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痰濕來自於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照片唯美圖片高清壁紙 2025-10-13 00:29:49
中世紀圖片唯美壁紙 2025-10-13 00:16:13
容易誤會的男人圖片 2025-10-13 00:13:10

痰濕來自於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06 12:40:50

1. 祛除痰濕終極篇

痰與濕

要說痰,先說濕。濕氣是我們攝入的水分,身體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全部運化,無法排出,結果瀦留在體內,成為了影響氣血運行的障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濕邪。

說完了濕,再說痰,而中醫說的痰,有 「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的區別。

有形和無形

所謂有形之痰,主要存在於肺 ,可能是自身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也可能是外界邪氣侵襲肺部所產生,這種痰產生後,可以通過咳嗽排出體外, 能被觀察到 ,因此比較好理解。我們對「有形之痰」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在感冒咳嗽的時候常會接觸到它,只不過在性狀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比如有質地不同的、有顏色不一的。

而無形之痰,指的是那種體內黏稠的病理性的液體,比如 水濕凝聚,逐漸凝練成的痰 ,或者整天肥甘厚味地吃, 營養過盛,導致代謝產物瀦留而形成的痰。

01痰濕有什麼特徵呢?

那「無形之痰」能不能看見呢?也是可以的,而且這些特徵也可作為鑒別 痰濕體質 的特徵。

特徵

一般來說 「肥人多痰濕」 ,就是指肥胖的人體內多有「無形之痰」存在,「痰」具有的穢濁、黏滯、稠厚的特性,它是積聚在體內的水濕中的穢蝕部分凝聚而成,這些東西在體內累積,很容易就會導致人肥胖。

還有 厚膩的舌苔 ,這是體內水濕穢濁過多最直觀的表現。 有些人還會起一些腫塊 ,凡是腫塊顏色不紅,突起於皮膚表面,呈結節狀,按之軟或韌。內含水液、黏液或黏腖樣物質的,在中醫上都稱為「痰塊」。

脈滑 ,這個如果不是專門學習中醫的話,其實不太好分別,因為中醫按脈象在指下的不同感覺,可以將其分為二十多種,滑脈就是其中之一。中醫對滑脈的描述是 「往來流利,如珠走盤」 ,就是指我們摸到的脈象就像是珠子在光滑的盤子上滾動這么流利迅捷,滑脈的出現是體內有痰濁的特徵性表現之一,也是中醫診斷「痰」的主要依據之一。

除此之外,還可表現為口中粘膩,口唇色淡,很少感覺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粘膩,汗出後皮膚多涼,頭身重困,經常感覺頭昏昏沉沉,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易出現耳鳴。身體酸乏無力,慵懶,容易睏倦。胸悶,痰多,容易出現腸胃不適,喜歡吃肥甘厚味。大便次數多,不成形,容易粘馬桶,小便渾濁等。

02痰濕是怎麼形成的?

這里再提一句,濕氣重了,會導致痰的增加,而痰的出現,又會導致濕氣更重。而痰濕結合,則雪上加霜。所以,我們常說痰濕體質,而不是痰體質也不是濕體質,是因為這兩者聯系緊密。那麼,痰濕體質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最多的原因就是吃出來的。 每一個人的脾胃運化能力是有限的,打個比方,您的脾胃一頓就能運化二兩蔬菜三兩肉,外加一碗大米飯,這時候您偏要再來一份麻辣燙,一開始吃的那些被運化吸收了,而剩下的這一份麻辣燙,脾胃運化不了就會形成痰。當然,也有天賦異稟的,人家就是能吃,脾胃就是能運化,但是 吃進去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也容易生痰濕 ,您有沒有感覺到有時候吃完油膩的食物感覺能咯出一大口痰,哎,對了,這就是肥甘厚膩易生痰的佐證。

還有 ,這個比較好理解,把身體裡面的津液想像成河流,可別想像成大海,那就太嚴重了,等到天氣寒冷的時候,河流就會凝結在一塊,在體內就會形成痰濕。像有的人吹完空調痰就很多,有的人喝完冷飲痰很多,或者吃完水果也會有很多痰,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太熱也不行,本來我們的肺是沒有痰的,有很多津液,但 這些津液被熱烤幹了,於是津液就變得黏稠起來,就形成了痰 。那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們可不要在留言的時候罵我,其實熱能生痰用四個字就能概括,做飯的都知道, 大火收汁兒!

03得想辦法解決這個痰濕!

「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這句話有點膾炙人口了,其實這話最初載於《證治匯補·痰證》,是清代醫家的經驗總結。然而這句話的雛形,是出現在《黃帝內經》當中。《素問·咳論》裡面明確講到:「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 脾氣虛弱,不能運化,導致的痰濕,會上泛於肺。

為什麼不去別地方,非得去肺里貯存著呢?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脾屬土,肺屬金,脾土能生肺金,脾土為母,肺金為子。俗話說父債子償,母臟有病,往往會傳導給子臟。這就是所謂的 「母病及子」 了。

|這方子不錯|

這是我截取了一段,後面還有一段,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查看。那麼這段說了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 二陳湯好是好,但是只能治痰的標,沒法治療痰的本。 其實, 痰的本源是在於腎的 ,這是因為,腎主閉藏,就是說腎可以控制這個膀胱,讓尿液正常的儲存和排泄,但如果腎氣不充足了,膀胱沒辦法把脾胃之中的水液吸引到膀胱中形成尿液,自然,水液就會在脾胃之中形成痰濕。

哎,您聽了是不是感覺有那麼點道理?其實,您覺得有點道理就行,學術這個東西本無絕對的對錯,重要的是探究的心理,這點要向張錫純老先生學習,敢於向「治痰之總劑」發起挑戰,實屬我等之楷模!

言歸正傳,那腎中之痰怎麼祛除呢?

大家也能看出來,雖然張錫純老先生批鬥歸批鬥,但理痰湯還是有二陳湯的影子,也就是說 理痰湯是二陳湯加減而來。

這里有幾個點和大家說一下,為什麼把芡實放在了第一位,而且用量很大,甚至遠遠超過了化痰的半夏。

這是因為芡實可以補,不光能補腎精,還能補漏洞。這樣一來,原有的精氣不會再往外漏,補進去的精氣也能收的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腎氣充盈也能及時地把一些痰濕水飲氣化掉。另外,芡實在入腎之餘還可以入脾,《本草經百種錄》說它是「脾腎之葯也」,《本草從新》說它能「補脾固精」。

然後,增加了滋陰潤燥的黑芝麻、柏子仁。半夏雖然是化痰良葯,但是半夏葯性偏溫偏燥,容易上火。黑芝麻和柏子仁都是植物的種仁,種仁類葯含有很多油脂,具有一定的甘潤滋養之性,可以牽制半夏的溫燥,還能潤腸,可以把痰濕通過大便排出去。

黑芝麻和柏子仁還有補腎的作用,能幫助芡實補養腎中精氣。其次,白芍和茯苓可以利尿,可以把痰濕導入膀胱,通過小便排出去。最後,陳皮收斂肺氣,讓肺氣下降,讓水之上源向下走,變成人的真陰、真液。

這個方子適用於頑固性的痰濕 ,比如您用溫膽湯的效果不太好,或者痰濕問題反復出現,那就可以試試理痰湯, 這個方子同樣也是可以泡腳的

除了可以調理痰濕體質這類問題,如果是痰濕導致的胸膈滿悶,喘促咳嗽,心悸,胃脹呃逆,肢體麻木、偏枯,關節屈伸不利,眩暈等等也是可以使用的,只要是和痰濕有關的,就都可以試試。

食療其實不用我多說,上面那些選幾樣做成菜就可以了,像山葯冬瓜湯、白菜蘿卜湯等等,如果饞的話,可以做成蘿卜絲餡餅或者蘿卜絲丸子,丸子盡量不要油炸,最好用空氣炸鍋,這樣可以避免肥甘厚膩。

怕大家實在是不知道如何選擇,這里簡單推薦兩個。

薏苡仁粥: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的全部內容。

2. 什麼是痰濕

痰濕是由於機體內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水液停聚於體內而產生的病理產物,稠濁而黏膩,流動性小而難以消散,可停聚於人體的任何部位。痰濕的具體病因及症狀表現如下:1.病因:痰濕是由於外感濕邪入里或機體內生濕邪所致,外感濕邪多因居住環境潮濕陰冷、涉水或氣候潮濕所致;內生濕邪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刺激、勞累過度或外濕侵襲入里所致。2.症狀表現:外感濕邪初期多表現為四肢關節的酸困沉重、頭重如裹、甚或肢體浮腫等症狀。外濕日久入里,或因其他原因產生內濕後,痰濕在人體內的分布常為彌散狀態,可阻滯於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的是阻滯於中焦,常見表現為脘腹痞滿、憋脹、惡心嘔吐、食少納呆、大便稀溏,黏滯不爽、小便清長或黃赤等症狀。其次,痰濕下注於陰竅,女性則會出現白帶量多,色黃或白稀等症狀,男性則會表現為陰囊潮濕的症狀;痰濕阻滯氣機,還會表現出嗜睡倦怠、精神不佳的症狀。

3. 中醫話痰濕:源於腎、動於脾、客於肺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痰濕就不可避免。從中醫理論來看,痰濕的生成,和脾、肺、腎三臟的功能衰退有關。用古名醫李梴的話說,就是:「痰源於腎,動於脾,客於肺」。

脾:主運化食物,化生水谷精微、氣血。

脾的運化之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於是,水谷不化精微,反而成了痰濕。已有的精微也輸布不及,變成了痰濕。

肺:主水液的輸布。

肺的功能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它輸布水液的功能就降低,津液不得化散,就會生成痰濕。

腎:主水液的代謝。

隨著年齡的增大,腎蒸騰代謝水液的能力越來越弱,於是在體內就會形成痰濕。

腎的這種功能的退化,也是自然規律使然,無法改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少痰濕的生成。

護脾:

1、脾怕過飽。吃得太飽,脾運化不及,就會有痰濕。痰濕反過來,還會阻礙脾的功能。

2、脾怕過飢。過飽不好,過飢也不行。脾胃主受納和運化水谷。水谷精微本身也能養脾。

3、脾怕思慮。過度思慮,令脾氣郁結,徒生痰濕。

4、脾怕寒涼。以脾陽為要,脾陽受傷,運化之機為之滯澀。所以不能貪涼。

護肺:

1、肺怕靜止。肺的宣肅之能,要經過鍛煉才能長盛不衰。長期不動,無疑會降低肺的功能。

2、肺怕乾燥。肺天生喜歡水潤,是嬌臟。所以我們的生活環境,最好要有恰當的濕度。

3、肺怕感冒。無論是風寒還是風熱,都會影響肺的宣降。

4、肺怕香煙。肺喜潤勿燥。香煙,恰恰是燥性的東西。在吞雲吐霧間,就是在不斷損傷肺陰。

護腎:

1、腎怕熬夜。熬夜,會損傷腎水,進而損傷腎陽。

2、腎怕過勞。過勞,會損耗腎氣,日久令腎精虧欠太多,補養不及。

3、腎怕縱欲。縱欲,徒傷腎精腎陰,最後會降低一身的各項機能。

4、腎怕著涼。著涼,直接損傷腎陽。

知道了這些,大家是否明白如何減少痰濕的生成了?

4. 像我這種,舌苔特別厚,白。(第一張圖)好幾個月了。舌頭前部沒有這種情況(見第二張圖)這是什麼原因引

主要原因:脾胃不好。
一,消化功能不好?

胃病患者的常見舌象為:

薄白苔———病初起,病輕淺,胃氣未傷;
舌苔由薄變厚,顏色由白漸有點黃色,舌邊舌尖由淡紅變紅,而且舌邊有齒印———病情加重,提示消化不良、胃腸積滯有宿食等;
舌苔由白變黃,舌邊尖紅———有熱象;
舌苔由黃變棕,或者由棕變黑,而且乾燥少津,舌邊尖變深紅———熱盛,多伴大便干結;
舌苔白厚膩,舌表面有一層白黏液———痰濕;
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痰熱;
舌邊尖紅絳色,甚至變紫色———痰濁血淤;
舌紅無苔,舌面光滑如鏡———胃陰虛;
舌苔光剝,舌質淡———氣陰兩虛。

根據以上不同的舌象表現,再結合聞、問、切等其他診斷手法,中醫就可做出綜合分析,進行個體化的辨證施治。

可以自己調養的異常舌象

舌苔厚、有口氣一個人如果常年舌苔很厚,而且有口氣,一般說明胃有點小問題。如果目前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可先從飲食起居調養入手。保持生活規律,情 志舒暢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膩、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煙。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異常舌苔和口氣有望自愈。

舌苔發黑、黏膩如果僅見這種異常舌苔而舌邊尖呈正常的淡紅色,且無其他明顯不適,有時屬於「染色」現象。患者可能食用了某些著色食物,或服用了某些葯 物。比如服「麗珠得樂」,即可出現黑苔,而且大便亦發黑;服用抗生素,有時亦可出現黑苔。以上情況不屬病態,不必緊張。但平時胃病較重的患者觀察到黑苔就 要警惕,如果舌邊尖呈深紅色,甚至發青發紫,說明病情加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舌苔花剝有的人舌面上的舌苔出現不規則的一塊塊「地圖樣」改變,有的地方有薄苔,有的地方光滑無苔,這叫「地圖舌」。此類舌象者如無任何不適感覺,多屬 生理性改變,不需治療。如果長期有胃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前從未見這樣的舌象,出現「地圖舌」則多屬陰虛表現,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可喝西洋參茶(每天9 克,沸水沖泡,頻飲)促進自愈。

舌頭有裂紋還有的人舌面上出現許多「裂紋」,多數無舌苔,稱「裂紋舌」,如無不適感,亦屬生理性的,不需治療,如在重病後出現裂紋舌,舌紅無苔,且有不適感,亦屬陰虛,需配合葯物治療。

舌邊有齒印有的人身軀肥大,舌體也胖大,舌邊有齒印,舌苔薄白,如無明顯不適,則屬太胖的緣故。中醫理論認為「胖人多痰濕」,胖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相對不足,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出現障礙。這些人要少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 清淡食物,適當運動。如果舌苔白厚膩,舌邊有齒印,不欲飲食,腹脹滿,便溏薄,則屬痰濕過盛,在進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時應配合葯物治療。

舌紅、苔厚、便秘有的人幾天不解大便,口臭、舌苔厚、舌邊尖紅、尿黃,此屬胃火盛。胃中火熱內盛,濁氣上逆、熏蒸口舌,故出現口臭、舌苔發黃、熱傷津 液、腸道失潤,故出現大便干結。此時可服用大黃、黃連、黃芩、山梔之類中葯清熱瀉火,在飲食上需忌酒、忌食辛辣熱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多吃蔬菜、水果 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舌象

以下三位胃鏡診斷同為「胃竇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舌象表現完全不同,症狀和中醫診斷也不同,治療原則和用葯當然也各異,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所在。

一、舌象:舌苔薄白,舌質淡紫,舌尖瘀點
症狀:上腹部隱痛反復發作,喜熱怕冷,泛吐清水
診斷:脾胃虛寒
二、舌象:舌苔黃厚,舌根部灰黑,舌邊尖暗紅色
症狀:上腹部疼痛,痛有定處,食後加重
診斷:胃中痰熱夾瘀
三、舌象:舌苔薄白微黃,舌中、舌前部苔剝,舌紅少津
症狀:上腹部隱痛,不思飲食,口乾舌燥
診斷:胃陰不足

二,舌苔厚膩,發白,胃酸反胃

長期舌苔厚膩,發白,最近出現胃泛酸反胃,食慾下降的症狀,有什麼中成葯可以減緩症狀?胃鏡已經做過沒什麼,頂多就是個淺表性胃炎。但是本人有心臟病家族史,心跳過緩,血循環不佳,經常性胸悶,血壓到還是正常。醫生建議是盡量平緩運動。曾經有中醫說屬於陰虛陽抗狀態。能吃香砂養胃丸調養嗎?希望得到解答。
吃香砂養胃丸你要臨時吃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陰虛陽亢,就不可常吃了.你這個問題還是喝湯葯會更好,!

胃的結構
胃是人體消化道中最寬大的部分,位於左上腹,像一個有彈性的口袋,上端連著食道,下端接十二指腸。連接食管的入口處稱為賁門,接十二指腸的出口處叫幽門。在幽門處有環形增厚的肌肉稱為幽門括約肌。胃的結構分為胃底、胃體和胃竇三部分,胃有前後兩壁,還有上下兩彎,較短的上邊是胃小彎,較長的下邊是胃大彎。胃小彎和幽門部都是潰瘍病的好發部位,十二指腸緊接幽門,它的長度與十二個手指的寬度基本相同,故稱為十二指腸。

胃壁的組成

胃壁共分四層,自內向外依次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
( 1 )粘膜層:即胃壁的最內層,它由表層上皮、粘膜、肌和肌間組織構成,厚約 0.5~ 0.7 毫米 。粘膜肌由二束平滑肌纖維組成。表層上皮下面為腺體和固有膜,含有結締組織基質、漿細胞、淋巴細胞、少數嗜酸細胞、肥大細胞以及神經和血管。用胃鏡觀察胃粘膜為微紅的橙黃色,並且有閃光。在空腹時,粘膜形成許多皺襞。當胃被食物充滿後,皺襞即變為低平或全部消失。胃粘膜被許多縱橫溝分成若干小塊,稱為胃區。每區有許多小窩,叫胃小凹,胃腺即開口於胃小凹的底部。胃大約有 300 多萬個胃小凹,一個胃小凹底部有 3~5 條胃腺共同開口。
臨床上,胃粘膜皺襞的改變,常表示有病變的發生。胃腺是胃粘膜上皮向結締組織中深入凹陷而形成的,分泌胃液的腺體有 3 種,即賁門腺、胃底腺和幽門腺。賁門腺位於食管~胃交界處的胃粘膜內,腺體由含有粘液的分泌細胞組成;胃底腺位於胃底和胃體的粘膜,腺體的細胞主要有主細胞、壁細胞和頸粘液細胞 3 種;幽門腺位於胃竇的粘膜,幾乎全是粘液細胞,幽門腺只分泌鹼性粘液。
胃小彎、幽門部的粘膜較平滑,神經分布豐富,是酸性食糜必經之路,易受機械損傷及胃酸消化酶的作用,所以易發生潰瘍。
( 2 )粘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和彈力纖維組成,起緩沖作用。當胃擴張或蠕動時,粘膜可伴隨這種活動而伸展或移位。此層含有較大的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胃粘膜炎或粘膜癌時可經粘膜下層擴散。
( 3 )肌層:胃壁的肌層很發達,由三層平滑肌組成,外層為縱形肌,以大彎和小彎部分較發達;中層為環形肌,在賁門和幽門處變得很厚,形成賁門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內層為斜形肌,由賁門左側沿胃底向胃體方向進行,以下漸漸分散變薄,以至不見。在環形肌與縱形肌之間,含有肌層神經叢。胃的各種生理運動主要靠肌層來完成。
( 4 )漿膜層:胃壁的漿膜層是胃的外膜,實際上是腹膜覆蓋在胃表面的部分。其覆蓋主要是在胃的前上面和後下面,並在胃小彎和胃大彎處分別組成小網膜和大網膜。

胃液的構成
胃液是由胃腺內多種細胞所分泌的混合液,其中包括鹽酸(即胃酸)、鈉和鉀的氯化物、粘液、消化酶、內因子、血型物質和非壁細胞來源的鹼性溶液,含水量約占 91%~97% 。
胃液中的鹽酸能殺滅隨食物進入胃中的細菌。鹽酸進入小腸後,可刺激腸液、胰液、膽汁的分泌。鹽酸又能提供胃蛋白酶發揮作用的酸性環境,使胃蛋白酶元變成胃蛋白酶,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當鹽酸,即胃酸不足時,胃蛋白酶的作用受到影響。
消化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酶,它能使蛋白質水解成際、腖和其他短肽鏈,便於吸收。
胃液中的內因子可與飲食中的維生素 B1 結合成復合體在末端回腸吸收。
胃液中的粘液可以保護胃粘膜免受機械性的損害。

胃的疾病

所謂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噯氣、返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復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
此外,有些鄰近臟器的疾病也可引起「胃病」的表現,如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一般來說,臨床上所說的胃病是對病在胃、表現在胃部的疾病的泛稱,當然同時也包括十二指腸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等。

胃病的一般區分
1 、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特症是腹脹、打嗝、燒心、返酸等,上腹疼痛一般為飯後痛。若不小心受涼或吃冷、硬、辛辣食物,病情會加重或復發。
2 、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特症是上腹憋脹、胃痛,不想吃東西,消瘦,沒精神、貧血等。治療的關鍵是控制病情,還必須防止轉為胃癌。
3 、胃潰瘍主要特症是上腹部節律性的反復疼痛,常伴有暖氣、返酸、灼熱等感覺,甚至還有惡心、嘔吐、嘔血、便血。一般為飯後疼(俗稱「飽脹痛」),疼痛能持續 1 、 2 個小時,此症狀可延續幾天甚至更長。
4 、十二指腸潰瘍主要特症是上腹疼痛、返酸等。一般為空腹痛或飢餓痛,而且經常夜間痛,睡眠不好,可導致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治療關鍵是減少夜間疼痛,防止復發。

胃病常見的十種症狀
胃痛:有時飯前痛,有時飯後痛,有的人在半夜三更胃痛。胃痛的感覺可能不是劇痛,而是鈍痛、壓痛或者是悶痛,胃痛的部位在心臟部位以下至肚之間。
胃脹:感到胃部發脹,食物不消化,或者有脹氣的感覺,胃口堵,食物下不去。
反酸:胃酸過多,經常反酸,有胃酸從胃裡泛起或滿上來的感覺。
燒心:胃粘膜充血、胃酸過多,均會造成燒心的感覺,主要是胃部灼熱、發燒的感覺。
惡心嘔吐: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惡心等症狀,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惡心嘔吐表現得更為突出。
胃寒:許多胃病患者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胃就疼痛、拉肚子。
食慾不振:沒有食慾,吃不下,或看到食物,想吃又不敢吃。
無精打采、氣色差、睡眠差:胃病患者往往面帶病容,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香,工作效率下降,對生活失去信心,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消瘦:有些胃病患者,感覺胃口還可以,也能吃飯,但就是人一天天消瘦,體重下降,這主要是胃病導致胃的消化功能減退,加上腸道吸收不良,雖然吃了,但沒有充分吸收所致。
口臭、舌苔發黑:胃病患者常見口臭、口苦、舌苔發黑等症狀,同時伴有胃痛胃脹等症狀。

餐後不適的疾病症兆
• 經常食後不久便有飢餓感,同時上腹隱痛,吐酸水,很可能有早期胃炎或潰瘍。
• 後腹脹加重,平卧時減輕,經常氣短,有時便秘或腹瀉,身體較為瘦弱者,很可能患有胃下垂。
( 3 ) 進食油膩食物後,如果感到右上腹脹痛,並放射到肩部者,很可能患有膽囊炎或膽結石症。
( 4 ) 平時食慾良好,而體重明顯減輕,並伴有乏力、怕熱、多汗、易怒、焦躁、眼球稍突等症狀,要警惕甲狀腺機能亢進。
( 5 ) 平時食慾不振,大便稀薄,次數增多,吃些油膩食物後要腹瀉,這是腸胃功能減退引起的,可能腸胃有病。
( 6 ) 食慾正常,但在食後有腸鳴、便意感,即上廁所解大便,有時表現為吃一頓解一次便,這樣的人有可能是患有腸胃功能紊亂、腸過敏症或慢性腸炎。
( 7 ) 進食時邊下咽邊嘔吐者,常見於反流性食道炎;食後不久即吐者,是胃與十二指腸病變的症狀;食後數小時至 12 小時才嘔吐大量隔夜發酵食物者,多見於慢性胃腸道梗阻性病變。
( 8 ) 中老年人,無其他病因引起的食後上腹飽脹,食慾減退,進行性消瘦,這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食慾旺盛,甚至亢進,越吃越想吃,食後口乾,飲水多,但體重減輕,消瘦,這是糖尿病特有的症狀。
( 9 ) 食慾尚好,但吞咽困難,只能喝水和吃流食,有時連咽水也有困難,並逐漸消瘦,這有可能是發生了食道癌。

胃經常泛酸的原因
胃泛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症狀,並非都是胃有毛病。當胃酸過多時,酸性分泌物會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讓人有燒心的感覺。造成胃酸過多和泛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兩種:
( 1 )生理性泛酸。當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不佳時,大腦皮質功能紊亂,不能很好地管轄胃酸分泌的神經,促使胃酸分泌增多;飲食不當,如過甜、過咸、過辣、過酸、過冷、過燙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某些粗糧如紅薯、馬鈴薯等含多量澱粉、糖、酸等,會刺激胃產生大量胃酸,況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剩餘的糖份在胃腸道里發酵,也要誘發泛酸。此外,某些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松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 2 )病理性泛酸。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等,可促使胃酸增多,常常出現泛酸。
生理性泛酸不需要特殊治療,只要消除誘發的因素即可解決。病理性泛酸除了要尋找病因外,可服用制酸的葯物,如碳酸鈣、胃舒平等,中葯烏貝散、左金九等。

胃灼熱現象的誘因
人體的食管末端有一個瓣膜,叫食管底部括約肌,正常情況下,食物進入胃後它就關閉起來,而當瓣膜軟弱無力關閉不全時,便可導致胃酸返流,引起食道灼熱,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胃灼熱現象。發生胃灼熱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1 )許多吸煙者有慢性胃灼熱現象,是因為尼古丁的刺激使瓣膜軟弱。
( 2 )脂肪、巧克力、薄荷和酒精等都可使瓣膜關閉無力。
( 3 )姓娠期婦女分泌的激素可鬆弛平滑肌,包括這個瓣膜,故懷孕婦女常有胃灼熱感覺。
要減少或防止胃灼熱,應注意:
( 1 )避免穿緊身衣服。
( 2 )盡可能避免屈身下俯。
( 3 )夜裡可抬高床頭,防止胃酸返流。
( 4 )葯物方面可採用滅吐靈或抗酸葯等。

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有些中老年人常常出現厭食、飽悶、腹脹、腹痛、大便泄瀉或秘結等症狀,時輕時重,沒有規律,但是通過鋇餐透視和胃鏡等現代醫療技術的檢查,卻沒有發現什麼器質性的病變,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所引起的。
人到中年,體內的各個器官都逐漸地衰老,生理功能下降,消化系統也不例外。例如,牙齒松動、脫落,味覺減退;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彈性減低,蠕動變慢,食物在胃腸道中行進(消化)速度減慢,易於滯留;同時,胃腸道內的表面的粘膜逐漸變薄,消化腺也逐漸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對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於這些生理的變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漸衰弱,消化功能下降,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加之有些中老年人,年輕時過於勞累,或飲食上未注意調理,日久損傷了脾胃,加重了脾胃的虛弱。所以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吸煙對胃病的影響
吸煙會加重胃炎、潰瘍病的病情,不利於胃炎、潰瘍病的癒合。
吸煙對胃病的影響主要有三點:
( 1 )增加胃病的發病率。據研究發現,吸煙者潰瘍病的發病率是非吸煙者的 2 ~ 4 倍。
( 2 )降低胃病的治癒率。有人做過比較,給同時慢性胃炎或潰瘍病的患者使用同一種葯物治療,非吸煙組的治癒率為 90% ,吸煙組的僅為 63%。
( 3 )容易引起復發。對上述兩組患者停葯一年後作比較,非吸煙組復發率為 53% ,吸煙組為 84%。
吸煙引起和加重胃病的罪魁禍首是尼古丁,它能作用於迷走神經系統,破壞正常的胃腸活動,使幽門括約肌鬆弛,膽囊收縮,使鹼性的膽汁易於返流入胃,以致破壞胃粘膜。並且它還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使胃粘膜粘液減少。這些均可損害胃粘膜,導致胃病。

玩麻將易誘發潰瘍病
麻將原本是娛樂消遣的工具,然而由於「上班族」打麻將,多是佔用大量的夜間休息時間,或周末休息時間,往往造成參與者的睡眠不足,影響了玩麻將人的生活、飲食規律;另一方面是玩麻將時,常常處於精神緊張狀態,因為生活節律的改變和精神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會誘發潰瘍病。玩麻將會誘發潰瘍病,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原因:
( 1 )飢飽無度,影響因粘膜組織的更新和損傷後的修復。一些人一搓起麻將來,便將飢飽置之度外,有時是忍飢挨餓,有時又囫圇吞棗,狼吞虎咽,這也為誘發消化性潰瘍推波助瀾。要知道,食物可以中和胃酸,不正常的飲食使人體緩沖胃酸能力下降。另外吃無定時,狼吞虎咽,食物未經咀嚼細爛便急送到胃內,容易損傷胃粘膜,時間一久,難免要誘發潰瘍病。
( 2 )有些人搓麻將不分白天晝夜,並且常為輸贏而大喜大憂。由於生活節律的改變和精神緊張的狀態可促使胃酸分泌亢進,增加胃腸肽釋放,而胃腸肽也會使胃酸、胃蛋白質酶分泌增加,誘發潰瘍病;致使胃動脈功能性攣縮,造成胃粘膜缺血缺氧;精神過度亢奮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也可促使胃腸肽分泌,增加胃內酸度。

有害於胃的健康的 8 種吃法
1 、吃得過快。狼吞虎咽,囫圇吞棗,食物咀嚼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難以充分消化,久而久之,易致胃病。
2 、吃得過飽。暴飲暴食,不僅使胃的消化能力難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時還可導致急性胃擴張、胃穿孔等嚴重疾患。
3 、邊讀(玩)邊吃。有些人喜歡一邊看報,一邊吃飲,或邊玩邊吃。這樣,由於閱讀或玩時大量血液供腦,供胃腸消化吸收的血液相對減少,影響消化吸收,長期下去,易致慢性胃病。
4 、常吃零食。經常吃零食,會破壞胃消化酶分泌的正常規律,使胃經常「打無准備之仗」,得不到正常合理的休息,容易「積勞成疾」。
5 、蹲著吃飯。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北方農村,不少人有蹲著吃飯的習慣。這種進食方式,使腹部消化道血管受擠壓,不利於血液供應,而進餐時,恰需大量血液入胃用於消化。調查表明,這些地區胃病高發,與此不良進食姿勢有關。
6 、多吃冷食。有些人偏愛冷食,尤其在夏天連喝冷飲邊吃東西,這樣對胃豈能無害呢?多食冷食品會降低胃的溫度,使胃的抗病能力下降,一般冷食致病性微生物含量也往往較多,因此多食冷食容易導致胃病。
7 、煙酒過度。吸煙可增加潰瘍病和胃癌的發病率。而飲酒過度,則可損傷胃粘膜,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經常大量飲酒,可影響胃液分泌,降低胃酸活性,使人食慾下降。
8 、食物過辣。經常進食辛辣食品,可刺激胃粘膜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慢性胃炎。

易得胃病的 10 種人
1 、應酬多,常喝酒的人
喝酒要適量,小酌怡情,醉了傷身,最先受到傷害的就是胃。胃病患者喝酒還會直接引發胃出血。
2 、煙癮特別大的人
抽煙對胃的傷害,在於香煙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等對胃腺體有直接的損害作用,使胃腺體正常功能發生紊亂,影響胃酸的分泌,香煙中的致癌物質,還是胃病癌變的重要誘因。
3 、活動量小的人
生命在於運動,缺乏運動的人,往往供血不足,食物消化緩慢,胃腸功能衰退早,胃病容易上身。
4 、性格內向的人
性格內向、憂郁、精神壓抑,氣血不得舒展,久之便會郁積而成胃病。
5 、過於勞累、營養不良的人
勞苦、疲憊、又缺乏足夠的營養,使胃常常處在飢餓狀態,這是許多邊遠貧困山區胃病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6 、性格暴躁,容易發火、愛生氣的人
性格暴躁與內向是兩個極端,生氣發火易傷肝胃,使肝胃不和引發胃病。
7 、飲食不規律,經常餓肚子,不吃早飯的人
正常的飲食,是保持胃的正常功能的前提,許多人或因不良習慣,或因工作、學習、職業影響不能三餐按時吃飯,使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胃病。
8 、愛吃辣椒的人
辣椒是刺激性食物,對胃粘膜的傷害很大,我國南方的四川、重慶、湖南、貴州、雲南、江西等地胃病發病率高的原因就在這里。
9 、經常熬夜的人
有人加夜班,有人打麻將,有人泡酒吧、網吧、茶吧,學生考試復習,睡眠不足,精神疲憊,在這部分人群中,胃病患者人數在不斷增加。
10 、家族中有人患胃病的人
胃病的家族性普遍存在,但並非是遺傳因素,主要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胃病的傳染性
以往人們把胃病的病因統統歸咎於進食刺激性食物、胃酸分泌過盛、局部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並證實:幽門螺桿菌可致潰瘍病和胃炎。胃病患者胃粘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 59% ~ 77% 。
實驗證明:人與人之間有傳播此種病菌的可能,患者牙筋中存在著大量的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唾液或飛沫感染他人,尤其是共同進餐的一家人。故常見家庭成員中有多人同患「胃病」。人與人之間還可以通過糞~口途徑感染。此外,還可以通過消毒不徹底的內窺鏡,特別是胃鏡傳播。
因此,胃病應列入消化道傳染病的范疇,「胃病不傳染」的傳統觀念應改變。

現代人腸胃躁
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不少人患了腸胃方面的毛病,有時腹脹、惡心,有時腹絞痛,或者腹瀉與便秘的症狀反復發作,但上醫院卻查不出原因,這很可能就是「腸躁癥候群」的表現。另外,現代人常感覺壓力沉重,伴隨而來的是情緒低落,心裡煩悶,成天鬱郁寡歡,精神緊綳,長期下來竟導致排便失控,這件事成了難言之隱。倘若患者本身消化與胃腸系統功能不佳,則更容易引起「腸躁症」。
腸躁症又稱結腸痙攣,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失調,至少約 10%~15% 的成人曾受此困擾。它很難治療,因為對腸躁症致病原因尚無明確定論,但據醫界研究,最可能的病因有:
( 1 )食物過敏。包括對牛奶、纖維類食物、食品添加劑等過敏。
( 2 )腸蠕動異常。精神壓力較大時,大腸的蠕動會加劇。
( 3 )腸道感染造成的後遺症。這是由於腸粘膜遭到破壞而導致腹瀉。
腸躁症是一種典型的機能性腸胃障礙,屬於慢性腸道疾病,患者症狀各有不同,但臨床上的主要症狀為:
8226; 痛、疲倦、憂郁、焦慮或沮喪。
8226; 排便習慣不規則,腹瀉或便秘,或者兩者交互發生達數月之久。
8226; 經常腹絞痛,腹痛的部位最常出現在肚臍左下方,排便後可以減輕疼痛,卻仍有便意。
( 4 ) 腹脹、惡心、消化不良,大多在用餐後發生。
腸躁症的症狀會隨著生活或工作壓力的增大而加劇,因而,除了葯物治療,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嘗試讓心情放鬆。改變飲食,少量多餐,讓消化過程變得容易些,減少多脂肪食物的攝取,避免蛋類、乳製品、辛辣食物、咖啡等食物的攝食。如此,或許能加速痊癒。

5. 濕熱、痰濕、寒濕該如何區分常見的表現是什麼

可以通過臨床症狀進行判斷。濕熱面色暗黃,臉和頭發容易出油,有時候會口臭。痰濕的人總是睡不醒,而且不想說話,渾身乏力。寒濕經常會手腳冰涼,有時候會有贅肉。

6. 百病皆由痰生,2招趕走濕痰、寒痰、風痰、燥痰,居家必備

身體長生痰,是一種很常見的問題,但是這種問題一但沒有引起重視,就容易給身體造成更大的麻煩。

在中醫裡面有說,「百病皆由痰生」,如果不把痰排出來,就容易讓問題一直拖著,導致更大的疾病發生。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痰是五臟功能失調產生的濁物,它可以阻閉心、腦、腎或肢體,埋下各種疾病的隱患。


有專家指出,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根,這三大器官是人體生痰的主要臟腑。因此要注意調養好這三大臟腑的運化功能,通過防痰治痰來達到祛病保 健康 的目的。

一年四季,不同的原因都可致人體五臟功能失調產生痰濁。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頑痰可以誘生百病,如腫瘤、乳腺增生、中風、高血壓、咳嗽等都與痰有關,因此,古今 養生 名家都十分注重引導人們防痰治痰症來祛病保 健康 。


從中醫角度來講,痰分兩種: 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

有形之痰 , 又謂狹義之痰,為咳咯而出,或嘔惡而出,容易被人察覺,故又稱為外痰;有形痰病會有明顯的症狀,根據這些症狀,可以有效地診斷早期疾病。

無形之痰 , 又謂廣義之痰,不易被人察覺,只能從症測知,其病變和臨床證候,從內向外,故又稱為內痰。




中醫學認為,痰是人體水液代謝出現故障的產物,它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關系密切,其中又與脾的關系最密切。中醫有 「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本 」 之說。


水飲,由 而入,津液上輸於 ,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調,水液得以 下輸至膀胱; 同時又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以 三焦 為通道將津液 布散於周身

下輸 至膀胱中的 水液 ,再在 的氣化作用下,一部分(濁中之清的部分)上注於 ,潤養肺金,一部分(濁中之濁的部分)化為 尿液, 排出體外 。


有的醫者明確指出,痰的實質就是水。

如張景岳說:「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慾不化,土不能制水也。」
趙獻可也說:「蓋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


1、肺是儲痰的地方

肺氣通於天(氣溫、粉塵、細菌、病毒等),為 嬌臟

中醫上常說:肺為儲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 。 當邪氣侵襲肺時,損傷肺氣,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雖從肺出,但中醫認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 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 即為風不調之象,咳痰即為水不調之象,均非肺之獨病,而是與其它臟腑密切相關的。


2、脾是生痰的地方

脾主健運,運化水液,是水液代謝的中間環節。 若脾虛健運失職,則水濕停滯,淤而成痰。


《醫宗必讀·痰飲》:「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雲:『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彷彿有從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稱此為 濕痰嗽,不稱 咳痰

濕痰嗽 ,指痰濕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證候特色。

在臨床上,脾臟最怕受困, 一是氣困 (生氣不布), 二是濕困 。


3、腎是生痰的助力

因為脾陽根於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健旺的根本。而脾陽健旺是正氣內存的根本,正氣內存則是邪不可乾的保證。

所以,在健旺脾陽的同時,要考慮是否存在 腎陽不足 之象,適當配入 溫補腎陽 之品,如附子、肉桂、細辛、淫羊藿、吳茱萸等。

腎陰虛,導致腎不能納火,肝火就旺。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 「頑痰怪病」「異證」 等之說,其臨床表現必然是變化莫測,虛實夾雜,表裡不一,形形色色。


諸如頭重如裹,昏眩發蒙;

胸脅脹滿,喘息氣逆,咽喉異物狀;

善驚易恐,驚癇抽搐,癲狂躁擾,睡卧不寧;

或男子陽痿,女子 帶下 ;

或痰流經絡,偏枯失語;

或痰核 瘰 癧 ,便乾燥結;等等。


寒痰 :

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歡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受寒邪引起。可以用 陳皮、桔梗 等化痰的葯物泡水,同時治療風寒感冒。



熱痰:

痰黃黏稠,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寒發高熱數天後轉化而來,病人怕熱喜歡喝涼的,舌紅苔黃。此時就要 清熱 化痰 了。

飲食要 清淡 ,不要吃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鮮 竹瀝水或者梨汁。

( 淡竹和青桿竹的新鮮莖,經火烤所瀝出的淡黃色澄清汁液即為竹瀝。其性寒味甘,一般作為清熱化痰之用。 )



濕痰:

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體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膩。這是由於濕邪侵入人體( 如居潮濕環境 ),使肺、脾功能失調,或者飲食過於油膩,缺乏運動等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

這時要多吃些 健脾 的薏米、山葯等食物。同時 加強鍛煉,控制體重。



燥痰:

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覺口鼻咽燥,舌苔薄黃。這時要多喝水,可適當用沙參、麥冬、銀耳等 養陰的葯物 代茶飲,同時保持呼吸道濕潤,室內可用加濕器。



風痰:

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 痰白稀 ,以後可 轉黃黏痰 ,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後轉薄黃。


痰的產生和增多會引發人體疾病,祛痰,也必須找到病根。古人說 「痰多宜向豐隆尋」

所以,凡與痰有關的病症應該通過豐隆穴來治療。 藉助溫熱的刺激 這個穴位可以同時治療脾胃二經上的疾患, 能健脾和胃,使濕痰自化。


1、豐隆穴

豐隆穴走於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前外側。從腿的脛骨前緣外側 1.5 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 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 的地方就是豐隆穴。

如果嗓子啞了,好像是有東西糊在里邊,吐也吐不出來,這可能是有痰結在喉嚨了,艾灸豐隆穴一分鍾。

如果有人覺得有痰咳不出來,刺激豐隆穴後很容易把痰吐出去。

高血脂、體內痰濕重的人,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 豐隆穴5分鍾 ,然後把從葯店買回的甘草錘爛,外敷在此穴上,用醫用紗布和膠布固定。每次貼 12 個小時,取下隔 12 個小時再貼。( 甘草味甜,色黃,是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的上選 )



2、支正穴

支正是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一個絡穴,位於腕橫紋上五寸。



支正穴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中醫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了,叫 痰濕所結 。 或有氣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成贅生物。


通過刺激支正穴,可以化解這些贅生物。因為支正穴可以從心臟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沖擊小腸經,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的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

取穴方法: 支正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支正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支正穴穴位,注意按壓時力度要適中,每次按摩5分鍾,每天按摩2次
支正穴艾條灸5-20分鍾。


今天的 養生 知識就 要 這里。


7. 淺悟歧黃之五一一 痰濕根源

痰飲根源:

    我們知道人體所有病的根源都來源與五臟。內因為根本,外因是條件。五臟裡面的中土就是中土生濕氣,濕氣最容易轉變為痰飲。所以,黃師講痰飲根源,這是疾病的源頭。絕大部分疾病都是源於水寒土濕,現代人大多數多痰濁,黃元御裡面講的是痰飲,痰濁與痰飲還是有一點區別。痰飲是濕氣變化表現為不同的狀態,流動為飲,凝聚為痰。雖然,痰飲也是比較膠著留滯,難以祛掉。但是相對來講,這個痰飲主要還是氣郁,陽虛,氣不能運。濕氣停聚為痰,停聚之後,又導致氣郁,這種痰飲,它就是單純的,相對簡單地表現為痰濕停留這種症狀,跟我們現代講的痰濁不大一樣。痰濁相當於痰飲加上濁氣,痰飲相當於濕氣凝瘀狀態,比較偏陰,偏涼,偏於凝滯的這么一個狀態。而濁氣是穢濁不凈,不清透,粘滯性更強,氣的流通性更差。如果打一個簡單的比喻,這個痰飲你可以理解成下雨之後,道路比較泥濘,如農村的土路,它很粘,把鞋的都粘下來,走不動,不好走。但是它無非就是粘一些,還是比較干凈的。

  而這個痰濁呢,好比是特別臟的垃圾場下了一場雨,不光是粘著你走不動,連氣都喘不過來,特別的污濁。所以,這個痰濁在氣分層面上瘀滯非常重,痰飲呢,雖然它比較粘著,但是它在氣分的層面還是比較好的,氣還是比較清透的,還是容易流通的。你只要用上去痰濁的葯,氣分還是自己能動。所以,痰飲比較好去,痰飲在氣的層面沒有一個濁象,所以,它容易流通。

    痰濁,它有一股濁氣在裡面,穢濁之氣。它在整個氣裡面不動了一樣,很難流通,所以,這個時候單純用化痰的葯,它都很難祛掉,因為它流通不了,所以一定要用上化濁氣,流通氣機的葯。這時候,才能夠將痰化開之後再流通出去,所以痰濁相比痰飲更難治療,更難祛些,治療上相對更麻煩一些。

    現在臨床上痰濁比痰飲要多,但是,痰濁裡面一定還有痰飲。從痰飲這個角度來講,它們還是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在痰飲的根源裡面,黃元御有這么一句話,痰飲根源里第二段:蓋痰飲伏留,腐敗壅阻,礙氣血環周之路,格精神交濟之關,諸病皆起,變化無恆,隨其本氣所虧而發,而總由脾陽之敗。就是所有的痰濁,痰飲,導致疾病變化無端,這個根源總由脾陽之敗,中陽虛。中陽虛,則生濕氣,濕氣停滯,則生痰飲。痰飲如果碰上濁氣,有時如果結合上濁氣的話,那就會變成痰濁。所以,痰飲的治療方案,它的根源在中土,陽虛濕盛。所以黃元御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姜苓半夏湯。上面這一段:悉宜燥土瀉濕,絕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滯之物,使之精氣播宣,津液流暢,乃可扶衰起危,長生不死耳。它這段話,就把痰飲的治療方案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了。一個就是燥土瀉濕,那就是重新運轉中陽,就是運轉中氣,使濕氣沒有再生的源頭。另一方面,要把已經生成的瘀塞停滯的痰飲要去掉,想辦法,幫它排除。這樣的話,人體的氣血可以重新的流通,津液流暢,可以扶衰起危,所有的病都可以好,治療的方法很簡單。

    我們看那疾病,從根源來講,根源於中土濕盛。濕氣盛,濕聚成痰,痰飲堵住周身,產生各種疾病。治療時,就是要運中土,祛濕氣,絕痰飲之源。然後呢,溫化、流通,排除瘀塞停滯的痰飲,使一氣周流恢復通暢的流通,就可以治病長生。

    黃師接著又說:百病之生,悉由土濕,是以多有痰證,而鼓脹、噎膈、虛勞、吐衄、嗽喘、驚悸之家更甚。所以我們從這一疾病,可以看出黃元御,他對所有疾病的認識,都是從《四聖心源》的基礎理論上來闡述!

    疾病治療,無非是祛邪氣,去扶正氣這兩方面。既然有痰飲,就要祛痰,祛除痰飲。隨著痰飲在上在下的不同,在臟在腑,在經絡,那麼他用的方子是不一樣的,方案是不一樣的。黃師說在上之痰,半成濕熱,在下之飲,純屬濕寒。那麼治療呢,總以溫燥水土為主。《傷寒論》說,痰要溫化,凡屬痰飲,必然是陰氣。陰邪,你要去治療的話,你一定要用溫葯,溫化。痰偏於上的,火性炎上,它容易化火,氣郁化火,與痰濕凝結在一塊,形成濕熱。下面的痰飲,純粹的濕寒,很少有化熱的。所以他提出,上熱者,加一些知母、石膏,清一下熱;下寒者,加一些附子、乾薑,來溫散,溫陽祛寒!

  黃師講每一類疾病的時候,總體上都是從扶正氣的角度論治,恢復一氣周流!

    現在單純的痰飲比較少見,大部分結合其它的濁氣,就是痰濁的情況比較多,也不光是痰濁,往往還有瘀血呀,木郁呀,氣血郁滯。原因是痰濁比較粘滯,堵塞氣機比較重,所以往往症狀會比較重,比較多變些。痰濁無處不到,不一定在什麼地方。相對來講,人體內部,痰濁的根源還是中土的濕氣。所以這個中土系統,腸胃的痰濁是最多見的。或者說,土氣盛的地方,痰濁是比較多的。土氣盛,什麼地方土氣盛?肉長得比較多的地方,象四肢呀,後背呀,腰臀呀,這些地方,肉比較多,都說肥人多痰。凡是肉長的比較多的地方,土氣盛的地方,它也容易留痰,它們這些痰是無形的痰,而在腸胃中的痰一般是有形的痰,非常有粘著的有形的痰。腸胃中有形粘著的痰越多,腸胃就是中土,人體整個氣,就變得污濁了。所以,這股氣在人身散布周流時,就會把濁氣帶向全身,所以身上土氣盛的地方、肉多的地方,氣也跟著不夠清透。所以祛痰濁最快的辦法就是通腑,就是瀉!

  化痰濁比較常用的葯是皂角。皂角這個葯,辛散疏通,勁非常大,首先把粘痰化開,讓它有流通之機。其次呢,這股濁氣,粘痰化開之後,濁氣沒有依附之地,那麼這個濁氣,你就可以想辦法用葯把它流通排出,把它排出來。對這個濁氣來講,可以用白蔻、銀花這樣的葯。白蔻它本身是芳香、下行,既能運中焦,又能化濁氣,非常好的。

銀花相對來講,主要是化濁氣的作用,運中焦的效果要差一些!

有一個運中焦的小方子,就是白蔻、生薑、甘草,其中這個白蔻呢,既能芳香運脾,芳香化濕,既是運中土,又是化濁氣, 它這個香味化濁氣,非常好的一個葯。

  皂角用的時候要跟大棗配合用,防止傷胃,就是《傷寒》的皂角丸的意思。所以這個皂角和白蔻,治療痰濁也算是一個對葯,這兩味葯的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一般來講,舌苔比較黏濁的時候,你就用上皂角和白蔻,皂角一般用0.5到2克,量不用太多,同時配上5到10個大棗,一塊用,防止傷胃,防止傷中土。因為這個皂角,它走散得太厲害,大棗是一個偏收、偏養的一個葯,不用大棗固護著,皂角這個氣把中氣全都給你散開了,也會傷氣,傷到中氣,所以要跟大棗一塊用。皂角這股力量,用大棗護著它收著它,它就能夠能把中土,黏痰通通給你散開,

  再加上白蔻化濁氣,痰化開了,白蔻把濁氣這個環境給改善一下,白蔻把這個濁氣變成清香之氣的時候,氣就容易流通!黏痰,皂角也給它化開了,也可以動。這個時候就要用排痰之葯,把這個痰從體內排出體外,那麼就是要用瀉下之法,可以用黑丑,就是牽牛花的子。黑丑這個葯,也是非常黏滑的一個葯,善於入於黏濁之地,把這個痰濁帶著排出體外。用上12到20克,它這個排痰效果是非常好的。

臨床上治療這個痰濁,就用皂角、大棗、白蔻、黑丑這四味葯,只要是比較頑固的痰濁,這四味葯的效果應該是比較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