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背景是什麼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詩歌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唐代〕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翻譯: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作者簡介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貳』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寫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整體賞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這單純的思親情緒畢竟圍繞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寬闊。岑參這首詩則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了詩文寫作的時間。
劈頭一個「強」字,是不願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登高去」,還見出逢場作戲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強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重陽節大家都喜歡登高,而詩人卻說勉強想去登高,透著些凄涼之意,不知這是為何。
結合題目「思長安故園」來看,詩人是流露出濃郁的思鄉情緒。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但長安不僅是故園,更是國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亂軍所佔領。在這種特定情境之下,詩人就很難有心思去過重陽節,去登高勝賞了。
典型的環境,使詩人登高時的心情愈趨復雜: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兩種感情交匯撞擊著他的心房。
『叄』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原文翻譯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原文翻譯如下:
原文: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翻譯:
勉強想要依循習俗去登高,可惜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再送酒過來。
憐惜遠方長安故園里的菊花,現在應該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應傍戰場開」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仍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
『肆』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
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4)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原文: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作者】岑參【朝代】唐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 :
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我勉強登上高處遠眺,然而在這戰亂的行軍途中,沒有誰能送酒來。我心情沉重地遙望我的故鄉長安,那菊花大概傍在這戰場零星的開放了。
古詩解讀:
古人有重陽登高、飲酒、賞菊的風俗,可是處於軍旅之中,又遭遇戰亂,詩人「強欲登高」,感嘆「無人送酒」,其中的惆悵、凄涼,難以言表。
很快,詩人又從這種自我感傷中走出來,聯想到故園的菊花---它們在淪陷的都城,應該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雖然沒有主人欣賞,孤寂而凄涼,但也一定不負秋陽,在斷壁殘垣(yuán)間競相綻(zhàn)放。詩中的「故園菊」所負載的意義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更寄託著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參考資料:網路---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伍』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是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
【出處】《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5)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2、《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鑒賞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為題材的好詩不少,並且各有特點。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寄託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這一結句用的是敘述語言,朴實無華,但是寓巧於朴,余意深長,耐人咀嚼,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陸』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作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作者】岑參【朝代】唐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惜再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創作背景: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全詩語言朴實,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