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甄的原來姓什麼 甄姓在大陸的具體分布
[編輯本段]甄姓何來甄氏的來源有二 1以官名為姓,來自舜帝。上古的時候,舜帝品德高尚,處處以身做則。他聽說東夷部落的燒陶技術落後。於是就到東夷部落去燒陶。在舜的指點之下,東夷部落很快掌握了燒陶的主要技術,而且成了著名的陶器產地。由於經濟的發展,東夷部落的所在地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城邑,這就是甄城。舜的子孫有的留在甄城做甄官,掌管制陶業 。後來甄官的後代便以這一官名為姓,稱為甄姓。 2以封地為姓。上古部落首領皋陶的兒子仲甄在夏朝做官,後來被分封到甄,他的子孫於是根據祖先的封地和字,將自己的姓氏定做甄。 甄姓分布 甄氏的望族居住在中山。 山東臨清金郝庄肖北村有大概800人,甄八里有1500人多 河南駐馬店平輿縣十字路鄉甄庄有數千人, 河南汝州市夏店鄉夏北村有800餘人夏店鄉甄窯村有1000多人甄陽光22歲夏北人都認識.現在河南長垣縣張占鄉甄庄村有甄姓者六百餘人。 河南登封市盧店鎮景店村甄家巷、瓦爻溝村甄家溝有甄氏族人千餘。 河南省寧陵縣也有甄氏族人聚居地。 河北定州流駝庄村,有甄姓者達三千之多,又有東西兩甄村、賈村、南北兩王宿,甄姓者又有數千人。 河北隆堯縣有一甄家莊有姓甄者近千人。 安徽省長豐縣義井鄉有以甄氏命名行政村數個,人數不下千人。 有又在廣東開平一帶也有少量甄姓分布。又有貴州六枝也有少量甄姓分布。
㈡ 現在的甄氏家族還有嗎
現在當然還有「甄」姓,比如甄子丹、甄龍等。
不過我估計樓主是不是看了《甄嬛傳》問的那個甄氏家族啊?首先本劇是根據流瀲紫原創的小說《後宮甄嬛傳》改變的,而小說則是杜撰的,所以這個家族是不存在的,當然沒有流傳。
甄嬛的歷史原型清世宗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生於1693年1月1日(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和宮邸,為雍王胤禛之側福晉。 卒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泰東陵。謚: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
最初在雍親王府邸為妾,號格格,為低階侍妾。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庚午,生雍親王四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帝。生下乾隆後地位未獲提升,十餘年間皆號格格,也未生下其他皇子,看來並不受寵。雍正即位初,直接封為熹妃,估計跟乾隆被密定為儲君有關, 居景仁宮。地位次於烏喇那拉皇後、年貴妃、齊妃。但後來隨著年妃、皇後相繼逝世,齊妃之子弘時失帝意,地位日漸升高。八年(1730年),晉封為熹貴妃,為雍正朝後期後宮統攝者。
鈕祜祿氏家族在大清朝可是大姓,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鈕祜祿,滿語「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長白山區。滿語「鈕祜祿」漢譯「狼」之意。「狼」是滿族先世女真的圖騰之一,女真人出於對「狼」的崇拜,而以其為姓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鈕祜祿」這個姓氏的稱謂曾幾度變化:遼代稱「敵烈氏」,金代稱「女奚列氏」,元代稱「亦氣烈氏」,明代稱「鈕祜祿氏」。滿洲氏族「鈕祜祿」氏,冠以漢字姓稱「鈕」姓,也有的冠以漢字姓稱「郎」姓。「鈕祜祿」氏是典型的"一氏冠兩姓"的滿洲氏族。詳見《滿族八大姓》。鈕祜祿氏家族出了很多的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算軍事家、政治家、翻譯家、理財家、文學家和珅了。
甄姓分布
山東省陽谷縣李台鎮甄台村甄姓3000餘人
河北省曲陽縣黨城鄉城南村甄姓4000-5000人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商橋鎮前甄村、後甄村有甄姓者大概1000人。
甄氏的望族居住在中山。
山東臨清金郝庄肖北村有大概800人,甄八里有1500人多
河南駐馬店平輿縣十字路鄉甄庄有數千人,
河南汝州市夏店鄉夏北村有800餘人
河南省汝州市夏店鄉甄窯村有1000多人
河南長垣縣張占鄉甄庄村有甄姓者六百餘人。
河南登封市盧店鎮景店村甄家巷、瓦爻溝村甄家溝有甄氏族人千餘。
河南省寧陵縣也有甄氏族人聚居地。
河北省邢台縣大賈鄉村有甄姓者2000餘人,比鄰的南崗西村有甄姓1000餘人。
河北定州流駝庄村,有甄姓者達三千之多,又有東西兩甄村、賈村、南北兩王宿,甄姓者又有數千人。
河北隆堯縣有一甄家莊有姓甄者近千人。
河北石家莊行唐縣溝北村甄姓者千餘人。
安徽省長豐縣義井鄉有以甄氏命名行政村數個,人數不下千人。
安徽省六安市有以甄氏命名人數有500到700人左右
有又在廣東開平一帶也有少量甄姓分布。又有貴州六枝也有少量甄姓分布。
江蘇省邳州市陳樓鎮甄家村甄姓大概600人,該市其他地方也有分布.
山東省章丘市聖井鎮,甄姓上千多人,輩分為:學德宜廣,克繼守城...................
天津市武清區畦疃村,有甄姓居民300多人。
安徽省泗縣黑塔鎮三甄村姓甄的大概不足一千人
㈢ 豫皖陸塊中花崗質雜岩的時空分布和地球化學特徵
一、時空分布
花崗質雜岩是豫皖陸塊的重要組成;在太華-魯山-霍丘變質地體出露廣泛,約占整個出露面積的80%,而在登封-許昌變質地體中,約占岩石整個出露面積的70%。
花崗質雜岩大都以底辟方式侵入表殼岩和原先存在的長英質片麻岩中,少部分呈逆沖斷層與圍岩接觸。雜岩體大都形成穹隆構造,但由於多期變形作用的改造,大多數底辟穹隆構造已殘缺不全。在太華-魯山-霍丘變質地體的魯山斗溝-黃土坡一帶,霍丘、穎上一帶以及蚌埠東北一帶,穹隆構造較比完整。在霍丘、穎上一帶大致呈近南北(微偏北東)的卵形,而在蚌埠東北的則呈近東西向的卵形。在登封-許昌變質地體中的登封城西、君召甄窯、伊川三尖山-拉馬店、箕山鳳穴寺-瓦窯和夏店,穹形構造較完整,在平面上呈卵圓形,長軸近東西,在區域上呈東西向的串珠狀分布(張國偉,1982),這些穹隆構造在太古末期曾受南北向擠壓形成小型東西向緊閉褶皺,元古時期的構造變形,導致穹隆形成軸向近南北的寬緩褶皺以及片理帶、面理和線狀構造。在太華-魯山-霍丘變質地體西段的太華魯山一帶的太古宙花崗質雜岩以TTG岩系為主,以往大都稱為混合岩和混合花崗岩。東段的霍丘和蚌埠地區往往均稱為混合岩和混合花崗岩。對東段研究的新資料很少。
在登封-許昌變質地體中所見的花崗質雜岩是多期侵入的復合岩體,它們包括了奧長花崗質片麻岩、英雲閃長岩和「變閃長岩」,奧長花崗質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形成最早;淡色鈉質花崗片麻岩次之,它基本上沿穹隆或背斜部侵入奧長花崗質片麻岩和表殼岩中,露頭形態為長軸狀,軸向近東西,邊部具有縱橫交錯的許多脈和岩枝,機械注入和切割圍岩。「變質閃長岩」形成最晚,它分別侵入於登封岩群的下部地層和奧長花崗質片麻岩中,但末見直接接觸,岩體邊部具較弱的邊緣混合岩化帶。
上述花崗雜岩曾被2300~2350Ma的鉀質花崗岩(原稱花崗岩)和有關偉晶岩穿入。根據現有花崗雜岩的年齡資料(詳見第五節)主要屬新太古代。
二、地球化學特徵
在太華-魯山-霍丘變質地體中,目前只有魯山地區有少量花崗質岩石地球化學資料,霍丘地區有兩個岩石地球化學資料。在登封-許昌變質地體中,只在登封地區有較完整的數據,前人研究也較詳細(張國偉、郭安林,1985;王澤九、沈其韓等,1987;郭安林、張國偉,1989;游振東,1986)。
現將兩個變質地體中花崗質雜岩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等資料分別列於表7—6和表7—7。
根據Barker(1979)提出的典型英雲閃長岩和奧長花崗岩的定義(CaO佔1.5%~3.0%,Na2O佔4.0%~5.5%,K2O<2.5%和Na2O/K2O>2)和O』connor(1965)的An—Ab—Or圖解,太華-魯山-霍丘變質地體,據郭安林研究(1989),魯山和霍丘新出露的花崗質岩石在An—Ab—Or上分別位於英雲閃長岩和奧長花崗岩區,而以後者為主。據作者等收集到的少數資料在An—Ab—Or圖上投點,均位於奧長花崗岩區(圖7—17),登封-許昌變質地體中登封地區的原稱黑雲斜長片麻岩和鈉質花崗質片麻岩主要屬奧長花崗岩,「變質閃長岩主體屬花崗岩(圖7—19)」,郭安林(1988),郭安林、張國偉(1989)統稱之為TTG岩套或灰色片麻岩。
根據AFM和K2O—Na2O—CaO圖解,這些花崗質岩石均可歸屬奧長花崗岩系列。兩個變質地體中的大部分花崗質片麻岩樣品的Al2O3含量均大於或接近於15%,再根據Al2O3—Yb圖解,相當於高鋁型。據AFM圖解(據郭安林等,1989),這些高鋁型TTG岩套的投點密集區與西格棱蘭阿米索克片麻岩的基本一致。登封-許昌變質地體中登封地區的TTG與太華-魯山-霍丘變質地體中的同類岩石相比較,既有許多相似性也有一些重要的差別。
在相似性方面,主元素含量十分相近,FeO+MgO,N2O/K2O比值稍高,Ba高,Sr低,Cr、Ni、Co含量十分一致,在稀土地球化學配分方面,均為輕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虧損,銪為正異常,呈向右傾斜較大的曲線(圖7—18,圖7—20)。
差別方面主要是,登封地區的奧長花崗質—英雲閃質片麻岩的REE總豐度,LREE、HREE和(Ce/Yb)N含量均低於太華地區。相對球粒隕石而言,太華變質地體中魯山的奧長花崗質-英雲閃長質片麻岩的分異較強,其輕重稀土的分鎦程度也較大,上述差別可能顯示兩地岩系具有不同的源岩成分、岩漿形成深度和分異程度。
「變質閃長岩」僅見於登封地區,按岩相劃分相當於石英二長岩、花崗閃長岩和閃長岩(王澤九,沈其韓,1987)而以花崗閃長岩為主,但在An—Ab—Or上(圖7—19)均位於花崗岩區,其FeO+MgO>7%,CaO為4.7%,K2O為4.15%,含量均較高,Na2O/K2O比值稍低(1.14),微量元素Sr、Ba、Cr、Ni、Co等含量均高,稀土總量較大(378.43×10-6~498.6×10-6),Eu/Eu*0.77~0.88,主要的岩類稀土配分為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呈一向右陡傾的曲線,不同的岩類,曲線十分一致,表明是岩相不同的同一岩類。但在登封地區(表7—7之2)和霍丘地區(表7—6之3)的奧長花崗片麻岩的稀土配分曲線與前述很不相同,前者Eu異常明顯,重稀土更加虧損,而後者正Eu異常更為明顯,可能代表另一種岩類(圖7—18,7—20)。
關於奧長花崗質-英雲閃長質片麻岩成因,郭安林等(1989)已作過詳細研究,認為登封灰色片麻岩(TTG)是由石英榴輝岩的10%~35%部分熔融形成,而石英榴輝岩系登封火山沉積岩系(綠岩)中(斜長角閃岩、拉斑玄武岩)的轉變產物。同時推斷太華地區的同類岩石可能由富REE的母岩部分熔融而成。
圖7—20登封地區花崗質岩石的稀土配分曲線(數據見表7—7)
㈣ 汝州市需要搬遷的村莊
您好,您是想問汝州市需要搬遷的村莊是哪些嗎?通過查詢相關資料顯示,汝州市需要搬遷的村莊有:
1、焦村鎮魏溝村、
2、廟下鎮神溝村、
3、廟下鎮古城村、
4、夏店鎮甄窯楊窯村、
5、王寨鄉鄭鐵村、
6、王寨鄉樊古城村、
7、王寨鄉王古城村、
8、蟒川鎮羅圈村、
9、蟒川鎮寺上村、
10、蟒川鎮戴灣村。這是汝州市政府為了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和規劃,制定的搬遷村莊名單。
㈤ 北溝二長花崗片麻岩
分布於君召北部,主要在北溝村—甄窯村及鞍坡山以西地區,另在喬家門等地有少量出露。在嵩山西段,伊川縣呂店北部大面積出露的片麻岩,因尚無充分資料進行劃分,現暫對比為北溝片麻岩。
北溝片麻岩體北部侵入郭家窯岩組,東部和西部分別被青楊溝岩體和吳家門岩體及路家溝岩體侵吞,在鞍坡山南坡被嵩山群羅漢洞組不整合覆蓋,南部被新生代地層掩覆,區內出露面積約20km2。
圖5-25北溝片麻岩①侵入郭家窯岩組②素描圖
賈家門西
圖5-26北溝片麻岩岩枝侵入郭家窯岩組素描圖
①斜長角閃岩;②二長花崗片麻岩;③變輝長岩、三種岩石均已糜棱岩化(何家溝腦)
宏觀岩貌為黑雲斜長片麻岩,礦物成分及岩石組構比較均勻。岩體北部侵入郭家窯岩組角閃片岩及變輝長岩(圖5-25)中,邊界附近有2~5cm寬的細粒片麻岩(可能屬原來的細粒冷凝邊),在圍岩中有大量片麻岩岩枝穿插,使其北部邊界極不規則。岩體內部的片麻理與圍岩片理或糜棱面理近於平行,但與侵入接觸界面則有較大交角。在青楊溝岩體以東,郭家窯岩組中有一條北溝片麻岩枝(圖5-26),總體順層產出,寬200~250m,北段寬度僅2m左右,呈350°方向延伸,但在一些地段仍可見到侵入關系,岩枝及其邊部圍岩有不同程度糜棱岩化,常見岩石中有長石和角閃石碎斑,角閃片岩內小褶皺發育,具有韌性剪切變形特點。此外,北溝片麻岩體中尚有寬度20~50m的韌性剪切帶產出,剪切帶內岩石面貌類似線麻岩(構造片麻岩),這是一種變晶糜棱岩,糜棱面理傾向95°,傾角60°,線理非常發育。據片麻岩體侵入界面展布情況,岩體在平面上呈近東西向展布。但岩體內片麻理走向近南北向,有傾向260°~270°,傾角65°~70°及傾向68°~130°,傾角56°~76°兩組。上述岩體內的糜棱面理及片麻理總體上與登封岩群的片理或糜棱面理一致。在岩體北部局部地區(相當於岩體北部邊界附近),也可見到片麻岩內發育塑性流變變形,但其發育程度遠不及大塔寺片麻岩。綜合上述變形特徵表明,岩體內的區域貫通性構造面理是同碰撞期中深構造相環境下韌性剪切的產物。
片麻岩體中常有登封岩群捕擄體,主要岩性有角閃片岩、黑雲變粒岩及少量變輝長岩、變輝石岩等,它們常沿片麻理方向展布,並與片麻理及部分條帶狀構造一起發生剪切流變。岩體中脈岩十分發育,主要有偉晶岩脈、細粒花崗片麻岩脈、細晶花崗岩脈、鉀長花崗岩脈、變細粒閃長岩脈、變基性岩牆群等。其中變基性岩牆群大部分呈10°~15°方向延伸,而偉晶岩群主要呈北西向展布。上述大部分岩脈已發生不同程度的構造變形,並與片麻岩體內晚期線型變形帶協調一致。
在宏觀上,北溝片麻岩為較均一的片麻狀構造,一般為中粒變晶結構,岩石中常有斜長石集合體呈眼球狀產出,石英也常集合成透鏡體狀,局部拉長成條紋狀或絲狀,由此顯示出岩體早期受韌性剪切變形的特徵。據顯微鏡下觀察,岩石具粒狀變晶結構、變余花崗結構,片麻狀構造,局部流狀構造,表明原岩為深成花崗岩,經早期韌性剪切變形變為片麻岩。岩石主要礦物成分由斜長石(30%~45%)、鉀長石(30%~40%)、石英(20%~25%)、黑雲母(3%~5%)組成。而東部喬家溝片麻岩枝基本上全部變為變晶糜棱岩(片麻岩)。據主要礦物含量計算,在深成岩分類圖解中位於二長花崗岩區內,故釐定為二長花崗片麻岩。
北溝片麻岩岩石化學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見表5-1。與登封城區片麻岩相比,SiO2、K2O+Na2O含量略增高,<FeO>、MgO略減少,岩石屬富鈉高鋁型岩系[w(Na)/w(K)=2.21~3.88、Al/NCK=1.13~1.31,標准礦物中剛玉分子為(1.01~2.18)]。微量元素含量與登封城區片麻岩相近,地球化學型式相似,具同碰撞花崗岩特徵(圖5-27)。稀土元素總量偏低[w(∑REE)=56.91×10-6]。分異程度也略偏低[w(LREE)/w(HREE)=18.42,(La/Yb)N=37.95],基本無銪異常(δEu=1.008),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與登封城區片麻岩協調一致(圖5-20)。據此,北溝岩體也具大陸邊緣碰撞花崗岩特徵。北溝二長花崗片麻岩鋯石Pb-Pb(鉛-鉛)年齡2563.2Ma,時代為新太古代。
圖5-27君召北區片麻岩套地球化學元素配分型式圖
1—路家溝鉀長花崗岩;2—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