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天水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手機屏碎了圖片 2025-10-12 00:17:53
天太熱的高清圖片 2025-10-12 00:16:54

天水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3 09:05:07

❶ 2021考研點在天水的是現場確認還是網上確認呢求告知

網上確認。

網上確認考生范圍:報考全國統考方式且戶籍或工作單位在隴南的往屆生;報考全國統考方式的天水師范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

考生上傳審核材料時間:2020年11月5日9:00至11月8日18:00,逾期不再辦理。已上傳材料但審核未通過的考生,補充材料截止時間為11月8日18:00,逾期不再辦理。考生須於規定時間通過網上確認平台,完成本人的「核對網報信息、上傳本人圖像照片、上傳身份證及其它相關材料照片」等手續,逾期不再補辦。

考研報名注意事項:

報名期間考生要准確填寫本人所受獎懲情況,特別是要如實填寫在參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國家教育考試過程中因違紀、作弊所受處罰情況。

如果預報名完成後,不再修改相關信息,這次預報名也是有效的,如果你還想修改相關信息,可以在正式網上報名期間加以修改。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

❷ 中國最完整地圖最早是由周培公制的嗎

中國最完整地圖是《康熙皇輿全覽圖》,但不是周培公繪制的。

《康熙皇輿全覽圖》是聘請西洋傳教士經過經緯度測量繪制而成。該地圖經過十年的實地測繪,於1718年初步完成。地圖描繪范圍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台灣,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島)。

《康熙皇輿全覽圖》為中國清朝所繪的地圖。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進行,採用梯形投影法繪制,比例為四十萬分之一。地圖於1718年初步完成,由於蒙古准嘎爾部尚未歸屬,當時新疆一帶未能詳繪,直至乾隆帝兩次遣專人詳查之後方得以補全。

(2)天水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繪制背景: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出木刻版《皇輿全覽圖》﹐有總圖1幅﹐分省圖和地區圖28幅,但西藏及蒙古極西地方多空白。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印行銅版圖﹐以緯差8度為1排﹐共分8排﹐41幅,這種以經緯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國是第一次。文字記注方面在內地各省注漢字﹐東北和蒙藏地區注滿文。故後人又題名為《滿漢合璧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這版本流傳較廣。

已詳繪有西藏和蒙古極西地方﹐分省圖和地區圖增至32幅﹐其范圍東北至庫頁島(薩哈林島)﹐東南至台灣﹐北至貝加爾湖﹐南至海南島﹐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邊境標注出朱母郎馬阿林(珠穆朗瑪峰)。圖上以通過北京的經線為中經線﹐經緯網用梯形投影法。

1721年(康熙六十年)又刊印一次木刻版﹐木刻版的所包含的地域范圍與1719年的銅版圖相似。

後來﹐為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又刊木版小葉本﹐以省﹑府分幅﹐計227幅。不繪經緯線﹐且只包括內地各省。

❸ 賞析富春山居圖的創作背景,表現內容,藝術手法和文化價值

創作背景: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

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制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

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表現內容: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藝術手法: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

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遊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於此卷。

文化價值: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

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裡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

構圖方式: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桿,看水中鴨群浮沉游戲。天長地久,彷彿時間靜止,物我兩忘。

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閑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雲涌,一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

接著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 群峰競秀,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點綴村 舍、茅亭,林木蔥郁,疏密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 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❹ 歷史上第一張中國地圖是何時誕生何人繪制

中國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秦地圖》。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九州後,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地圖」出現,「大中國」版圖從此形成,這就是《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秦地圖》。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已有較高的地圖繪制水平。1986年,在甘肅天水北道區黨川鄉一號秦墓考古中,發現了一套秦國地圖。這套地圖共七種,繪制在四塊木板的兩面,統稱為《放馬灘秦墓地圖》。

《秦地圖》對後世全國地圖的繪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漢代及其以後歷代中國疆域都是在《秦地圖》版圖上變化出來的。西漢時的全國地圖叫《輿地圖》,據《後漢書·馬援傳》,「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

(4)天水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全國地圖」,歷朝歷代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版本。

但有三張地圖影響最大:一是《九鼎之圖》,這是傳說中的第一張全國地圖,「大中國」概念誕生;二是《秦地圖》,這是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大中國」的版圖形成;三是《十道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大中國」疆域走向精準。

《九鼎之圖》又稱《山海圖》,其文便是現今尚存的《山海經》。繪圖界認為,《山海經》應該是先秦地圖科學測繪的一項重要成果。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九州後,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地圖」出現,「大中國」版圖從此形成,這就是《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秦地圖》。

唐朝全國地圖《十道圖》是在這一背景下繪制出來的,依各州定期報送的地圖進行繪編,作為中央政府實施各種政令的依據。

❺ 蘇氏蕙若蘭織錦迴文璇璣圖 有什麼背景和玄機

關於東晉十六國時前秦才女蘇蕙及其《迴文璇璣圖》的故事,世上有各種傳聞,主要的有三:一是陝西扶風、武功一帶的傳說,一是甘肅天水的傳說,還有清代文學家李汝珍在《鏡花緣))41回中的敘述,莫衷一是。從現有的《璇機圖》而言,繁簡不一,扶風的《璇璣圖》共841字(見彩照圖),天水的《璇璣圖》112字(見附圖);從時間上來看,天水的在前,扶風的在後;就內容而言,扶風的與勸夫有關,含情詩八千,天水的與救夫有關,感人至深。從故事結局來看,~說,竇滔看到扶風迴文詩後,深為所感,夫婦重歸於好;一說,蘇蕙為荷融(荷堅之弟)所逼自縊身死,以悲劇結局;又一說秦王苻堅看到蘇蕙在秦州(即天水)的迴文詩後,深受感動,遂為竇滔平反冤枉,官復原職,使夫婦重新團聚。
蘇蕙(字若蘭)出生在陝西扶風美陽鎮。自幼聰慧,長刺綉,通詩文,許配竇滔為妻。據扶風傳說,後來竇滔拜襄陽安南將軍,因懷疑他與歌姬趙陽台有染,蕙拒絕同往,滔遂攜陽台赴任。此後蘇蕙悔恨自傷,遂織迴文詩寄夫,這就是841字迴文織錦圖。竇滔在蘇蕙迴文詩的感動下,送趙陽台國關中,而具車以盛禮迎蘇氏歸於漢南,恩好愈重。關於蘇蕙的身世,《扶風縣志》、《扶風縣風土志》上均有記述。她的迴文詩在《璇璣圖詩》、《讀織錦迴文法》中均有記載。上述史料,以追求迴文詩的文學價值為主。唐武則天時,讀者不下數十家,讀出詩不過數百首。宋、元年間的起宗道人讀至3752首。明代的康萬民覺得意猶未盡,乃增一輔圖,又讀得4206首,總共讀出詩7958首,這就是所謂情詩八千的由來。
據天水傳說,蘇蕙與竇滔婚後,夫妻恩愛,情同魚水。蘇蕙曾隨夫到泰州(今天水)赴任。竇滔在任秦州刺史期間公正廉明,卻被奸人誣為"與前晉藕斷絲連",對行堅"懷有貳心",有"謀反之嫌",因而被發配到邊疆沙州(今敦煌)服役。蘇蕙十分賢達,上敬公婆,下教兒女,勤儉持家,艱苦度日。她日夜思念丈夫之情,苦幹無法傳遞。終於想出用織《迴文璇璣圖》來寄託情思,並藉以申訴丈夫的委屈。此即112字的《璇璣圖》。起初人們對此迷惑不解,後來逐漸領悟到:從最上一行中間的"夫"字開始,向右、向左斜念下去,直到"妻"為止,便是一首十六旬的七言詩:

夫婦恩深久別離,鴛鴦枕上淚雙垂。
思量當初結發好,豈知冷淡受孤凄。
去時囑咐真情語,誰料至今久不歸。
本要與夫同日去,公婆年邁身靠誰?
更想家中柴米貴,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鴿尚能尋伴侶,陽雀深山叫早歸。
可憐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歸回。
織錦迴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迴文詩迷解開以後,廣為流傳,秦王荷堅也得到一幅。苻堅念蘇蕙之德,惜迴文之才,為竇滔平了冤枉,官復原職,蘇蕙夫妻重新團聚,被傳為千秋佳話。
據天水老人回憶,原先織錦台巷道口有一座高大的牌樓,頭道匾書"晉竇滔里",二道匾書"古織錦台"。如今牌樓、匾額均不復存在,但蘇蕙娘巧織《迴文璇璣圖》救夫的故事,卻盛傳不衰。
由此可見蘇蕙被荷融所逼至死的情節,當與事實不符,如果真如此,就沒有以後竇滔拜安南將軍,欲攜她去襄陽赴任等故事了。這樣寫,可能是為了塑造烈女形象的需要。至於《鏡花緣》中的蘇蕙,被過分的突出了兒女私情,深深陷入家庭糾葛之中;同時過分熱衷於追求扶風841字《璇璣圖》的文學價值,反而沖淡了蘇蕙的形象。但由於《璇璣圖》的影印件在《鏡花緣》等著作中多次出現,從而擴大了它的影響,使這件珍奇瑰寶更為世人所知,《迴文璇璣圖》的絕唱和蘇蕙的奇才與淑範也更得世人的贊賞、敬重。李白曾在《閨情》中頌道:"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還有人作詩贊曰:"聰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聰明不出身,若許裙釵應科舉,女兒那見遜公卿。"

蘇蕙112字迴文璇璣圖

去日深山當量妻夫歸早咐真思又
公雀同初叫寡思回婦囑不身情貴
陽婆結夫配早織垂時思上何米語
倡發年夫與錦歸去雙少深柴夫誰
好伴奴邁回要凄可寒淚中久料我
豈赦尋文身孤本衣憐家上至別月
早知朝能受靠野歸想天今枕日離
子天冷淡尚鶴誰更不久地同鴦鴛

❻ 虢國夫人游春圖的創作背景

《虢國夫人游春圖》,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在卷前瘦金體隔水題簽「天水摹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指為宋徽宗所摹。明末書畫鑒藏家王鵬沖、清初著名藏書家梁清標曾鑒藏過,卷末有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王鐸題跋。
《虢國夫人游春圖》為《大觀錄》、《庚子銷夏記》、《墨緣匯觀》、《石渠隨筆》、《石渠寶笈續編》諸書著錄。為流傳有緒的唐宋名跡中稀有瑰寶之一。 雖然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但在不可能見到原作的情況下,它對我們研究張萱的藝術成就,也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依據。
虢國夫人是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姐,她的生活奢侈、豪華。畫家在這方面的表現極為精到:紅裙,青襖,白巾,綠鞍,騎鞍上金縷銀絲精細的綉織,都顯得十分富麗。夫人的體態豐姿綽約,雍容華貴,臉龐非常豐潤,具有『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特色。這些足以看出作者的非凡才能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也說明了作者對生活的細密觀察和創作的嚴謹態度。
早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元盛世」,但玄宗後期,由於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過起了侈糜艷逸的生活,並分封楊貴妃的三位姐姐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天寶年間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為「安史之亂」的前幾年,唐玄宗及朝內上下都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這幅游春圖描寫的就是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兩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場面,與杜甫的《麗人行》相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楊氏一家勢傾天下的奢侈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
盛唐是唐朝人物畫的高潮期,宮廷和京、洛兩地的畫家、壁畫家和民間藝匠等盡顯其才並相互影響。張萱的繪畫題材以表現宮廷生活為主,這是由於他的宮廷生活所決定了的,其中也包括皇室的命意。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稱他「嘗畫貴公子、鞍馬、屏幛、宮苑、仕女,名冠一時」。他的人物畫題材雖囿於宮廷生活,但能展現出較大的生活場景,這必然會促使張萱掌握多種畫科的造型手法和表現技巧,因此,他「善起草,點簇景物,位置亭台,樹木花鳥,皆窮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