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軍令狀紅色背景圖片素材
擴展閱讀
女人手繪圖片頭像 2025-10-11 20:04:35
圖片演算法用什麼軟體 2025-10-11 20:04:32
錦鯉缸背景圖片欣賞 2025-10-11 20:03:40

軍令狀紅色背景圖片素材

發布時間: 2023-01-14 11:44:06

① 和領導下了業績軍令狀,完不成該怎麼辦

倘若你真的累了你可以請年假或事假,讓自己放鬆一下。順便重新定位一下自己!你是喜歡這個公司還有這份工作,還是你對這份工作根本都沒有興趣。那麼你可以另謀高就。因業務不熟悉,導致公司安排的工作不能按時完成,大多數新入職的員工都面臨過這種情況,特別是剛畢業的學生,你會發現工作和學習過的很多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② 同樣立了軍令狀,為何馬謖被斬,而關羽安然無事

馬謖被斬是因為失街亭,街亭是蜀國北伐大計是重要的一站,而馬謖在街亭失守之後直接導致了北伐失敗。

關羽雖然失荊州,華容道放走曹操,關羽是劉備和張飛的兄弟,劉備是蜀國皇帝,諸葛亮是不敢殺關羽的。

馬謖和關羽都立下了軍令狀都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馬謖被斬首,關於安然無事只能說明諸葛亮斬大將也要看劉備的面子行事。

③ 草船借箭的資料

草船借箭
網路名片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智謀故事,主要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三國演義》 羅貫中 曹操 劉備 諸葛亮 關羽 張飛有關三國的歇後語
關於諸葛亮的 關於張飛的 其它的諸葛亮及其名言展開

編輯本段注音
草 船 借 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釋義: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編輯本段成語
草船借箭場景
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信以為真,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准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成語的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故事是作者虛構的,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三國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
成語的含義與用法
「草船借箭」這則成語的意思是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作賓語、定語;指借他人的力量。
編輯本段正史記載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贊嘆不已。然而,這個故事卻是虛構的,諸葛亮的一生並沒有干過這件事。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羅貫中憑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為他確有所本。正史上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
《三國志》裴松之注本原文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原文: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裴松之注文: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現代文釋義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乘輕舟從灞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曹操見孫軍整肅威武,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鼓樂齊鳴,安全返航。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編輯本段小說描寫
《三國演義》原文
次日,(周瑜)聚眾將於帳下,教請孔明議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問孔明曰:「即日將與曹軍交戰,水路交兵,當以何兵器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枝箭,以為應敵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卻。」孔明曰:「都督見委,自當效勞。敢問十萬枝箭,何時要用?」瑜曰:「十日之內,可完辦否?」孔明曰:「操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瑜曰:「先生料幾日可完辦?」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納十萬枝箭。」瑜曰:「軍中無戲言。」孔明曰:「怎敢戲都督!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瑜大喜,喚軍政司當面取了文書,置酒相待曰:「待軍事畢後,自有酬勞。」孔明曰:「今日已不及,來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軍到江邊搬箭。」飲了數杯,辭去。魯肅曰:「此人莫非詐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對眾要了文書,他便兩脅生翅,也飛不去。我只分付軍匠人等,教他故意遲延,凡應用物件,都不與齊備。如此,必然誤了日期。那時定罪,有何理說?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 肅領命來見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為我隱諱,今日果然又弄出事來。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子敬只得救我!」肅曰:「公自取其禍,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布兩邊。吾別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計敗矣。」肅允諾,卻不解其意,回報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並不用箭竹、翎毛、膠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 卻說魯肅私自撥輕快船二十隻,各船三十餘人,並布幔束草等物,盡皆齊備,候孔明調用。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第二日亦只不動。至第三日四更時分,孔明密請魯肅到船中。肅問曰:「公召我來何意?」孔明曰:「特請子敬同往取箭。」肅曰:「何處去取?」孔明曰:「子敬休問,前去便見。」遂命將二十隻船,用長索相連,徑望北岸進發。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原文此處有《大霧垂江賦》,略) 當夜五更時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隻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魯肅驚曰:「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卻說曹寨中,聽得擂鼓吶喊,毛玠、於禁二人慌忙飛報曹操。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內喚張遼、徐晃各帶弓弩軍三千,火速到江邊助射。比及號令到來,毛玠、於禁怕南軍搶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頃,旱寨內弓弩手亦到,約一萬餘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隻船兩邊束草上,排滿箭枝。孔明令各船上軍士齊聲叫曰:「謝丞相箭!」比及曹軍寨內報知曹操時,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餘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卻說孔明回船謂魯肅曰:「每船上箭約五六千矣。不費江東半分之力,已得十萬余箭。明日即將來射曹軍,卻不甚便!」肅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孔明曰:「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辦,工匠料物,都不應手,將這一件風流罪過,明白要殺我。我命系於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魯肅拜服。 船到岸時,周瑜已差五百軍在江邊等候搬箭。孔明教於船上取之,可得十餘萬枝,都搬入中軍帳交納。魯肅人見周瑜,備說孔明取箭之事。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後人有詩贊曰:「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頃,孔明入寨見周瑜。瑜下帳迎之,稱羨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詭譎小計,何足為奇。」
現代文改寫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並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魯肅的字)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自嘆不如。
編輯本段教材編選
主要內容: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來十萬只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諸葛亮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打探打探,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靶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彌漫,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 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呀!」
編輯本段故事縮寫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沒亮,諸葛亮便下令開船,並讓士兵擂鼓吶喊。曹操召弓弩手來向船射箭。於是船兩邊都插滿了箭。霧散去,諸葛亮下令回去,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就這樣,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自嘆不如。
編輯本段歇後語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諸葛亮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錯了。 草船借箭——有誤(霧)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機智孔明
編輯本段藝術作品
蔡國強大型裝置藝術作品《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暗喻國際政治和文化之間的緊張關系。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展廳里,船舵上的五星紅旗十分醒目,藝術評論家費大為認為,國旗可以表明作者的觀點:對中國的批判和攻擊將有利於中國。但年在中國美術館展覽的時候,船頭卻沒了這面國旗。 蔡國強展覽的視覺效果驚人,甚至充滿娛樂性,很多人長時間坐著,津津有味地看他製造的一次次爆炸的錄像,看他擺弄火葯,怎樣讓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怎樣在天空中打出黑彩虹,怎樣模擬時代廣場發生的一次汽車爆炸事件。但在美術館的空間里,錄像和火葯畫都不如那些裝置作品來得刺激,比如《草船借箭》,即使不論這個產生於1998年的作品所體現的中國式智慧,從視覺上它也令人過目不忘。這艘草船懸掛在中國美術館的大廳,船身插滿了利箭,如同一隻巨大的翅膀。《草船借箭》是從紐約現代美術館搬過來的,單單搬它就花了幾十萬美金,而其體積之大使得中國美術館必須拆掉大門才能讓它「駛入」。 蔡國強堅持要把船帶到北京,除了把它視為自己藝術的代表符號,蔡甚至也覺得這船就像他自己的影子:從一個港口駛到另一個港口,漂泊多年又回到中國。蔡國強從不掩飾他對這件作品的喜愛:「這艘船既有暴力的傷痛,同時又碩果累累,既承重,看起來又十分輕盈。」可惜這艘船在中國美術館的展示效果不算理想———懸掛的船可以有兩種觀看的角度,從下往上看船像是在飛,從上往下看這個船像在水裡面漂浮,但中國美術館的展廳決定了這艘船隻能被仰望。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作者羅貫中。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全書共一百二十回。 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中國小說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 宋元時期,三國故事就被搬上舞台,演出的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三國演義》是我國最優秀的古典長篇小說之一,它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三國演義》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致,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趙雲等,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小說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當然,小說里的這些人物和歷史上的人物差別還是很大的。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雖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羅貫中
羅貫中,明(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省祁縣;一說山西省清徐縣;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據說和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曹操
劇照:曹操
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20歲時舉孝廉為郎,曾任洛陽北部尉、頓丘令等職。黃巾起義時起兵,官騎都尉。在討董卓時建立私人武裝,因鎮壓黃巾起義軍壯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許都(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儲蓄軍資。先後平滅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率師南下,被孫權、劉備聯軍敗於赤壁。他用人唯才是舉,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建安五年封魏王。在北方屯田,修水利,改革賦稅制度,使生產得到發展。廣納賢才,抑兼並,加強集權,同蜀、吳成鼎立局面。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劉備
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縣(今屬河北)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幼曾販鞋織席為生。廣結豪傑與張飛、關羽為至交。東漢末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官安喜尉。先後投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得其輔佐,勢漸強大。208年采諸葛亮策,聯孫權共敗曹操於赤壁,占據荊州。旋奪取益州與漢中。入益州後娶東州地主集團實力派吳懿妹為妻,抑制豪強,使蜀漢政權漸趨鞏固。公元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親率大軍,沿江東下,大舉攻吳,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率殘軍退至白帝城後病死。
諸葛亮
劇照:諸葛亮
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北襄陽湖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關羽
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因戰亂而逃亡至涿郡。其後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佗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死時58歲。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
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益德(《三國演義》中寫成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55歲。

④ 三國演義之草船借箭的資料

草船借箭 ( cǎo chuǎn jiè jiàn )

解 釋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諸葛亮在推動孫劉聯盟的建立和運籌對曹軍作戰的方略中,所表現出的遠見卓識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狹小的周瑜妒火中燒。為解除諸葛亮對他的威脅,周瑜又設下置諸葛亮於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盤是:一方面以對曹軍作戰急需為名,委託諸葛亮在10日之內督造10萬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並在物料方面給諸葛亮出難題,設置障礙,使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後周瑜再名正言順地除掉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眾將於帳下,並請諸葛亮一起議事。當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諳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教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樹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當夜,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貿然出戰。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餘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所有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善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理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草船借箭」應該是誰的故事?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贊嘆不已。然而,諸葛亮的一生並沒有干過這件事。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羅貫中憑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為他確有所本。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

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以後五年。

⑤ 為啥三國演義中,軍令狀為何只對馬謖有用

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很多立軍令狀的情節。所謂軍令狀,就是向領導打包票,並立下字據,一定能完成業績任務,否則就甘願接受「公司法規處置」,被扣全額工資獎金。

在《三國演義》中,軍令狀出現次數不少,比較有名氣的大致有五次,基本都是高級打工仔,包括諸葛亮、張郃、關羽、趙雲、張飛等。所以,如果不是在領導心中有一定的分量,哪怕立軍令狀,都是沒有資格的。

揮淚斬馬謖

再者,相比於張郃關羽的過錯,與馬謖失街亭的影響簡直是天壤之別。這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取得的戰果付諸東流。

所以,即便是領導的親信,你犯點小錯還能容忍;你要是讓老闆虧了個巨額大單子,你就安心等著被「軍法處置」吧!




⑥ 同樣是軍令狀,為何諸葛亮殺了一個,放了一個

  • 因為一個事關重大,自告奮勇,一個似乎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戰場上軍令狀一旦立下,就必須要去執行,如果完成不了,就承擔一定的後果。只是三國演義中蜀國有兩大名將都曾立下過軍令狀,而這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這是為何呢?
  • 五虎將中的關羽曾在赤壁之戰的時候,立下軍令狀去手劃入道。結果關於想到曹操曾經對自己的恩情違背了軍令狀,私自放走了曹操,而之後諸葛亮也沒有懲罰關羽。另外一個違背軍令狀的是馬謖。馬謖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為了能讓諸葛亮派自己守衛接警,甘願立下軍令狀。水之馬速到了接停,剛臂自用,無視諸葛亮的軍令,造成接停失手。而馬謖隨後被諸葛亮斬首,只是都是違背了自己立下的軍令狀,為何關羽就可以不死,馬謖就必須得死呢。
  • 首先在於兩人背後的靠山不同。關羽,關二爺何許人也?大老闆劉備的結拜弟弟,三老闆張飛的結拜哥哥?關羽為了蜀漢政權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關羽的後台比較硬,諸葛亮一說對關羽軍法從事。呼啦啦,跪倒一大片替關羽球形的將領。連大領導劉備都不顧身份親自下場求情,老闆的面子怎麼說也是要給的。
  • 在看馬謖,他最大的靠山就是自己的哥哥馬良,可惜馬良在10之戰的時候,與害了大老闆。劉備臨死時還囑咐諸葛亮。馬謖嚴過,其實不可大用,大老闆都不看好的將領,自然底下人也不會買賬。偏偏諸葛亮不信邪,覺得馬素是個可造之材,一直待在身邊培養,可以說馬謖的靠山除了諸葛亮沒有其他人了。

可以說關羽除了劉備可能沒扶過誰。而偏偏諸葛亮如此,不是台劇,這讓關羽如何心服。諸葛亮聰明過人,自然也知道關於對自己不服。他也想借著軍令狀的油豆壓一下關羽的濰坊。而關羽放的曹操也知道自己違反了局令狀,可以說已經做好了必死的准備,而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算計之中。諸葛亮命人將關於拿下,准備就地政法。

中將紛紛求行,劉備也親自上陣,諸葛亮面子里子都回來了。自然就放過了關羽,而關羽也認識到了諸葛亮的厲害,也感激諸葛亮放過自己,殊不知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策劃的。而對馬素來說,諸葛亮啟用馬素的時候,也希望他能建功立業。進而證明自己眼光不俗,堅定的丟失預示著此次北伐的失敗,必然有人要為此次戰爭杯鍋。此時蜀漢朝堂不是諸葛亮的一言堂,還有其他勢力存在,諸葛亮不得不給他們一個交代,只能犧牲掉馬謖。

⑦ 為什麼同樣立下了軍令狀,馬謖死了但是關羽沒事

關羽立下軍令狀的時候,他是在赤壁之戰的時候,當時諸葛亮與周瑜已經將曹操大軍算在了手中,只要一用火攻,曹操定然就會逃亡。

所以在之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馬謖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關羽不曾,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更是要嚴明軍法,使得大家努力同心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