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下一句愛因為你的存在,才有了固定的方向。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的句子:
1、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路,在這趟旅途上,我們會遇見很多人,有的參與進我們的生命中,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更多的只是與我們擦肩而過,來過,隨後漸行漸遠。
2、我們會不斷地經歷喜怒悲歡,感受驚喜浪漫,或痛苦失落。往後的日子,好好珍惜擁有的時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愛自己想愛的人。
3、來不及年輕,就選擇優雅的老去。
4、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5、想像著來世的我們,都化作一棵樹、一隻鳥,和世界溫柔相處,感受著最美好的時光。
6、生活那就是越過心靈的障礙,生命不輕言放棄,漫長的人生中,遭受挫折不但可以使人生積累經驗,而且可使人生得到不斷的升華。
7、願餘生,我們都能做到,不辜負自己,更不辜負歲月。
②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 到哪裡都是流浪出自哪裡
這句話作者是三毛:「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2)心沒了方向去哪裡都是流浪圖片擴展閱讀: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三毛語錄:
1、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2、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3、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他的時間。
4、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5、或許,我們終究會有那麼一天:牽著別人的手,遺忘曾經的他。
6、今日的事情,盡心、盡意、盡力去做了,無論成績如何,都應該高高興興地上床恬睡。
7、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8、人生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里,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
9、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 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里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剎間的喜悅,那麼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10、學著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
11、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12、人,不經過長夜的痛哭,是不能了解人生的,我們將這些苦痛當作一種功課和學習,直到有一日真正的感覺成長了時,甚而會感謝這種苦痛給我們的教導。
13、我願意在父親、母親、丈夫的生命圓環里做最後離世的一個,如果我先去了,而將這份我已嘗過的苦杯留給世上的父母,那麼我是死不瞑目的,因為我已明白了愛,而我的愛有多深,我的牽掛和不舍便有多長。
14、我唯一鍥而不舍,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過是保守我個人的心懷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15、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么自然的消失過去。 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16、鍾敲十二響的時候,荷西將我抱在手臂里,說:"快許十二個願望。」心裡重復著十二句同樣的話:"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
17、黃昏是一天最美麗的時刻,願每一顆流浪的心,在一盞燈光下,得到永遠的歸宿。
18、給自己時間,不要焦急,一步一步來,一日一日過,請相信生命的韌性是驚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愛護。
19、事實上,我十分安然於一本好書,一個長夜和一杯熱茶的寧靜生活。對於人生,這已是很大的福分,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戰亂和極權統治的國家裡,這份自由是我十分感激而珍愛的。
20、所以我認為年齡,經濟,國籍,甚至於學識都不是擇偶的條件,固然對一般人來說這些條件當然都是重要的,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彼此的心靈和品格,這才是我們所要講求的所謂「門當戶對」的東西。
參考鏈接:網路-三毛
③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 到哪裡都是流浪出自哪裡
這句是三毛說的。
原句是: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拓展資料: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
1943年出生於重慶,
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
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
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
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創作特點: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展現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語,即使在《結婚記》里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如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
三毛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
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
三毛_網路
④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是什麼意思
釋義:內心沒有安定或平靜下來,不管你在哪,就算是在住的地方,也不算真的安定下來。
出處:出自三毛的《我的青春誰做主》。
原文: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這句話是強調夢想的作用,人的一生至少應該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堅持一生的夢想,有夢就有希望,如果沒有了夢想,就像一個人迷失了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4)心沒了方向去哪裡都是流浪圖片擴展閱讀: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這句話最早的語義衍生自北宋時期蘇軾所創作的一首詞《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創作背景: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
公元1083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原文: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白話釋義:無論去到萬里意外的地方還是遠在他鄉,只要心裡有家鄉,心中安然,哪裡都是我的家鄉。意思是說人要懷有夢想,要是心都沒有安定,就不會有家的感覺,所到之處都不會感覺到溫暖,因此到哪裡也都是在流浪。
⑤ 請問「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如果你沒有一個安定的內心,那麼不管你在哪裡都像是在流浪,即使在自己家裡。
出自三毛,原句是: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這句話是強調夢想的作用,人的一生至少應該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堅持一生的夢想,有夢就有希望,如果沒有了夢想,就像一個人迷失了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每個人的心就像一個窗戶,當你遇到危險的時候或者是受到傷害的時候,你的心靈之窗就會緊緊的關閉。但當你的心迷失了,你就找不到自我,就像一葉孤帆在海中孤獨的飄著。
(5)心沒了方向去哪裡都是流浪圖片擴展閱讀
1、有關的詩句:
這句話與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句: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2、三毛經典語錄:
(1)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2)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3)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4)或許,我們終究會有那麼一天:牽著別人的手,遺忘曾經的他。
(5)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⑥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只有心安定了,才有家的感覺。如果內心覺得無依靠,在家都是感覺孤零流浪的。心,只有安頓下來才是家,否則就是游盪。我們對於世界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流浪者,然而在這個茫茫塵世間生活下去,大部分人都有棲息的地方,對於肉體的人來說,那就是家庭。
【出自】《我的青春誰做主》
【作者】著名女作家三毛
【原句】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 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
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6)心沒了方向去哪裡都是流浪圖片擴展閱讀:
三毛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並對她日後的寫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注自我,關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⑦ 心若無歸宿 走到哪裡都是流浪。啥意思啊
心若無歸宿,走到哪裡都是流浪,表示的是心靈上根本沒有家的想法,無論在哪裡都是在流浪,即使有物質的房子肉體安置,但是心靈早已在流浪;
看到這句話又想起看過《心若沒有歸宿,到哪都是孤獨》的一本書,書中有一句話很是喜歡「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多少人強顏歡笑,內心充滿孤獨,渴望有一個幸福的港灣。」雖然身在繁華的都市,但內心的世界是多麼的灰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