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頤和園內的景點名稱
北京頤和園內的景點名稱:寅輝城關、知春亭、景明樓、蘇州街、十七孔橋等。
1、寅輝城關
頤和園內六大城關之一,始建於乾隆年間,東邊石額刻「寅輝」,西邊刻「挹爽」,與西部的「通雲」城關遙相呼應,皆是蘇州街的陸上關口。
2、知春亭
建於昆明湖東岸邊、玉瀾堂前的小島上,北有山為屏,南面朝陽,得春較早,因此為名。此處是飽覽萬壽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觀景點。
3、景明樓
始建於乾隆年間。樓形製取自元代趙孟頫所繪之《荷亭納涼圖》,樓名則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一九九二年復建。
4、蘇州街
原稱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後逛市游覽的的一條水街,一八六〇被英法聯軍焚毀,一九九〇年在遺址上復建。街全長三百餘米,以水當街,以岸作市,沿岸設有茶館、酒樓、葯房、錢庄、帽店、手飾鋪、點心鋪等六十多個鋪面,集中展現了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的商業文化氛圍。
5、十七孔橋
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東接東堤,西連南湖島,全長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存的最長的橋,因有十七個橋券洞而得名。橋頭及橋欄望柱上雕有五百多隻形態各異的石獅。橋欄的兩端有四隻石雕的異獸,威猛雄健,當屬清代石雕藝術品中的傑作。
㈡ 普陀山位於哪裡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
普陀山介紹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有「海天佛國」的美譽。
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還有33米高的南海觀音立像,是遊人香客們都不願錯過的景觀。宜人的山海風光是普陀山另一動人之處,漫步千步沙,遠眺海上卧佛,非常享受。
普陀山島位於舟山本島的東部,與外界不通公路,只能乘船上島來到普陀山碼頭。整個島呈長條狀,長度約有7公里,島上景點之間距離在2-10公里之間不等,距離較近的景點可以步行遊玩,較遠的可在碼頭旁的客運站里乘坐島上的旅遊線路車游覽。另外,島上的佛頂山可乘索道游覽。
可乘船游覽(該島只能從普陀山島乘船前往,屬於普陀山景區的一部分。
普陀山風景區內的景點主要分布在三個區域,每個區域的景點都比較有特色。
這些可以放在一起遊玩,遊玩每個區域大概需要半天時間,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住宿地和到達島上的時間安排行程。
其中普濟寺是全島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山供奉觀音的主剎,普濟寺的旁邊是普陀山三寶之一的。西天景區內則有磐陀石、心字石、梅福禪院等眾多景點。
去普陀山遊玩,可以看看周邊的景點。
普陀山周邊景點
普濟禪寺、33米高南海觀音、多寶塔。
去普陀山還可以在周邊逛一逛,看看普濟禪寺,是全山供奉觀音的主剎。
普濟禪寺:普濟禪寺又叫「前寺」,意境清幽,是朝拜祈福的好去處。普濟禪寺和法雨寺、慧濟寺並稱三大寺,也是普陀山上香火較為旺盛寺廟,每到節假日,常被遊人香客擠得水泄不通。
去普陀山一定要看33米高的南海觀音,這是這邊的地標景點。
33米高南海觀音:高達33米的南海觀音像是普陀山的地標,在島上很多地方都能遠遠能望見它的身影。遊人可以走到佛像腳下,近距離感受它的庄嚴法相。天氣晴好時,金銅鑄成的立像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既閃耀又低調,給人以平靜的力量。
普陀山附近的多寶塔由太湖美石砌成,塔身優美,值得一看。
多寶塔:佛塔位於海印池南端,是一座高18米的五層方塔,雙層塔座,三層塔身,有台無檐,全由太湖美石砌成。寶塔系元代元統年間由山僧孚中禪師募資改建,並得到太子宣讓王等江南諸藩王資助,還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師與住持了余、了清等請無為居士陳性良募捐補修,形成現在的造型。
普陀山周邊美食
慧濟寺素齋、大乘庵素齋、如易閣。
這里周邊美食都是素齋,來這邊吃飯吃完了可以再添,寓意添福添壽。
想要吃的豐富一點,可以去如易閣,這里除了清單的飯菜,還有甜食。
慧濟寺素齋:在普陀山吃素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了,價格很便宜,只中午開放,十塊錢一位。考慮到眾多遊客的需求還提供腐乳,米飯和粥自助,菜是寺里的工作人員給盛,吃完食量少的可以跟師傅說一聲,可以盛的稍微少一點,一定謹記不能浪費。牆上有一些宣傳佛教凈化心靈的語句。
大乘庵素齋:筍干 , 芋頭 , 紅燒油豆腐 , 炒麵 , 茄子 , 紅豆 湯 , 五菜一湯
如易閣:鮮香茶樹菇 , 養生菌菇湯 , 木耳考夫 , 腐乳豆腐 , 巧克力蛋糕 , 鐵板香芋塊 , 薏仁粥油燴菜心 , 風味脆皮素排 , 黃金石鍋飯 , 雪梨佐南瓜

㈢ 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圖片
多寶塔碑是顏真卿創作的書法作品之一,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特色與魅力,對我國書法的影響甚大。下面是我整理的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圖片。
顏真卿經典的多寶塔碑書法欣賞
《多寶塔碑》是唐代重要碑刻,是書法中楷書代表作品。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人,一說為琅琊臨沂人。玄宗開元進士,出為平原太守。肅宗時遷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刑部尚書,累進封魯郡公。顏真卿家學淵源,精於書法,師承褚遂良、張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書法家。此碑首題“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正書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現藏於西安碑林。 楷書,高285厘米,寬 102厘米,此碑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史華刊石。天寶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陝西興平縣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
顏真卿的政治生平
㈣ 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作品
多寶塔碑是我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創作的書法作品,它有獨特的藝術特色。現如今,顏真卿的這部作品受到許多人的欣賞與喜愛,得到許多人的肯定。下面是我整理的唐朝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作品。
顏真卿多寶塔碑書法作品欣賞
顏真卿是唐代的大書法家。此碑首題“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正書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天寶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陝西興平縣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今尚存。 楷書,高285厘米,寬 102厘米,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史華刊石。
顏真卿紀念館的介紹
顏真卿紀念館坐落在南京市廣州路,東連烏龍潭公園,南望蛇山,西鄰龍蟠里,北依清涼山、虎踞關,清靜幽雅,翰墨流香。這里原是顏魯公祠,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的祠廟遺跡。現存的顏魯公祠為磚木結構,青磚小瓦,有大殿,配殿、東西廂房12間,佔地1500平方米。1982年,顏魯公祠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1995兩年,鼓樓區政府撥款全面維修顏魯公祠。現顏魯公祠已按歷史原貌修葺一新,原存七塊碑刻均完好嵌於殿內牆壁上,並在原放生井上恢復修建了新放生亭一座。庭院內增設景點,栽種名貴花木。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
㈤ 頤和園的著名建築
1、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一蓬萊、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
2、東宮門
東宮門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官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
3、大戲樓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
4、佛香閣
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 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 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5、排雲殿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 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 繚繞的仙山瓊閣中, 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6、智慧海
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 藍色的琉璃瓦蓋頂,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干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 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㈥ 提到宜春,你最先想到的是哪裡
城市地標,
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
第一視覺、第一記憶和第一印象。
比如,有所謂的「北有大褲衩,南有小蠻腰」之說,看到東方明珠塔知道是上海,說到西湖斷橋會想到杭州。
那麼,問題來了!
提到宜春,你最先會想到哪處地標?
大部分市民表示,一時真想不到什麼特別深刻的地標,宜春目前識別度高、認同度高的地標不多。比如宜春城標廣場的華木蓮雕塑,可連宜春人都沒幾個見過華木蓮。
城市地標,建築是重要的物質承載體,但更應該是城市的文化內涵。宜春歷史上有影響力的地標不少,只是或毀或消失,或現在宣傳推介不夠已日漸被人淡忘。
對於生活在宜春本地的人來說,地標帶來的是認同感與歸屬感;對於外地人來說,地標是了解這座城市最為直觀的符號。
宜春老話「東門的筍,南門的塔,西門的樓,北門的橋」你可有聽說?來,一起漲知識~
東門筍――文筆峰
文筆峰位於城東(原地區化工實驗廠西側山頂上),建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形狀似竹筍,宜春人通俗化稱其為東門石筍。它是一座磚木結構建築,高30米,塔基為六棱形,直徑10米,內分7層,列級盤旋而上。
南門塔――南禪寺
南門塔始建於宋,磚塔,又名多寶塔或南禪塔,是宜春禪宗文化重要遺跡。宜春鐵路修建時毀,現存資料甚少(原諒小編實在找不到圖片)。
西門樓――袁州譙樓
袁州譙樓,又稱宜春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心城區鼓樓路步行街,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袁州譙樓於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建造,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擴建,擴建後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為一體。
北門橋――石橋、浮橋
(圖為袁州秀江橋,1930年左右拍攝)
橫跨秀江連接宜春城區南北的橋梁,自唐天寶五年修廣濟橋開始,歷有(石拱橋、浮橋)1座,但因水、火等災,屢建屢倒,該橋梁改建近20次,橋名亦不斷更換,初叫廣濟橋,後更名廣澤橋、永濟橋、秀江橋。民國38年7月,國民黨軍隊潰逃時該橋被炸毀。
調查中,
不少市民說了自己鍾情的地標,
看看有你認同的嗎?
↓↓↓
宜春台
為宜春八景之首――春台曉月。宜春台建於西漢武帝元光年(前129年),比江南三大名樓中的黃鶴樓早三百年,比岳陽樓早五百年,比滕王閣早八百年。宜春台頂的建築物原為仰山行祠,是祭祀仰山神龍的地方。舊時,宜春台及其四周樓台亭閣、寺廟宮觀甚多。兩千多年來,在宜春台的歷史年輪上刻記的文化遺存,歷歷可數。
狀元閣
狀元閣坐落於狀元洲上,據《袁州府志》、《宜春縣志》載,唐代文人盧肇,袁州人。曾於此豎石為銘,苦讀詩書,會昌三年(843年)考中狀元。於是洲以盧肇的姓為名,叫"盧洲",亦名狀元洲。盧肇高中狀元後,曾在洲上建立書屋別墅,論文講學。萬曆年間郡官倡建"三元閣",後又在閣後建"文標閣"。現狀元閣為後來重建。
昌黎閣
為紀念韓愈在宜春功績,宜春市人民政府於2003年5月至2004年9月,在海拔208米的袁山之巔興建了昌黎閣。昌黎閣高21米,共三層,是一座以「韓愈文化」為主題的氣勢雄偉、歷史文化厚重、可覽宜春城全景,彰顯宜春人文特色的建築物。
化成寺
位於秀江西路化成岩,建於唐初,寺坐北向南,依山面水,這里被譽為"江南一勝"和"天然圖畫"。自唐以來,僧人在化成岩上岩建佛寺,曰開化院;下岩曰惠民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開化寺復修。清康熙初重建,知府李芳春題額曰:「贊化裁成」,後遂稱化成寺。
慈化禪寺
「慈化禪寺」簡稱慈化寺,位於袁州區慈化鎮南泉山,距宜春城區70公里。扼湘贛邊陲要沖,素稱吳楚之咽喉。東北與萬載縣交界,西北與湖南省瀏陽縣相鄰,西與萍鄉市毗連,湘贛公路橫貫其中。被明太祖賜為「天下第一禪林」,史稱「天下大慈化」!
仰山棲隱禪寺
位於洪江鄉東南村,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溈仰宗」的發祥地。仰山棲隱禪寺興起於唐代,鼎盛於宋元,清末道光年間幾近毀於火炬。鼎盛時期,仰山棲隱禪寺有殿、堂、樓、閣二十八座,僧人逾千,在國內外有著重要地位和重大影響。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都曾慕名造訪過。
多勝樓
位於宜陽新區秀江之濱,此樓是為紀念韓愈而重建的宋代名樓。距今一千多年前,唐朝韓愈一句「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道出了宜春美景。韓愈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宜春人民為了紀念他,修建了不少書院和樓閣。其中包括昌黎書院、昌黎閣、多勝樓等。
明月山
明月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中國溫泉之鄉,江西省新贛鄱十景之一??屬武功山東北端的山麓部分,以"奇峰險壑、溫泉飛瀑、珍稀動植物和禪宗文化"為主要特色,集"生態游覽、休閑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遊"為一體。
華木蓮城雕
華木蓮是我國特有單種屬,國務院已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僅狹域分布於宜春境內的明月山山地,曾被定為江西省第十屆運動會的吉祥物――宜春市市花。華木蓮城雕位於宜春大道的城標廣場。
宜春禪都文化博覽園
簡稱禪博園,位於新城區核心范圍內,是集文化觀光與體驗、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公園。禪博園佔地面積約3200畝,毗鄰市行政中心、雷火塔公園,緊靠袁州區行政中心、宜春火車站、滬瑞高速,離明月山機場只有15分鍾車程,交通十分便利。
宜春正致力「打造成贛西區域性中心城市」
小編的問題又來了~
有人說,好的城市地標不一定大,不一定高,不一定有炫目的外表,但它能夠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其內在的精神價值。你,怎麼看?
宜春還有哪些是你記憶深處的地標?
㈦ 顏體書法字帖作品
多准備點顏體書法字帖放在家中臨摹對顏體書法的寫作詩有提升作用的,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顏體書法字帖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顏體書法字帖作品欣賞
顏體書法字帖作品圖片4
顏體書法
在中國歷代浩瀚的書法碑帖中,我最早接觸到的唐代書法法帖就是中國文物出版的《多寶塔》。《多寶塔》全名《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西安碑林。碑文寫的是西京龍興寺和尚楚今靜夜誦讀《法華經》時,彷彿時時有多寶佛塔呈現眼前,他決心把幻覺中的多寶佛塔變為現實,天寶元年選中千福寺興工,四年始成。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
《多寶塔》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虞、褚遺風,而又有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顏真卿在向前輩書法家學習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從民間的書法藝術吸取營養。整篇結構嚴密,字行間有烏絲欄界格,點畫圓整,端莊秀麗,一撇一捺顯得靜中有動,飄然欲仙。《多寶塔》是繼承傳統的作品,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書畫跋》雲:“魯公最勻穩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
顏真卿留下的書跡作品,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行草書有《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
《爭座位帖》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亦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是唐廣德二年(764)顏真卿與郭英之書信稿。宋時曾歸長安安師文,安氏以此上石,石現在陝西西安碑林,墨跡不傳。蘇軾曾於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公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通觀全篇書法,一氣貫之,字字相屬,虎虎有生氣。顏真卿因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而成,故通篇氣勢充沛,勁挺豁達,字里行間橫溢著粲然忠義之氣,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朴實敦厚的性格。迄今一千餘年,讀之莫不令人肅然起敬。
《爭座位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於詞句間,本不著意於筆墨,卻寫得滿紙鬱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後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璧”。
而《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極其悲痛和激越的心情下所寫的一篇行草書。安史之亂,魯公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事後魯公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此作。時年魯公五十歲。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最為論書者所樂舉。
《祭侄文稿》亦是稿本,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所以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頓初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元代張敬晏題跋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
《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元鮮於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
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顏真卿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後廣收博取,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美譽。
顏公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也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後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唐以後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
㈧ 中國哪裡的普陀山最值得拜佛
普陀山在浙江省舟山市。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地處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狀,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面積12.52平方千米,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南北長8.6千米,東西寬約3.5千米,岸線長30千米。
中部佛頂山天燈台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為茶山,北為伏龍山,東為青鼓壘山,東南為錦屏山、蓮台山、白華山,西南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間,連綿起伏。
主要景點:
普陀山主要景點有三寺:普濟禪寺(前寺)、法雨禪寺(後寺)、慧濟禪寺(佛頂山寺),並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架構著普陀山觀音道場。
普陀山三寶,亦稱佛國三寶:指九龍藻井、楊枝觀音碑、多寶塔(太子塔),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洞: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普陀山十二景:蓮洋午渡、短姑聖跡、梅灣春曉、磐陀夕照、蓮池夜月、法華靈洞、古洞潮音、朝陽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霽、茶山夙霧、天門清梵。
㈨ 普陀山在哪裡個城市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
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位於舟山群島之東,與舟山本島隔海相望,岸距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6.5公里,素有"海天佛國"的美譽,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全國首批確定的4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普陀山的勝景集寺廟、海、沙、石於一體。
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是休閑度假清修的好地方。
(9)多寶塔是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景區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總面積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島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米。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㈩ 普陀山景點有哪些,普陀山在哪裡
1.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境內,普陀山是普陀區的一個鎮。
2.普陀山寺廟主要有三大寺院,以普濟寺、法雨寺和慧濟寺最聞名,1997年10月30日落成的南海觀音銅像,已成為舟山宗教朝拜的標志。
3.和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合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4.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顯身的聖地。
5.據佛教史籍記載,唐代大中年間(847—859)一位印度高僧來此參拜,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並且授以七色寶石,所以稱這里為"。
6.觀音顯聖地"。
7.。
8.858年,日本僧人惠萼(一作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回國時途經普陀,幾次欲乘舟東渡,都為海浪所阻,船無法航行。
9.於是,就在普陀山東南角海邊建起"。
10.不肯去觀音院"。
11.供奉該像。
12.自此,普陀山成為觀音菩薩的道場,開始創建佛寺。
13.此後歷代皆有興建。
14.清朝末年,普陀山除建有三大寺外,還有七十多庵和許多茅蓬,世稱"。
15.海天佛國"。
16.。
17.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面積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寬5公里,最高處佛頂山海拔283米。
18.區劃:普陀山鎮隸屬於舟山市普陀區,鎮人民政府駐地前寺。
19.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勝地,秀麗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溶匯一起,成了名揚中外的「海天佛國」。
20.巍峨庄嚴的普濟寺(前寺)、法雨寺(後寺)、慧濟寺三大寺,是我國明末清初建築群的典型。
21.元代古建築多寶塔、明萬曆年間雕刻的楊枝觀音碑、清初從南京拆遷來的明故宮九龍殿,是觀音道場的「鎮山三寶」,近年興建青石浮雕「五百羅漢塔」、33米高的「南海觀音」露天銅像、純紫銅鑄成的正法講寺「銅大殿」,新近修復的紫竹林禪院、西方庵、祥慧庵等古剎梵宇,又為佛國增添了風采和魅力。
22.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金庸小說《射鵰英雄》里寫的桃花島應該知道吧!就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