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肖龍虎圖掛在家裡什麼位置好
(1)家中掛老虎圖畫,多血光之災,尤其是虎頭向內者大凶,有人說猛虎
下山有威猛,事實上,猛虎下山肚子餓要傷人,有形即有靈,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曾經看過一所國中校長,將老虎圖案撲在辦公室內,接二連三的發生老師血光怪
症。又有一位省府官員家中掛一幅名人老虎畫,大小感冒不完,真是莫名其妙的
痛苦,經提醒改善後第二天家中感冒者漸少,後來趨於平安,類似之案例,真是一
言難盡
(2)如果有木雕之老虎也不是吉利之象,同樣易造成血光,欠安,犯此毛
病者也很多。
(3)目前大陸流行的湘綉老虎,也容易使人產生不安,亂精的事會接著
而來
(4)尤其名人所畫之老虎更是威猛無比,因為名人已將全神投入,心中的
老虎越成猛,則越容易入神。曾經看過很多名人畫之老虎真是兇猛無比,其相對
的現象就是掛者家中苦惱不已明!
※既然老虎己入家,也必然有其破解之法,否則即成浪費金錢,又心中的愛
畫之情,難舍難棄,今日將破解之法略述如下:
(1)老虎頭絕對不可向屋內,應向屋外,或向大門外。
(2)老虎頭部及尾部,用一元大的紅紙,貼在上面,時間選在中午為佳,
並由心默念:恭請諸佛菩薩神明做主,今日奉送白虎星回歸本位,此畫今後是為
藝術品觀賞之用。
(3)如果木刻老虎者,最好拿到屋外曬太陽三天三夜,以後拿到屋內老虎
頸子用紅色線捆綁,則無凶也。
(4)照片之老虎。尤其人與塑造之老虎或在動物園游樂區與老虎同照,無
論是生的老虎,或假的老虎一同照片,也應將老虎剪掉。有一位劉姓夫人,右手
腹部痛多年,回家找到一張照片,是在游樂所照,照五年病五年,經剪掉燒化
後,病痛不葯而,真是怪異,類似之問題實在太多了。
㈡ 三星堆發現「虎頭虎腦」的青銅龍,這一發現有什麼意義
從2020年10月9日開始,三星堆新發現的6個器物坑陸續啟動發掘,一年多已經過去,三星堆3號、4號和6號坑已經結束田野發掘,進入實驗室清理階段。而5號、7號和8號坑仍進行著田野發掘,並不斷發現全新器型。8號坑內就發現了一條「虎頭虎腦」的青銅龍,中國青銅時代的其他遺址里從未發現過這種器物。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工作隊 趙昊:有點像1號神樹上面有一條龍是從神樹上面向下,從天而降的那個時候身體是朝上的。我們現在推測這個器物並不是全部的部分,而只是一個更大器物的一個基座或者底部的部分。
虎頭虎腦龍形象和頂觚形尊蛇身人像之間,可能為立柱造型構件,如果猜測最終成立,這將成為另一件體量巨大的三星堆青銅器。
㈢ 龍生九子是那九子(圖)
龍的九子分別是贔屓、螭吻 、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龍九子的形象多飾於建築或器物上,用作辟邪驅魔,以保安寧,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龍生九子之傳說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3)房屋上的龍虎頭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
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饕餮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㈣ 古代建築物房頂上的龍、虎、蛇裝飾物叫什麼有什麼意義
一般是螭吻 那是龍的小兒子 其他的都是後來的變化 無論如何變化 都是驅邪的意思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龍生九子不成龍的說法,也就是說龍的九種子嗣都不是龍,而是九種不同的動物。這個傳說有很多個版本,各不統一,不過基本上都是九種動物排名的差異,對於九種動物本身基本都是一樣的。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中國吉祥圖說》中描述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叫睚眥(ya zi),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質,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chi)吻,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在《大千傳統圖案網》中解釋比較詳盡: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灸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㈤ 龍是否真的存在圖片
世上真的有龍?!1934年營口墜龍初探
1934年8月8日,在營口發現了一具與傳說中的龍極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神秘生物未死之前,當地的居民曾經兩次見到它,並與其有過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
在《營口市志》第一卷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余,脊骨共29節。偽營口第六警察署將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里處。
肖素芹老人:當年9歲,她爸爸是給地主趕馬車的,當時很多人都說在田莊台上游發現一條「活龍」,於是趕到那裡。爸爸就把她放在馬背上,扶著她看。她所看見的「龍」方頭方腦,眼睛很大,還一眨一眨的,而身體為灰白色,彎曲著蜷伏在地上,尾巴捲起來,腹部處有兩個爪子伸著,而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覺這條「龍」有氣無力,眼半睜半閉,再加上眼睛有些發紅,很多人都說是天氣太熱的緣故,於是在龍的上面搭了個棚子為它避暑,還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澆,讓它得以「解暑」。後來,下了很長時間的大雨,這條「龍」就不見了。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干。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里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里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後,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
然而,連續二十多天大雨後,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屍骸。
據楊義順老人回憶:在發現「龍」骨之前,曾聽大人們說蘆葦盪里總有噼里啪啦的響聲,而且還有「嗚……」像牛一樣的叫喚聲,聽起來很沉悶,還能聽到掙扎的聲響,後來就沒有動靜了。當時,營口地區已經連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進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後,隨著北風吹過,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葦塘的一名盧姓工人順著怪味尋找,發現大片大片蘆葦倒伏,撥開後進去一看,嚇了一大跳:裡面赫然躺著一個已經死去的龐大動物!該工人嚇得轉身就跑,回到家裡大病了一場。百姓們聽說之後,結伴前去觀看,並且報告給了當時的政府。當時西海關附近的一家防疫醫院人員穿著白大褂,給已經生蛆的動物屍體噴射了消毒水。「龍」骨被抬出來後,有人用4個船錨繫上繩子將骸骨圍成一圈,供大家參觀。
孫正仁:光骨頭不是原來的龍型,畫的那個、描得那個不是那個型,就是挺長的,挺大的頭,兩個大角一米多長,不止一米三、四尺,長兩根。趴在地上,身上彎彎曲曲的,能有十幾米這么長。
原營口市著名正骨醫生馬子臣(曾親眼見過「龍」骨)的兒子馬國祥記得父親曾對他說過,骸骨被發現時,肉還沒有完全腐爛,看上去特別像「龍」。
記者翻閱1934年8月12日《盛京時報》時驚奇地發現,此「龍」竟然有「爪」,而且還用「爪」挖了一個近17米長,6米多寬的土坑,說明「龍」後曾經掙扎過。
相關記載:「……該龍體氣參天,頭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寬三寸余,附於脊骨兩側為肋骨,每根約五六寸長,尾部為立板形白骨尾,全體共二十八段,每段約尺余,全體共三丈余,原龍處,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該龍骨尚存有筋條,至皮肉已不可見矣。」
這些特徵也進一步驗證了是龍的看法。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屍體。人們議論紛紛,普遍認為是「龍」。
營口偽第六警察分署組織人力,將其屍骨分解後運到南岸,在西海關前空場上按原狀擺放,任人參觀。
2 世上真的有龍?!1934年營口墜龍初探
當時的《盛京時報》派人采訪,也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並茂。營口市民爭相觀看,附近城市專程來參觀者也絡繹不絕,購買往返營口的火車票因此緊張起來。後又有報道說,營口水產高級中學校漁撈科張老師判定「確系蛟類」。
當時的營口美大照相館和英明照相館洗印了大量「龍」骨展覽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販賣,一些從外地來營口參觀「龍」骨的人,爭先恐後購買「龍」骨照片帶回去給家人欣賞。
李濱生:記得那一年我十歲,在70年前,在西海關露天展覽圍的一圈是錨,舢板下固定船的錨用那個間斷著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著,地下灑著白灰,因為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隨著人流的移動才能到前邊看,人都有一個好奇心理去看,只是傳說中有龍,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的機會,都很好奇,去看。重點都看頭,它很長,有兩三丈長,十米左右,立著。脊樑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頭上有角,任何水族沒有角。
翻閱相關資料,記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時報》刊登的「龍」骨照片復印件,雖然年代久遠,加上受當時攝影技術以及種種因素制約,只能依稀看出頭戴草帽觀看「龍」骨展覽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畫面中一具長長的動物骸骨及其頭上生出的兩只長角依然清晰可見。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水產高級中學也幾經搬遷,偌大的骸骨就這樣遺失了。
1939年,16歲的孫正仁來到大連給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營口商會會長的弟弟。孫正仁深得主人的賞識,1941年離開大連時,女主人把一段「龍」骨當作獎賞給他。據介紹,女主人手中的龍骨大約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條狀,骨頭底端約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來越細,直至最尖端。骨頭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說是『龍』牙。女主人告訴他,這是曾經在營口展覽的龍骨。
6月16日上午,孫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塊「龍」骨捐獻給了市史志辦公室,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鑒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營口墜龍事件和龍骨現世的經過大概如此。對此,多方媒體進行過報道,也有各種質疑的聲音:
中央電視台還拍攝了專題片,片中得出的結論認為,這是鯨魚擱淺,然後骨骼拼錯。
遼寧省研究員傅仁義根據《盛京時報》的照片斷定「龍」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為副研究員認為,這有可能是一種象的化石,而那兩個「角」,是長齒。
有專家研究孫正仁老人捐贈的龍骨後初步認為是第四紀野馬的化石。
這些解釋顯然都不圓滿:
鯨魚不會有角和四爪,根據剛腐爛活體拼裝的骨頭不太存在長度體形和特徵嚴重擺放錯誤的可能。
牛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長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學者都忽視了最重要的問題:當時是活體腐爛得到的骨骼,而並非古生物化石,新鮮骨骼也不可能成為化石。
由於孫老的龍骨來源問題,加上化石和新鮮骨骼的差異,不免使人懷疑這是不是當時的營口龍骨。
雖然有大量目擊者,非常詳實的記載照片,由於缺乏實物,營口墜龍仍然成了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謎。
因為要盡量保證事情的客觀,以上的記敘多是整理自光音的相關文章。我不敢貪功,在此致謝!
我整理了一些網上的目擊龍事件,發現這些事件的目擊者(很多時候是相當多的人同時看到)多數都聲稱自己看到的神秘生物很像龍,都有牛頭,蛇身,四爪且長角,身形都相當長而巨大。這些事件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目擊:許多人稱看到過飛在空中的龍。有時是身體的一部份,在一次內蒙的目擊事件中,多個目擊者聲稱看到雲中露出一隻巨爪。有時是全身。最離奇的是多個解放軍女傘兵稱在文革中的一次跳傘訓練中在雲中看到了龍。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這幾人都沒有伸張。另些人目擊的龍則在水中。這和水怪目擊事件較相似。就不多寫了。
第二類就是墜龍。據有的文章作者說,他收集的墜龍事件已有幾十起,就我看到的來說,這些事件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旱災嚴重的時候久不下雨,村民在空地上發現一條巨大的類龍生物,它好像筋疲力盡,一直趴在地上,只是偶爾扭動一下身體。好心的村民一般都會給它蓋上席子。龍在地上的時間從兩三天到兩個月不等,其間不吃不喝。龍的消失總是在大風大雨的夜晚,村民認為龍在地上受苦是上天對它犯錯的懲罰,龍的刑期滿了就回到天上。另一種是閃電擊斃類龍生物,,如果說前一中是活墜龍,那這中就是死墜龍了。死墜龍的數量比活墜龍少,民間的解釋是龍犯了大罪,被上天罰到人間。
3 世上真的有龍?!1934年營口墜龍初探
從這些事件中也看出一些問題:關於龍的目擊事件都是在中國發生的,有一例在新加坡。(日韓也有,但我沒找到例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龍?如果這中生物確實存在,這又該怎麼解釋,龍沒有翅膀,它怎麼飛行呢?十二生肖中唯獨龍被說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創造一種不存在的動物來和十一種存在的動物並列呢?請大家不要把這篇文章當成獵奇的作品,我只是想尋找事情的答案。
附:歷代對龍的記載(相信是很不完全的,請朋友們提供資料)
●(後漢書.五行志〕:龍降溫明殿
此句在清代〔洛陽縣志,仟異志〕中引作黑如車蓋隆起,奮迅五色,敕〔後漢書〕更明確。
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
靈帝即東漢皇帝劉宏,光和是他在位時所用的年號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東漢都城在今河南洛陽市近郊,溫明殿或許就是皇帝陛下的寢宮吧。在溫明殿的東院,從空中墜下一個巨大的黑色物體,像圓形的車傘一樣,身子在快速的旋轉中顯露出五色光芒,雖有頭,但無足,不見尾,似龍非龍,長達二十餘米。
●〔元史.五行志〕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臨胸縣在今山東省。龍山出現了龍,可惜不知它的模樣如何。它的到來,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 當時曾為此建廟立碑。
●東晉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兩條龍,出現在 龍山。燕王親率朝臣,在距離龍200多步的地方,舉行了 祭祀活動。
●明清時期的地方誌中,還不時發現有關龍的記錄。據《臨安府志》記載,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雲南石屏縣東南的異龍湖中發 現巨龍,「須爪鱗甲畢露,大數圍,長數十丈」龍山和異龍湖中 出現龍,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會有「龍山」和「異龍湖」之 稱 !
●《唐年補錄》記載,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 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佔一半。 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明代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 墜落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中龍,只有腹部呈紅色。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里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卧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永平府志》記載,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游的樂亭縣境內,蠅蚋遍體。當地群眾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並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後,在-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後,數百人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然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公尺。這個動物外形像四腳蛇,臉形和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長須,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徑約一公尺多。四個爪子深深扎進沙灘里。它全身都是鱗片,形狀像鱷魚鱗。任殿元至今仍滿腹疑團,那條巨型動物為什麼長得那麼像畫上的龍?
●1953年夏天,豫東某地降落一條不明動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數里前往觀看。據目擊者所描述的形狀,這東西像一條巨大的鯊魚。它的腥味招來很多蒼蠅。這魚應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魚類,至於為什麼會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龍墜落的原因產生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