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漢宮秋創作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背景圖片大全小清新 2025-10-08 19:20:25
當前圖片在哪裡 2025-10-08 19:19:50
圖片鼓掌唯美 2025-10-08 18:27:09

漢宮秋創作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2 02:35:18

⑴ 元曲四大悲劇,指的是哪四個,分別講述了怎樣的悲劇故事

元曲四大悲劇分別是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以及趙氏孤兒。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講的是竇娥的父親把只有七歲的竇娥買給蔡家做童養媳。等到成年後便和蔡家公子完婚,每過兩年丈夫卻病故,有個張驢兒的流氓,和他的父親一起強行住進了蔡家,還逼著婆媳兩個分別嫁給他們。竇娥誓死不從,張驢兒便想先毒死竇娥的婆婆再把竇娥占為己有,陰差陽錯的被張老兒喝掉毒發身亡。張驢兒便把竇娥告上衙門,說竇娥是殺害父親的兇手。

趙氏孤兒講的是,趙家被屠岸賈全部殺害,唯一活下的便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屠岸賈知道漏掉了一個嬰兒,便下令全稱尋找,程嬰用自己的孩子代替,才留下了趙家最後一點血脈。等到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後,前來尋找屠岸賈,報當年趙氏一族的血海深仇。

⑵ 《漢宮秋》講的是什麼故事

《漢宮秋》講的是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牆(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於為闕氏。這是一種政治聯姻,它客觀上對密切當時的民族關系起了促進作用。但是就王昭君個人來說,她在漢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帶有悲劇色彩。

賞析

馬致遠的《漢官秋》不拘泥於史實,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首先,劇本把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改為匈奴強盛,昭君出塞是在脅迫下進行的,從而突出了王昭君對祖國深沉的感情。作品通過他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嘆息來剖析這次事件。作為一國之主,他連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護,以致演成一幕生死離別的悲劇。

⑶ 《漢宮秋》簡介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是元代文學家馬致遠創作的雜劇。

該劇講述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借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毛延壽畫丑,因而被打入冷宮。後漢元帝巡視後宮偶然得見王昭君,遂加以寵愛,並封為明妃。

毛延壽自知罪責難逃,投奔匈奴,並獻昭君美圖於呼韓邪單於,致使呼韓邪單於向元帝索要昭君為妻,不從則兵戎相見。漢朝文武百官畏懼匈奴,勸元帝忍痛割愛,以美人換取和平。

元帝無奈,只得讓昭君出塞,並親自到灞橋送別。漢元帝回宮後,心情無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國,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而死。



(3)漢宮秋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藝術特色鮮明,結構精妙。第一折寫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點污圖像,發入冷宮。

可是漢元帝在一次巡宮的時候,聽到她的琵琶聲,發現她是一位容貌出眾、多才多藝的女子,對她產生了強烈的愛情。這一節氣氛歡快,元帝與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漢元帝本來堅決不讓王昭君出塞,無奈文武大臣都怯懦無能、畏刀怕箭,沒有人敢帶兵去抵抗匈奴。漢元帝費盡口舌反反復復責備群臣,他們仍然是不出任何抗擊匈奴的計策。

最後漢元帝只好到灞橋為昭君餞行,眼睜睜看她被匈奴使者帶走。王昭君到漢番邊界即投江自盡。在這兩折中,漢元帝面臨著意想不到的災禍,竭盡全力掙扎,終於沒能逃脫悲苦的命運。


⑷ 《漢秋宮》簡介

該劇講述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借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毛延壽畫丑,因而被打入冷宮。後漢元帝巡視後宮偶然得見王昭君,遂加以寵愛,並封為明妃。

毛延壽自知罪責難逃,投奔匈奴,並獻昭君美圖於呼韓邪單於,致使呼韓邪單於向元帝索要昭君為妻,不從則兵戎相見。漢朝文武百官畏懼匈奴,勸元帝忍痛割愛,以美人換取和平。元帝無奈,只得讓昭君出塞,並親自到灞橋送別。漢元帝回宮後,心情無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國,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而死。

(4)漢宮秋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後的《後漢書》並未採用這一傳說;而此後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不僅採用這一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王昭君變文》一反正史的記載,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敘述了畫工畫圖,單於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後,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

作品主題

作品的主要內容描寫了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愛情,同時,又寫出了王昭君對祖國的感情,並把這兩方面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批判了封建社會昏庸無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們存大敵壓境時的怯懦態度;批判了他們在太平時可以共享太平宴,國難時卻不如一個女子。

⑸ 漢宮秋的作者是誰

《漢宮秋》的作者是馬致遠。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是元代文學家馬致遠創作的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被稱為元曲四大悲劇之一。

該劇的基本沖突是漢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賊子的沖突。與匈奴的矛盾只是作為一個社會背景來寫的。全劇的藝術特點在於抒寫人物內心的感情,有濃厚的抒情意味。該劇改編於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添加與改動過多與正史相差甚大。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有異議)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年輕時熱衷於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獻詩並因此而曾為官,之後大概由於孛兒只斤·真金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後在元貞年間(1295年初-1297年初)參加了「元貞書會」,晚年似隱居於杭州,最終病逝於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間。

⑹ 《漢宮秋》講述的是真實的故事嗎

《漢宮秋》全名為《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流傳版本有: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明顧曲齋刻《元人雜劇選》本、《元曲選》甲集本、《酹江集》本、《元雜劇二種》本、《元曲大觀》本、《元曲四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馬致遠的《漢宮秋》不是取材於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的成就,然後確定自己的創作意圖,構思劇本的情節和人物的。

⑺ 古箏曲《漢宮秋月》的背景

《漢宮秋月》是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但樂曲的歷史並不長。原為崇明派琵琶曲,樂曲要表達的主題不是很具體。

不少相關文章對此曲解題時都模糊地稱,此曲旨在喚起人們對受壓迫宮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有的文章稱,此曲細致地刻畫了宮女面對秋夜明月,內心無限惆悵,流露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

《漢宮秋月》很可能與《漢宮秋》有一定的關系。而《漢宮秋》是一出元末雜劇,作者是馬致遠。《漢宮秋》講的是王昭君和親出塞的故事。

漢初時開國元勛多為布衣出身,而後妃、宮女也多出身微賤。基於這一傳統,漢朝的宮女與嬪妃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每一位宮女都心存夢想,即有朝一日能獲得被皇帝寵幸的機會。然而王昭君在宮中深居數年,卻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過。

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介紹了一則在後世廣為流傳的故事。宮廷畫師毛延壽因向王昭君索賄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畫像上點了一顆痣,使王昭君的相貌顯得比較普通。

由於宮女太多,漢元帝只憑借畫師呈上的畫像上來選擇宮女。這樣一來,原本擁有驚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沒在眾多的宮女里了。此為野史,不足為信。

(7)漢宮秋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漢宮秋月》是中國名曲。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

《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⑻ 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的漢宮秋取材於歷史故事

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的漢宮秋取材於歷史故事為《漢宮秋》。

馬致遠:

馬致遠和鄭光祖是元代雜劇繁盛時期的代表作家。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生於1250年前後,卒於1321—1324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曾任江浙行省的小官,後歸隱田園。《漢宮秋》是馬致遠早期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創作的代表作。

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見於《漢書》記載,是文學創作的常見題材,前人一般著重描繪昭君的不幸遭遇和悲劇命運。但是,馬致遠筆下的《漢宮秋》是一出末本戲,主要人物是漢元帝。

漢元帝身為帝王,尚且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昭君本是無緣得見君王之面的宮女,馬致遠雖將其變為漢元帝鍾愛的妃子,但仍是一名無法自保的弱女子,從而更為深刻地反映出個人在歷史洪流中顛沛流離的滄桑無奈之感。

馬致遠改編這一故事,在蒙古族當權的現實背景下則包含了作者更為深層的思想內涵。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更多地表現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慾望。

⑼ 馬致遠《漢宮秋》賞析

1、藝術特色鮮明,結構精妙。第一折寫王昭君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點污圖像,發入冷宮。可是漢元帝在一次巡宮的時候,聽到其琵琶聲,發現是一位容貌出眾、多才多藝的女子,對其產生了強烈的愛情。這一節氣氛歡快,元帝與昭君沉浸在幸福之中。

2、第二折和第三折寫毛延壽把美人圖獻給了匈奴呼韓邪單於,於是呼韓邪以武力威脅漢朝,強迫漢王朝交出王昭君。漢元帝本來堅決不讓王昭君出塞,無奈文武大臣都怯懦無能、畏刀怕箭,沒有人敢帶兵去抵抗匈奴。漢元帝費盡口舌反反復復責備群臣,他們仍然是不出任何抗擊匈奴的計策。

最後漢元帝只好到灞橋為昭君餞行,眼睜睜看著被匈奴使者帶走。王昭君到漢番邊界即投江自盡。在這兩折中,漢元帝面臨著意想不到的災禍,竭盡全力掙扎,終於沒能逃脫悲苦的命運。他由歡樂的頂峰一步步跌入痛苦的深淵。

漢元帝與王昭君的離別是整個故事最大的轉折點,也就是邏輯上的高潮。在《漢宮秋》這個劇本中,邏輯上的高潮與感情上的高潮並沒有重疊在一起,因為漢元帝滿腹的辛酸和悲苦在送別時還沒來得及盡情傾訴。

3、第三折邏輯上的高潮的出現,已經造成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情勢,從而為後面抒發感情上的高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前三折的戲全都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全是為第四折積蓄力量。由於前三折鋪墊得好,才能形成一個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

4、第四折的構思非常巧妙,作者讓漢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昭君從匈奴逃回漢宮,但他還沒來得及與昭君細訴衷腸就被大雁的叫聲驚醒。於是,他徘徊於殿前,對著大雁淋漓盡致地傾訴了極度苦悶憂傷的感情。

(9)漢宮秋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漢宮秋》主題鑒賞:

作品的主要內容描寫了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愛情,同時,又寫出了王昭君對祖國的感情,並把這兩方面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批判了封建社會昏庸無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們存大敵壓境時的怯懦態度;批判了他們在太平時可以共享太平宴,國難時卻不如一個女子。

這個劇本的創造,抒發了反對民族壓迫的感情;當時正處在民族壓迫極為嚴重的元代,因此,這個劇本富有現實意義。但這個劇本所寫的,並不符合史實。王昭君並沒有自殺,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諷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宮秋

⑽ 《漢宮秋》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哪一位的故事

《漢宮秋》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王昭君的故事。

《漢宮秋》是馬致遠的代表作,講述的是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漢宮秋》不拘泥於史實,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

首先,劇本把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改為匈奴強盛,昭君出塞是在脅迫下進行的,從而突出了王昭君對祖國深沉的感情。

其次,將畫工毛延壽的身份改為中大夫,索賄未成,將昭君的畫圖獻給單於,唆使匈奴攻漢,成為被譴責的主要對象。

(10)漢宮秋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作品的主要內容描寫了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愛情,同時,又寫出了王昭君對祖國的感情,並把這兩方面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此外還批判了封建社會昏庸無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們存大敵壓境時的怯懦態度;批判了他們在太平時可以共享太平宴,國難時卻不如一個女子。

這個劇本的創造,抒發了反對民族壓迫的感情;當時正處在民族壓迫極為嚴重的元代,因此,這個劇本富有現實意義。但這個劇本所寫的,並不符合史實。王昭君並沒有自殺,而是嫁到匈奴去的,作者是借古諷今。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唱腔優美。它在唱詞中所表現的遼闊、深遠、粗獷的塞北風光以及在畫面中所滲透的懷念和憂傷,形成了唱詞意境的獨特風格,堪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唱詞細膩、優美、明麗的意境相媲美。

作者簡介:馬致遠,元代文學家,生卒年不詳,大約在1250—1321年之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過著歸隱生涯。他還曾參加過名震一時的元貞書會,與藝人們一起編劇。

一生所作雜劇十七種,計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與李時中、花李郎、紅字李二合撰《開壇闡教黃粱夢》、《江州司馬青衫淚》、《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西華山陳摶高卧》等七種劇。《劉阮誤人桃源洞》尚存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