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遊記>>中的十個小故事
1、孫悟空大鬧天宮
孫悟空拜師求藝歸來,本領大增,自稱「美猴王」。便去東海龍宮借兵器,得「如意金箍棒」。又去陰曹地府,把自己名字從生死簿上勾銷。龍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狀,玉帝把孫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馬溫。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
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沒有成功,便請孫悟空管理蟠桃園。孫悟空偷吃了蟠桃,攪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盜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後逃離天宮。
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觀音菩薩舉薦二郎真君助戰;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幫助,最後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燒雷擊,甚至置丹爐鍛煉四十九日,依然毫發無損,還在天宮大打出手。玉帝請來佛祖如來,才把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
2、趣經女兒國
師徒途徑女兒國,唐僧、八戒誤飲子母河水懷胎。悟空取來落胎泉水,醫好了師父、師弟的奇恙。西梁女兒國王傾慕唐僧,欲招唐僧為夫。
唐僧割斷情絲,謝絕了女兒國王的一片好意。隱藏宮中的琵琶妖女,乘機把他攝入琵琶洞。悟空與八戒與妖女酣斗,卻被她暗施毒針刺傷,後經昴日星君相助,才降伏了蠍子精 。
3、天竺收玉兔
天竺國布金禪寺中一個不明來歷女子的哭聲,引起了唐僧師徒的關注。天竺國公主騎象擇親,一箭射中唐僧之帽。國王為公主和唐僧舉行盛大婚禮。
悟空救起欲投河自盡的寺中女子,問明女子原是天竺國真公主,一年前被黃風颳走。悟空揭破秘密與假公主打鬥。嫦娥下界收服假公主——月宮搗葯的玉兔,真公主才得與父母團聚。
4、三打白骨精
唐僧師徒四人為取真經,行至白虎嶺前。在白虎嶺內,住著一個屍魔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先後變幻為村姑、婦人,老父,全被孫悟空識破,白骨精害怕,變作一陣風逃走,孫悟空把村姑、婦人的假身統統都打死。
但唐僧卻不辨人妖,反而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凶,連傷母女兩命,違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變成白發老公公又被孫悟空識破。唐僧寫下貶書,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
5、豬八戒娶親
豬八戒隨唐僧去西天取經回來後,卻受到了皇朝的陞官嘉獎,然而在享受榮華富貴之時,他又想起了遠在它鄉的前妻高小姐,於是他決定去高老莊向高小姐求親,再續前緣,沒想到在去高老莊的途中,卻遭遇一波又一波意想不到的事情,首先是逃避強盜,竟跌下懸崖,丟去了記憶。
再被獵人救起,被賣到馬戲團;接著在一次去外國演出途中又不幸跌下懸崖,幸好又恢復了記憶。而後又繼續向高老莊前進,去完成他的心願。一路上變化大帥哥,贏得一個又一個美人的心,但最後又遭到這樣或那樣的變故等等,最後,經過一番周折,終於又娶到高小姐為妻,又抱得美人歸。
5、除妖烏雞國
在烏雞國,唐僧在一座皇家寺院里夢見國王鬼魂訴冤,狀告拜把子兄弟在御花園里把他害死,又變成他的模樣,霸佔了他的寶座和王後;而王後、王子竟還蒙在鼓裡。
唐僧路見不平、分外同情,可拔刀相助的事兒,還得孫悟空來完成。孫悟空找到王子,變成小人,假託知道來世今生,向他說明真相,又通過王子跟王後溝通,為除妖做好鋪墊。
等到上朝倒換關文的當口,悟空面對假王高唱一曲,揭露了假王的種種劣跡。在悟空正要打的時候,被文殊菩薩擒住,原來是菩薩坐下的青毛獅子下凡。
6、女兒國
師徒們西行途中,唐僧、八戒誤飲子母河水,腹中有了胎氣。悟空取來落胎泉水,醫好了師父、師弟的奇恙。西梁女兒國王傾慕唐僧一表人才,甘願以國相托,婚配這位御弟。
女兒國王柔情綿綿,一再致意。唐僧雖為聖僧,卻非木石之人,內心不免微泛波瀾。但為取經大業,他毅然割斷隱隱情絲,謝絕了女兒國王的一片好意。
7、三調芭蕉扇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火焰山是必經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獨芭蕉扇可以扇滅。芭蕉扇是鐵扇公主的寶物。
孫悟空第一次向鐵扇公主借扇,鐵扇公主一扇子扇飛孫悟空,孫悟空變成小蟲進入鐵扇公主的肚子折騰,鐵扇公主給了一把假扇。
孫悟空變成牛魔王騙走真扇,牛魔王變成豬八戒騙回真扇;孫悟空大戰牛魔王,鐵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孫悟空扇滅火焰山,唐僧師徒向西趕路。
8、掃塔辨奇冤
祭賽國金光寺中,僧人們衣衫襤褸,滿面愁容,向唐僧師徒訴說一樁冤情:幾年前一陣血雨過後,寺中塔頂的舍利子佛寶無影無蹤。僧人們被罰受苦,沉冤難雪。
為查失寶之因,唐僧虔誠地持帚與悟空進塔祭掃。至塔頂,悟空擒住一個小妖,得知佛寶被碧波潭萬聖老龍王作法至潭底。
悟空攜八戒入潭,先禮後兵,與龍王之女乃聖公主及九頭蟲駙馬交戰。白龍馬化做少年,入潭尋見乃聖公主,設計騙回佛寶,金光寺頂佛寶重放光芒。
9、誤入小雷音
荊棘嶺上,八戒揮耙開路,師徒們艱難行進。入夜,唐僧被樹精攝入木仙庵內吟詩品茶,杏仙對唐僧一往情深,獻舞呈歌,唐僧不為所動。天明始得徒弟們相救,來到「小雷音寺」。
唐僧虔誠拜入,不料寺中之佛卻是妖精幻化,將悟空扣入金缽,唐僧等束手被擒。在二十八星宿協助下,悟空方得脫身,與妖精交戰,卻被妖精收入寶袋,後經悟空請來彌勒佛,在西瓜田裡設下巧計,終於擒住黃眉童妖。唐僧師徒得以繼續西行。
10、孫猴巧行醫
唐僧到朱紫國金殿倒換關文。悟空哄八戒到街前,見招醫黃榜,遂揭下暗塞入八戒懷中,悄悄離去。八戒甚窘,只得帶護榜官員們到會館請師兄解圍。
悟空上殿,懸絲診脈,用奇葯醫好國王疾病,並詢知三年前國王的金聖娘娘被麒麟山賽太歲接去。於是尋至妖洞,幾經周折,在金聖娘娘協助下,盜得妖王施放火、煙、砂的三個紫金寶鈴,救出金聖娘娘。
❷ 一個禮字八個兵字打一成語的答案
看到禮字和兵字,你們會聯想到什麼成語呢?一個禮字八個兵字打一成語,你們知道答案是什麼嗎?不知道的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禮字八個兵字打一成語
先禮後兵
先禮後兵的詞語解析
[釋義]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語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辨形] 禮;不能寫作“理”。
[近義] 先聲奪人
[反義] 突然襲擊 不宣而戰
[用法] 一般指辦事方法巧妙;有禮有節。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結構] 聯合式。
先禮後兵的成語故事
曹操成氣候之後,派人去琅琊接父親曹嵩。曹嵩路過陶謙那裡的時候,陶謙招待了他,並且派張頜帶軍護送。護送的當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廟,張頜及其軍士睡在外面保護,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搶奪曹家輜重之心,結果曹嵩被殺。
曹操以陶謙縱容手下殺害父親,想報殺父之仇,起兵討伐。陶謙勢力小,求助於孔融,結果孔融救他沒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出城,求助劉備相救。劉備於是去找公孫瓚借了3000兵,來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討伐劉備。曹操的謀士郭嘉說了這么句話: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先禮後兵造句
(1) 我軍的原則是先禮後兵,向敵軍展開攻擊。
(2) 我軍採取先禮後兵的策略,向敵軍展開政策攻心。
(3) 我軍採取先禮後兵的策略,向敵軍展開政策攻擊。
(4) 同學之間有點矛盾,就說什麼先禮後兵之類的話,未免有點小題大做了吧!
(5) 平津戰役中,為了保護天津人民的生命財產,我軍先禮後兵,勸告守敵接受和平解決,在敵人拒絕投降以後才發起進攻。
(6) 中國人是喜歡先禮後兵的,並不是軟弱可欺,而是一種君視臣下的氣勢。
(7) 暴君和恐怖分子在襲擊我們的國家之前,是不會先禮後兵的.
(8) 不過得先禮後兵,先推行懷柔政策不得要領之後,就可以用這句話,讓對方的狡辯無處藏身。
(9) 西方列強同清政府開戰前,洋鬼子每每“先禮後兵”,發個照會,編一套理由,提一堆要求,讓清政府刻期照辦。
(10) 你服不服?別怪我不給你機會,勞資向來是先禮後兵,最後暴戾恣睢。
(11) 6支代表隊在3個小時比賽里,通過“知書答禮”“先禮後兵”“身體力行”“言之有禮”等環節,展示中國人知書達理、崇文求美的良好素養。
(12) 呵呵,既然你不明白我的意思,那我們只好先禮後兵了。
(13) 我這招叫先禮後兵,在說話的同時我已經掂了掂手上的鎮鬼銅璽,等到出其不備,我就狠狠的拍上去。
(14) 上官老弟先禮後兵,向吳天星一再曉以大義,言明用過之後一定奉還。
(15) 不過1名女網友先禮後兵,先贊美郝龍斌剛毅木訥、忠厚老實,最後卻加了句“我媽覺得你人還不錯,但鞋墊應該再加高一點”,讓現場有點小尷尬。
(16) 首先,中國在對菲律賓進行和善的,友好的談判,以先禮後兵的路數,已經跟菲律賓談完這個階段的事情,沒有到刀兵相見,中國不會出兵。
(17) 中國出戰的信息往往來源於空穴來風的小道消息。抗美援朝也好、抗美援越也好等,都是先有小道消息,這既是中國先禮後兵的套路,也是基於中國被動戰爭的落後戰略思想形成的,中國總是希望對方知趣、希望對方知難而退。中國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戰,這是真的!
(18) 釣魚島邊起風浪,扣我漁船又升堂。日本右翼嘴挺臟,國人激憤拍胸膛!先禮後兵理不虧,漁民凱旋喜洋洋!把酒言歡論來日,釣魚島邊再撒網!愛國的就轉!
(19) 中國式管理,講起來就是水的管理。和美國式管理偏向火的管理頗為不同。我們主張以柔克剛,先禮後兵,繼舊開新,生生不息,無一不和水有關。曾仕強
(20) 看到黑鷹死了,黑豹心中暗笑,平時黑鷹就是個偽君子,還想先禮後兵簡直可笑,只有他才適合掌管黑鷹鐵騎。
(21) 走吧,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咱們去迎迎吳縣令,今兒個咱們要虎口拔牙,前面不免便要恭敬些,這叫先禮後兵,對不對?
(22) 對啊!不過我心照不宣從來都是以德服人,等我先給他來個先禮後兵,講到他服,講到他自願把裝備送給我們為止!
(23) 面對‘冰雕’昱王爺‘冷颼颼’地關懷與問候,我們悲催的湛鈺童鞋一次又一次咬腫了牙齦,秉著‘先禮後兵’的策略,屈服了。
(24) 雖然此刻奈克羅斯兵敗,阿坎眾將士群情振奮,個個躍躍欲試,以圖殺敵立功,索里爾仍堅持先禮後兵。
❸ 先禮後兵下一句是什麼
先禮後兵下一句是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意思是劉備遠道而來,先以禮相待,行不通再動兵。我們應該用好話去安慰他,以鬆懈他的鬥志,然後以兵攻城,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
先禮後兵的近義詞:
先聲奪人
先聲奪人(拼音:xiān shēng ó ré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七年》。
「先聲奪人」的原義是在與對方或對手較量以前,張揚聲勢來壓倒對方或使對方畏懼、退卻;比喻做事搶先一步;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❹ 先禮後兵的成語故事
先禮後兵的成語故事
先禮後兵的成語故事1
【拼音】:xiān lǐ hu bīng
【解釋】: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例子】:你這~方法實在高明。
【反義詞】:突然襲擊、不宣而戰
【近義詞】:先聲奪人【歇後語】:圖里藏匕首
【語法】:作謂語、賓語、分句;指辦事方法巧妙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曹操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謙派人請劉備出兵解圍,劉備率關羽、張飛攻入徐州。陶謙要讓位給劉備。劉備給曹操寫信請他退兵,來一個先禮後兵。曹操想殺來使,謀士郭嘉勸止,剛好呂布攻打兗州,曹操只好給劉備一個面子。
先禮後兵的成語故事2
【釋義】先以禮相待,如不能解決問題,再用武力處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魏武帝曹操帶兵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謙立即派人請求劉備出兵解圍。劉備便率領關羽、張飛和趙子龍等一班人馬,沖入曹軍,殺出了一條血路,進入徐州城內。陶謙將劉備請入府衙,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讓給劉備,說:「當前國事紛亂,朝綱不振,你是漢室宗親,正該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甘願將徐州相讓……」
二人推來推去,沒有結果。府吏們相勸說:「今日兵臨城下,還是先商議退兵之計為好,讓位之事可容日後再商量。」
劉備答應說:「我先給曹操寫封信,勸他退兵,如果他不答應退兵,咱們再和他交戰也不遲,這叫做先禮後兵。」
曹操看完信,罵劉備說:「劉備算什麼東西?膽敢來教訓我!將送信的人給我斬首,全軍上下馬上攻城。」
曹操的謀士郭嘉勸諫說:「最好別這樣做,劉備遠來救援,先禮而後兵,這是很合乎禮節的,我們應該用好話去安撫他,鬆懈他們的鬥志,然後再攻城,徐州城就可以順利地拿下了。」
曹操於是盛情款待信使,又給劉備寫回信。這時,忽然有流星探馬報告說呂布的軍隊已經攻破兗州,正進攻濮陽。曹操頓時大驚道:「兗州有失,我們就無家可歸了,馬上撤出徐州!」
郭嘉又對曹操說:「我們何不就此給劉備賣個人情,就說看在他的面上我們退軍了!」曹操點頭,重新給劉備寫了一封信。
先禮後兵的成語故事3
【注音】xiān lǐ hòu bīng
【出處】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解釋】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指辦事方法巧妙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先聲奪人
【相反詞】突然襲擊、不宣而戰
【同韻詞】平地起孤丁、言論風生、坐吃山崩、青竹丹楓、起死回生、眼中拔釘、連鰲跨鯨、以聾辨聲、慣戰能征、行濁言清、......
【年代】古代
【燈謎】下戰書
【邂逅語】圖里藏匕首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曹操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謙派人請劉備出兵解圍,劉備率關羽、張飛攻入徐州。陶謙要讓位給劉備。劉備給曹操寫信請他退兵,來一個先禮後兵。曹操想殺來使,謀士郭嘉勸止,剛好呂布攻打兗州,曹操只好給劉備一個面子
【成語示列】你這先禮後兵方法實在高明。
【成語例舉】
◎ 它們有的響聲溫柔,有如晨鳥叫枝;有的會張嘴說話,親切地喚醒你:早上好,該起來啦!還有的先禮後兵,鈴聲起初溫聲軟語,繼而高亢嘹亮……"我打斷了她的介紹,"我要的是能把死嚇醒的那種類型。"
;❺ 先禮後兵什麼意思
意思是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它強硬手段解決。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意思:劉備從遠方前來支援,先用禮節同我們交涉,主公應該用好話來應對他,用來降低劉備的戒心,然後用軍隊攻城,這個城就可以攻破了。
(5)先禮後兵美德故事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先禮後兵近義詞:
1、先聲奪人
先聲奪人是一個成語,讀音是xiān shēng ó rén,意思是指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
聲:聲勢;奪:動搖;人:人心;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這則成語就是從《軍志》里的話轉化而來的,表示先造成聲勢,以破壞敵人的士氣。
反義詞:
1、兵不厭詐
兵不厭詐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īng bú yàn zhà,意思是用兵作戰不排斥運用詭變、欺詐的策略或手段克敵制勝。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騙人。
2、突然襲擊
易錯:突然襲擊釋義: 原指軍事上出其不意地攻擊,現多比喻突然加於別人的行動使人感到意外而難應付.
出處:胡雪《驚人相似的一幕》:「使用的戰術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
近義詞:攻其不備。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軍事上出其不意地進攻。
❻ 歷史上,以和為貴的例子..我給分..
一、將相和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和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二、三尺巷的故事:
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泰州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鐧——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
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信上說得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
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三尺巷」的寬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寬。
三、兄弟以和為貴的故事
在隋朝時候有三個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慶、田廣,他們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產分為三份,分家了。結果所有的東西都分好了,他們家門口有棵紫荊樹,這棵怎麼分?三個兄弟說: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這樣也公平。結果才講完過沒有多久,這棵紫荊樹就枯死了。
田真畢竟有讀過書,一看到樹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氣連枝,「我們兄弟分家,現在又要把樹分了,樹已經感受到這種失和,這種不仁愛、不友愛,它馬上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們不能比不上這個樹木,應該要友愛才對。所以把這樣的感受講給他的兄弟聽:希望我們是同氣連枝,都是從父母這個根出來,父母應該不願意看到我們分離。後來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結果這個紫荊樹過沒多久又活得很好。
(6)先禮後兵美德故事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以和為貴解析:
以和為貴,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實踐的原則。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意思是,按照禮來處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間的各種關系都能夠恰到好處,都能夠調解適當,使彼此都能融洽,也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員朱子旺的一個作品。
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
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至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❼ 怎樣採用「先兵後禮」的方法,即把重點放在後面
我們常聽說「先禮後兵」,尤其是在戰場上,即使敵對的兩國即將展開一場短兵相接的決斗,但在戰前,還是會彼此「先禮後兵」一番。
然而大家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在說話上要「先兵後禮」呢?
各位必定時常到百貨公司購買日用品,但不知有沒有發現那些售貨員也有一套說話技巧,以利產品的銷售。現在我們不妨來看看:
當售貨員向顧客介紹產品時,勢必大大誇贊一番,但如果售貨員說:「這商品的品質非常好也非常實用,只是價格稍稍高了一些。」如此先說出商品的優點,而後才說出這商品的缺點,套用戰場的用語,也就是「先禮後兵」,一般的顧客聽了這些話,大概會因此打消了購買的慾望。我想在百貨公司中,各位必定很少聽到這類的說法,否則您怎麼會那樣心甘情願地把錢向外拋呢?
相反的當你逛百貨公司時,售貨員也許這樣對你說:「這個東西價格的確貴了些,可是論到它的品質則是上等的,若不買下,豈不是太可惜了!」很可能你因此就心動了,再經售貨員的大肆鼓吹,自然毫不猶豫地將物品買回家了,是不是這樣呢?
說來人的心理真是微妙,售貨員只不過是把說話的內容前後調換;聽在買者的耳里,竟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難道把事物的長處放在後面說出,可更強烈地加深它的印象?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我也常聽別人說到媒人說親的技巧,倒使我大開眼界。那些經驗豐富的媒人在向男方說親時,絕不會告訴男方:「這位女孩兒性情真是好……一隻是容貌平庸……」因為這樣一來,在男方的印象中,必定只記得女方是「容貌平庸」,其他的美德可能一概不知了。
一般說來,媒人所施的技巧就不是「先禮後兵」,而是「先兵後禮」。她會告訴男方:「雖然女孩兒的長相平凡,但卻有出眾高雅的氣質……」像這樣,把重點放在後頭,自然給男方留下好印象,也就能成就一門姻緣。
由上述的故事可知,當我們要稱贊別人或是要強調某個重點時,只要把前後次序調換一下,也就是將不重要、不顯眼、有缺點的地方先提出來,而後再強調重點、優點,更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