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雨霖鈴的創作背景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鈴》最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一句更成為千古名句。 《雨霖鈴>這首歌曲的原唱包美聖是70年代的台灣歌壇,後來此曲到了90年代,又由辛曉琪重新翻唱,同時這首歌也是台視電視劇「俠義見青天」的插曲。
Ⅱ 賞析《雨霖鈴》的寓情於景和虛實結合
寓情於景:為了抒發離別之苦,詞人採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選取「寒蟬」「長亭」「驟雨」「都門」「蘭舟」「煙波」「暮靄」「 楚天」「 楊柳」「 曉風殘月」等一系列意象,
把離愁別緒的感受,通過景物描寫表現出來,使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形象和諧統一,意與境會,創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虛實結合:「實」主要表現在上片開頭的環境描寫和中間的細節描寫,詞作主要通過這些描寫了離別的環境,渲染了氣氛,表現男女戀人的依依不捨。
「虛」寫有三個層次:第一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像前路的空曠迷茫,表現作者的孤獨和迷惘;第二個層次,「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因情造景,設想酒醒之後的情景,表現作者離開戀人之後的痛苦;第三層,「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設想在離開戀人後的漫長時間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時的感受,表現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現空間,使感情進一步深化,增強了感染力。
(2)雨霖鈴pp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詞牌說明
雨霖鈴,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入「雙調」。《樂府雜錄》:「《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
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漫志》又稱:「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
一百三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
創作背景
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語,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帳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
「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可見結構之嚴密。「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而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其以問句作結,更留有無窮意味,耐人尋繹。
Ⅲ 柳永的《雨霖鈴》 原文和寫作背景
柳永《雨霖鈴》 的原文是: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的寫作背景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適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衣紅偎翆、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Ⅳ 柳永的那一首《雨霖鈴》,是寫給誰的
柳永的那一首《雨霖鈴》是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
一、古詞原文
《雨霖鈴·寒蟬凄切》
作者:柳永(宋代)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二、白話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4)雨霖鈴pp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雨霖鈴·寒蟬凄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下片著重摹寫想像中別後的凄楚情狀。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合作,柳永能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的慢詞,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雲:「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當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凄側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於悒。
這首詞影響很大,是宋元時期廣泛流傳的「宋金十大麴」之一。宋元筆記里記載了有關這首詞的種種傳說。金元雜劇、散曲引用詞中句子或運用其語意的非常多。董西廂「長亭送別」一段,寫張生、鶯鶯在清秋季節里離別,以及張生別後酒醒夢回時的凄涼情景,藝術構思上可以看出這首詞對它的影響。
Ⅳ 《雨霖鈴》柳永
1、原文
雨霖鈴·寒蟬凄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注釋
①凄切:凄涼急促。
②都門:指汴京。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④經年:經過一年或若干年。
⑤風情: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
3、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4、簡析
《雨霖鈴》(寒蟬凄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下片著重摹寫想像中別後的凄楚情狀。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Ⅵ 金粉世家中意冷清秋那首詩是什麼
金粉世家中意冷清秋那首詩是柳永的《雨霖鈴》。
《雨霖鈴》得詩詞如下:
「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的白話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
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6)雨霖鈴pp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雨霖鈴》的創作背景: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Ⅶ 柳永《雨霖鈴》藝術特色
此詞善用點染、鋪敘,景深情長。詞人以白描手法寫景、狀物、敘事、抒情。感情真摯,詞風哀婉。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代 柳永
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7)雨霖鈴pp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雨霖鈴·寒蟬凄切》創作背景:
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雨霖鈴·寒蟬凄切》作者簡介: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庄,崇安人。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
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Ⅷ 柳永所作的《雨霖鈴》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寫作背景:柳永因作詞忤仁宗,屢試不第,所以心中失意憂憤,常流連秦樓楚館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出自:雨霖鈴
作者:柳永
朝代:宋
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翻譯:
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雲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凄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8)雨霖鈴pp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像,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像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後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
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鬱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