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紅軍藏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背景圖片大全小清新 2025-10-08 19:20:25
當前圖片在哪裡 2025-10-08 19:19:50

紅軍藏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30 08:16:00

⑴ 紅星照耀中國長征路過的地點並發生了什麼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位於中國版圖中南部的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一項現代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壯舉——長征。這一歷時長達兩年多的征途接近尾聲時,迎來了一名外國記者。這名當時30歲出頭的記者,後來回到北平,寫下了游歷「紅色中國」的所見所聞

《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

作品真實記錄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被譽為研究中國革命的「經典的網路全書」。堪稱「紅色經典」中的經典。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家社此次出版的紀念珍藏版匯集1937年英文初版、1938年中譯本初版、1939年英文修訂版三個早期不同版本中的珍貴圖片。

⑵ 紅軍長征過雪山的資料

紅軍在長征途中所翻越的雪山有73座之多,這里的雪山是指埡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4000米以下的都沒有算。其中,在四川境內有67座,雲南有3座,甘肅有3座。

從整個紅軍來說,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1935年5月下旬紅四方面軍翻越的紅軍棚子雪山,位於四川阿壩州茂文縣境內的松坪溝。

紅軍棚子雪山以前沒有名字,就是因為當年紅軍經過這里時搭了一些窩棚,後來老百姓就把這座雪山叫作紅軍棚子。

紅四方面軍發動嘉陵江戰役之後,就西進岷江流域,佔領了北川河谷及茂縣地區。翻越紅軍棚子雪山是紅四方面軍為了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並與之會合。

紅軍翻越第二座雪山是在1935年6月,由李先念率領的部隊為了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翻越的理縣和懋功縣(現小金縣)交界的虹橋山。

紅軍翻越的第三座雪山是鷓鴣山,第四座雪山是夾金山。而僅就中央紅軍來說,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其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夾金山。

在所有紅軍翻越的雪山中,由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從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到巴塘途中的藏巴拉山是紅軍長征翻越過的最高雪山,其埡口海拔為4904米。

尤其震撼的是,紅軍在極度疲憊和飢寒的情況下,創造了連續4天翻越決益涅阿、伊則涅阿等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跡。紅四方面軍兩次翻越夾金山,3次翻越亞克夏山、夢筆山、打鼓山等4座雪山。

紅軍是在沒有路、沒有糧、沒有衣物和「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進入雪山草地的。很多戰士都來自南方,雪域高原六月天還在下雪,加上高原反應、極度疲憊、沒有衣服穿和嚴重缺糧等因素,導致很多戰士都沒有挺過來。

(2)紅軍藏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雪山的惡略環境:

天氣寒冷、空氣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艱險,是雪山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翻越的夾金山為例。

其位於四川省西部,海拔約4500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沒有道路,沒有人煙,天氣變幻無常,時陰時晴,時雨時雪,忽而冰雹驟降,忽而狂風大作,有「神山」之稱。

聶榮臻在回憶翻越夾金山時寫道:「上午爬山,開始是原始森林,一片片,一叢叢,鋪撒在浩瀚的六月雪中,奇特的景色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大家勁頭很足。

但一過中午,天氣驟變,先是大霧,隨後是毛毛細雨,轉眼又變成了霏霏白雪,隨風狂舞,紅軍戰士一個個都變成了雪人。尤其到了傍晚,天氣奇冷,我們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

再如紅2、紅6軍團翻越的哈巴雪山,其位於橫斷山脈南端,到處是被金沙江、瀾滄江激流沖刷而成的溝壑峽谷,陡峭異常。

許多雪峰海拔5000多米,主峰則高達5500米以上。寒風吹起山上積雪,宛如一條玉龍在天際飛舞。紅四方面軍在西進甘孜途中翻越了橫亘在丹巴、道孚之間的黨嶺山。

黨嶺山為折多山主峰,海拔5000米左右,上山下山約100公里。當時處於最寒冷的季節,翻越黨嶺山途中,風雪無情地向著飢餓、寒冷和疲乏的紅軍隊伍撲來。

《朱德傳》中記載:「部隊迎著風雪,向直插雲天的陡峭冰峰攀登。越往上路越陡越滑,空氣越稀薄,越覺得喘不過氣,頭暈腦脹、四肢無力。

到山頂時已是中午,但太陽完全被遮住,加上風雪彌漫。就像傍晚一樣昏暗。接著便是漫漫長夜,狂風雪浪一陣陣襲來,不少戰士被暴風雪吞噬。」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過雪山草地:鑄就長征的不朽豐碑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解碼長征:翻越雪山為什麼難

⑶ 紅軍長征時的雪山草地是哪裡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雪山草地是在如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

雪山即指紅軍翻越過的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昌德山、打古山、虹橋山、鷓鴣山、巴郎山、黨嶺山等;草地即指紅原、若爾蓋、阿壩大草原及甘孜草原。

夾金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南部,夢筆山是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夢筆山距馬爾康縣城30公里,位於卓克基鄉南與小金縣交界處,呈東西走向,山勢平緩,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峰海拔4470米。

夢筆山埡口是縣城通往小金縣的唯一通道,也是1935年6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坂山是今紅原縣與黑水縣的界山,紅軍翻越的埡口海拔高度4460米,昌德山位於黑水縣境內,埡口海拔高度4164米,1935年7月上中旬,會師後的紅一、紅四方面部隊曾翻越此埡口。

打古山位於黑水縣境內,埡口海拔高度4484米,1935年7月上中旬,會師後的紅一、紅四方面軍曾翻越此山北進。

紅原縣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轄的一個縣。若爾蓋縣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位於四川省北部,紅原-若爾蓋草原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的紅原縣和若爾蓋縣境內。甘孜草原也在四川。

(3)紅軍藏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夾金山是中國工農紅軍萬里長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翻越第二座大雪山---四川夢筆山。

1935年7月2日,翻越第三座大雪山---四川亞克夏雪山。

1935年7月6日,翻越第四座大雪山---四川昌德山。

1935年7月7日,翻越第五座大雪山---四川打古山。

紅軍長征時走過的草地是松潘大草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

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⑷ 東北軍抗日時在哪裡

東北軍是張學良統轄的東北地方軍的通稱(1929~1936年),前身為奉軍。因與楊虎城的西北軍一同發動西安事變而聞名的東北軍,本是地方性的武裝集團。其前身為奉系大軍閥張作霖所統轄的奉軍。

1928年底張學良舉行東北易幟之後,編為東北邊防軍,納入南京政府軍系統,擁有兵力約三十至四十萬。其統帥張學良為國民政府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又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張學良沒說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他自己不抵抗)、「力避沖突,東北軍拱手讓出富饒東三省,忍痛退入山海關內,在歷史上寫下恥辱的一頁。

蔣介石政府的外交部長的顧維鈞,在其回憶錄中談到9.18亊件後全國發生的反對蔣介石政府對日不抵抗態度的浪潮,並迫使蔣介石在12月下台之事時說:「那幾個月是大動盪、甚至混亂的時期。

這自然導致蔣介石政府的倒台。委員長(即蔣介石——筆者注)原已發現他的處境非常困難。早在沈陽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廬山舉行擴大會議,討論當時提出的特別是少帥在東北的集團提出的對日採取強硬態度,和直接抵**本侵略的政策等要求。委員長是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他覺得必須對日談判」

目睹家鄉廬墓橫遭踐踏,父母 姐妹慘受凌辱,廣大將士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打回老家去!」「收復失地!」一些未入關的愛國官兵自動奮起抵抗,著名的江橋抗戰、雙城阻擊戰、哈爾濱保衛戰等,打擊了侵略軍的囂張氣焰,並推動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迅速崛起。

流亡入關的東北各界名流和愛國人士奔走呼籲,於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大力開展支援義勇軍工作。1933年初形勢急轉直下,日軍長驅直入,山海關失守,熱河及察哈爾守軍潰敗。

3月,在全國人民憤怒譴責聲中,蔣介石將失地罪責完全轉嫁於張學良,逼張引咎辭職,下野出國。東北軍按照張學良臨行囑托,集結在華北一帶,籌謀還鄉大計。

次年1月張學良返國,3月就任鄂豫皖「剿總」副司令,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1935年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總」,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東北軍此時兵力十六萬左右,五分之四被驅入陝甘參加「剿共」。

對戰紅軍蔣介石對東北軍不但不給補充,將東北軍削減番號,減發軍餉。嚴酷的現實迫使張學良和將士們深思。紅軍力不敵東北軍,於是唱了一首「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唱的千萬東北官兵淚流滿面,又喊了兩句口號;我們都是中國人打回老家去!

官兵厭倦內戰,要求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張學良也感到再繼續下去將使全軍覆滅,永無回鄉之望,開始探求新出路。

12月,張學良赴南京開會,秘密轉上海會見杜重遠、李杜等愛國人士。杜李二人直率地向張學良進言:停止內戰,聯合一切愛國力量抗日是東北軍最好的出路。後來,又輾轉介紹中共秘密黨員劉鼎赴張學良處工作。

與此同時,1935年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根據東北軍的情況,中共中央把對該軍的統一戰線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

1936年1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4月9日,周恩來與張學良在延安舉行了聯合抗日救國會談。東北軍確立聯共抗日方向,為在西北地區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6月,中共中央成立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委員有葉劍英等人。20日,周恩來親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指出「爭取東北軍到抗日戰線上來是我們的基本方針」。陝甘根據地廣大軍民在此方針指導下,積極開展了對東北軍的爭取工作。

延安會談後,張學良全力以赴進行抗日准備,不僅與紅軍停戰,還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駐防陝甘)友好相處。6月,張學良命人創辦《西京民報》,向官兵和民眾宣傳抗日。同月15日,張楊聯合在王曲鎮開辦「長安軍官訓練團」,向中高級軍官灌輸抗日思想。

22日,張在該團發表題為《中國出路唯有抗日》的講話,指出「抗日是東北軍最大使命」,以「把全(民)族所有力量拉到抗日陣線上去長期抗戰」為己任,號召全軍將士「寧肯斗爭致死,決不束手待斃!」

張學良的抗日決心與信心,對全軍提高思想、統一認識起了很大作用。9月初,為向部隊補充新鮮血液,張學良接受共產黨建議,從平津等地招收了三百多名進步青年和學生(其中不少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民先隊員),開辦學兵隊。

同月,東北軍內秘密建立以張學良為領袖的抗日核心組織——抗日同志會。在此期間,張學良還陸續派代表分赴晉、綏、冀、兩廣、新疆等地,聯絡各地方實力派,醞釀聯合抗日;同時利用各種機會向蔣介石勸諫,要求他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國策。

東北軍入陝甘後,許多共產黨員秘密進入該軍,為幫助其走上抗日戰線做了巨大努力。1936年6月末,在中共北方局領導下,東北軍內的地下黨員成立了東北軍內工作委員會。

此後地下黨在東北軍的工作更加活躍,無論總部、各部隊、軍官訓練團和學兵隊,以及報社、通訊大隊等,都有共產黨員在裡面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團結教育廣大官兵。

8月30日至10月初,朱理治、葉劍英相繼至西安,與張學良磋商東北軍、十七路軍與紅軍三方聯合抗日大計,進一步加強推動東北軍抗日工作。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引下,東北軍內和西北地區的地下黨組織互相配合,不斷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京民報》、《東望》和《西北文化日報》等進步報刊成了抗日的喉舌,「西北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東北民眾救亡會」等救國團體紛紛成立,並聯合舉行了「九一八」五周年紀念會、追悼魯迅和援綏抗日募捐等活動。

抗日救國事業把東北軍、十七路軍和各階層民眾緊緊聯結在一起,在愛國熱情激勵下,將士們決心為抗日而獻身。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懇切地請纓援綏。蔣嚴詞拒絕,同時下令加緊鎮壓救亡運動,又策劃調集其嫡系部隊約三十個師進入陝甘,圖謀全殲紅軍並迫張、楊就範。

12月4日蔣介石坐鎮西安威逼張、楊「剿共」,否則即將兩軍趕出陝甘。蔣的倒行逆施,使張、楊忍無可忍,終於激起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並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張學良、楊虎城及東北軍、十七路軍廣大官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後張學良被蔣軟禁,東北軍被縮編並調往豫、皖、蘇各地。張學良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抗日,曾多次致書東北軍將領,勉勵部下:「吾等必須將吾們的血及此一點武裝(東北軍),供(貢)獻與東北父老之前,……以期在抗日戰場上,顯我身手。」

七七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各部與全國軍隊一起迅速開往各抗日戰場,其中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和六十七軍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犧牲慘重;五十一軍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台兒庄戰役),後與五十七軍一起挺進魯南;五十三軍轉戰冀、豫、鄂、湘,後入緬甸、越南對日作戰。

在激戰中,吳克仁、朱鴻勛、吳桐崗、劉桂五、方叔洪、黃德興、劉啟文、扈先梅等將領及無數官兵,其中包括許多共產黨員壯烈犧牲,為國捐軀。

張學良被扣後,東北軍在蔣介石消滅異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損失並被分化瓦解。廣大官兵紛紛覺悟,在共產黨幫助下,陸續脫離南京政府控制,走上獨立自主開展游擊戰爭的道路。1937年10月,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冀中舉起抗日大旗,經小樵改編,部隊迅速發展,後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並建立冀中軍區。

1942年8月,五十七軍一百十一師師長常恩多和蘇魯戰區秘書主任兼政務處長郭維城率該師舉行「八三」起義。

中共山東分局聞訊,立即派從該師撤出的秘密黨員萬毅(該師三三三旅旅長)和王振乾急返部隊。新一百十一師推選萬毅任師長(常恩多病逝),後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

1945年8月,奉朱德總司令命令,呂正操、萬毅、張學思等率部挺進東北,實現了張學良將軍和東北人民湔雪國恥光復故土的宿願。東北軍走向抗日戰場,經過了苦難而曲折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4)紅軍藏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網路---九一八事變

⑸ 長征時紅軍過的草地在什麼地方

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里地,橫寬300餘里地,面積約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紅軍過的草地主要是講川西北若爾蓋地區。草地,其實就是高原濕地,為泥質沼澤。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萬里長征勝利80周年,爬雪山過草地的歷史記憶尤其不能忘記。這里所謂的「草地」(松潘草原)其實就是高原濕地,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沼澤地,下為泥質沼澤,又有經年水草,盤根錯節,結絡成片,覆蓋瀦水,終成錯覺。

1935年8月21日起紅軍即開始涉足經過的草地,主要為現在的川西北若爾蓋地區,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里地,橫寬300餘里地,面積約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由於地表過濕或有薄層積水,土壤水分幾達飽和時,容易生長著喜濕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而由於水多又致使沼澤地土壤缺氧,在厭氧條件下有機物分解緩慢,只呈半分解狀態,最終形成了泥炭。泥炭吸水性強,致使土壤更加缺氧,物質分解過程更緩慢,養分也更少。

因此,在這片泥炭沼澤地里,上面生長著「燕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土浮結」和「燕土交陷」的泥炭層,而且還有補給沼澤的溪水流經其間。1935年到1936年長征時,正是沿著川西北毛兒蓋—松潘—若爾蓋一線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草地,跋涉穿越了暗流叢生的茫茫沼澤,向甘南地區行進的。


(5)紅軍藏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時最艱苦卓絕的就是過草地這一時段。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在回憶錄中說,紅軍過草地的犧牲最大,這七個晝夜是長征中最艱難的日子,走出草地後「我覺得是從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紅原日干喬大沼澤,紅軍長征中最最艱險的一段路程,就發生在這里。1960年中央政府決定在紅原地區建置縣制時,為紀念這片紅軍長征走過的草地,周恩來總理將其命名為「紅原」。

今天在日干喬大沼澤的邊界上,還立著周恩來題寫的「紅軍長征走過的草原」的石碑。

⑹ 紅軍過草地,草地在那裡

這片草地就是松潘草地,位於四川省阿壩州北部,為西傾山、岷山、巴顏喀拉山之間的山原,縱橫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迴擺盪,水流滯緩,叉河、曲流橫生,形成大片沼澤,水草盤根錯節,結絡而成片片草甸,覆於沼澤之上,氣候變換無常,人跡罕至。

1935年8月,紅軍征服了雪山以後,在毛兒蓋、波羅子一帶集結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縱橫數百里、神秘莫測、人煙稀少的水草地,也就是松潘草地。

(6)紅軍藏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1934年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通過草地,也就是松潘濕地,經過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松潘縣、紅原縣、若爾蓋縣。為紀念紅軍征服雪山草地的壯舉,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上建造了紅軍雪山草地長征紀念碑和長征紀念碑園,松潘成為長征著名的紀念地之一。

1934年6月紅軍制定了松潘戰役計劃,准備迅速、機動、堅決地消滅松潘守軍胡宗南部,後由於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張國燾的動搖,失去了戰機,最後不得不放棄攻打松潘的作戰計劃。當時國民黨軍准備調集軍隊阻止紅軍北進,圍困和消滅紅軍於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間。

一面是大敵當前,一面是渺無人煙,沒有道路,幾乎是生命禁區的草地,紅軍當時處於生死一線極其危險的境地。但英勇無畏的紅軍右路軍在當地向導的協助下,用了十幾天的時間通過了大草地,創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間奇跡。

參考鏈接:網路-松潘草地

⑺ 長征的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哪裡

長征的起點是瑞金,終點是甘肅會寧。

路線: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1936年10月22日)

長征的評價:

1、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向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指出:「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2、1980年8月,在會見義大利記者法拉奇時,鄧小平說:「在1935年,我們歷史上著名的長征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成形的領導,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

而當鄧小平之女毛毛問他長征是怎麼過來的,他的回答是「跟著走」!

3、江澤民同志曾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對長征精神作出過概括,他認為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4、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時就學習、研究、宣傳包括長征在內的中國革命史發表的講話中指出:「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

5、「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神內涵,生動闡釋了長征精神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6、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時久、規模大、行程遠、困難巨、影響廣,為中外戰爭史上所僅見。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不僅錘煉了偉大的黨和偉大的人民軍隊,還培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征

⑻ 遵義一日游景點有哪些值得推薦

遵義一日游景點推薦有:遵義會址、紅軍山烈士陵園、撈沙巷、海龍屯景區。

1、遵義會址

海龍屯又稱海龍囤、龍岩囤、龍岩屯,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屯頂平闊,面積約1.59平方公里,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坐標: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里的龍岩山巔。

⑼ 紅軍過草地。「草地」現位於哪兒有多大

草地位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縱長500餘里地,橫寬300餘里地,面積約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紅軍過的草地主要是講川西北若爾蓋地區。

草地,其實就是高原濕地,為泥質沼澤。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於黑白兩河——黑河(亦稱墨曲河)和白河(亦稱葛曲河)自南至北縱貫其間,起了重要作用。兩河的河道迂迴曲折,叉河橫生,地勢低窪,水流淤滯而成沼澤。經年水草,盤根錯節,結絡成片,覆蓋瀦水。

(9)紅軍藏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

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⑽ 紅軍長征經過的11個省是哪些

一、11個省是: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甘肅和陝西。

二、基本路線: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三、共四隻隊伍參與長征道路:

1、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2、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

3、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4、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10)紅軍藏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