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熟的人》
何為晚熟,從世俗來理解就是那些年紀大了卻還不懂得自己要做何事的人,那些幼稚沒有承擔的人。可在作者筆下,晚熟的人都是特別善良,且會比那些自以為很早熟的人走的道路更加長久且順遂。看似都是身邊的小人物小故事乃至生活里的點點滴滴,卻蘊含著真正的生活哲學以及人生哲理,每一個看似荒誕的故事或者人物,聯想到他的生活環境以及時代背景,便也成了可以理解的了。擬用一些道理比喻現實的社會,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很多人和事都很多的無奈和悲傷。看似表面的無奈,深層次的更多還是自己的選擇,所以生活就是自己選擇的後果,那便承受著就好,有些事有自己的考量就好。他人說的建議聽著就好,可作參考,不可全信。真正的人生路是需要自己的思考,因為最終的生活也都是自己去過。很多的時候看事情看到的都不過是事情的表象而已,而並非是本質,所謂人的善惡,也不過是你對於他目前所做的事情的判斷,而並非是對於他這個人的一生來看的,更多的時候我們對於一個人的判斷死於片面的認知,所見非真實,所聞非真相。如何能堅持做自己,有自己的原則,並且堅持,有自己的認知而並非來自於他人的認知。做個堅定的人,如何也能過好這一生。
真正可怕的壞人還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壞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壞反而認為很正確很好的人,那些知道自己壞的壞人,心裡還存著良知,所以還知道自己的壞,而那些不知道自己壞的壞人,心裡只有自以為是,他永遠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他永遠都認為別人欠他的,他永遠都在恨別人,罵別人。
這個社會,在合法與非法之間有寬闊的縫隙。
2. 莫言《晚熟的人》,晚熟的幸福,總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用「十年磨一劍」的態度寫下來的首部小說集,他在書中描述了12個離奇與現實的故事,以自身看到的聽到的故事背景 ,反映了社會上一群晚熟的人。
網路有雲:成熟,指人的思想觀念之轉變,從幼稚向更高一級的轉變,對事對物的看法更加理智,並且這一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也包括其他人的影響。
成熟,是一個人質的轉變。對於成熟一詞,通常我們給一個人定義是早熟或晚熟。成熟的人,無疑能更理性地看待社會,看待生活,看待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懂得如何適者生存,懂得如何「識時務者為俊傑」,懂得如何在激流中猛進,在浪遏中飛舟。
成熟的反義詞,是幼稚或者稚嫩,通常表達人見識少,沒經驗,想法簡單。簡單稚嫩的人,或者越是長久才擺脫稚嫩的人,常常也說成晚熟的人,無疑他們可以更輕松寫意地生活,從容享受生活。恰如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晚熟的人像極了身邊的一類人,安靜善良、不善言辭、忙於工作、為人踏實不懂表功,這類人有著機靈人沒有的「慢」,可能會在一定階段被欺負,被調侃,但是過了年輕的階段,就會變得從容和放下,懂得享受生活和善待生活,而這類人因為踏實認真等優點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因為他們耐得住寂寞而獲得別人的善意,晚年也會過得自在許多。
可是在這個物慾橫流,大浪淘沙的社會,誰不想做這么一個晚熟的幸福人呢,誰又心甘情願的早早成熟呢?我們有人可以不通人情世故,不懂趨利避害,可以安靜寫意地成長,可以逍遙自在的生活。可是生活哪有那麼多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回想近代史,落後懵懂的封建中國,受盡先進列強的欺凌。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侵華戰爭……如果沒有先進知識分子,盡早成熟起來,師夷長技以制夷,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尋求禦侮強國之道;如果沒有成熟的革命家,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如果沒有新四軍、工農紅軍、解放軍,奮戰抗敵,灑熱血拋頭顱,成立新中國。人民必然深處水生火熱之下,何來晚熟之說,何來幸福之言。
當年長沙遭受日本空投炸彈後,有人描述:「身在四面楚歌之湘垣,耳在早已淪異域之故都,處血腥撲鼻炸聲雷動之環境……」,有人描述:「予今而能深切了解從前讀史書時所雲狼狽遷都之窘狀,及小說上所謂大批難民扶老攜幼之長途流離。」而今人民得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地下生活,國家一直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疫情無情人有情,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擊病毒,一批批的白醫天使在祖國的召喚下負重前行,無數的社區工作人員為我們提供方便的生活保障。而今人們正逐步走出疫情陰霾,有序回歸正常生活。我們也不能忘記,當災難降臨時,國家在背後默默扛下的一切,國家一直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如果沒有國家的成熟,沒有經濟規劃,沒有政策指引,沒有健全體系,或許只能是人們自己的成熟,在顛沛流離中,在水深火熱中,迅速成熟,方能獲得一絲自救之希望。
有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是的,窮人家的孩子,因為目睹生活的艱辛和父母的不易,往往懂事特別早,能幫助父母撐起生活的重擔。或許他們因為不懂事,不勤奮,就無法生存,不得不在小小年紀,就帶上不相稱的成熟,在成人的世界中東奔西突。
也有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是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我們可以詩與遠方,可是多少人能體會「陪讀父母」的苦楚,多少人又能看到「打工父母」的艱辛。
我們可以不考慮生計,任性辭職,因為家有父母溫暖的港灣;我們可以不考慮人情世故,隨意得罪他人,因為家有父母強力的臂彎;我們可以不用長遠計劃,享受當下,因為家有父母安全的庇護……我們可以不這么成熟,因為我們有父母的成熟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晚熟,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正如蘇軾的一種美好的願望,他告訴了世人,一個人不要太過於鋒芒畢露,聰明的人要懂得收放自如,這才有了願兒子愚蠢,不要太過於聰明這樣的話,畢竟太過於聰明了也不好,會讓自己一樣害了自己,只要是無災無難,那麼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誠然,不管我們身處何種境遇,有父母的孜孜眷護佑也好,無父母的豐資鋪路也罷, 對於成長,我們都要一如既往,學會需要保持活力,對生活的充滿期待,保持善良與赤誠。
3. 晚熟的人
最近,在讀莫言的小說 《晚熟的人 》。而描寫的是山東農村的一些生活狀況 ,也能從中能夠感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
晚熟的人 ,特徵主要是本性純良 ,不圓滑,不會所謂的人情世故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也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後卻成了最孤獨的一個。
現在發現我就是那種晚熟的人 ,不因為自己太過於單純 不懂人情世故而煩惱 ,被認為是情商很低的那一種 。
有時候也想去學學人家玲瓏八面 ,說一些漂亮的話 ,哄人開心。但是真心覺得那樣做起來太累 ,身心疲憊 。
那就不如就做一個真誠的人 ,雖然會晚熟一點 ,在社會上討不到什麼便宜, 但我想也不會太吃虧 。
因為我相信上天會眷顧那些心向陽光 、坦坦盪盪 、 努力向上的人 的。
4. 莫言《晚熟的人》摘抄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也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後卻成了最孤獨的一個。
一個人,特別像成為一個什麼,但始終沒成為一個什麼,那麼這個什麼也就成了他一輩子都魂牽夢縈的什麼。
世界上的事兒就是這樣,無論多麼高的山,也有鳥飛過去,無論多麼密的網,也有魚鑽過去。
人類的幸福是建立在痛苦基礎上的,美好的事之所以美好,是因為醜陋事物的存在。
早熟的人容易對這個世界低頭,像成熟的稻穀,被生活所累,彎了腰;晚熟的人,卻像冬日山間的松柏,雖腰身彎折,卻蓄勢待發。
當別人聰明伶俐時,你又傻又呆,別人權衡利弊時,你一片赤誠,一把年紀了才開竅,彷佛那些年都白活了。我所理解的晚熟,其實並不是真正心智上的低齡幼稚,沒有哪個人真正天真如白紙,而是一個人的選擇,知世故而不世故,遭遇過生活的黑暗面,但依舊選擇純良明朗。
當別人做的越絕,你反而越容易走出去。所以有時候你要感謝那些毫不顧忌你的人,遇人不淑,放手就是進步,越是苦苦糾纏,越是罪孽深重!當你轉身,留下的是背影,面向的卻是大海和星辰。
人,只有知道自己無知後,才能從骨子裡謙和起來;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所以說人總是越活越平和,我們稱之為成長;成長就是慢慢的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不等於否定自己,而是為了改善自己。
年輕的時候愛上什麼都不為過,成熟的時候放棄什麼都不為錯。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那個與自己靈魂相近的人,到後來才發現唯一契合的只有自己。
5. 《晚熟的人》講的什麼
在《晚熟人》書中,莫言在獲得諾貝爾獎八年後使用12個故事講述了內部和外部。這十二個故事充滿歡樂和悲傷,荒誕和現實。從上個世紀到現在的社會,從浴室到網路空間。
裡面共有十二個故事,背景依舊立足在高密東北鄉,只是這次,莫言把自己寫進了小說,他似乎把鏡中的自己放了進去,做好了讓所有人一窺究竟的准備。
十二個故事,十二個意義表達。審美不同,喜好不同,每個人都能挑出幾個自己喜歡的故事。
與以往作品不同
與過去的作品相比,《晚熟》的活力較小,更具有鎮定和悠閑的幽默感,與莫言的寫作狀態無關。這次,莫言不再專注於「英雄和混蛋」,而是轉向這些最普通和不起眼的小人物。
它們太真實了,好像它們是走出我們的角色。正是這群人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構成了「恆定」和「可變」。
6. 如何評價莫言諾獎後的首作《晚熟的人》
《晚熟的人》中,莫言根植鄉土,聆聽四面風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用十二個故事講述獲諾獎後的里里外外。十二個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誕有現實,從上個世紀到當下社會,從歷史深處步入現實百態,壁立千仞,氣象萬千。這一次,莫言將筆觸延伸得很長、很遠,但距離你我又是如此的緊密、親近。
莫言講故事向來愛用第一人稱「我」,《晚熟的人》延續了這一習慣。不同的是,這12個故事中的「我」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當下的年齡和身份,莫言真正將自己寫進了故事裡,毫不避諱地向讀者敞開了獲得諾獎後的生活。
(6)背景圖片晚熟的人擴展閱讀
莫言所寫的時代,其中就有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不同於以往所有的作品,莫言第一次引入了當下社會的「新人」。在《紅唇綠嘴》中,莫言塑造了一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的人物——網路「大咖」高參。
高參深諳互聯網運作規律,最擅長胡編亂造、添油加醋,靠販賣謠言發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個鐵桿水軍,讓咬誰就咬誰,讓捧誰就捧誰,將網路玩弄於股掌之中。高參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萬個人也成不了大氣候,但網路上,一百個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這依舊是以高密東北鄉為背景的故事,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用童年經驗和想像力織造的高密東北鄉早已一去不復返。對於故鄉的變化,莫言很坦然:「將逝去的留不住,要到來的也攔不住。」時代變了,故事照講,《晚熟的人》又帶回了我們熟悉的那個「說書人」莫言。
7. 莫言《晚熟的人》
01
莫言的作品,不能說好,也不能說壞;不能說真實,也不能說虛假;不能大誇特誇,但也貶不出來。
他的文字平淡無奇,毫無華麗之感。
但它們就是活生生地存在於那個模糊地帶。
忽近忽遠,忽明忽暗,看似真實又模糊,看似模糊又真實。
其實,世間多少事,本不就如此嗎?
你愛一個人會傾注全部的愛嗎?你恨一個人會傾注全部的恨嗎?你討厭一個人會傾注全部的討厭嗎?你喜歡一個人又會傾注全部的喜歡嗎?
當然不會。
但,人們需要真摯而純粹的情感。
那些刻意被美化或醜化、個性鮮明的偶像們,就像一個個漂亮的工藝品,一件成色上好的陶瓷,一副壯觀美妙的壁畫。
它們是擺在那裡供人觀賞、等人誇贊的。
圖片
莫言的作品不是。他的文字不漂亮,卻有生命力。
它們會與你對話,與你一點一點延伸對生活的思考。
會讓你變得更加熱愛,變得更加不熱愛,變得話更多,變得更沉默。
慢慢變回你自己。
這些,在我讀某些佛學書籍的時候,有同樣感悟。
我無需誰對我贊美,也無需誰對我貶低。你說我好,我會把我壞的方面顯示給你看;你說我壞,我會把好的方面展示給你。
直到沒人給我評價,我也無需給自己評價。
當然,一切是以正念為前提。
所以,莫言先生高出那麼一點的層次,正是他獲獎的必然。他一定脫穎而出。
圖片
02
疫情之下,人人煩躁,唯有讀書,方能靜心。
今天和大家分享莫言先生的作品《晚熟的人》。
這不是長篇,而是幾個短篇小說的合集。
每段小說都令人唏噓,不斷地顛覆著我們的想像力。也同樣以驚濤駭浪般的氣勢引發我們情感上的共鳴。
就說「護子娘娘吧」。
其實本名是「口哨與火把」。但我更願意稱它為「護子娘娘」。
這也是一篇不是很好定義的作品。
圖片
當然,它極大程度地展示了母愛的偉大、無畏的精神。
比如,顧雙紅用自己的智慧、力量、果敢,夜闖狼窩。
用斧頭劈開雙眼放著藍光、呲著獠牙的公狼和母狼的頭,然後用火燒死它們。為自己的孩子報仇雪恨。
以至於日後人們想為她建一座廟,稱她為護子娘娘。
當然,也描寫了一個女人苦命、凄慘的人生。
顧雙紅出嫁後父母雙亡,英俊瀟灑的丈夫幾年後後也死於煤礦。兒子被狼叼走,女兒因為被大家指責說謊,不堪忍受喝敵敵畏死了。
顧雙紅一個人活在世上,以超出她應有的能量闖入狼窩,燒死大小四隻狼後,也靜靜地、悄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圖片
顧雙紅美麗、有智慧、有文化。是好妻子,更是偉大的母親。
可以誇贊她的地方太多,尤其是偉大母愛部分,怎麼誇贊都不為過。
但真正觸動我的還是她的那份「韌勁」。
什麼是韌勁?
圖片
顧雙紅結婚前被三個流氓欺負過,後來他丈夫卻機緣巧合地和他們成為結拜兄弟。顧雙紅從未提起往事,她尊重丈夫的朋友。
顧雙紅的丈夫死後,他的結拜兄弟們前來祭拜。看著顧雙紅帶著兩個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他們撲通撲通紛紛給她下跪,對曾經欺負過她表示懺悔,祈求原諒。
顧雙紅只是冷冷地說,我與你們再無關系。
顧雙紅曾經尊重他們,那是因為他們成了丈夫的朋友,並非忘記過去、大度,而是運用智慧轉換了角色。使得他們不再是他們。
丈夫死去,她又變回她自己,當然不再理睬他們。
顧雙紅:我可以忘記過去,可以原諒過錯,但沒必要和你們嬉笑怒罵、勾肩搭背,更無需往來。這是做人的骨氣。
這就是韌勁。
圖片
當顧雙紅看著大火殆盡,連父母的一根骨頭都找不到時,她哭幹了雙眼。然後輕輕地說:死了也好,活著也是受罪。
父親是地主這頂高帽子使他們家備受折磨。
她接受了現實,接受了生活。但並非妥協。沒有了親人的她依然向前。
這就是韌勁。
圖片
丈夫去世,兒子被豺狼叼走,兒女喝葯死去,她痛苦到心都碎了。
但她沒有像祥林嫂那樣瘋瘋癲癲絮絮叨叨。也沒有一命嗚呼。更沒有尋死覓活。
她異常清醒,頭腦清晰。每天上山挖野菜。其實她是尋狼窩。
有一天,她開始了行動。
她做了兩個又粗又長的琅琊棒,上面一圈一圈地纏滿布條,每一層上面灌滿蠟燭。她的火把可以燃燒幾天幾夜。
吃了6個雞蛋,帶上斧頭和火把,她要夜闖狼窩。她要去拚命。她要為兒子報仇。
這就是韌勁。
韌勁不是逞一時之快,也不是逞一時之能;它不如鋼鐵般堅硬,也不如流水般柔軟;順境時不得意忘形,逆境時能泰然處之;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種種打不死的精神……這,就是韌勁。
圖片
03
居家十幾天,出去買吃的。
大街上空無一人,寬闊的馬路上連個車影都沒有,只有路口那柵欄和穿著白色防護服的警察。彷彿世界靜止了。
一種無法表達的情緒湧上心頭。也許是習慣了應有的喧鬧,害怕這種寂靜。也許是……
我想起了一部戰爭年代的電影,大家都藏到防空洞里,街上空無一人,燕子低空盤旋,狂風呼嘯……
熬住了屋子裡的無聊,卻被大街上的空曠與寂靜攪亂了心弦……
圖片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使很多人煩躁、崩潰,被吃、睡、游戲、刷屏奴役著生活。
時間就像那流水,永不靜止。靜止的只是水中的漁船。
此時,讓「韌勁」附體吧,來對付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吧。
就像《白鹿原》里白嘉軒說的兩個字「熬著」;就像朱先生說的兩個字「慎獨」。
駕馭得了自己才能駕馭得了明天,駕馭得了自己才能駕馭自己的生活。
韌勁就是與生活共起伏,把患難當兄弟,不嬌柔不造作,不矯情不狂躁。充實、平和。
疫情下的我們需要這種品質,需要韌勁。
熬著,不是茫然的熬著;熬著,不是躺平熬著;熬著,不是茶不思飯不想地熬著;熬著,不是思想靜止地熬著。
此時的熬著,是備戰狀態的熬著,是精神百倍地熬著,是自我救贖地熬著。
信念是有力量的,它會產生奇跡。
加油!
圖片
本文完。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