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明朝社會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電腦360網頁圖片都是叉叉 2025-10-11 01:26:35
人生沒有多少容易圖片 2025-10-11 00:56:12

明朝社會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7 12:21:22

『壹』 《清明上河圖》的賞析

主題

此卷《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明朝中期時的蘇州,反映的是當時蘇州城的繁榮。畫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牆與鱗次櫛比的商鋪,無一不彰顯了這一點。

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打造錫器」、「染坊」、「打造諸般銅器」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書坊」、「南貨」、「鮮明花朵」、「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

色彩

此卷《清明上河圖》是重彩風俗畫,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靈活亦恰到好處,無處不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具。

《清明上河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重彩風俗畫作品,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現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有多本傳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

而遼寧省博物館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圖》,流傳有緒,現學術界一般認為其為仇英真跡。

(1)明朝社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明代中期(約1435~1572年),社會整體經濟的日趨繁榮昌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品生產、交換買賣觀念,逐漸滲透到了當時文化藝術界的領域當中,並積極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直線繁榮。

這一階段的繪畫很多一部分都是沿襲之前宋元的傳統藝術文化,再加入一些歐洲傳教士和優秀商人們帶來的、有關文藝復興階段所附有的繪畫思想精神,讓這一時期的美術整體發展變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活力無限。

題材來源

明代繪畫內容大多都是以商品貨物的買賣場景為主的,每個地方都有作畫的場所,用以進行古畫的臨摹工作,正是如此繪畫者大多都會為了迎合做官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愛好進行繪畫題材選擇,之後再進行繪畫。

當時的畫家在進行臨摹的過程中對原作者的作品並不是全部接受,也不會一成不變。繪畫者會與時俱進依照當時的經濟形勢和自我感覺對圖畫實行適當增加以及刪除,在全新演繹繪畫內容的同時也將民間的生活狀態以及經濟狀況、民眾娛樂內容描繪出來。

『貳』 俗語「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還有下半句,讀罷讓人更扎心。是何意呢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人們在擁有的時候漫不經心,但是當失去以後,卻發現自己當年的漫不經心是十分無知的行為。

比如每年高考以前都有很多考生覺得讀書太苦,高考太恐怖,當這些人進入社會,發現生計艱難以後,少不得會說這樣的一句話:書到用時方恨少,不過,這句話後邊還有一句,聽起來更加扎心,想知道下一句是什麼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圖片:男兒熱衷於讀書劇照

二、書到用時方恨少

南宋文學家陸游,曾經撰寫過一副對聯,上聯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在當代出現的頻率,也可以用很高來形容。

1、陸游的無奈

陸游生活在南宋,對於陸游來說,它最大的成就是讀書,不過,讓陸游感到窩火的事情,其實不是讀書,陸游是一個打算做一番大業的人物,所謂大業,對於男子漢來說便是建功立業。

古代男子建功立業有兩條途徑,一個是從文,就是參加科舉,而後從科舉中獲取功名,進入體制內,發揮自己的才幹。陸游年輕的時候,南宋的宰相是大名鼎鼎的秦檜,雖然秦檜的口碑很差,但有一點不能否認,秦檜是典型依靠寒窗苦讀而後獲得功名的人,當然秦檜最初做官的時候,還是北宋。

陸游在科舉上的失敗,其實和秦檜有一定關系,陸游是一個小人物,秦檜是宰相,他們兩個當然沒有直接的交集,不過陸游參加科舉的時候,真實成績是狀元,而秦檜的孫子恰好和陸游同一年參加科舉,秦檜想讓孫子成為狀元,因此打壓陸游,直接將陸游的名字從錄取名單里刪掉,這一系列打擊,讓陸游的從政之路幾乎斷絕。

『叄』 請問圖中男子的帽子屬於哪類帽巾是明朝的嗎 (圖中故事背景為明朝)

左邊是不是陳道明啊?

梁冠,有橫脊的禮冠。沈榜《宛署雜記·經費上》:「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在朝文官所戴,來源於進賢冠。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圍片,前開後合。

8、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於紗帽之後。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致。折上巾是皇帝配盤領、窄袖常服袍所戴。9、烏紗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後來也用來比喻官位。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肆』 明朝靖難之役後,奪位者朱棣,他是怎樣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明朝靖難之役後,奪位者朱棣,他是怎樣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雖說朱棣是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他也是一位剛愎自用、弒殺無度、多疑猜忌之人。在他即位後殺掉了不少人,有建文舊臣,有建文的將領,也有大量的宮女僕從。皇族之間可能並沒有什麼親情可言,如果可以選擇,朱標的兒子們可能不再想投胎到帝王之家。

朱棣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同樣步了老爹後塵,總共三個活著的兒子,老二又造侄子明宣宗的反,兵敗投降被殺,老三也是鬱郁寡歡。

無情最是帝王家啊!

『伍』 老照片:這真的是清朝人們真實的發型和衣著嗎

1880-1890年,富態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不用說,這個家庭非富即貴。


1890-1900年,正在吃包子的男子。小編對他們吃什麼不感興趣,在此請各位注意一個知識點,那就是他們的發型。電視劇中清朝男子的發型往往只剃光了前額,我們從這張照片來看,其實不是那樣,不光剃前額,耳後、脖頸處都要剃光,僅僅留了後腦勺巴掌大區域扎辮子。


1880-1890年,七名女子在照相館內合影。這里又要告訴大家一個知識點,清朝漢族女子纏足之風很盛,但是東南沿海的客家女子是不纏足的,照片中這些人都是天足。她們穿著從明朝流傳下來的高底鞋(登雲履),站起來很能突顯高挑的身材。


1880-1890年,穿襖裙或襖褲的年輕女子。她們的這種服裝,總體上沿襲了明朝女裝的式樣,算是漢服演變過程中的最後形態,喜愛漢服的朋友可以研究研究。清朝男子的服裝,就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漢服了。


1880-1890年,留著長指甲、抽旱煙的老者。明清時期男子留長指甲,不是不講衛生,而是社會地位的體現,說明他經濟條件優越,不用參加體力勞動,不用為生計發愁,說白了是一種“炫富”之舉。明朝小說《後西遊記》中寫道:“尖尖手,長指甲,頭戴飄飄巾,身穿花花衣,自然是個文人。”

v

『陸』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對內勤於政事對外勵精圖治,為何會成為亡國君

相信對於歷史比較了解的人都知道,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他對於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都非常的有才能,對內勤於政事,對外勵精圖治,可以說是一代明君,但是卻為何成為了亡國之君呢?接下來就來具體說一說。

『柒』 明末清初發生過「湖廣填四川」,四川成都這里的人可能來自哪個地方

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已過去了350多年,但是引發「湖廣填四川」的那段慘痛經歷,至今追憶起來依舊給人慘不忍言的沉重之感。因為那個階段,讓曾經繁華的「天府之國」變成了荒涼的「地獄之地」。

據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六卷本記載,崇禎三年,四川人口有735萬,但是到了清初僅有50萬(其它史料有7萬和8萬之說),而近百萬的成都城中人口已不足萬人。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周朝先祖周太王從陝西岐山遷「成都」,一年後成為村落,兩年後成為城邑,三年後成為都市,從而得名成都。而蜀語「成都」的讀音為「蜀都」,因此也有蜀都之稱。

所以,成都最早的土著人應該來自陝西。

再後來,到了東漢末年,又有了湖北人(如:劉焉、廖化、傅肜、馬良、霍峻、董允等),陝西人(如:馬超、馬岱、法正、孟達等),山西人(如:關羽等,有虎女為之香火),河北人(如:劉備、張飛、趙雲等),山東人(如:諸葛亮、伊籍等),河南人(如:黃忠、魏延『應無後人』、李嚴、鄧芝、費禕等),雲南人(如:呂凱等),湖南人(如:蔣琬等),甘肅人(如:姜維等),重慶人(如:顏嚴等)等。

當然,還有歷朝歷代四川人口的不同變化。

圖片來源網路

『捌』 漢宮春曉圖為什麼能列入中國的十大名畫

因為它有著歷史價值非凡的意義,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是一種時代的象徵。所以能夠列入中國十大名名畫。

由此看來,這本繪畫能夠列入中國十大名名畫也是有道理的。

『玖』 賞析富春山居圖的創作背景,表現內容,藝術手法和文化價值

創作背景: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

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制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

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表現內容: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藝術手法: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

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文化價值: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

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裡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

構圖方式: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桿,看水中鴨群浮沉游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

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閑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雲涌,一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

接著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 群峰競秀,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點綴村 舍、茅亭,林木蔥郁,疏密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 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拾』 清朝當時的社會背景

清朝當時的社會背景: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

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相對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10)明朝社會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

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