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聚遠樓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opengl背景圖片 2025-10-12 15:53:12
ps調整原始圖片 2025-10-12 15:44:16
農民工和老闆搞笑圖片 2025-10-12 15:32:58

聚遠樓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09 13:11:37

1. 江南四大名樓分別是什麼

江南四大名樓」,分別是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以及南京閱江樓(或容縣真武閣、德興聚遠樓、鎮江芙蓉樓、黔陽芙蓉樓、九江潯陽樓、宣城謝朓樓)。「江南四大名樓」中有三個樓是固定的,分別是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而第四個樓存在著爭議。



江南四大名樓分別是什麼

江南四大名樓,是指中國長江以南的四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建築。關於第四個樓有幾種不同說法:

1、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南京閱江樓

2、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容縣真武閣

3、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德興聚遠樓

4、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鎮江芙蓉樓

5、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黔陽芙蓉樓

6、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九江潯陽樓

7、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宣城謝朓樓



其中,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2. 我國四大名樓是哪四個

最常見的版本有:

第一個版本是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

第二個版本是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

第三個版本是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越王樓

在這三個版本當中,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這三大名樓是基本不變的,這三座名樓基本上是大家公認的名樓。

江南四大名樓也有幾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潯陽樓

第二個版本是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芙蓉樓

第三個版本是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真武閣

第四個版本是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聚遠樓

還沒完呢,民間還有中國十大文化名樓一說: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蓬萊閣、天心閣、天一閣、大觀樓、鍾鼓樓、閱江樓。

3. 我很好奇一件事,江南四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和蓬萊閣,它們分別是什麼時候建的為什麼建

江南四大名樓,又作長江四大名樓,一般是指中國長江以南的四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建築,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和江蘇南京的閱江樓,此外江南四大名樓也有多種說法,又有一種說法為不包括江蘇南京的閱江樓,而包括安徽宣城的謝脁樓。


滕王閣
江西南昌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朝永徽四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黃鶴樓
湖北武漢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

岳陽樓
湖南嶽陽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閱江樓
江蘇南京
閱江樓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下關獅子山巔,屹立在揚子江畔,飲霞吞霧,是中國十大文化名樓、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也是南京閱江樓景區的主景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芙蓉樓
江蘇鎮江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跡。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這組詩大約作於天寶元年(742)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市)丞時。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由江寧丞謫貶為龍標尉是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龍標為唐代縣名,今湖南黔陽,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陽縣黔城鎮,與《芙蓉樓送辛漸》其二中的丹陽不符,故《芙蓉樓送辛漸》所述為鎮江的芙蓉樓。

聚遠樓
江西德興
聚遠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德興歷史文化瑰寶之一,它始建於宋熙寧二年(1069),建炎年(1127)宋高宗高度贊賞蘇東坡詩,特賜聚遠樓金匾,有了皇帝的御墨。

4.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介紹 中國四大名樓都是哪些

江南四大名樓,是指中國長江以南的四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建築,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和江西德興的聚遠樓,此外江南四大名樓也有多種說法,下面一並介紹它們。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由來

歷史上不同的江南四大名樓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德興聚遠樓;

第二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南京閱江樓;

第三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洪江芙蓉樓;

第四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宣城謝脁樓;

第五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容縣真武閣;

第六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揚州大觀樓;

第七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九江潯陽樓;

第八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鎮江芙蓉樓。

第九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馬鞍山太白樓

黃鶴樓一共有五層。高50.4米,相當於16層樓房,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坐落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之濱。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敗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的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至今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因為岳陽樓為純木結構,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岳陽樓於1984年修整,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2011年9月,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岳陽樓-君山島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朱元璋稱帝後,下詔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跡。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而根據詩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吳楚之地判斷,此芙蓉樓應該為鎮江的芙蓉樓,但是當時王昌齡被貶龍標古縣,李白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證,而龍標古縣就是以前的洪江(黔城)。由此推斷 此樓應為黔城的芙蓉樓無疑。芙蓉樓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濱,其原建於古鎮江城內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為了開發風景名勝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於1992年將這座歷史名樓 遺址重建。總體建築由芙蓉樓、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組成, 它們之間由曲折回廓相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陵陽山顛,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謝脁樓歷來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毀。

折疊相關典故

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於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新開始了漫遊生活。大約是在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雲行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並寫下了著名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聚遠樓始建於公元1069年,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登臨游覽聚遠樓吟唱著:

潯陽樓,位於九江市區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傳說因宋江醉題反詩於此,而名重千古。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於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登郡寄京師諸季及淮南子弟》一詩中的"始罷永陽守,復卧潯陽樓"的詩句。隨後,江州司馬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然而,真正使潯陽樓名噪天下,則得力於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

1989年春,九江市在潯陽江畔重建了潯陽樓。趙朴初為潯陽樓題寫了匾額。重建後的潯陽樓佔地1600平方米,樓高20米,外三層內四層、青甍黛瓦,飛檐翹角,四面迴廊,古樸莊重。充分利用江畔、江面等自然條件,呈現出雄偉而有秀撥的風格,在廬山和長江的相互襯托。整體建築更顯完美,樓內壁畫上的梁山108位好漢替天行道的神采更加栩栩如生。一樓大廳東西兩壁鑲嵌了兩幅大型瓷板畫,彩繪著"宋公明發配江州城"、"潯陽樓宋江題反詩"、"黃文炳設計害宋江"、"梁山泊好友劫法場"等栩栩如生的畫面,為潯陽樓增加了傳奇色彩。二樓是展廳,展出了介紹潯陽樓歷史的書籍和地方名勝風光圖片。三樓是迴廊,主要陳列字畫。四樓是雅座,擺滿了仿古桌椅,設有仿古音樂茶座。潯陽樓是溶名樓、名著、名酒為一體的名勝。遊客在此飲酒品茗,登高望遠,可一覽潯陽江風光。古時,酒家門前要豎起一面酒旗,俗稱酒望子,以招徠酒客。重建的潯陽樓保持了這個標志。樓門豎立了一根高大的望竿,掛著一面酒旗,上書"潯陽江正庫。"

拓展閱讀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鼎立時期的吳黃武二年(223年),距今已有 1700餘年的歷史。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僅清代就有7次,最後一次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此後又於重建。黃鶴樓是1981年開始重建的,它依山瞰江,樓雄勢險,風格獨異。新建的黃鶴樓於 1985年 6月正式向遊客開放。樓高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樓高 5 14米,底層長寬各 30米,在主樓周圍還配有古樸的附屬建築群,極為壯觀華美。"拔地倚天,聳翠如屏"。登樓遠眺,極目千里,俯瞰江漢,氣勢磅礴,自古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盛譽。歷代文人騷客登樓吟詩作賦,漚歌黃鶴樓的壯麗景觀,留傳至今的詩詞逾千首,文賦過百篇。自古以來,由於流傳著許多有關黃鶴樓的動人故事和美麗傳說,加上它的壯觀景色,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到此摹景抒懷,留下的文字畫卷不計其數。

【謝朓樓】 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是已經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餘年幕僚的謝脁。謝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詩風,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謝眺在中國詩歌史上有特殊的貢獻與地位。南齊建武年間(494年-496年)謝脁出任宣城太守時建,取名曰"高齋"。謝脁曾在此理事、生活,並作有《高齋視事》、《高齋閑望》、《後齋回望》等詩。樓後廢。

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脁,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樓位於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該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稱為"北望樓"。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吊,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脁北樓》詩膾炙人口,千古傳唱。詩曰:"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為傳頌,故該樓又被稱為"謝公樓"、"謝脁樓"。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並作記以志。(《江南通志》:疊嶂樓,在寧國府郡治後,即謝朓為宣城太守時之高齋地。一名北樓,亦稱謝公樓。唐咸通間,刺史獨孤霖改建,易今名。)

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復名"高齋",也作題記。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並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並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1875),知府魯一貞, 再次重修。修整後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桿,下層題為"謝脁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毀。

自唐以後,宣州城區以紀念謝脁命名的建築還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雲齊(以謝脁《游敬亭山》"合沓與雲齊"詩句命名)、綺霞(以謝詩"餘霞散成綺"句命名)、澄江(宋時建,以謝詩"澄江靜如練"句命名。《澄江夜月》詩雲:"澄江瀲灧開天鏡,輝映更覺月明多。願得幽期常不負,與君同聽濯纓歌"。)等 亭閣。敬亭山歷代修建的先賢祠,謝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將宣城呼之為"小謝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歐陽修《聞梅二授德興 (令)戲書》:"君家小謝城,為客洛陽里。"張耒《效白體贈晁無咎》:"關河戰國東秦地,風月南朝小謝城。")、"謝公城"(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梅詢《疊嶂樓》:"謝公城上謝公樓,百尺闌干掛鬥牛。")、"謝脁城"(杜牧《題宣州開元寺》:"南朝謝脁城,東吳最深處。"許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罷歸宣城》:"重引池塘思,還登謝脁城。")。

【聚遠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大文豪蘇軾因"烏台詩案"蒙冤系獄,獲釋後被貶謫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作團練副 使,前後達五年之久。元豐七年,神宗下詔,念軾"閱歷滋深,人才難得,不忍終棄",量移至離京城稍近的汝洲(今河南省臨汝市)任團練副使。赴汝途中,東坡為送子唔弟,特轉道江西,蒞高安,上匡廬,訪石鍾山,過鄱湖,溯樂安河抵德興。這是蘇軾第一次來江西。他一路行來,賞山品水,尋奇探幽,吟詩作記,留下了《題西林壁》、《石鍾山記》、《聚遠樓》等佳構名篇,成就了江西文壇的一段千古佳話。

東坡一行,越彭 ,經饒州(治今江西鄱陽),乘舟溯樂安河東行,六月中旬抵德興。東坡長子邁,字伯達。元豐初蘇軾以詩得罪,邁與你俱行。東坡謫居黃州五年間,蘇邁一直陪伴左右。元豐七年,25歲的蘇邁受命任德償縣尉。蘇軾執意送子履職,據筆者揣想,可能有二層原因。一是邁初入仕途,愛子心切,焉能不送?二是時任德興縣令單錫,與東坡系同科進真士,且是姻親。軾與錫相知多年,久未謀面,恰好籍送子赴任之機,了卻會友心願。蘇軾將愛子託付同年好友,矚其勤政親民,不辱家風。據說在離開德興時,東坡尚贈愛子邁硯台一方。硯有銘,文日:"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若予,以此書獄常若生。"蘇邁未負乃你厚望。康熙版《德興縣志》載其"文學優贍,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後人仰之"。德興舊志將蘇邁列入名宦之列,宋時在銀城枕山西麓建景蘇堂,以示懷念。

德興古邑,地處萬山之中。這里山水靈奧,風光秀美。宋熙寧年間(1068-1077),本邑名仕余仕隆捐資在北郊枕山之巔建觀景樓。單錫以"居高望遠"之義名之"聚遠樓",侍郎劉定作記。樓成,名澡一方。東坡喜山水形勝。素知老友秉性的單令盡地主之誼,誠邀蘇軾父子北上枕山,一覽聚遠勝景。東坡登樓,舉目四望,但見茅山逶迤,洎水輝映,歲寒蒼翠,天門雄峙,景緻萬端,氣勢不凡。蘇子興起,以《聚遠樓》為題,吟成一絕:

雲山煙水苦難親,一時收拾各自春。

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

《聚遠樓》與《題西林壁》有異曲同工之妙。詩的前二表達了對美妙天成的德興山水的由衷贊美。"苦難親"三字,將喜愛之情和盤托出。"賴有高樓能聚遠"二句,則既是寫實,又蘊含"高瞻遠矚"的深意。細細呂賞,字里行間,我們還能體味出此時詩人復雜的心境。屢遭貶謫,東坡自認為是遠離主流社會的"閑人"。然而,身閑心不閑,志存高遠的蘇子,盡管命途多舛,仍然渴望能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場真正屬於自己的壯劇。

蘇東坡佳章既出,一時廣傳天下,也令地處僻邑的聚遠樓頓時生輝,名聞遐邇。蘇轍、蘇洵、趙孟頫 、黃庭堅、佛印、趙抃和馬廷鸞等騷客名流先後慕名蒞止德興,登樓覽勝,題詠甚夥。建炎間(127-1130),宋高宗賞東坡詩,興之所至,特賜御書"聚遠樓"。東坡題詠,高宗賜匾,聚遠樓遂成為江東名樓。時有詩贊日:"高皇題御墨,內翰布聲詩。聚遠樓佳致,名聞天下知"。恩遇之隆,名聲不顯,由此可以想見。直至元初,文學家、書畫家趙孟頫宦遊德興時仍贊嘆不已:"思陵宸翰坡仙句,雲漢奎光聚此樓。二妙風流足千古,更誇遠景集雙眸"。聚遠樓元末毀。2005年,為紀念蘇軾父子,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德興舉全市之力重建聚遠樓和景蘇堂。

游罷聚遠樓,東坡又挾興登臨峰岩斗秀、景緻極佳的銀城雷山(即銀山,山麓有古煉銀場監,銀井和鄧公祠等)。在山巔之舒嘯亭,詩人飽覽銀城秀色,再次揮毫題詠。詩日:

勝覽雷山舒嘯亭,諸峰秀拱透雲程。

嘯傲池邊紅日伴,舒懷岩壑白雲迎。

滿目縱觀天際迥,一腔收拾歲寒清。

松花香遍銀陽地,剩把新詩壯此行。

詠舒嘯亭一詩,一掃郁悶之氣,熱烈奔放,直抒胸臆。詩的尾聯,豪情陡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逗留德興期間,蘇公還執意去離城七十里的八都(今海口鎮),拜謁唐御史董全貞廟並賦詩一首。詩言:"鐵柱 照豸冠,親操八寨繼韓壇。挫鋒尚異援兵寡,斷首還提為賊看。雷奮有聲應自鼓,馬歸無主更誰鞍?藕池不盡清冷不,夜夜含悲帶月寒"。董全貞系邑內八都人,領唐軍八寨之主與朱溫叛軍作戰,後因援兵未至遭敗績自刎。傳全貞死後,仍立於馬背,手提自己腦袋,怒目圓睜。敵兵望而生畏,不戰自潰,後義馬負全貞歸。蘇軾在短促的旅途中專程祭拜一個異鄉的亡靈,為是的表達他對保國安邦的忠烈們的敬慕之情,此乃其一以貫之的憂國憂發思想使然。

5. 聚遠樓的介紹

聚遠樓始建於公元1069年,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登臨游覽聚遠樓吟唱著:雲山煙水苦難親,野草幽花各自春。 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無限青山散不收,雲奔浪捲入簾鉤。 直將眼力為疆界,何啻人間萬戶侯。留下了《題詠聚遠樓詩》而揚名天下,與黃鶴樓(始建於公元223年)、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15年)、滕王閣(始建於公元653年並稱「江南四大名樓」,後毀於戰亂。

6. 聚遠樓的重建記

凡一地必有一魂魄,把准了,激活了,則立地沖天,千古絕唱。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紐約自由女神、莫斯科紅場、北京故宮、巴黎埃菲爾鐵塔,無不自成一絕,天下聞名。處一方必有天地交合、靈氣沖天之址,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岳州岳陽樓,均為當地靈氣之要。而一隅必有最牽動人心、代表民意之事,因勢利導,乘勢而為,就能順民心、聚民力、集民智、合民資,排山倒海,創造萬代永受其惠之基。古人長城、坎兒井,當代紅旗渠、南水北調,無一不為典範。
德興地處贛浙皖交界,山綿延、水環繞、物豐實、民富庶,歷千年為國家之經濟重地,尤唐宋最盛。北宋初年所建聚遠樓,堪稱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鼎盛之作,譽為江南四大名樓。我於二00三年六月上任之時,面臨諸多困難,承天意、籍地靈、聚民心,乃當務之急。經博採論證,選准結合點,聚遠樓重建即成重要一舉,此樓以東坡先生聚遠詩句而名,最能濃縮展示德興悠久深厚文化,亦是萬民千年企盼。依此生發開去,不僅可以傳承文明,弘揚歷史,而且足以合心聚力,反轉德興形勢。二00三年十二月,遂作出重建決定,一時群情振奮,雖遇壓力和險阻,然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違,重建順利實施,業已完成。
今觀聚遠樓,居古龍山脊,鳳凰湖畔,真乃龍鳳呈祥之地,為龍首之明珠,鳳凰之飛翼。前有新城擺開,後靠山脈依託,為上饒、浙江入口之要,已成德興最具標志性建築。登樓眺望,胸懷頓開,遠方萬物齊聚。當今,開放開發已然興起,匯集天下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於德興,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才是聚遠樓之根本要義。古人臨山登樓,吟詩作賦,僅抒己懷;我輩建樓,意在活一方經濟,富一地民眾,為德興凝聚人氣,提升士氣,展示靈氣,遠播名氣。德興正臨千年一遇之發展良機,已步快速健康發展之路,所創局面近十年未有。聚遠樓重建,可激發民眾敞開胸懷,接納百川,內外並舉,共同創業,鼓足永遠進取之動力。
人生短暫,百姓利益千秋。雖為芝麻,為民謀利第一。只要民眾常笑顏,寧可自身短歲月。聚遠樓為全市人民之神,重建乃全市人民所為。其中,以政協主席姜炳火辛勞負責,范劍劈山開路,周強、許偉林等企業家慷慨捐贈,吳清秀具體落實,及市屬各單位大力支持最為值得頌揚。在此特書一筆,以示敬意。願其與聚遠樓共同流芳,後人傳頌。

7. 江南四大名樓

江南四大名樓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和安徽宣城謝_樓。
江南四大名樓,是指中國長江以南的四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建築。江南四大名樓中有三個樓是固定的,分別是: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關於第四個樓存在不同說法。
此外江南四大名樓中關於第四個有其他的說法,分別是德興聚遠樓,南京閱江樓,洪江芙蓉樓,宣城謝_樓,容縣真武閣,揚州大觀樓,九江潯陽樓,鎮江芙蓉樓,馬鞍山太白樓九個。

8. 江南的四大著名樓是哪四個

江南四大名樓分別為:

1、江西南昌的滕王閣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詩人王勃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流芳後世。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被封於山東滕州,為滕王。他於滕州築一閣樓名曰「滕王閣」(已被毀)。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成為永恆的經典。

(8)聚遠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滕王閣——王勃一字值千金:

《滕王閣序》無人不知。可很少有人知道,序詩中有一處留白,也留下了一段美好傳說。傳說王勃在滕王閣上寫完《滕王閣序》之後,便告辭走了。閻都督一邊讀一邊贊嘆,但他看到最後幾句時,不禁驚詫起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原來,王勃故意空下一字走了。

閻都督和宇文鈞、吳子章等眾多名士,均不解其意。有人說,應該填「水」字,但顯得太直白了;有人說,應該填個「獨」字,又覺得太一般了。大家想來想去,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字。於是,閻都督便派人趕往會館,恭請王勃返閣填字。

使者受命來到會館,卻被王勃的書童擋住了。書童對使者說:「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都督海涵。」使者將原話帶回後,閻都督暗自思量:人才難得,理應禮賢下士。於是帶著紋銀,前往會館求教。王勃見都督前來,拱手笑道:「何勞都督下問,不才早已將字留在寶閣了。」

大家疑惑不解,連聲追問:「才子墨寶,留於何處?」王勃大笑說:「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留。」此時,眾人才恍然大悟,齊聲稱贊。

黃鶴樓——一座詩情畫意的閣樓,還曾俯瞰歷史風雲,飽經戰爭煙火,傳唱著許多血與火的故事:

清末,「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登臨黃鶴樓,曾用「百戰山川扼勢雄」的詩句來概括此地險要形勢,描述黃鶴樓曾見證身經百戰、碧血芳草的歷史側面。早在黃鶴樓誕生之前,三國時,孫權在蛇山上築構城池。此後,歷代均以武昌作為重要的水陸軍事基地。

南宋初民族英雄岳飛曾鎮守黃鶴樓下的鄂州(今武昌)達七年之久。他一生最光輝的業績—北伐,都以此為基地。第一次北伐,擊潰了金人傀儡偽齊軍數十萬,收復了河南、湖北大片失地,以赫赫戰功被晉封為武昌郡開國侯。

一日,岳飛登臨黃鶴樓俯瞰滾滾東去的長江,遙望煙霧迷濛的北方,為收復中原的壯志難酬而慷慨高歌,揮毫題寫了《登黃鶴樓有感·調寄滿江紅》:「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參考鏈接:網路-江南四大名樓

參考鏈接: 人民網-滕王閣留下的那些動人傳說

參考鏈接:人民網-黃鶴樓復建30年首次維修 揭秘其經歷的血與火的故事



9. 聚遠樓建於哪個朝代

聚遠樓建於宋代(北宋):鞠元樓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

聚遠樓: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德興歷史文化瑰寶之一,它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由德興人余仕隆興建,坐落在城北學官後的枕山之巔,當時德興縣令單錫與蘇東坡是同科進士,才華橫溢。余仕隆尊單錫才華,請為樓定名,單錫登樓遠眺,全城盡收眼底,故取樓名為聚遠樓。元豐七年(1084)蘇東坡送長子蘇邁到德興任縣尉時登上聚遠樓寫下了「雲山煙水苦難親,野草幽花各自春。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的詩句。建炎年(1127)宋高宗高度贊賞蘇東坡詩,特賜聚遠樓金匾,有了皇帝的御墨,一些名士:黃庭堅、馬廷鸞、趙孟頫等來德興登樓賦詩,由此,聚遠樓聞名遐邇,被世人譽為江南名樓。2003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弘揚德興歷史文化,加快旅遊業的發展,重建了聚遠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