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瀏陽河合唱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600像素的圖片比例是多少 2025-09-23 17:34:00

瀏陽河合唱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3 00:45:55

㈠ 湖南民歌《瀏陽河》得由來

湖南民歌《瀏陽河》的創作可以追溯到1959年,阿爾巴尼亞藝術家代表團到湖南訪問演出,提出聯歡時唱一曲湖南民歌,並要求接待方報曲目,《雙送糧》毋庸置疑成了首選。

可是《雙送糧》是劇目名,於是經過接待方再三斟酌,決定把《雙送糧》中第三段第一句歌詞「瀏陽河」作為歌曲名,有人提議把第三段單獨分出來唱也挺好聽,於是乎,《瀏陽河》開始被作為獨立的歌曲傳唱開來。

《瀏陽河》歌曲鑒賞。

《瀏陽河》是由徐叔華作詞、朱立奇和唐璧光作曲的湖南民歌,收錄於音樂專輯《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

《瀏陽河》中熟悉的旋律經過數代人的傳唱,穿透了數代人的歲月,回盪在歷史的每一個角落,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進。該曲就像一個載體,用音樂的旋律跨越了國界、語言、文化,讓全世界都聽懂了它。該曲的曲調優美婉轉,帶著濃郁的湖湘風情,已經成為瀏陽的一種文化符號。

以上內容參考湖南日報——《瀏陽河》背後的故事

㈡ 瀏陽河2008的創作背景

歌曲《瀏陽河2008》以湖南經典民歌《瀏陽河》為藍本、據說源自於中國華語樂壇歌手周筆暢在美國進修音樂時的思鄉情緒。
歌名中有「瀏陽河」,顧名思義大家可以想到,這首歌是以那首膾炙人口、「彎過了九道彎」的瀏陽河為基本元素的。歌曲也是由周筆暢和「瀏陽河」的原唱、李谷一老師合作錄制的。早在剛有這首歌的想法的時候,周筆暢就親自拜訪李谷一老師,請教歌曲的演繹方法;而在歌曲中,更是由李谷一老師遙遠空盪的清唱牽引出周筆暢婉轉悠揚的全歌部分。
這首以R&B曲風為主、融合了傳統中國湖南民歌的曲子音調優美,畫面感很強,同時對中國的文化、歌曲、民歌進行了重新地挖掘,成為2008年廣為傳唱的金曲之一。此曲收錄在周筆暢第二張個人專輯《NOW》中。

㈢ 又唱瀏陽河的創作背景

歌曲《瀏陽河》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由徐叔華做詞,唐璧光作曲,歌曲源自於徐叔華創作的小歌舞劇,描寫的是農民在豐收之後向國家繳納公糧的喜悅心情,表達了對毛主席的愛戴,生活氣息濃厚,再加上歌詞通俗易懂感情真摯,所以很快就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以至於最後廣大聽眾都以為它就是一首地道的湖南歌呢,《瀏陽河》誕生十年來不僅受到了聽眾的喜愛,同時也激發了音樂家們的創作靈感,他們懷著對歌曲的崇敬之情,創造出了一首富於時代氣息的《又唱瀏陽河》。

㈣ 劉陽河的原唱是誰

瀏陽河》原唱李谷一
民歌與R&B風格的結合,《瀏陽河2008》並不是首創。早在周傑倫與費玉清合作的《千里之外》中,我們就已經領略到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相融合所創造的震撼力量。但《瀏陽河2008》的不同之處在於,筆筆選取了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湖南民歌來進行兩種風格的演繹。

這首歌源自周筆暢在美國學習時所產生的思鄉情緒。從美國一回來,筆筆就在香港轉機的時候迫不及待找到曾經與陶喆合作過的音域製作人朱敬然,說了自己的想法。之後通過媽關系,筆筆親自上門請教《瀏陽河》的原唱李谷一。在聽完《瀏陽河2008》的旋律之後,李谷一當即點頭同意可以嘗試合作。

在《瀏陽河2008》中,我們可以聽到李谷一的唱腔摒棄了從前原唱的華麗和嚴謹,顯得更甜美,更親切,更朴實,更像一位「媽媽」的演唱,而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藝術家的表演;而周筆暢則盡可能釋放了聲線中柔軟暖和的部分,弱化了金屬感部分的音色,R&B也不著痕跡地把歌曲所要表達的意味與情感填補得天衣無縫。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歌曲結尾李谷一和周筆暢的合唱部分,李谷一還特意降低了聲部來配合周筆暢。剛開始李谷一對於這種配唱方式不怎麼適應:「別看只有兩三句唱,不輕易呢!歌曲的第一句,是由我的清唱牽引出全歌,沒有伴奏烘托、掩飾,太吃功夫了。後面,還有兩句合唱,音域很低,不在我的音區里,再加上流行唱法的拖腔、更難把握了!」

錄制這首歌,周筆暢所屬公司表示將付給李谷一一筆勞務報酬,但李谷一卻明確回應:「我參加這次錄音,是對年輕一代歌手事業發展的支持和推動,不接受分文費用。」

瀏陽河2008

瀏陽河 彎過了幾道彎 讓我經過你那些的經過 更勇於 不同

幾十里水路 到湘江 聽你唱過 瀏陽河 彎過了幾道彎

那是哪一年 蟬聲的夏天 彎成了新月回家路上 媽目光

那隻小手 學會了離別 也伸向明天 聽你唱過 瀏陽河 彎過了幾道彎

一首歌是一條河 流過寂寞流入夢 勾起多少惆悵與多少希望 在心上

讓我經過你那些的經過 也勇於 不同 雨點找到了長河 回憶找到主題歌

聽你唱過 瀏陽河 彎過了幾道彎 老家的熱湯 熟悉的窩 好暖和 好暖和

彎成了新月回家路上 媽目光 聽你唱著 瀏陽河 彎過了九道彎

聽你唱過 瀏陽河 彎過了幾道彎 (瀏陽河時間的河)

勾起多少惆悵與多少希望 在心上 五十里水路 到湘江

那是哪一年 倒退的麥田 聽你唱著 瀏陽河 彎過了九道彎

我的小手 學會了離別 也伸向明天 流過多少惆悵 與多少希望

唱著你唱過的歌 我想要的我懂得 變 金黃

㈤ 瀏陽河的創作背景

《瀏陽河》這一曲膾炙人口的經典民歌多年來一直為人傳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幾代人的歲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首傳世之歌誕生之初卻僅僅只是湖南花鼓戲中的唱段,曲調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樣。
故事追溯到1950年,湖南土改運動開始,當時湘江文工團一批搞文藝工作的年輕人被分成幾個工作隊下到田頭采風,那種熱騰騰的生活激情感染了他們中間的每個人,尤其是徐叔華。一天,徐叔華正在田間轉悠,聽著獨輪車碾過泥土時那歡快的咿呀聲,他腦海里突然閃過豐收時農民在田埂上推送糧車的那一幕。那一刻靈感擊中了他,於是他連夜創作了花鼓戲《推土車》(後改名為《雙送糧》),《雙送糧》一共分三段,反映農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悅心情,今天的《瀏陽河》便是其中第三段。
1959年,阿爾巴尼亞藝術家代表團到湖南訪問演出,提出聯歡時唱一曲湖南民歌,經過接待方再三斟酌,決定把《雙送糧》的第三段單獨分出來唱,並以第三段的第一句歌詞「瀏陽河」作為歌曲名,於是乎,《瀏陽河》開始被作為獨立的歌曲傳唱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