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稻花香大米的原產地在哪裡
稻花香大米產自黑龍江五常市。
五常稻花香大米生長在五常市面向西南的一個C型盆地的一個地貌,黑龍江屬於季風氣候,當暖流流過時一定是從西南飄過來,這樣暖流會形成一個漩渦形成一個迴流。
所以五常的活動積溫要比其他的地方高2~3℃,這樣就有利於水稻在4~9月份達到優質水稻所需要的的活動積溫,米的品質不只是因為活動積溫的高,五常稻花香大米受產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干物質積累多,直鏈澱粉含量適中,支鏈澱粉含量較高。
由於水稻成熟期產區晝夜溫差大,五常稻花香大米中可速溶的雙鏈糖積累較多,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
(1)稻穀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稻花香大米歷史來源:據史記載,五常這個地域種植大米大約已有近200來年的歷史。就其獨特的地理、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質,應該說五常是全國最適合粳稻種植的最主要地域。
也是我國粳米最大產出縣。早在清廷就盛傳著慈禧「非黑龍江五常大米不吃」的說法。所以一直以來黑龍江五常大米都是朝廷的「貢米」。
建國以後,黑龍江五常大米也一直定為人民大會堂「國宴」專供米。但提起「五常稻花香大米」,可能就不是人人都有所了解了。「五常稻花香大米」水稻應該說是近年來五常水稻王國里諸多優質稻中的最為特殊的一種特產高端稻。
它是一位號稱「東北袁隆平」的農民水稻專家田永太,在五常培育出的一種當地最為適合種植的特有專 屬水稻品種-長粒、香型粳米稻穀(被俗稱為「粳米之王-稻花香」)。
② 我國最早的水稻是在哪裡種植的
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2)稻穀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此前,中國陸續在湖南省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發現年代超萬年的水稻遺存。但由於保存條件不好,僅在玉蟾岩和上山遺址發現過零星的炭化稻米。
荷花山遺址與上山遺址相距不遠,文化遺存同處於距今1萬年左右的上山文化早期。「炭化稻米是最直接的證據,但由於保存數量太少,很難判定它的栽培屬性。
水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要食物來源。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是世界考古學界持續不衰的熱門課題。
約1萬年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開始耕種野生稻,開啟了水稻的馴化過程,同時也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由採集狩獵向農業的逐步轉變過程。大約到距今6000至5000年間,稻作農業最終完全取代採集狩獵,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的主體。
③ 中唐以後稻米的主產區是哪裡
中唐以後江南成為稻米的主產區
淮河一漢水以南的南部中國,水稻是最重要的農作物,《史記貨殖列傳》言,「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但在漢代,中央政府實行「強干弱枝」政策,經營重心在以長安一洛陽為軸心的黃河流域,南方的發展不受重視,因此沒有形成著名的水稻產區。
相關信息:
東漢後期,出現了人口南移的趨勢。魏晉南北朝時期,立國於南方的六朝政權都注意發展農業,水稻稻米(Oryza sativa)也叫稻或水稻是一種可食用的穀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濕,中國南方俗稱其為「稻穀」或「穀子」,脫殼的糧食是大米。
煮熟後稱米飯(中國北方講法)或白飯(中國南方講法)。稻穀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種植面積。稻米不僅是食糧,同時還可以作為釀酒、製造飴糖的原料。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它。
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總產量佔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三位,低於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規定2004年為「國際稻米」年。生產突飛猛進,形成一些著名稻區。
④ 世界水稻起源於哪裡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後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水稻的發展,是和南方經濟的發展分不開的。
前面說過,中國古代的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南方比較落後。《禹貢》把南方的土地排在最末等。《漢書·景十三王傳》說:長沙是低濕的窮地方。從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統計來看,華北大平原及關中是當時人口最密的地方,江南人口很稀。
豫州(今河南省的一部分)的面積大約只佔全國的2%,而人口倒有755萬多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以上,一共設了108個縣;豫章郡(今江西全省)面積比豫州大一倍,但是只有35萬多人,18個縣。
這就極其明顯地反映出當時長江以南的經濟情況,遠不及黃河流域。那時各地區人口的多少,是和當地的糧食產量有密切關系的。所以盡管稻是南方的主要作物,但是總產量遠不及北方主要作物穀子的總產量多。
(4)稻穀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分布范圍
全球
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種植面積將近5千萬公頃,總產量為1億5千萬噸。
中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千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高的國家,總產量高達2億噸以上。
中國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⑤ 稻穀的來歷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我們的祖先早在一萬多年以前已經開始馴化和栽培野生稻,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產技太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在祖先的努力下,經過無數次的品種改良,今天我們才能吃到如此美味的大米,大米作為一種傳統的主食,已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徵之一,長久地影響著中國語言,烹飪和風俗的發展。
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之後,農業成為生產的主要形態,稻米在後來的數千年中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聖食物。
(5)稻穀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水稻原產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自從有了對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類型品種,水稻種植范圍就漸向夏季日照較長的黃河流域推進。
而在南方當地就可一年種植兩季以至三季。其方式和演變過程包括:利用再生稻;將早稻種子和晚稻種子混播,先割早稻後收晚稻;實行移栽,先插早稻後插晚稻。
發展成一年兩收的雙季間作稻。從宋代至清代,雙季間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的主要耕作制度;雙季連作稻的比重很小。到明、清時代,長江中游已以雙季連作稻為主。
太湖流域從唐宋開始在晚稻田種冬麥,逐漸形成稻麥兩熟制,持續至今。為了保持稻田肥力,南方稻田早在4世紀時已實行冬季種植苕草,後發展為種植紫雲英、蠶豆等綠肥作物。
沿海棉區從明代起提倡稻、棉輪作,對水稻、棉花的增產和減輕病蟲害都有作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中國稻區復種指數增加、糧食持續增產,而土壤肥力始終不衰的重要原因。
⑥ 誰有水稻生長過程的圖片
水稻生長過程的圖片如圖: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1.2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穀,去殼後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結稻粒去殼後稱大米或米。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也有很多用處。水稻屬於禾本科稻屬,是一個極其古老的作物。據考古發現,水稻在我國的種植歷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世界上的栽培稻有2個種即亞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其中亞洲栽培稻種植面積大,遍布全球各稻區,所以稱之為普通栽培稻。大量事實證明,我國南方至少是普通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水稻經長期進化和不同生態條件的再塑造便發生了分化,我國學者丁穎(1957)根據對中國栽培稻(屬亞洲栽培稻)的起源、演變和有關古籍的研究認定,中國栽培稻可分成秈、粳兩個亞種,並根據品種的溫光反應,需水量及胚乳澱粉特性等在秈、粳亞種下又分為早、晚,水、陸,粘(非糯)、糯等不同類型。
⑦ 下圖為中國水稻分布圖。讀圖回答問題。(11分) (1)水稻集中產區主要分布在 。南方地區,水稻集中產
(1)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形熱量(3分) (2)大量消耗水資源,加劇水資源供應緊張;大量灌溉,易產生土地次生鹽鹼化現象。(2 分) (3)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主產區;市場廣闊;地處長江、漢水交匯處,有京廣等多鐵 路通過(交通運輸便利);信息、金融、倉儲等配套條件好(4分) (4)行。保持土壤肥力(地力)(或不行。影響糧食供應安全)(2分) ⑧ 廣西男子海邊發現成熟稻穀,男子是如何發現的 可以證明,可以看得出這名男子對於這方面是非常在乎,想要讓國家更好的發展。 致力於水稻研究但事實上,野生稻自身的基因序列非常重要,這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開展工作,這個人也非常尊敬袁隆平院士,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他的老師袁隆平,因為他把一生都獻給了大米。他開發的轉基因水稻大大提高了每個畝國家的產量,因此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也讓中國人吃得暖和。海岸上很難找到野生稻,這與普通稻有很大不同,因此研究價值較大,視頻在互聯網上發布後,吸引了許多網民的注意,水稻研究所的一些員工也注意到了這個人,希望這個人能把種子送到這些研究站點。 ⑨ 中國水稻主要分布區(帶圖)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 一、華南雙季稻稻作區 位於南嶺以南,中國最南部。包括閩、粵、桂、滇的南部以及台灣省、海南省和南海諸島全部。 二、華中雙季稻稻作區 東起東海之濱,西至成都平原西緣,南接南嶺,北毗秦嶺、淮河,是中國最大的稻作區。 三、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 地處雲貴和青藏高原,黔東湘西高原。 四、華北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關中平原以東,包括京、津、冀、魯和晉、陝、蘇、皖的部分地區。 五、東北早熟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遼東半島和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東,及內蒙古東北部。 六、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祁連山與青藏高原以北。 (9)稻穀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授粉受嚴重影響。 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