」在哪裡?

最後還想學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獅子搶球」的圖片,並引導學生模仿文中描寫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關鍵的動詞,用上「好像」等詞語來仿寫「仙女彈琴」。當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們在思考後都動筆寫了起來,他們寫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5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適應學生學習需要和完成教學目標而診察作出的,並隨情境變化而進行調整的教學謀劃和採取的教學措施。二年級第四單元的課文主要詮釋家鄉之美,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這一單元中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詮釋策略,為孩子解讀我們家鄉的自然風景,感受家鄉美!

一、教學反思

(一)教學理念

理解能力的提升,就需要孩子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與策略。詮釋策略教學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深入理解課文中出現的詞語、句子以及段落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詮釋的方法幫助孩子在理解課文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有疑問的環節。

(二)教學思路

《黃山奇石》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散文,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黃山石的奇妙。通過對黃山「名字奇、樣子奇、想像奇」的詳細詮釋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黃山之美、祖國之美。

(三)教學效果

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五個:

一是在導入環節。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就是學生對「奇」的理解。在導入環節,老師將「奇」用這個字的字理結構通過謎語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對這個字的初步認識便是從字形上理解並記憶。這一環節的設計由淺入深,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容易進入狀態並激發學習興趣,同時為下面更深入地詮釋「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是在交代背景環節。在本環節中,教師沒有直接進入課文主題,而是通過一段音樂視頻伴隨著老師對黃山的介紹,讓孩子對黃山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慢慢地喜歡進而開始好奇,從而激發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三是在學習課文內容環節。准確地說,是在感受黃山之「奇」的`環節。在本環節中,老師通過實物對比及聯系生活等等方式詮釋了黃山石之「奇」。比如,在介紹「猴子觀海」時,通過猴子的圖片與黃山中「猴子觀海」的石頭進行對比,讓學生一下子理解了這個名字的由來,其實是黃山石頭奇怪的樣子,加入了作者奇妙的想像,才起了這么一個奇怪的名字。在介紹「金雞叫天都」的過程中,通過孩子聯系生活,仔細觀察生活才明白「金雞」的含義。

四是在課後拓展環節。黃山奇石不僅僅是課文中介紹的這幾個,還有很多很多。在這一環節,老師准備了一些別的黃山奇石的圖片,要學生發揮想像力,為他們起名字。在這一環節,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黃山奇石中「奇」之所在。即黃山奇石的名字奇、樣子奇,想像力更是奇妙。

五是在課外延伸環節。這一環節雖然老師並沒有介紹更多的更深的知識,但是用圖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紹了「黃山四絕」中的另外三絕,不光讓大家了解了黃山風景區,更激發了學生對我們祖國的秀美風光的熱愛。

二、課例點評

這節課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以詮釋策略為關鍵點,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現家鄉之美。

(一)教材處理

第四單元,是一組圍繞「美麗的家鄉」而編排的課文,本單元從多個角度,讓學生們看到家鄉的美好。這樣的安排,遵循了語文教育的規律,順應了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致力於構建開放而有力的語文教材體系,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看到家鄉的美景,積累有關家鄉的知識,體會家鄉的親情。

(二)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品石」過程中,也滲透了新課程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運用詮釋策略,為學生創建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如在為學生解釋「奇」之前,先讓學生對「奇」這個漢字有了大致的了解與認知。隨後在講解過程中,通過聯系實際或者對比實物等方式,來為學生充分詮釋「奇」的意義。學生在了解「奇」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生滲透更深層次的知識,祖國的美好山河可以通過描寫具體實物來進行展現。

(三)核心素養

綜觀這節課,老師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以目標,較為精準地把握教材,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流程,把詮釋策略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閱讀的基本能力是作為核心素養培養的一個重點,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對授課教師是一個挑戰。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6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是10月份師傅來聽課,我認真准備的一堂課。我從問題:黃山奇石「奇」在哪裡入手,引導著學生邊看圖片,邊學文章,首先介紹的是「仙桃石」,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猜一猜它的名字和理由,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仙桃石」的句子,引導他們讀一讀,抓住這里的動詞「飛」、「落」,再次引導他們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文筆之美,體會比喻句。在教授「猴子觀海」是也是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猴子觀海」的句子,抓住關鍵性的動詞,並朗讀。在講授完「仙桃石」和「猴子觀海」後,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敘寫的規律:「仙桃石」是先寫名字,再寫出它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而「猴子觀海」是先寫出石頭的樣子和所處的位置,最後再寫出它的名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讀接下來的兩個自然段,並說說是否也發現類似的規律。這一環節是為學生仿寫訓練做准備的,很有必要。

在教授接下來的兩段時,我也是採用抓關鍵動詞和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樂在其中。在回顧全文時,創設情境,讓學生當小導游,給遊人介紹黃山的奇石,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復述課文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學生也能說出黃山奇石到底「奇」在哪裡?

最後還想學生展示了「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獅子搶球」的圖片,並引導學生模仿文中描寫奇石的方法,抓住一些關鍵的動詞,用上「好像」等詞語來仿寫「仙女彈琴」。當然我也出示了一些提示,孩子們在思考後都動筆寫了起來,他們寫得都很棒,在意料之外。

這堂課也獲得了師傅的肯定。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7

學習《黃山奇石》一課,這篇文章對於學生來講比較單調。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使出了渾身招數,多媒體教學,談話激趣,自讀自悟,比賽朗讀等形式。當「小導游」們介紹完「金雞叫天都」後,就要比賽讀出奇石的有趣。

第五小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來,當讀到「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雄雞。他伸著脖子,對著天都峰不住的啼叫」這句時,只聽我班最調皮的黃毅用課本擋著嘴巴,正「喔喔喔」地小聲叫個不停,一時間,教室里聽到的小朋友都在竊喜,好不容易營造的氛圍被這只「大公雞」輕松的破壞了。我心裡生氣極了,本想劈頭蓋腦的批評一頓,可轉念一想,他這個小傢伙,不僅理解了課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詞,而且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只不過,他用的方式不好。於是我就對他說:「你真是一個細心讀書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經看到了那隻金光閃閃的大公雞?我們讀書的時候也要像黃毅一樣,眼中有物!」幾句簡單的話語,不僅傳遞給學生新的讀書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勵了他,此後,他讀書更認真了,發言也更積極了,我深感欣慰。試想,假如,當時我沒有控制自己,只是從擾亂課堂單方面去批評他,那一定會大大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中,我們應該善待學生的錯誤,多點贊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學生一定會懂得了自律,也能讓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中變得快樂而自信。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8

讀課題後,有學生問:「課題中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石』是什麼樣的石頭?」我先讓學生查字典,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麼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於它的外形像一隻猴子蹲著,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只猴子為什麼要蹲在那麼陡、那麼險的山峰上?學生再讀課文後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雲海。細究「翻滾的雲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雲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於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雲,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於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走到那裡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像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最後,我讓學生發揮想像,仿照課文,說一說其他的奇石的樣子,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時,也「身臨其境」地感受了黃山的「奇」。

這堂課的教學,抓住「奇」字,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體會到了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教師教學反思9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著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台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像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