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蝸牛有沒有耳朵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背景圖片大全小清新 2025-10-08 19:20:25
當前圖片在哪裡 2025-10-08 19:19:50

蝸牛有沒有耳朵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25 00:38:35

A. 蝸牛身體各部位名稱的標示圖

蝸牛身體各部位名稱的標示圖如下:

B. 蝸牛有耳朵和鼻子嗎

蝸牛有耳朵和鼻子

蝸牛有兩對觸角,它的耳朵和鼻子都長在觸角上。其中長觸角上長的是眼睛,短觸角上長的是鼻子。只不過蝸牛的眼睛基本上看不見東西,耳朵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它們主要依靠觸角來探測障礙物。

C. 那些動物沒有耳朵

1、海綿

海綿是世界上結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既沒有頭,也沒有尾、軀乾和四肢,更沒有神經和器官。海綿細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膠原質。

2、水母

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里,這些游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3)蝸牛有沒有耳朵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海綿結構特徵:海綿沒有嘴,沒有消化腔,也沒有中樞神經系統,是一個最原始的動物。布滿全身的小孔內長著許多鞭毛和一個篩子狀的環狀物,可用鞭的擺動收進海水,帶進氧氣、細菌、微小藻類和其它有機碎屑,再經環狀物過濾,最後變為海綿維計生存的養料。

海綿不具備執行各種機能的器官。其最重要的結構是水管系,主要由入水孔、領細胞和出水口組成。根據領細胞的排列方式和水管的發育程度,水溝系從簡單到復雜,可分成單溝型、雙溝型和復溝型3個基本型。

D. 蝸牛頭部有幾對觸角

2對觸角。頭有四個觸角,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後一對較大的觸角上。

蝸牛的觸角是用來感覺外界環境的器官,就像盲人的拐杖,是用來觸摸著行路的。

蝸牛在走路的時候,如果用觸角 接觸到障礙物,就會立即轉變前進的方向。因為它平時身體 縮在殼內,爬行時頭部有像牛角那樣的觸角,所以人們才叫它蝸牛。

它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

(4)蝸牛有沒有耳朵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牙齒多的蝸牛

在蝸牛的觸角中間往下一點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個小洞就是蝸牛的嘴巴,蝸牛的嘴巴很小,它的嘴巴大小跟針尖差不多,科學家們都把它稱為「齒舌」,蝸牛的嘴裡有一條矩形的舌頭,上面長著無數細小而整齊的角質牙齒,這些牙齒最多有135排,大概每一排都有105顆牙齒。

蝸牛就是用它的這些牙齒吃樹葉的,不管什麼樣的葉子它們都能嚼碎了吃下去。當蝸牛找到食物的時候,它會分泌一種唾液,這種唾液有著4%的硫酸溶液的酸性,這種唾液先把食物軟化,之後蝸牛會用自己帶著牙齒的舌頭把食物一點點撕碎了吃。蝸牛在擁有硬殼保護的同時,他的唾液和牙齒也是它很厲害的進攻武器。

E. 蝸牛有聽覺嗎

蝸牛沒有聽覺。蝸牛有視覺、觸覺、嗅覺、味覺,但沒有聽覺。

蝸牛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

外形概述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

現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後一對觸角上。

F. 蝸牛長什麼樣子

蝸牛有一對長長的觸角,那是他的眼睛,眼睛就長在頂端;還有一雙非常短小的觸角,長在長觸角的下方.兩個觸角都用來探測,就像貓的胡須一樣.蝸牛背著重重的殼,略呈通明,色彩不一。沒有腳,脖子較長,通過腹部肌肉伸縮前行。

介紹: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生種類。蝸牛是一種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蝸牛屬於軟體動物,腹足綱;取食腐爛植物質,產卵於土中。

蝸牛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單色。非洲的瑪瑙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餚,尤其在法國。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之一,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就是嘴巴,裡面有一條花椰菜螺旋上的蝸牛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G. 蝸牛身體有哪些部分組成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

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等。

現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後一對觸角上。

蝸牛為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肺螺亞綱,蝸牛科。殼一般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頭的腹面有口,口內具有齒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後自己死亡。

(7)蝸牛有沒有耳朵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

當溫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但是各種蝸牛各不相同。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

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

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H. 蝸牛的外形特點

三、腹足

蝸牛發達的寬大肉足由腹壁所形成,在蝸牛爬行途中,腹足的足腺可以分泌出粘液(隔墊作用),避免腹足肌肉與地面產生直接摩擦而受傷,同時粘液的濕潤性也有利於蝸牛爬行。

I. 蝸牛養久了會認主人嗎

蝸牛養久了不會認主人。

因為蝸牛的智商很低,它們沒有眼睛耳朵,只能靠觸角來感知周圍事物,它們甚至不知道人是何物,更不會有認主的意識。但是養了很久的蝸牛會主動接受主人的喂養,蝸牛一般一天會進食三次,以蔬菜、果皮等為食。

養殖方式

1、居住環境

首先要找一個盒子,最好是能透氣的密封盒,同時要在盒子底部鋪上紙巾,最好是無氣味的紙巾,然後用水噴濕,因為蝸牛需要潮濕的環境,否則會乾死。除此之外,蝸牛不喜歡陽光,室溫在25到30度之間,是蝸牛最適宜的環境溫度。

2、食物

因為蝸牛是雜食,喜歡吃蔬菜葉和水果片,但不能含有鹽分,因為蝸牛怕鹽。一般來說一天要給蝸牛餵食三次,餵食之前先看看紙巾是否干凈,要是臟了就得換新的濕潤紙巾,然後再給蝸牛餵食。

J. 蝸牛有幾對觸角

回答
蝸牛一總共有兩對觸角,這兩對觸角都長在頭部,其中一對大觸角的頂端還長著眼睛,蝸牛的觸角主要是用來感受外界環境的一種器官。蝸牛的觸角就好像是是盲人的拐杖,可以用來幫助蝸牛分辨障礙物的,蝸牛觸角的頂端還可以幫助蝸牛在黑暗中分辨出方向,畢竟如此它的觸角可以聞到氣味。
一、蝸牛有幾對觸角
1、蝸牛的頭部總共有兩對觸角,其中一對大觸角的頂端長著眼睛,當頭部和足部伸出來在地上爬行的時候,兩對觸角會伸展開來,慢慢的活動,因為蝸牛在爬行的時候頭部有像牛角一樣的觸角,所以人們才把它稱為蝸牛。
2、蝸牛的觸角主要是用來感受外界環境的器官,蝸牛的觸角就比如是盲人的拐杖,是用來幫助蝸牛分辨障礙物的,蝸牛在走路的時候,如果觸角觸碰某些到障礙物,就會立即轉變前進的方向。
3、蝸牛觸角的頂端因為生長著眼睛,而且又經常晝伏夜出,即使在黑暗中蝸牛也可以分辨出方向所以它的觸角就像人們夜間走路時用的手電筒一樣,蝸牛的觸角除了這些用處以外,還起著鼻子的作用,它可以聞到氣味。
二、蝸牛的主要特徵
1、蝸牛也叫狗螺螺,是一種帶貝殼的軟體動物,主要有灰巴蝸牛和同型蝸牛兩種。蝸牛有兩對觸角,其中後觸角比較長,在頂端長有黑色眼睛,貝殼中等大小,殼質堅固,呈橢圓形,殼面黃褐色或琥珀色並有密生的生長線與螺紋。
2、蝸牛的牙齒非常多,雖然它的嘴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蝸牛的嘴裡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上面排列著1.5萬顆角質小齒,蝸牛主要用這些牙齒吃樹葉。
3、蝸牛找到食物時會分泌一種相當於4%的硫酸溶液的酸性唾液將食物的外部軟化,然後用帶牙齒的舌頭將食物撕碎吃掉,因此蝸牛在擁有硬殼作保護的同時,它們的唾液和牙齒是最有力的進攻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