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祿家嶺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馬甲線拍照唯美圖片 2025-10-13 06:22:13
機制木炭有哪些種類圖片 2025-10-13 06:16:27
加拿大搞笑圖片大全 2025-10-13 05:11:42

祿家嶺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05 02:50:53

A. 膠西北金礦成礦地質條件

膠東金礦集中區位於華北板塊東南緣,毗鄰大別-蘇魯造山帶。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造就了膠東地區得天獨厚的成礦地質條件:既有廣泛分布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克拉通化的變質基底岩系,亦有不同構造-岩漿期的岩漿侵入活動,還有中生代以來頗為發育的以NNE、NE向為主的不同方位、序次的脆性斷裂構造等等,這種三位一體的地質條件,為膠東金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地質背景。太古宙含較多幔源物質的變質岩系和侏羅紀殼源重熔型花崗岩———玲瓏花崗岩構成了膠東金礦的礦源岩系,早白堊世岩漿活動成為含金流體活化的熱源,廣泛發育的斷裂構造為金礦運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間。

一、礦源岩系

(一)太古宙花崗-綠岩組合

膠東太古宙花崗-綠岩帶由唐家莊岩群、膠東岩群和官地窪變基性-超基性岩組合、馬連庄基性-超基性岩組合、棲霞片麻岩套、西朱崔含紫蘇英雲閃長質片麻岩等地質單元組成。該套太古宙變質基底岩系(廣義的膠東群)被認為是膠東金礦的原生礦源岩系(李士先等,2007)。

從膠東地區與金礦有關的主要地質單元金豐度值(表3-1)可看出,廣義的原膠東群(花崗-綠岩組合)金豐度值為1.67×10-9,膠東岩群為1.88×10-9,其他前寒武紀地質單元的金豐度值為1.22~2.58×10-9,金豐度值均低於金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4.0×10-9(黎彤,1997)。

表3-1膠東與金礦有關的主要地質單元金平均豐度值一覽表

金在岩石中有兩種賦存形式:一是具親鐵、親銅、親鉀性易活化的金,二是具惰性不易活化的金。易活化的金在地質構造活動過程中,熱液作用使其從岩石中活化、萃取出來,遷移、富集;不易活化者,則難以釋放而殘留於岩石中。研究認為,在膠東地區普通岩石中測試的正是這部分難以激活的剩餘金,不能代表岩石形成時的原始金豐度。從物質不滅定律和有其物必有其源的角度看,原始變質基底金含量特別是易活化金含量頗豐,多已被後期熱液活化、萃取,搬運、遷移而富集成礦,故經歷了多期構造岩漿活化改造的太古宙花崗綠岩組合中的金豐度值低。因此,不能因太古宙變質基底岩系中金豐度值低而否定其原始礦源岩系的性質。

膠東綠岩帶中有較多的幔源超鎂鐵質-鐵鎂質岩石,一般認為地幔中金元素比較富集,因此,由這種岩石組成的太古宙古陸核和陸殼富金,為金的成礦提供了最初的物質來源。

棲霞片麻岩套TTG質花崗岩系是膠東地區太古宙規模最大的岩漿活動事件,亦是膠東地區具重要意義的一次岩漿侵入活動。岩漿侵入致使處於塑性-半塑性的原始陸核、陸殼物質被沖碎、解體,分散為規模不等、形態各異的殘留包體。TTG岩系在侵位過程中,活化、萃取原始陸核、陸殼金質與其自身攜帶的金元素融於一體,完成了膠東地區原始金質的首次積累。以棲霞片麻岩套TTG岩系為主體的太古宙變質基底岩系的發生、形成和演化過程,是膠東金礦形成的建造基礎,是礦源岩系得以逐步演化成礦的物質淵源。

(二)玲瓏花崗岩

玲瓏花崗岩是膠東地區最發育的侵入岩之一,亦是與金成礦密切相關而備受關注的侵入岩,被稱為金礦成礦的衍生礦源岩系(李士先等,2007)。玲瓏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以高Sr低Y為特點,相似於埃達克岩,然而,其以常具較明顯的負銪異常和Al2O3含量一般不超過15%而區別於埃達克岩。多數研究者認為玲瓏花崗岩屬於陸殼重熔型花崗岩(宋明春等,2009),是由基底岩系組成的陸殼部分熔融形成的。以往研究表明,玲瓏花崗岩的鋯石組成十分復雜,導致其同位素年齡變化范圍很大,前人對其形成時代的認識差異較大。現在多數人傾向於認為其形成於侏羅紀,其同位素組成復雜,主要原因是玲瓏花崗岩是由不同時代的基底岩系部分熔融形成,其內保留了大量基底岩系的年齡信息。含金頗豐的由太古宙花崗-綠岩帶組成的下地殼被交代、重熔和發生殼幔物質的強烈置換,在低壓、高溫條件下金質活化,形成了金顯著富集的重熔型花崗岩———玲瓏花崗岩。

二、熱源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膠東金礦成礦時代為早白堊世,大致形成於120Ma左右,這一年齡數據恰與膠東地區早白堊世大規模岩漿活動的時代相吻合。大規模岩漿活動產生的熱量引起了地殼較淺部流體活動,流體從富金圍岩中萃取金元素,由高壓區向低壓區遷移,在適宜的位置富集成礦。

膠東地區早白堊世花崗岩類侵入岩主要有郭家嶺花崗岩和偉德山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被認為是與金礦關系最密切的花崗岩,是金礦的直接礦源岩,也是造成含礦流體遷移、萃取的主要原因(李士先等,2007)。來自上地幔的以中基性成分為主的岩漿和下地殼「衍生礦源岩」大比例混熔形成的中酸性岩漿,沿EW向構造帶以熱氣球膨脹方式主動侵位,在結晶分異過程中,來自地幔的熱流攜帶的成礦組分和揮發分,交代熔融「原生礦源岩」和「衍生礦源岩」系;岩漿成岩過程中,在侵入體內分異出含礦流體,並與大氣降水混合,攜帶被活化、萃取的金質形成了一個新的岩漿-流體-成礦系統,金質與揮發分、鹼質(K、Na等元素)等形成易熔配合物進入流體相,在溫度、壓力等物化條件影響下,含礦熱液由高能向低能部位遷移,在成礦有利空間沉澱富集成礦(李士先等,2007)。

偉德山花崗岩同位素年齡集中於127~105Ma年齡段。其地球化學特點與郭家嶺花崗岩具有相似性,其成因也是由殼源酸性岩漿與幔源基性岩漿混合形成。偉德山花崗岩是膠東地區中生代最發育的侵入岩,尤其在膠東東部沿海一帶大量分布,膠西北地區雖然大規模侵入體不多,但是發育大量同時期的中酸性岩脈,說明該地區剝蝕較淺,大規模花崗岩體尚未出露。偉德山花崗岩的形成時代與金礦成礦時間吻合,該期岩漿活動規模大、強度高、熱量高,足以引起上部岩層中大規模的流體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偉德山花崗岩岩漿活動是引起成礦流體活化的重要熱源。

三、控礦構造

控制膠西北金礦的斷裂系統,最具決定意義的是NNE—NE向弧形控礦斷裂系統,它直接控制了該區特大型、大型金礦床及大部分中小型金礦床。

(一)三山島斷裂帶

位於渤海之濱的萊州市三山島—倉上—潘家屋子一線,其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系覆蓋。斷裂陸地出露長12km,帶寬20~400m;總體走向40°~50°,三山島—新立段走向40°,從新立向南西以80°走向延入渤海,跨海後在倉北以10°~20°走向延至倉南。從倉南以85°走嚮往南西延長2km,逐漸轉為45°,至潘家屋子延入渤海;傾向南東,傾角30°~40°,局部可達80°(圖3-2)。斷裂平面上呈「S」形,形態不規則,膨縮現象明顯,其下盤多發育與其走向平行或呈「入」字形相交的分支構造;剖面上呈鏟狀,淺部傾角陡、深部明顯變緩。斷裂發育於玲瓏花崗岩與棲霞片麻岩套接觸帶和內接觸帶,沿斷裂帶具強烈的絹英岩化蝕變。斷裂具多期活動特點,成礦前為左行壓扭,成礦期為右行張扭,成礦後為左行壓扭。斷裂帶主裂面明顯,其內發育有10~50cm厚的灰黑色斷層泥,位於斷裂帶中偏上部位。帶內構造岩發育,蝕變分帶明顯,以主裂面為界,以下依次出現黃鐵絹英岩質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各帶呈漸變關系;主斷裂面以上,蝕變岩帶較窄,蝕變分帶不明顯。

三山島斷裂由北向南控制三山島、新立和倉上3處大至特大型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

圖3-2 三山島斷裂帶地質圖

(二)龍萊斷裂帶

包括龍口-萊州主幹斷裂和其上、下盤伴生和派生的低序次斷裂,如寺庄段的寺庄支斷裂、邱家支斷裂;焦家-朱宋段的侯家支斷裂、河西支斷裂、望兒山支斷裂、金華山-窪孫家支斷裂等。另有分布於這些支斷裂之間和玲瓏岩體內的以NE走向為主的更低序次的斷裂或裂隙群。龍萊斷裂帶中段招遠高家莊子以南金礦密集分布地段也稱為焦家斷裂帶(圖3-3)。

1.主幹斷裂

龍口-萊州斷裂北起龍口姚家,南至萊州市紫羅姬家一帶。斷裂長約60km,寬50~500m。走向總體呈NNE向,但變化較大:從寺庄村沿NNE—NE走向延伸至高家莊子,過辛庄後拐向NE東向(75°左右)至水盤,從水盤沿25°方向進入龍口市境內;寺庄以南以170°走向延至徐村院村南。斷裂傾向北西,傾角30°~50°,局部較可達78°。斷裂平面上呈「S」形,形態不規則,膨縮現象明顯,其下盤發育較多與其走向平行或呈「入」字形相交的分支構造;剖面上呈鏟式,垂深1000m以下傾角最緩處為16°。斷裂發育於早前寒武紀變質岩系與玲瓏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接觸部位或內接觸帶,斷裂發育部位往往形成較厚的灰黑色斷層泥和規模不等的破碎蝕變岩帶。斷裂自南向北大致分為七段。

寺庄段: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形成寬80~500m的破碎蝕變帶,北段走向15°,南段漸彎曲為走向325°,傾向NW或SW,傾角30°~40°,其上盤發育寺庄支斷裂,下盤發育邱家支斷裂。此段賦存寺庄金礦床。

圖3-3 焦家斷裂帶地質圖

馬塘-新城段:東季以南斷裂發育於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接觸部位,新城附近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部或與郭家嶺花崗閃長岩接觸帶。破碎蝕變帶寬80~200m。總體走向40°,平面上呈曲率較大的「S」形,變化范圍5°~40°;傾向NW,傾角25°~60°,東季局部地段可達80°左右。此段賦存有焦家、新城、馬塘、東季金礦床。

新城-高家莊子段:發育於玲瓏花崗岩與郭家嶺花崗閃長岩接觸部位,上盤發育埠後支斷裂,下盤為侯家支斷裂、河西支斷裂、望兒山支斷裂。主幹斷裂與支斷裂在平面上呈斜列分布的「入」字形構造和菱形結環特徵。

磁口-大宋家段:發育於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接觸帶,走向由45°漸變為75°左右,傾向NW,傾角30°左右,破碎蝕變帶寬度變窄,尚未發現有金礦床賦存。

大宋家-水盤段:斷裂上盤為古近紀五圖群的含礫長石砂岩、含礫硬砂岩沉積岩系及太古宙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下盤為玲瓏花崗岩。斷裂走向60°~80°,傾向NW,傾角30°~40°,蝕變帶寬100m左右,尚未發現有金礦床賦存。

水盤-姚家段:發育於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及郭家嶺花崗岩接觸帶。斷裂走向5°~0°,姚家以北地段走向30°左右,以南5°~10°;傾向NW,傾角30°~34°;破碎蝕變帶寬40~120m。姚家金礦床賦存其中。

姚家以北段:發育於郭家嶺花崗岩內部,走向由30°漸變為50°左右,傾向NW,傾角38°~50°,破碎蝕變帶規模較小。

主幹斷裂復雜的形狀變化反映了應力場變化的復雜性,「入」字形構造和菱形結塊構造為斷裂左行張扭活動的結果。初步認為,斷裂在初始形成時為右行壓扭性質,繼而轉為左行張扭成礦,成礦後又發生一次右行壓扭活動,使礦體破碎或被切割。

2.望兒山支斷裂

南起招遠西曲城村北,經望兒山、上庄,於朱宋村北與焦家主幹斷裂交匯。全長12km,寬80~120m,總體走向35°,傾向NW,傾角30°~50°。斷裂北段山後付家—朱宋村一帶走向40°,付家以南走向近SN(5°~10°)。主裂面較發育,由厚10~30cm的灰色斷層泥組成。主裂面兩側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閃長)質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閃長)岩呈對稱分布。斷裂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部或與郭家嶺花崗岩接觸帶。斷裂在上庄、河東村附近出現分枝復合現象。沿斷裂自南向北近等間距分布有望兒山、付家、河東、上庄、陳家5處規模較大的金礦床。

3.河西支斷裂

北起河東村,經河西村南與侯家支斷裂匯合,再向南,於東季金礦床北部交匯於焦家斷裂。斷裂長約2km,寬30~60m;總體走向約50°,傾向NW,傾角25°~50°。平面形態呈舒緩波狀。以黑色斷層泥為標志的主斷裂面,沿破碎帶近底板發育。斷裂切割玲瓏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在兩種花崗岩接觸帶部位賦存有特大型河西金礦床。

4.侯家支斷裂

南端交匯於河西支斷裂,向北沿徐家疃東—西良一帶展布,於朱宋村北匯合於焦家斷裂。斷裂長6km,寬20~100m,走向40°,傾向NW,傾角30°~40°。斷層泥不發育,無明顯的構造主裂面。斷裂切割玲瓏和郭家嶺花崗岩,其南段有工業礦體賦存。

5.金華山-窪孫家支斷裂

南起金華山,向東北經前孫家、小諸流、窪孫家,於界河大宋家一帶與焦家斷裂交匯。斷裂長約12km,寬0.5~20m,走向40°~50°,傾向SE或NW,傾角60°~72°。斷裂南北兩段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中間段切割郭家嶺花崗岩。沿該斷裂基本等間距分布有金華山、前孫家、山後馮家、後孫家、窪孫家等中、小型金礦床。

6.埠後支斷裂

發育於焦家斷裂上盤的玲瓏超花崗岩內,走向約50°,傾向北西,傾角20°~35°。北從磁口村南由焦家斷裂分出,經埠後、馬埠莊子南,在新城以北又交匯於焦家斷裂,長約7km。平面形態比較復雜,分枝復合,膨脹夾縮特徵發育。沿斷裂發育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花崗岩。該斷裂未見工業礦體賦存。

7.寺庄支斷裂

焦家斷裂寺庄段上盤的分枝斷裂。北從朱郭李家東由焦家斷裂分出,於寺庄礦區南又復合於焦家斷裂,沿棲霞片麻岩套與玲瓏花崗岩接觸帶展布。斷裂長2.4km,寬70~200m;北段走向50°,向南延伸偏轉為330°,傾向NW或SW,傾角20°~30°。發育連續的主裂面及2~10cm厚的斷層泥。沿該斷裂金礦化較差。

8.邱家支斷裂

發育於焦家斷裂下盤,展布於玲瓏花崗岩內。自北向南出現三個分支,西側分支控制長度700m,寬20~80m,走向5°,傾向NW,傾角40°,由花崗質碎裂岩、碎裂狀花崗岩組成,有工業礦體賦存;中間分支長度1700m,寬30~120m,走向15°~40°,傾向NW,傾角40°~50°,由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絹英岩化碎裂狀花崗岩組成;南側分支長1200m,寬10~100m,走向55°,傾向NW,傾角30°~40°,由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組成。

該斷裂主礦體賦存在主裂面下黃鐵絹英岩質碎裂岩帶和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其產狀與主裂面產狀一致。次級礦體賦存在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其走向與主斷裂面一致,傾角陡立或反傾。斷裂內主礦體往南西方向側伏明顯,沿傾斜方向具有尖滅再現的特點。

9.焦家斷裂帶及其南延位置

人們通常把龍萊斷裂帶的朱宋-朱橋段習稱為焦家斷裂帶,該斷裂是焦家金礦田的控礦構造。由於在朱宋以北發現小澇窪小型金礦床,我們認為朱宋向北至高家莊子段屬焦家斷裂帶的北延部分。焦家斷裂帶南段寺庄以南因第四系覆蓋去向不明,因此前人對焦家斷裂南延的位置爭議較大。有人認為,焦家斷裂在徐村院以南大致沿河道向南東方向轉折;還有人認為,焦家斷裂與徐村院西南方向的苗家斷裂可以相接。

2006年山東省地質六院在萊州市徐村院礦區開展了金礦普查工作,發現了受斷裂構造控制的構造蝕變帶,工程式控制制蝕變帶長1700m,寬160~360m。蝕變帶走向350°,傾向W,傾角34°~60°,平面或剖面上呈舒緩波狀延伸,發育於玲瓏花崗岩中。蝕變帶發育較連續的主裂面,由厚0.05~0.60m的斷層泥組成。以主裂面為中心向兩側分別由絹英岩、絹英岩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花崗岩組成,各類蝕變岩之間呈漸變關系,岩石蝕變不均勻,以主裂面為中心向兩側依次減弱,其中絹英岩、角礫岩、絹英岩化碎裂岩呈不連續帶狀分布。蝕變以硅化、絹英岩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為主,局部見黃鐵礦化、方鉛礦化,局部見金礦化。從岩心觀察,沿斷裂帶的構造岩性分帶、主裂面特點、破碎帶蝕變程度、礦化類型等與北部相鄰的焦家斷裂寺庄段完全可以對比。

通過對物探異常驗證,在紫羅姬家工區揭露出的斷裂蝕變帶,鑽孔內寬度可達150m,蝕變帶由鉀長石化絹英岩化花崗岩及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組成,局部為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星散狀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分布於岩石中,岩石裂隙較為發育,裂隙面偶見粉末狀黃鐵礦分布,局部地段具金礦化。在紫羅綦家地區開展的鑽探工作,也發現了一定規模的斷裂帶,與物探推測結果基本吻合,斷裂分布於新太古界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中,帶寬80m,走向50°~60°,傾向北西,傾角45°~50°,斷裂帶岩性為絹英岩化變輝長岩及絹英岩化變輝長岩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變輝長岩,沿斷裂帶具一定的金礦化。

在徐村院、紫羅姬家和綦家地區揭露的斷裂構造特徵與焦家斷裂比較:斷裂帶分布部位一致、斷裂構造蝕變帶地質特徵基本相同、空間位置基本對應、地球物理場均處於高磁場的馬鞍部位、礦化蝕變帶的地球化學異常元素組合基本一致,因此認為,寺庄向南經徐村院至紫羅姬家的斷裂應是焦家斷裂帶的南延段,該斷裂再向南經綦家後有繼續沿南西方向延伸的趨勢。徐村院西南方向分布的苗家斷裂,其走向與焦家斷裂一致,但傾向相反,規模、蝕變礦化特徵均與該帶有較大差別,因此不可能是焦家斷裂的南延。根據物探和部分地質勘查資料分析,徐村院南現代河流經過的位置可能是NW向或NNW向的後期斷裂構造。前人也有焦家帶過寺庄後被NW向的後期斷裂切割錯位而去向不明的說法,但根據招遠界河、淘金河、諸流河等來看,河流兩側的地質特徵完全對應,未發現明顯位移。

總的認為,焦家斷裂帶應為龍萊斷裂帶南段的高家莊子-紫羅姬家段,包括高家莊子-新城段、新城-馬塘段、寺庄段及其南延部分,長度大於21km,在前人所稱的焦家斷裂基礎上向南北兩端各延伸了3km。焦家斷裂帶是著名的金成礦帶,其南延段的確立,對進一步的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焦家斷裂帶平均走向30°,傾向北西,傾角29°~43°,總體沿棲霞片麻岩套與玲瓏花崗岩的接觸帶分布,但有的地段發育在棲霞片麻岩套或穿切玲瓏花崗岩與郭家嶺花崗岩。破碎蝕變帶寬80~200m,具明顯而穩定的分帶特徵。

焦家斷裂帶為金礦最密集的成礦構造帶,特大型金礦焦家金礦、新城金礦及河東、河西等其他15處大中型金礦均受該斷裂或其旁側次級斷裂控制,主斷裂與其下盤次級斷裂上的礦床具有東西橫向對應產出的規律。

(三)招平斷裂

招遠-平度斷裂(簡稱招平斷裂)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展布,是膠西北S形斷裂中規模最大的一條。斷裂南起平度城北宋戈庄附近,呈NNE走向,向北至南墅以北轉為NE向,經招遠城後再轉為NEE東向,延至龍口市顏家溝一帶尖滅。斷裂走向變化較大,在招遠城以南近於南北走向或15°左右,經朱家嘴急轉為45°~60°。斷裂全長120km,寬150~200m,傾向南東—東,傾角30°~70°。斷裂由主幹斷裂和次級斷裂組成。其中主幹斷裂北段的丁家莊子-大磨曲家地段習稱為破頭青斷裂。

1.主幹斷裂

招平斷裂多沿前寒武紀變質岩系與玲瓏花崗岩的接觸帶分布,主幹斷裂下盤均為玲瓏花崗岩,上盤在平度市山旺—山後一帶為荊山群祿格庄組,山後至招遠新村、大尹格庄至招城上盤均為棲霞片麻岩套;招城以北,上盤為文登花崗岩,局部切割棲霞片麻岩套;斷裂具穩定的主裂面,在其兩側由糜棱岩、碎裂岩、碎裂狀岩石組成,構成破碎帶。

主幹蝕變帶規模大,蝕變岩類型齊全,組合分帶完整。斷裂沿傾向和走向上均成舒緩波狀,並且發育有較穩定的斷層泥作為主裂面標志,以主裂面為界,上盤蝕變作用弱,蝕變帶狹窄,寬十餘米,下盤蝕變作用強,蝕變帶寬大,數十米至幾百米,並有明顯的蝕變岩分帶特徵。根據蝕變岩的空間分布、蝕變岩特徵和蝕變作用強度,分出四個蝕變岩帶。自蝕變帶中心向外依次為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和鉀長石化花崗岩帶。斷裂構造岩非常發育,包括角礫岩、碎裂岩和碎裂狀岩石,且有先期的韌性變形糜棱岩相伴產出。以穩定的主裂面為中心,上、下兩盤的構造岩呈帶狀分布,並且破碎程度依次遞減,下盤的構造岩較上盤發育。熱液蝕變主要表現在下盤,上盤較弱,下盤的熱液蝕變自主裂面向外有依次減弱的趨勢,蝕變類型有黃鐵絹英岩化、鉀長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局部有金屬硫化物和金銀礦化。其中黃鐵絹英岩化是主要的蝕變,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招平斷裂帶是多次活動的產物,在成礦前至成礦過程中,其力學性質由右行壓扭性斜沖,轉為上盤斜落的左行張扭性,使早期的緊閉斷裂發展成為張啟性斷裂,從而為礦液的上移提供了通道,為金礦的富集、沉澱提供了最佳場所。後期又有左行壓扭性活動,形成以壓扭性為主的左行斷裂破碎帶。

招平斷裂為膠西北又一重要的控礦斷裂,既是金礦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該帶已發現的金礦床(點)多達36個,其中已探明資源儲量的有15個,所有這些金礦床(點)均產於招平斷裂帶主幹斷裂蝕變岩帶及其下盤派生或伴生的次級斷裂蝕變岩帶內,形成了一條北起玲瓏金礦田,南止平度山旺,走向北北東—北東的狹長金礦成礦帶。斷裂蝕變帶的形態、規模、空間展布嚴格控制了礦床(點)的產出部位、規模大小和礦石類型。特大型—大型金礦床有著名的玲瓏金礦田及大尹格庄、東風、台上、夏甸等;另有山後、張格庄、石橋、南墅、山旺等一批中小型金礦賦存在該斷裂及其附近次級斷裂中。

縱觀該帶內金礦床,根據其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方式的不同分為兩大類———蝕變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脈型(玲瓏式)。石英脈型金礦主要分布於該帶北部玲瓏金礦田,礦脈產於破頭青主幹斷裂下盤的次級斷裂裂隙內;蝕變岩型金礦則主要賦存於主幹斷裂蝕變帶及下盤伴生或派生的次級斷裂蝕變帶內,局部也有石英脈型和破碎帶蝕變岩型的復合型金礦床產出。

2.次級斷裂

為招平斷裂帶主幹斷裂派生的低序次構造,構成玲瓏帚狀控礦構造,控制了玲瓏金礦田的分布。次級斷裂位於主幹斷裂北段破頭青斷裂的下盤,分布面積約為50km2,內有9條走向NNE—NE向的主要弧形斷裂構成,在平面上呈向北東收斂,向南西撒開的帚狀,其中長度大於50m的控礦斷裂有300多條。主要斷裂長達千米至數千米,寬度1~20m不等,走向由80°漸轉為30°左右,傾向北西,傾角50°~90°,由內旋層到外旋層逐漸變陡,每條斷裂的中間段均明顯向南東凸曲,斷裂間隔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增大,這些主要斷裂控制了礦田的主要礦體。次級斷裂蝕變帶規模小,蝕變岩類型相對簡單,分帶性不明顯。礦床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金礦床,如歐家夼、玲瓏、大開頭、九曲、雙頂、東風、108號脈等金礦床(點)。

(四)大莊子-吉戈庄斷裂系

在平度北部的石埠鎮與張舍鎮荊山群分布區,20世紀末發現了大莊子金礦(又稱黑羊山金礦)和吉戈庄金礦,形成了膠東西部的一個新的重要成礦區(帶)。該區金礦明顯受大莊子斷裂、寶落斷裂、張舍-馬戈庄斷裂、東石嶺-前樓、吉戈庄等一系列NNE向或NE向斷裂控制。該區由於大面積第四系覆蓋,斷裂規模及組合規律不清,據工程揭露情況看,幾條主要斷裂的特徵如下:

大莊子斷裂帶,礦區范圍主要有3條斷裂,1號斷裂位於大莊子村東,斷續出露長約3km,圍岩為荊山群,地表礦化蝕變帶寬40~60m,主要由硅化、絹雲母化、絹英岩化構造角礫岩和碎裂岩組成,金礦化主要發育在角礫間隙的膠結物中,為網脈狀和細脈浸染狀礦化,礦化富集與硅化關密切,多數角礫被擠壓呈構造透鏡體狀,角礫成分主要是構造片岩、片麻岩、糜棱岩和角閃質岩石。

2號斷裂位於大莊子村北,為一組平行分布的NNE向壓扭性斷裂,斷裂產狀:10°~15°∠70°。沿斷裂形成一個長約700m,寬約150m的礦脈帶群。礦體由含金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組成,部分由含礦的硅化碎裂岩組成。礦石礦物組合與玲瓏式金礦類同,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次要有方鉛礦,閃鋅礦及少量黃銅礦,礦石呈塊狀構造及條帶狀構造。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雲母。為石英脈型金礦。

在1號和2號斷裂之間,尚有數條NE—NEE向的規模不大的壓扭性斷裂,控制金品位較高的含金石英脈體。

吉戈庄斷裂,位於吉戈庄村北,發育在荊山群變質岩中,控制長度為1.5km,由兩條相距十餘米的破碎角礫岩帶組成,寬6~20m,走向40°,傾向北西,傾角47°~60°,顯壓性特徵。

寶落斷裂,位於吉戈庄斷裂下盤,控制長度為2km,寬10~50m,總體走向5°~20°,傾向北西,傾角60°~65°。斷裂為一破碎角礫岩帶,角礫為荊山群中的變粒岩和斜長角閃岩及石英脈等,斷裂表現為壓扭性特徵。它是吉戈庄金礦最主要的控礦斷裂。

大莊子-吉戈庄斷裂系統的控礦構造有兩種類型:主要控礦構造在荊山群內順層產出,構成層間滑動構造,其內產出的金礦床有人稱為層間滑動角礫岩型金礦,並認為與膠萊盆地東北緣蓬家夼金礦相似(鄒為雷等,2001);在主斷層下盤發育的反傾高角度次級斷裂,走向45°~60°,傾向北西,傾角40°~60°,呈左行雁行狀排列,其內充填石英脈型金礦,是以往民採的主要對象。

B. 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馬家高戈庄馬家後人

即墨馬氏
分支及分布 即墨馬氏主要有來自雲南、河南及山東各地。
來自河南 河南商河的馬氏主要分布在即墨七級鎮龍灣頭
村(約700人)、藍村鎮附近村莊散居有四五支,人口數量不詳。
家族優秀人物
馬志泮:(1706-1802)字毓秀,號龍坡,別號懶仙,清代即墨西龍灣頭村(今山東省即墨市七級鎮)人。生於康熙四十五年,馬志泮自幼鍾情丹青,後躋身仕途,因不滿官場黑暗,辭官居家耕種,中年開辦學塾,教書育人聊以自娛。馬志泮喜愛散文詩賦,著有《葩經輯略》、《紅箋記》、《一草雜詠》、《平齲記稿》和《嶗山逸筆》等。其中,筆記體小說《嶗山逸筆》對嶗山的許多山川名勝作了富有神話色彩的描述,篇幅短小,語言優美,可讀性很強。馬志泮的繪畫造詣也很高,晚年作品皆落款為「龍坡老人」,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以畫蝦為最精,有「馬蝦子」之稱。嘉慶七年卒,終年97歲,留有《嶗山逸筆》傳世。
來自雲南
一、據墨邑南鄉鄭疃社《馬氏族譜》引,「吾宗故雲南籍也明永樂二年徙居即墨金家嶺疃相傳 始祖來時兄弟二人一適墨北邑今營上下疃神山埠諸同宗即 仕亨祖支派乃伯仲失考年遠族繁無譜可徵。」馬道亨後裔分六支:1、金家嶺支(約2400人),今嶗山區金家嶺社區;2、靈山衛支(約1050人),明朝正德年間,五世有族人(名字失考)從金家嶺奉旨遷膠州南鄉靈山衛任職,武官官職待考,至九世馬萬年卜居北屯村,今黃島區薛家島街道北屯社區;3、馬家屯支(約800人),八世馬永立、馬永祿、馬永樂、馬永山堂兄弟四人從金家嶺徙居墨邑西部立村,今即墨南泉鎮馬家屯。4、湍灣支(約90人),十三世馬瑞俊、馬瑞傑、馬瑞何、馬瑞偵、馬瑞管、馬瑞賓兄弟六人從馬家屯徙居湍灣,後有九世馬萬勝後裔遷入湍灣聚族而居,今即墨七級鎮湍灣東街村;5、西牛庄支(約百餘人),十三世馬瑞疆從金家嶺徙居西流庄東北角立馬家莊,解放後並入西流庄,今青島市李滄區西流庄社區;6、馬哥庄支(約120人),十四世馬起方從金家嶺徙居馬哥庄,今城陽區上馬鎮馬哥庄。
家族優秀人物
馬論業:1945年1月出生,山東即墨馬家屯人。1967年9月參加工作,1997年1月加入民進。大學學歷,副教授。曾任北京軍區4658部隊農場學員,北京順義縣北務中學教師,青島化工學院基礎課部數學教研室助教、講師、副主任、主任,基礎課部主任、副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政協滄口區委員會副主席,政協青島市委員會副主席、民進中央委員、省委副主任、青島市委主任,青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五屆、六屆、七屆山東省政協委員,八屆山東省政協常委。
金家嶺、馬家屯、湍灣、西流庄、馬哥庄,從道光十年(1830年)起,即十六世開始至四十五世用字輩,命名定式:
文會業克振 宗修世應昌 培紹令緒志 善繼嘉猷方 延澤洪元學 華興明政相
北屯支從道光十年(1830年)起,自十九世(克字)開始用字輩:
君秀宗克振 啟修世應昌 培紹令緒志 善繼嘉猷方 延澤洪元學 華興明政相
二、據即墨城北下疃、營上《馬氏族譜》記載:「吾馬氏自元時世居即墨傳聞始祖徙自雲南住城北馬家村離城三里官任侍郎之職諱字失傳塋域僅存所可考者自進泊祖占居下疃有碑墓存焉進泊祖生二子長諱玉次諱仕亨。」馬進泊後裔分五支:1、長子馬清泉居今即墨下疃村(約200人)、三泉村,其後代派為長支;2、次子馬清德居今即墨營上村,其後代派為二支;3、三子馬清枝居今即墨演泉村(約40人),其後代派為三支;四子馬波海居今青島市市北區河馬石村(約800人),其後代派為四支;五子馬繼侁居今即墨王宿庄村(約400人)及喬家屯、仰嵐嶺村,其後代派為五支。
從十三世至三十二世,按字輩命名定式:
中士清可貴 效初自有真 崇本同興業 明倫丕敦宗
三、據即墨店集鎮神山埠村《馬氏族譜》載:「吾馬氏之受姓也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遂氏焉厥後鑄銅標而載功績青海重光設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年代久遠罕有考稽我雙山馬氏先祖世家雲南元初我始祖荊齋公遷居萊陽之雙山。」馬室,字荊齋,其後裔自明初分成四支:1、長支斌祖派:七世馬斌留居萊陽雙山(今萊西夏格庄東雙山村,約500人)、九世馬友諒徙居章丘徐家寨(今章丘馬徐寨,約600人)、十二世馬京枝徙居即墨段泊嵐鎮瓦戈庄(約100人)、十三世馬伯迥徙居即墨段泊嵐鎮栗林、十四世馬應雷徙居即墨藍家莊、十五世馬廷璽徙居萊陽泊南(今萊西)、十六世馬元徙居即墨喬家屯(約120人)、十七世馬文厚徙居即墨埠後(約18人);2、亨祖派:居萊西雙山;3、志祖派:八世馬富徙居即墨神山埠(約800人),今即墨店集鎮神山埠;4、原祖派:七世馬原徙居萊州府昌邑縣小章庄(約600人),今昌邑宋庄鎮西小章村。
家族優秀人物
馬亮:字經邦,號貞干。馬源之子,住雙山村。元代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考中武進士,被授予管軍千戶,統領士兵一千餘人,正六品(待查)。後在軍中歷任管軍總把、都督府元帥(正三品)。 (康熙十七年《萊陽縣志》卷之六 二十二頁)
從二十二世至五十五世,按命名定式:
貞舉玉魁良 克廣恭信彰 寧建啟令望 賢聖萬載芳 成開昌基業 俊修增金浩
四、即墨普東鎮趙家街馬氏,約有150人。傳說:先祖從金家嶺遷來,因無族譜記載,無法證實其來歷,現正在考證。
五、即墨溫泉鎮臧村馬氏,約有 人。傳說:先世雲南人,明永樂年間遷居墨邑城北馬家莊,後徙居臧村。
六、即墨王村鎮馬家高戈庄,約有30人。傳說:家族自明永樂二年由雲南遷來,後分出一支攜家譜遷到嶗山居住,不知所蹤。 正在使用的字輩:雲瑞宗昌章 文俊智學廣
七、即墨同濟街道柘車河馬氏,約有300人。傳說:從即墨城北栗行,先遷即墨樓子疃,再遷柘車河。
八、即墨鰲山衛鎮馬家白廟馬氏,約400人。據《馬氏族譜》載:「故明永樂二年自雲南遷居墨邑東南嶗山解家莊(今北宅街道孫家社區)安居樂業數世矣至明季由科(課)稅相累即將家產卷棄而遷之。」馬禮香徙居白廟、馬禮恭徙居海陽、馬禮獻徙居萊陽。(原族譜載:禮恭公、禮獻公散居異地,而不知其所居之處後無考矣)
現正在用字輩:學乃克用(永)光 德如人之本 勤儉方為業 平安即是春
九、即墨鰲山衛鎮馬連溝馬氏,約百餘人。傳說:從雲南初來時,居膠州城西南庄,再遷墨邑東南馬連溝居住。有同宗一徙居鰲山衛(現居何地無考),並有衣姓馬姓同是一家之說。
十、墨邑南鄉馬家台馬氏,約400人,今嶗山夏庄街道馬家台社區。本村有三支馬氏,從明初開始,陸續由雲南遷來,雖然同姓確不同宗。其中一支後人徙居棗行,今即墨店集鎮北棗行村;
還有一支後人徙居程哥庄,今城陽區上馬鎮程哥庄。但是,據程哥庄的馬氏講,是從程哥庄分出一支遷馬家台,不管怎麼說,程哥庄的馬氏與馬家台村中的一支馬氏是同宗,應該無疑。

看第六項

C. 祁門紅茶產地,祁門紅茶原產地哪裡

祁門紅茶的產區,從大的范圍來說有三個:安徽祁門、安徽池州、江西部分地區(以前的老徽州地區)。祁門縣是最核心的,但全縣各地區的品質並非一致,主要也分為三個區域:

1、由溶口直上到侯潭轉往祁西歷口。在此區域內,以貴溪、黃家嶺、石跡源等處為襲最優,其茶葉底厚薄適中,味醇眷幽,色潤澤,發酵時間以1個半小時為准。(歷口是祁紅創始地,1915年獲巴拿馬金獎的祁紅就是歷口同和昌茶號選送)

2、由閃里、箬坑特到渚口。在此區域內,以箬坑、閃里、高塘等處為佳,其茶葉底薄,條線好,味濃色佳,發酵只需1小時。

3、由塔坊直至祁紅轉出倒湖。這區域以塘坑頭、棕里、蘆溪、倒湖等處為代表,其茶葉底厚、味濃、色暗、枝粗大,發酵須2小時以上,這類茶葉一般以制綠茶為佳。

(3)祿家嶺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祁紅茶園周圍樹多林密,形成自然的遮蔭作用;同時在春夏季節,陰雨連綿,即使天晴,也常是雲霧籠罩山巔,減弱了日光的直射強度。平均每年晴天50多天,陰天170天左右,雨霧天150天。年均日照時數1861.6小時,年日照率為45%。這種環境為祁紅香氣馥郁,葉汁醇厚而不苦澀,滋味芳香雋永等特點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礎。

土壤主要由千枚岩、紫色頁岩等風化而來,有七大類,即紅壤、黃壤、黃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其中適宜種茶的紅壤、黃壤、黃棕壤、石灰岩土占總面積的86.7%。土質肥厚,結構良好,透氣性、透水性和保水性均較佳,含氧化鋁、鐵成分也較豐富,水分充足。土壤酸鹼度適中,PH多在5-6之間。

D. 開原有哪些好玩的

開原好玩的地方有:咸州古城、崇壽寺塔、象牙山風景區、白鷺洲野生動物保護區、砬子山森林公園。

E. 姓氏問題關於 支姓

支姓分布: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十六個省、市、自治區約有五十餘個村莊有支姓分布。如下: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浙江,江蘇,重慶,雲南,貴州,陝西,安徽,遼寧,湖北,甘肅,廣西,上海等。
分布地方
陝西扶風縣支塘村
陝縣西李村鄉支溝村
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支家溝
陝西省華縣瓜支家村
陝西三原縣渠岸鄉支家村
陝西省長武縣亭口鄉支村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支家村&齊村鄉支溝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寺溝鎮的阿姑社村(二三十戶,由山西遷移來)
甘肅成縣支旗鄉
甘肅酒泉
甘肅天水市秦州區
甘肅清水縣
山東費縣汪溝鎮支家莊
山東濱州惠民縣桑落墅鎮支家村
山東省臨沂市隨家店
山東濟南支家嶺
山東省無棣縣溫家廟村
山東聊城開發區李太屯
山西晉城陽城縣次營鎮支溝村
山西神峪溝鄉支家莊
山西臨汾鄉寧縣西交口鄉支家莊 後支家莊
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支北庄
山西省聞喜縣
山西省靈丘支窪
山西省懷仁縣里八庄支家小村
山西省朔州平魯下木角
山西省新絳縣支社村&支北庄
河北保定定州縣北支合村南支合村
河北保定地區唐縣王支村
河北省保定清風店
河北省保定地區高陽縣
河北定州支白村
河北淶源縣楊家莊鄉支家莊
河北永清縣支各庄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趙圈鎮支家村(原河北衡水市桃城區孫窪鄉支家村)
河北衡水地區支麻申,張騫寺(7.20)
河北新樂市赤支村&東陽村
河北藁城市崗上鎮杜村
河北深州市護駕遲鎮黃龍村
河北深州市於科鄉東杏園村
河北深州市支李村
河北省辛集市支方村
河北滄州市任丘市南暢支村&任丘楮庄村
河北省獻縣河北衡水武邑縣橋頭鎮東劉貫村及北口頭村
河南內黃縣城關鎮支庄村
河南內黃縣田氏鄉龍庄村
河南商丘市睢縣胡堂鄉支庄村
河南鄢陵縣馬攔鎮支家村
河南省商水縣固牆鎮黃台村
商水老支農場
商水馬營村
河南省許昌市支家村
河南省長垣縣張寨鄉支寨村
河南省開封縣杜良鄉支寨
河南商丘市永城市李寨鄉支庄村
河南南陽鎮平支張營
河南新鄉市牛村鎮王村
浙江龍游縣龍游鎮上竽頭村
浙江杭州西湖區袁浦鄉支家
浙江杭州上城區近江村
浙江嵊州市三界鎮支浦村
浙江省嵊州支鑒路村
浙江省仙居縣福應街道支埠頭村
浙江嘉興市郊區新篁鎮支家橋村
浙江樂清白石鎮岐元村&大嶴村(兩村同宗)
浙江樂清樂成東山村
浙江省餘姚陸埠鎮支溪嶴
浙江溫州蒼南靈溪村
浙江舟山白泉小支村*舟山市冊子鄉南嶴村
浙江省平陽縣蕭江鎮蘭花橋村(約400人)
江蘇南京市江寧區谷里鎮
江蘇徐州銅山縣馬坡鄉支庄村
江蘇常熟支塘鎮
江蘇省江陰市利港鎮東支村
江蘇如皋市江安鎮黃建村(原黃市鄉生建村)
江蘇灌雲縣圩豐鎮支溝村
江蘇張家港市西張鎮支塘村(現為鳳凰鎮雙龍村)
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蔣橋村支家宕
江蘇蘇州市渭塘鎮騎河村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欽工鎮東支村
江蘇鹽城
江蘇南通文峰街道五步口村
江蘇省漣水縣南祿鄉三旗村支庄
江蘇興化江曹村
江蘇揚州江都市
上海青浦縣青浦鎮支家弄 周庄鎮支巷村
貴州省盤縣劉官鎮支家屯村
貴州納雍縣龍場鎮以支塘村
貴州安順幺鋪鎮支家村
貴州省白市鎮地樣村
貴州貴陽市南明區太慈村郭老巷50多戶
貴州省黔南自治州龍里縣洗馬鎮大廠村田壩&貴州織金縣支家大麻窩
貴州省普安縣青山鎮(龍井村,窯上村,鐵廠)(200-300戶)
湖北省巴東縣大支坪鎮大支坪村
湖北省公安縣章庄鎮支家口村
湖北省隨州
河北定州支白土村
重慶仁沱江津支坪村
安徽亳州市譙誠區觀堂鎮支庄行政村
安徽蚌埔市懷遠縣支家莊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龍亢鎮
安徽滁州市琅琊區&南譙區腰鋪鎮(約200戶)
安徽六安霍邱縣(有支姓有近500人),分倆宗
雲南支那鄉支東村
遼寧省義縣二虎橋村
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下夾河鄉支家村
遼寧省鞍山市海城
遼寧省新民市大民屯鎮新莊村
(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
遼寧錦州市凌海(原錦縣)東花鄉*西張村*
吉林省松原市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石埠鄉霞源村(約300人)
江西進賢縣七里鄉支家村&雲橋鄉支家村
江西撫州臨川區羅湖鎮支家村&臨川唱凱鎮(唱凱支家村和北保支村)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朝南鄉雙坪村成家嶺
廣東湛江遂溪縣支屋村(據說是來自於福建蒲田7.20)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大南關村。50戶左右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劉丈村。100戶左右
北京市豐台區長辛店鄉南崗窪。40戶左右
北京市房山區城關鎮洪寺村。 10戶左右
北京市房山區有5個左右村有支姓。30戶左右
河北省涿州市碼頭村。 30戶左右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