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地球從哪裡來的圖片
擴展閱讀
背景圖片大全小清新 2025-10-08 19:20:25
當前圖片在哪裡 2025-10-08 19:19:50

地球從哪裡來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30 10:24:43

『壹』 地球是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

關於地球的起源,科學上已經有嚴謹的理論,認為地球誕生於50億年前的太陽系原始雲,在太陽形成後,由一些殘留物質聚集而成。

在歷史上,關於地球的起源有過很多假說,比如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在十八世紀就在他的著作《宇宙體系論》和《天體力學》中,提出太陽系形成於一團星雲,星雲因萬有引力作用逐漸聚集為恆星和行星。

在十九世紀初,英國著名科學家開爾文,就根據拉普拉斯的星雲說,推測地球誕生時為一團高溫的熔岩,然後經過長時間的冷卻成為現在的樣子;開爾文甚至還根據熱力學原理,計算了地球從高溫熔岩冷卻為現在所需的時間,大概是4億年,以此估算出地球的年齡,實際上這個模型是錯誤的。

現代天文學認為,在50億年前,太陽系還是一片原始星雲,原始星雲來自於更遙遠的一次超新星爆發,那次超新星爆發給太陽系原始星雲提供了豐富的重元素。



地球的形態:

地球形狀大致呈橢球形。地球自轉的效應使得沿貫穿兩極的地軸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從地心出發,地球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高了43千米(27英里)。因此,地球表面離地球質心最遠之處並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而是位於赤道上的厄瓜多欽博拉索山的山頂。

地球的參考橢球體平均直徑約為12,742千米(7,918英里),約等於(40,000 km)/π,這個整數並非巧合,而是因為長度單位米的最初定義是經過法國巴黎的經線上赤道與北極點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貳』 地球是怎麼來的

地球的產生是在宇宙大爆炸後逐漸形成的,宇宙大爆炸後,產生大量的宇宙塵埃,這些塵埃經過漫長時間和積聚,擠壓塑形最終形成了各種星體,包括我們的地球,這就是地球產生的原因。

『叄』 地球是怎麼來的呢

這一切都始於一場巨大的爆炸。在我們銀河系的某個地方,一顆恆星爆炸了,拋出了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這場爆炸被稱為超新星爆炸,發生在大約50億年前。爆炸的殘骸隨後墜入附近的星際塵埃雲中,這里匯集了構成我們太陽系的各種成分。

因為爆炸的能量很大,所以使塵埃雲混合物變得非常熱,灰塵開始聚集,結塊越來越大,大量的混合物開始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

圖注:彗星帶來大量的水

地球早期的大氣中沒有太多的氧氣,與我們今天的大氣有很大不同。但是,大氣和海洋使生命得以立足,大約40億年前,第一批單細胞生物得以進化。

一些藻類逐漸改變了我們大氣層的組成,它們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出氧氣。到大約25億年前,地球大氣層中已經積累了大量氧氣。

關於地球形成的猜測根據

天文學家相信他們了解我們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就像他們看到其他太陽系也經歷類似的過程一樣。Beta Pictoris距離我們約有50光年,它就像是早期太陽系中心的一顆恆星。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該恆星周圍存在塵土圓盤,這里可能充滿了萌芽的小行星。同時,塵埃雲的計算機模型顯示,引力幾乎總是導致塵土飛揚的扁平圓盤狀團塊,行星可以從該圓盤上形成。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觀察數據來推測我們太陽系及地球的形成。

『肆』 地球怎麼形成的,從哪裡

地球是由氣體、塵埃、冰粒等各種物質堆積而成,並不斷自轉,不斷吸納、聚集著周邊的其它物質,最終才形成的地球。

地球形成於死亡星球的殘骸,這些殘骸在一團巨大污濁的氣體雲中聚集,氣體雲在其中心變得越來越密集。後來形成吸積盤,小顆粒開始聚集起來,形成越來越大的物質,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星球。

在地球形成的時候,它就像一個吸塵器,把環繞在地球軌道上的東西都吸了進去。它以微弱的引力吸引了一些的塵埃和碎石,質量也變大了,這使得它的引力也更強了,這樣它就能吸引更多的塵埃和碎石,質量也越來越大,大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在星體的引力均衡作用下,它就成了一個球體。

在這之後,地球已經基本清理了其軌道上的其它天體,地球能吸收的物質越來越少。

『伍』 地球是從哪裡來的

地球誕生於銀河系中的一大團星際氣體塵埃雲。

在50多億年前,銀河系中的一大團星際氣體塵埃雲受到了引力擾動(如大質量天體在附近掠過,或附近有超新星爆發、黑洞合並等),就開始了引力收縮過程。就是氣體塵埃雲中的物質向著物質密集區集中。

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了。隨著物質的集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球狀雲團。然後,這個雲團因某種原因開始旋轉,在離心力作用下,逐漸變成中間厚、越往邊緣越薄的鐵餅形狀。最後,中間部分形成了太陽,外圍物質盤中的物質繼續收縮,就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各行星和衛星。

地球形態:

地球形狀大致呈橢球形。地球自轉的效應使得沿貫穿兩極的地軸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從地心出發,地球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高了43千米(27英里)。因此,地球表面離地球質心最遠之處並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而是位於赤道上的厄瓜多欽博拉索山的山頂。

地球的參考橢球體平均直徑約為12,742千米(7,918英里),約等於(40,000 km)/π,這個整數並非巧合,而是因為長度單位米的最初定義是經過法國巴黎的經線上赤道與北極點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恆星日),即T=8.616×10^4s。

『陸』 地球怎麼形成的,從哪裡來

如下:

地球屬於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屬於銀河系的一員,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大致形成於46億年前,而太陽形成於49億年前,它們都產生於一片原始太陽星雲中,這片星雲有著上一代甚至幾代恆星爆發產生的物質,重元素已經比較豐富。

但相對於氫和氦元素來說仍然少之又少,在這片星雲的中心位置,在物質最密集的地方,大量物質快速地凝聚在一起,使得太陽首先生成,當它開始發光發熱的時候,地球也開始形成了。

最開始地球只是一塊岩石,它以微弱的引力吸引了一些的塵埃和碎石,質量也變大了,這使得它的引力也更強了,這樣它就能吸引更多的塵埃和碎石,質量也越來越大,大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在星體的引力均衡作用下,它就成了一個球體。

早期地球

據估計,由於引力壓縮,早期地球的壓力和溫度都非常高。與此同時,地球經常被流星撞擊,自身存在著不間斷的放射性衰變。這個時代被稱之為「冥古宙」(Hadean Age)。「Hadean」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意為地府或陰間。

早期的地球很大程度上是熔融狀態。類似水或油,密度更高的金屬液體沉入到地球的中心,形成主要由鐵元素組成的地核;那些密度較小的硅酸鹽液體覆蓋在地核表面,形成一層岩石地幔。

流星和彗星的持續性撞擊,導致了地球上火山的形成。這一因素,和侵入性岩漿活動一起,使得地殼逐漸形成。火山排出的氣體,促進了地球上大氣層的形成,這層薄薄的大氣層具有保護性。

水蒸氣慢慢地冷凝,其含量由於冰彗星的貢獻而逐漸增加。水蒸氣在大氣中積聚,並降低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進而使得海洋得以形成。火山也為大氣補充了二氧化碳和氮氣。

同樣在這個時代,大約7000至9000萬年前,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被認為是在地球和另一個原始行星忒伊亞的碰撞中形成的。這種假說稱為「大碰撞說」。更多關於月球形成和演變的信息可以在這里找到。

『柒』 地球是怎麼來的地球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太陽系就是一團星雲,在當時離太陽系很近的宇宙區域里發生了一次大恆星死亡事件,這顆恆星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8倍以上,在死亡前,這顆晚年恆星,也就是超新星發生了劇烈的瞬時爆炸,這次瞬時的大爆炸讓太陽系所在的星雲的密度發生了變化,這個區域的塌陷開始了,隨之而來的是引力的變化,大量的運動和碰撞開始了,最後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太陽,它的內部溫度非常高,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度。剩餘的各種物質被甩在太空中,因為太陽巨大的質量,它們開始繞著太陽進行運動,慢慢地開始團聚在一起,形成了行星。

『捌』 地球從哪來的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繞著太陽轉,這些行星互相撞擊,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當時的地球還是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漸漸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慢慢冷卻,產生了一層薄薄的硬殼--地殼,這時候地球內部還是呈現熾熱的狀態。地球內部噴出大量氣體,
其中帶著大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就形成了一圈包圍在地球外圍的大氣層,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不會太近而致使水蒸氣被太陽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夠的引力將大氣層拉住,所以地球才會有得天獨厚的大氣環境,
大氣層形成之後就開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約在47億年前,宇宙中塵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陽系的其他星球。當時的空氣中不含有氧氣,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氣體)、氮氣。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斷有宇宙中的塵埃及小的星體撞擊,體積不斷增大。而且撞擊時能量聚集,溫度不斷上升,最終融化為液體。
不久,星體撞擊的次數減少,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形成地殼。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內部的岩漿不斷噴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氣冷卻凝結為水,從而形成海洋。

『玖』 地球怎麼形成的,從哪裡來

地球的形成是從太陽星雲收縮開始的,那些原本就存在於星雲氣體中的星際塵埃物質(以冰質和岩質為主的,直徑在0.1毫米左右)充當了凝結核的角色,它會慢慢吸收周圍零散存在的粒子,隨著時間推移,質量逐步增加,此時將其稱為「星子」。

之後吸積過程更為劇烈,星子間會碰撞融合,最後形成原行星,之後再進一步演變為行星,不斷的吸積,不斷的碰撞融合,地球就是這樣形成的。

地球的形成與星雲有著很深的聯系,在隨著星雲本身的運動軌跡和引力的作用下,一些碎小的隕石就會吸收其他的物質,在隨著時間和引力增強的作用下,質量就會越來越大,當星子的質量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由於內部的引力作用下,整個星子就會呈現出一種類圓形的狀態。

就目前來說地球的大小還是可以說微不足道,整體硬度也不夠,只能夠隨著其他物質的加入才能夠真正形成一顆行星,在眾多星體碰撞地球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熱能,這些熱能使得地球里的物質發生改變,變得更加堅固。

『拾』 地球怎麼形成的,從哪裡來

地球是由氣體、塵埃、冰粒等各種物質堆積而成,並不斷自轉,不斷吸納、聚集著周邊的其它物質,最終才形成的地球。

地球起源於一片巨大氫分子雲的吸積坍縮後剩下的由氣體、冰粒、塵埃形成的直徑為一至十千米的塊狀物。組成原生地球的物質的直徑大約為10–20密爾,這些物質經過1000至2000萬年的生長,最終形成原生地球。

早期的地球:

初生的地球表面是由岩漿組成的「海洋」,而並非現在認知的水。太古宙起地球表面開始冷卻凝固,形成堅硬的岩石,火山爆發所釋放的氣體形成了次生大氣。

最初的大氣可能由水汽、二氧化碳、氮組成,水汽的蒸發加速了地表的冷卻,待到充分冷卻後,暴雨連續下了成千上萬年,雨水灌滿了盆地,形成了海洋。暴雨在減少空氣中水汽含量的同時,也洗去了大氣中的很多二氧化碳。此外,小行星、原行星和彗星上的水和冰也對是水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