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彌渡山歌的文化發展
彌渡縣的歷屆領導十分重視繼承、發展地方民族文化,提出了「唱響《小河淌水》,跳紅彌渡花燈」的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口號。1999年,從400多首彌渡民歌中精選出以《小河淌水》為代表的13首名曲,攝制了名為《彌渡行》的60分鍾VCD音樂藝術片,向國內外發行。幾年來,彌渡縣年年舉行春節大型燈展,大規模開展花燈演唱骨幹培訓和花燈集體舞大賽,1個專業花燈團、130多支民間業余花燈隊常年活躍於城鄉。
「到了紅岩坡,處處聞歌聲」、「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小河淌水的地方——彌渡,正以充滿地方民族傳統文化韻味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奧運會閉幕了,也許你還記得閉幕式上有一首歌叫《今夜月明》的歌嗎,他就是《小河淌水》,是一首彌渡山歌!
她的旋律震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可是他們還不知道,這是一首彌渡廣為流傳的山歌!
(概述圖片 )
② 壯族山歌的典故
壯族歌圩習俗源遠流長。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夥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望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據說以寧明花山為代表的左江崖壁畫,展現的便是秦以前壯族先民駱越舉行盛大歌圩的場面。關於壯族歌圩習俗的漢文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其中,不少資料來源於南寧一帶的壯族鄉野。南朝梁代有記載,在晏城縣(今賓陽一帶):「鄉落唱和成風。」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壯族「男子盛裝……聚會作歌。」周去非[/url]《嶺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寫道: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書中強調了「自撰」二字,這正是對歌的特徵。卷十《飛駝》載:「上巳日 ( 農歷三月三 ) ,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壯族最大的節日。明代鄺露《赤雅》等書記載「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男女「采芳拾翠於山淑水湄」、「唱和竟日」。明朝天順進士劉大廈在南寧寫的《聞從者談土俗寫懷柬王憲僉》詩中也提到「男女歌謠成巹禮」等,皆描繪了壯族歌圩情景。明清之際,曾有不少詩歌、文章贊道壯族歌圩盛況:「木棉飛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聽誰慧舌制新詞。」《武緣縣圖經》記載:「答歌之日,武緣(今武鳴)仙湖,廖江二處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數里之內,士女如雲。」解放前編寫的《廣西邊防紀要》記載:「沿邊一帶風俗,最含有人生意義的,則為歌圩。」例如武鳴的山歌圩長期盛行不衰,在陸斡、馬頭、小陸、包橋、靈馬、王橋、方合等地極為盛行。以農歷三月最為面廣、規模最大,九月次之,有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當地人民政府自1985年起,在縣城舉辦壯族「三月三」歌節,每年一屆。歌節之日,靈水湖畔,武鳴河沿岸,明秀園、圩場上、公路旁、山坡上,人山人海,簡直「無處不飛歌」,壯鄉成了歌的海洋。至今,國外已有日本、泰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和民間歌手踴躍前來參加歌節活動。橫縣圩逢同樣盛況空前。橫縣是廣西歷史上西甌駱越人、烏滸人、俚人、僚人、壯人的集居地。歷代有「興歌」、「好歌」之俗,壯人稱為「圩逢」,當地漢人稱之為歌圩。據不完全統計,橫州境內有圩逢38個點,分布在境內各歌圩鎮。橫縣人田間勞作,家庭對語,出口是歌,喜、怒、笑、罵皆是歌。橫縣歌圩,大都是利用寺廟進行(即廟會)。其中最為盛名是農歷四月十四日烏蠻山下的伏波廟歌節,有來自當地各鄉鎮和南寧、邕寧、賓陽、武鳴、貴港等縣(市)三四萬人參加,甚至遠及港澳也有專程回來參加廟會歌節活動的同胞。民間歌瑤在橫縣比較流行,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歌瑤來自百姓或出自歌手,只要有興趣,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唱,這些歌瑤可分為:勞動歌、堂歌、兒歌、尼度歌、船歌、喪歌、情歌。據史料記載,田陽敢壯山歌圩形成於隋唐之前,是廣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到初九,都有十餘萬人自發來到敢壯山,唱山歌、紀念壯族始祖布洛陀。(右上圖為田陽三月三布洛陀歌圩上當地壯人與外國人對唱情歌場景--圖片摘自平果供電新聞網圖片中心)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歌節」定為「廣西民族藝術節」。1999年,在民族藝術節上演變發展而成的「廣西國際民歌節」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定於每年的11月舉行,由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至今已辦了8屆。
③ 彌渡山歌的介紹
彌渡地處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部。彌渡縣城過去曾是各省遊民雜居之地,南來北往的馬幫不僅給這里馱來了商業的繁榮,也給這里捎來了夜深人靜時思親的吟唱,於是用歌聲釋放趕馬人的懷鄉之情,用歌舞驅散飄流他鄉的孤獨,深深震撼了人們的心靈,也引起了常常經受著生離死別心痛的當地人的共鳴。而彌渡山歌則是從那時起,這里的人們慢慢養成的用歌聲傾訴喜怒哀樂的習性。彌渡山歌小調,口口相傳。它就像一部長詩,記錄著彌渡的時代變遷,抒發著各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情感,傾訴著人們各個時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和愛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