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舌腹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男人傷腦的卡通圖片 2025-09-23 13:29:37
鐵架多少錢一平方圖片 2025-09-23 13:27:01
女人空姐絲襪美腿圖片 2025-09-23 13:21:39

舌腹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2 15:17:36

什麼是地圖舌

地圖舌又稱為遊走性舌炎,剝脫性舌炎,是一種舌部淺層的慢性炎症.是4-5歲幼童比較常見的一種口腔疾患.
主要出現在舌背,有時也可出現於舌緣,舌腹,舌尖.舌的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呈片狀剝脫,形成圓形,橢圓形的光滑的紅色剝脫區,菌狀乳頭有時可清晰可見.單個或多個發生,很快可融合成片,邊界微高起,似地圖的邊界.其形態,位置多變,剝脫區以離心方向逐漸擴大,其白色邊緣也隨之擴大或斷離,使人感到病損在遊走.病損可持續存在很長時間,或有短時間的癒合.舌的活動和味覺正常.
地圖舌其發病原因不明,在兒童與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維生素b族缺乏有關;在成人與月經周期,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精神情緒不穩定,過度勞累,病灶感染有關;另外還可能與遺傳有關.
治療:1,治療牙源性與非牙源性病源感染.
2,保持口腔衛生.
3,合並感染時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療.

❷ 舌頭上味覺感官怎麼分布的

面鏡張嘴,舌頭就大白於你的視野中:呈長橢圓形,由黏膜、肌肉與血管、神經組成,長不足9厘米,重約50克,上面稱為舌背,下面叫舌腹;前2/3為舌體,後1/3為舌根,中間以人字溝為界;舌腹正中有一根筋膜叫舌系帶,長度是否正常與吸吮、咀嚼和說話等均有關聯。

你看,舌頭的結構就如此簡單,但生理作用卻很大,除了參與咀嚼、輔助說話外,主要生理使命就是感受人間五味。可以說,味覺就是舌頭的靈魂。

舌頭之所以能辨識酸甜苦辣咸,全賴於舌背黏膜上的乳頭,乳頭里有一種花蕾一樣的結構,叫做味蕾,醫學上稱為味覺感受器,一個成人共約5000個味蕾,主要分布於舌的側緣與舌尖部,其他部位如舌下黏膜、唇與頰黏膜以及軟齶、咽等處則很少。研究發現,味覺還有分工,如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靈敏,舌兩側後半部則對酸味最敏感,對鹹味最敏感的當推舌尖與兩側的前半部。另外,味覺對不同味道的感受能力也不一樣。比較起來,人對苦味的感受能力最強,溶液中只要有萬分之五的苦味物質就能品嘗出來,可能與原始人為了識別有毒物質而長期積累的經驗有關,是出於一種本能的選擇。其次當數酸味,酸味物質只要達到千分之十二的濃度就能感受到。對甜、咸兩種味道則稍嫌遲鈍,前者(如蔗糖)能被感知的最低濃度為百分之五,後者(如食鹽)則需要百分之二的濃度。這也是為什麼盡管醫學專家忠告人們口味過重有害健康,但人們烹調時仍愛添加較多食鹽或食糖的奧妙所在。

另外,年齡不同味覺也不一樣,總的規律是隨著增齡而靈敏度下降。在人的一生中,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味蕾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泛,以後多達2/3的味蕾逐漸萎縮,味覺功能下降便成必然。到了老年,味蕾數量降到低谷,如果又患有心腦血管病,引起舌頭微循環障礙,代謝減慢,味蕾萎縮加速,味覺更不敏感。至於糖尿病、萎縮性胃炎、維生素缺乏、內分泌失調、舌乳頭萎縮等患者,味覺也會受到影響。故老年人胃口滑坡既有生理上的原因,更是某些疾病作祟的結果,積極治療這些疾病,可望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除了感覺五味外,人類的舌頭還能產生其它味感,如澀感、粉末感、燒灼感、油膩感、粘稠感等,不過這幾種感覺並非單純依靠味蕾來獲得,而是藉助於嗅覺、觸覺來完成的。此外,溫度對味覺感受也會施加影響。一般來說,味覺感受器對味道的分辨力和敏銳程度,以10℃至40℃為好,30℃為最佳。由此提示我們,要讓飯菜保持最佳風味,不僅要把握好烹調溫度,還要抓住適宜的進餐溫度,過涼過熱都不好。

❸ 舌腹在舌頭哪一位置

舌頭貼上齶的稱舌背,貼下巴的就叫舌腹

❹ 舌下面是什麼結構

舌的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皺襞,稱為舌系帶。在舌系帶根部的兩側有一對小的隆起,稱為舌下阜,阜頂上有下頜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開口。由舌下阜向後外側延伸的粘膜隆起,稱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舌下腺。

舌口腔內的肌性器官,表面覆蓋粘膜,上面隆起稱舌背。舌可分舌根、舌體和舌尖三部。舌根表面粘膜有許多小結節狀隆起,稱為舌扁桃體。

舌體表面粘膜,有許多粗細不等的突起,稱舌乳頭。其中有些舌乳頭上皮中含有味蕾,可感受味覺。在正常情況下,上皮有輕度角化和脫落現象,角化上皮以及填充在乳頭間隙的脫落上皮、唾液、食物碎屑、透出的白細胞等,組成正常的薄而白色的舌苔。

註:舌由骨骼肌構成的器官,在口腔底部,表面有粘膜,上面布滿粘液,裡面的肌肉排成3種不同方向,所以能作靈活運動。舌有助於咀嚼、吞咽、發音。與心的功能有密切關系。觀察舌的色、質、形態及舌苔變化是中醫望診的重要內容之一。

(4)舌腹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舌對於人體的重要作用:

1、感知味覺

舌頭具有感知味覺的作用,能夠識別食物的酸甜苦辣等。

2、幫助咀嚼

舌頭還具有幫助咀嚼食物的作用,以前的大夫還可以通過舌頭來分辨病人的病情。

3、攪拌食物

舌頭還具有攪拌食物的作用,同時也具有傳送食物的作用,如果沒有舌頭的話,人們吃什麼食物都沒有樂趣了。

4、幫助發音

舌頭還具有幫助發音的作用,是人類語言的重要器官,如果沒有舌頭的話,人們就無法發音

❺ 舌頭下面有小肉疙瘩是怎麼回事啊

舌頭下面長肉疙瘩,主要考慮是由舌下腺囊腫、口腔炎症等引起的。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具體分析如下:

1.舌下腺囊腫

舌頭下面長肉疙瘩可能與舌下腺囊腫有關,舌下腺位於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如果舌下腺腺體受到了損傷而不能排出唾液,就會形成舌下腺囊腫,囊腫反復發作就有可能形成肉疙瘩。若是舌下腺囊腫導致舌頭下面長肉疙瘩,一般需要採用舌下腺切除術進行治療,也可以採用激光治療、冷凍治療等。

2.口腔炎症

口腔炎症也會導致舌頭下面長肉疙瘩。由口腔炎症引起的肉疙瘩往往會伴有疼痛的症狀,患者可以口服甲硝唑片、左氧氟沙星片來緩解口腔炎症。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同時也需要注意口腔衛生,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鮮蔬菜。

❻ 舌頭的結構特點

1、上面(舌背):以界溝為界,分為舌前2/3和舌後1/3。舌前2/3又稱為舌體,舌後1/3稱為舌根。舌前2/3分布有四種舌乳頭:
(1)絲狀乳頭:數量多,分布於舌體上面,司一般感覺。
(2)菌狀乳頭:散在分布於絲狀乳頭之間,司味覺。
(3)輪廓乳頭:一般為7~9個,排列於界溝前方,司味覺。
(4)葉狀乳頭:為5~8條並列皺襞,位於舌側緣後部,司味覺。
2、下面(舌腹):黏膜平滑,與舌下區黏膜相延續,並在中線形成舌系帶。舌系帶兩側各有一條黏膜皺襞,稱為傘襞。舌系帶兩側的口底黏膜上各有一小突起,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稱為舌下肉阜,為下頜下腺導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開口。舌下肉阜兩側各有一條向後外斜行的舌下襞,為舌下腺小管的開口部位。
3、肌層:有舌內肌和舌外肌。舌內肌是舌上縱肌、舌下縱肌、舌橫肌及舌垂直肌,收縮時改變舌的形態。舌外肌分別是頦舌肌、舌骨舌肌、莖突舌肌及齶舌肌,收縮時改變舌的位置。

❼ 口腔的舌

舌(tongue)位於口腔底,是一肌性器官,具有感受味覺、協助咀嚼和吞咽食物以及輔助發音等功能。
舌的形態舌分為上、下兩面。上面稱舌背,其後部以呈「八」形的界溝(terminalsulcuc)分為前2/3的舌體(boayoftongue)和後1/3的舌根(rootoftongue),舌體的前端稱舌尖(apexoftongue)。舌的下面正中線上有一連於口腔底的黏膜皺襞,稱舌系帶(lingualfrenulum),其根部的兩側各有一小黏膜隆起,稱舌下阜(sublingualcaruncle),是下頜下腺與舌下腺大管的開口處。舌下阜的後外方延續為舌下襞(sublingualfold),其深面埋舌下腺。
1.舌的構造舌主要以骨骼肌作基礎,表面覆以黏膜而成。
舌背的黏膜呈淡紅色,有許多的小突起,稱舌乳頭(lingualpapillae)。根據形態與功能的不同分為四種:絲狀乳頭(filiformpapillae)數量最多,呈白色,具有一般感覺功能;菌狀乳頭(fungi—formpapillae)呈鈍圓形,鮮紅色;輪廓乳頭(vallatepapillae)體形最大,排列在界溝的前方;葉狀乳頭(foliatepapillae)在人類為退化的結構;後三種乳頭中含有味覺感受器。
2、舌根的黏膜內,有由淋巴組織構成、大小不等的小結節,稱舌扁桃體(1ingualtonsil)。
舌肌為骨骼肌,分舌內肌與舌外肌。舌肌收縮時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收縮時改變舌的位置。舌外肌中最重要的是頦舌肌(genioglossusmus-cle)。該肌起自下頜體內面中線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止於舌。雙側頦舌肌同時收縮拉舌向前下方(伸舌);單側收縮時可使伸向對側。當一側頦舌肌癱瘓時,舌尖偏向癱瘓側。舌上的味覺乳頭有哪些
舌前2/3遍布乳頭,包括下列4種:
1.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體積甚小,呈天鵝絨狀,布於舌體表面,絲一般感覺。
2.菌狀乳頭數目較少,色紅,分散於絲狀乳頭之間而稍大,有味蕾,司味覺。
3.葉狀乳頭為5~8條並列皺壁,位於舌側緣後部,在人類多退化。
4.輪廓乳頭一般為7~9個,體積最大。每個乳頭直徑約2毫米,排列於界溝前方。乳頭周圍有深溝環繞,溝內有味蕾,司味覺,在後部中線的兩旁有淋巴樣濾泡,也稱舌扁桃體、上述兩種組織易患慢性炎症,有不適感,患者誤認為患腫瘤,思想負擔重,所以必須加以解釋,解除顧慮。
舌參與語言、咀嚼、吞咽及味覺等功能活動,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舌的解剖層次
(一)上面:舌的上面又稱舌背,以「^」字形的界溝分界,將舌分為前2/3與後1/3兩部。界溝尖端有盲孔,為胚胎甲狀舌管的咽端遺跡。此管如未消失,可形成甲狀舌囊腫。舌前2/3位於口腔,稱為舌體;舌後1/3為舌根,構成咽前壁。舌背粘膜粗糙與舌肌緊密相連。
舌體背部的粘膜遍布乳頭,分以下4種:

1.絲狀乳頭:數目最多,體積甚小、呈白絲狀,司一般感覺。
2.菌狀乳頭:數目較少,色紅、菌狀,分散在絲狀乳頭之間而稍大些,有味蕾,司味覺。
3.輪狀乳頭:一般為7—9個,排列在界溝的前方,體積最大,呈圓輪狀,周圍有深溝環繞,溝內有味蕾,司味覺,主要感受甜、鹹味。
4.葉狀乳頭:為5—8條並列皺襞,位於舌側緣後部,含味蕾,司味覺,主要感受酸味。易患葉狀乳頭炎。
舌根部的粘膜則無乳頭,有許多結節狀淋巴組織,稱舌扁桃體。但不要誤認為腫瘤。
(二)下面:下面又稱舌腹,粘膜薄而平滑,移行到舌下區,正中粘膜皺襞為舌系帶。舌系帶過短或附著過前時,常造成嬰兒吸吮困難,及言語吐字不清,需行手術治療。舌系帶兩側各有一條粘膜皺襞名傘襞,向前內方行至舌尖。左右傘襞與舌系帶間的三角區內,有舌神經及舌深動、靜脈穿行。它們近舌腹部粘膜,以舌靜脈最淺,清晰可見。術中須防損傷。
(三)中間層:舌中間層為橫紋肌,分為舌內肌和舌外肌兩部分。舌內肌起止均在舌內,分為舌上縱肌、舌下縱肌、舌橫肌及舌垂直肌。肌纖維縱橫交織,收縮時改變舌的形態。舌外肌主要起自下頜骨、舌骨、莖突及軟齶而止於舌,分別稱為頦舌肌、舌骨舌肌、莖突舌肌及舌齶肌,收縮時依肌肉纖維的方向變換舌的位置。
二、舌淋巴迴流的特點
舌的淋巴管極豐富,主要起於粘膜下層及肌層內,一部分迴流到頦下或頜下淋巴結,另一部分或全部最終匯入在二腹肌後腹與肩胛舌骨肌之間,沿頸內靜脈排列的頸深上淋巴管,其最上的分頸二腹肌淋卻管,最下的是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一般規律為,愈近舌尖的淋卻管,其注入頸深上淋巴結的部位愈低;愈近舌根者,其注入的部位愈高。
具體來說,舌的淋巴引流可分為4組:
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頦下淋巴結,另一部分至頸肩胛舌骨肌淋巴結。
2.舌前2/3的外側淋巴管:一部分至頦下淋巴結,另一部分引流到頸深上淋巴結(特別是頸總動脈分叉處的淋巴結)。
3.舌中央淋巴管:一部分至頜下淋巴結,而近正中者可交叉到對側頜下;另一部分到頸深上淋巴結。
4.舌後1/3的淋巴管:引流至兩側頸深上淋巴結。
三、舌的血運及神經支配
舌由舌動脈供血,舌後三分之一尚有咽升動脈分支。舌靜脈變易較大,除伴舌動脈而行之外,尚有舌下神經伴行靜脈,都注入舌靜脈。
舌前2/3的感覺由舌神經傳遞,味覺由參與舌神經的鼓索味覺纖維支配;舌後1/3兩側的感覺及味覺是舌咽神經支配;舌根中部由迷走神經支配。舌的運動神經是舌下神經,但舌齶肌則是由副神經的延腦根,通過迷走神經的咽支支配.

❽ 舌頭的哪個部位先嘗到苦的

舌頭的前部。

大量味蕾位於舌背後部,沿界溝排列成人字狀,並分布於輪廓乳頭內部。每個輪廓乳頭平均約有250個左右味蕾,中等數量的味蕾位於舌後兩側葉狀乳頭的上皮組織內,少量味蕾散布在舌尖表面兩側和舌背前2/3部位的菌狀乳頭。

在接近軟齶、咽齶弓、咽後壁的黏膜上皮內也有味蕾,味蕾主要可感受甜、咸、酸、苦等。對於不同年齡的患者,味蕾的數量和分布存在差異。

舌頭注意事項

反復將舌伸出口外,舔弄口唇者,稱為弄舌。心脾有熱,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育不良。伸舌與弄舌的不同之處是,前者伸出而內收困難,後者能伸能縮,但反復將舌縮進吐出。

舌面上的裂紋有深裂、淺裂以及各個不同方向的裂溝和皺紋。舌面上的淺裂紋主要是由於舌黏膜萎縮,深裂紋則為較嚴重的舌萎縮性病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