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豬在哪裡的圖片
擴展閱讀
天天動聽背景圖片 2025-09-15 17:30:26
山海圖片可愛高清 2025-09-15 15:48:03
操場滑雪的搞笑圖片 2025-09-15 15:10:29

豬在哪裡的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30 22:56:52

㈠ 豬的分布圖

最常吃的七大部位

A:肩胛肉Shoulder

豬各部位肉的名稱圖片全解

前胸的上半部為梅花肉,下半部即為胛心肉。取自豬只背脊前方到肩胛骨處的肉,屬於豬隻身上運動量較大的部位。肩胛肉的肉味豐富、有著迷人的肉香,加上帶筋又有油脂,能夠做多種烹調變化。

梅花肉 Pork Picnic Shouder Roast:

屬於上肩胛肉,油脂分布均勻,是最常使用的部位,因有筋有肉,吃起來口感好,用途廣泛,過去也是價位最高,俗稱「上肉」。現代人大多不喜歡油脂過多的肉質,因此肉攤販賣時大多會把皮和厚厚的豬油脂肪層去掉才賣給消費者。

料理方式:適合長時間燉煮、紅燒、大塊烘烤,如叉燒肉、燉肉、白切肉,烹調時間越長越能將味道煮進肉里,另外也能切成薄片,做為火鍋、燒烤用肉片。

胛心肉:胛心肉就是下肩胛肉,在傳統市場常聽人用台語說的「ㄍㄚˋ心」就是它。胛心肉因為較沒有油脂,被認為是做絞肉的最佳部位,通常可加入一點肥肉,讓絞肉料理更加滑順,製成料理如水餃餡、包子餡等也會更好吃。

B:前腿肉

有的肉販會把附近相連的前胸肉、梅花肉都包含在前腿,但以多數分法來說,前腿比較單純就是指腿部部分。前腿較後腿粗短,膝蓋向前彎曲,一般常吃到的萬巒豬腳與德國豬腳使用的都是前腿部分,但略有不同的是,萬巒豬腳會使用整支前腿,但德國豬腳主要是取前腿上方多肉的地方,而不包含腳蹄。

此部位脂肪甚少、膠質多,怕吃油的人,常會挑選此部位;肉質比梅花肉結實一點,又不會像後腿肉太瘦,口感上較為適中。

料理方式:因肉質比後腿來得Q,適合紅燒、燉煮至熟爛,或是煎烤烹調、炒肉絲或剁成絞肉做餡料。

C:大里肌Pork Lion

位於豬只背脊中央的部位,油脂偏少、肉質富咬勁,形狀和紋理工整,算是豬肉中很好的部分。因為肉塊完整,一大塊特別適合做成炸豬排,也常見於製作成中式排骨這類菜色,料理後有更濃厚的肉質香味。

料理方式:因為纖維細且比較緊密,不適合長時間烹煮;但短時間的烹煮,像是厚切做成炸豬排,或者切絲快炒的口感都很好,可以吃得到肉的咬勁。

在處理時,為了讓肉質可以更加松軟,可用肉槌拍肉,此動作會把肉的纖維和一些組織拍斷,烹調時肉的收縮就會比較有限,維持口感,不會過度干硬。

D:小里肌Pork Tenderloin

是背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是豬隻身上運動最少的部分,也是全豬中最嫩的一塊肉。特色是肉味較淡、無骨且不帶筋,脂肪含量低。靠近肋排的里肌尖端是特別嫩的部分,又稱為「腰內肉」。

料理方式:這塊肉纖維細,適合快速短時間烹調,以免肉汁流失,像是煎、炒、炸都是小里肌很適合的烹煮方式,或者單純做成炸豬排食用。

E:腹脅肉(五花肉)Pork Belly

指的是豬只背脊部下方的肚腩部位,俗稱「五花肉」,皮、豬油、肉分層清楚,所以又被稱為「三層肉」。含有大量油脂,所以肉的風味特別強烈,一塊完整的豬五花,可以品嘗到多樣風味。購買五花肉可挑選厚一點,以前半段的口感最好。

料理方式:可依烹調需求來挑選肥瘦比例,油脂豐富的五花肉口感溫潤,適合切塊紅燒或鹵、燉煮,不會因為長時間燉煮而肉質變硬,而是會越煮越入味,例如梅干扣肉、東坡肉,最外層的豬皮也因此成為Q彈膠原蛋白代表食物。若想要快炒或清燙後白切蘸醬,則可選擇肥瘦比例差不多的。

F:後腿肉Pork Ham

後腿肉質特別結實,較靠臀部的地方因為肉纖維較粗,油脂較少僅帶一點肥肉,肉質的口感上較澀。

臀肉:

屬於後腿的最上方,瘦肉多、較少油脂,口感相對較澀;但因為筋膜較少,處理上比較方便,常被用來做絞肉、肉羹或快炒,也很常用做加工肉品,尤其是香腸、火腿等。

料理方式:肉質較粗,適合炒肉絲、做絞肉,其實貢丸、火腿、肉鬆等加工品多會選用後腿肉來製作。

若想用臀肉部位來做燒烤料理,可以先切片拍扁,改變肉的結構,這樣處理過會更好吃。

蹄膀:

大腿下方一小段到膝蓋間的部位稱為蹄膀,也有人叫「腿庫」,此處肉多,肉質肥而不膩、豬皮較薄,通常適合連皮一起做長時間燉煮。

料理方式:通常適合連皮一起做長時間燉煮,可以切塊鹵煮或紅燒,炸過再烤亦很不錯。

G:豬腳、豬蹄
蹄膀以下為豬腳、豬蹄,豬屬於偶蹄類動物,每支腳都有兩大兩小共四個蹄,通常會先去除趾甲後再做料理,又稱做蹄花,腳蹄皮厚筋多,掌心也是膠原蛋白飽滿的部分,軟嫩又有彈性。

料理方式:適合長時間的鹵煮、紅燒。

蹄筋:

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豬腳筋,雖然前後腳蹄中都有蹄筋,但前腳蹄筋較不易取出,所以市面上多是從後腳蹄中抽出,也因數量不多,最好事先向攤販預訂,或是在干貨行也能買到需要發泡的干蹄筋。一般烹調方式除了在辦桌菜中常吃到的佛跳牆會加入外,也可以略微炸過再鹵,QQ的口感與豐富膠質受到不少人喜歡。


㈡ 豬身上的所有部位的名稱

1、裡脊肉,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

2、臀尖肉,位於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一般可代替裡脊肉。

3、坐臀肉,位於後腿上方,臀尖肉的下方臀部,全為瘦肉。

4、五花肉,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夾起的。

5、夾心肉,位於前腿上部,質老有筋,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

6、前排肉,又叫上腦肉。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

7、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

8、彈子肉,位於後腿腿上,均為瘦肉。

9、蹄膀,位於前後腿下部,後蹄膀又比前蹄膀好。

10、脖子肉,又稱血脖,這塊肉肥瘦不分。

11、豬頭,宜於醬、燒、煮、腌,多用來製作冷盤。

12、鳳頭肉,這個部位肉質細嫩、微帶脆、瘦中夾肥。

13、眉毛肉,這是豬胛骨上面的一塊重約一斤的瘦肉,肉質與裡脊肉相似。

14、門板肉(又稱梭板肉、無皮坐臀肉),肥瘦相連,肉質細嫩,顏色白,肌纖維長。

15、蓋板肉,連結秤砣肉的一塊瘦肉。肉質、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

16、黃瓜條,與蓋板肉緊密相連。肉質、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

17、腰柳肉,與秤砣肉連結的呈條狀的肉條。。

18、頸背肌肉(簡稱1號肉),從第五、六肋骨中斬下的頸背部位肌肉。

19、前腿肌肉(簡稱2號肉),從第五、六肋骨中間斬下的前腿部位肌肉。

20、大排肌肉(簡稱3號肉),在脊椎骨下約4-6cm肋骨處平行斬下的脊背部位肌肉。

21、後腿肌肉(簡稱4號肉),從腰椎與薦椎連接處(允許帶腰椎一節半)斬下的後腿部位肌肉。



(2)豬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豬體大,肌肉豐滿結實。瘦肉型豬較地方豬種體高而長,全身結構緊湊,皮膚平滑無皺紋,皮下脂肪少,肌肉發達,體型伸長,前軀較輕,後軀強大豐滿,四肢較長,強健有力。頸、肩、胸發育寬廣豐圓、軀干寬廣呈圓型,背寬略呈拱形。

腹部下垂,胸腹下緣在一條平直線上。臀部發育特別好,長寬而平整,飛節以上整個後腿發育豐圓呈球形。由前軀至後軀,上望和側望均表現出前小後大的楔形狀。

㈢ 豬的棲息地在哪裡

豬有家養豬,還有野豬,家養豬當然養豬人提供的豬圈或散養場所就是豬的棲息地,而野豬生活在森林或樹林或草地里都是豬的棲息地吧。

㈣ 豬胰子在什麼位置圖片

胰臟是豬腹腔內的一個消化器官也是內分泌器官,橫於胃後,居脾臟和十二指腸之間;其右端(胰頭)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橫著的,尾部靠著脾。

拓展資料:

豬胰子也叫豬胰臟、豬橫利。豬胰子是豬的胰臟,扁平長條形,長約十二厘米左右,粉紅色,上面掛些白油。豬胰臟與豬脾臟是兩樣東西,不要混淆了。扁平長條形,長約十二厘米左右,粉紅色的應是豬脾臟。豬胰臟是不規則形態,類似脂肪,但顏色灰暗,用手捏上去有顆粒狀硬塊(胰島)。

參考資料:網路.豬胰子

㈤ 裡脊肉是在豬的哪個部位請附圖。

裡脊肉是豬脊椎骨內側的條狀嫩肉。裡脊肉通常分為大裡脊和小裡脊,大裡脊就是大排骨相連的瘦肉,外側有筋覆蓋,通常吃的大排去骨後就是裡脊肉。小裡脊是脊椎骨內側一條肌肉,比較少,肉質較鮮嫩。

(5)豬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食用豬裡脊肉的注意事項

1、處理裡脊肉時,一定要先除去連在肉上的筋和膜,否則不好切,口感也不好。

2、豬裡脊肉質嫩無筋,都是瘦肉,加工性好,可切片、切絲、切丁,炸、餾、爆、炒都可。

3、豬肉要斜切,豬肉的肉質比較細、筋少,如橫切,炒熟後變得凌亂散碎,如斜切,即可使其不破碎,吃起來又不塞牙;豬肉不宜長時間泡水。

4、豬肉烹調前莫用熱水清洗,因豬肉中含有一種肌溶蛋白的物質,在15攝氏度以上的水中易溶解,若用熱水浸泡就會散失很多營養,同時口味也欠佳。

5、豬肉應煮熟,因為豬肉中有時會有寄生蟲,如果生吃或調理不完全時,可能會在肝臟或腦部寄生有鉤絛蟲。

6. 市場問題豬肉多,需要在正規商家處購買。

㈥ 豬頸部和背脊部在豬的什麼地方

1、豬頭肉:裡麵包括上下牙頜、耳朵、上下嘴尖、眼眶、核桃肉等。豬頭肉皮厚、質地老、膠質重。適宜涼拌、鹵、腌、熏、醬臘等。^

2、鳳頭皮肉:此處肉皮薄,微帶脆性,瘦中夾肥,肉質較嫩。適宜鹵、蒸、燒和做湯,或回鍋肉等。

3、槽頭肉(又稱頸肉):其肉質地老、肥瘦不分宜於做包子、餃子餡,或紅燒、粉蒸等。

4、前腿肉:這個部位的肉半肥半瘦肉質較老。適宜涼拌、鹵、燒、腌、醬臘、咸燒白(芽菜扣肉)等。

5、前肘(又稱前蹄膀):其皮厚、筋多、膠質重。適宜涼拌、燒、制湯、燉、鹵、煨等。

6、前腳(又稱前蹄、豬手):質量比後蹄好。此處只有皮、筋、骨骼,膠質重。適宜作燒、燉、鹵、煨等用。

7、裡脊皮肉:此處肉質嫩、肥瘦相連。適宜鹵、涼拌、腌、醬臘或做回鍋肉,肥膘部位可做甜燒白等。

8、正寶肋:此處肉皮薄,有肥有瘦,肉質較好。適宜蒸、鹵、燒、煨、腌,可烹制甜燒白、粉蒸肉、紅燒肉等。

9、五花肉:這個部位的肉因一層肥一層瘦,共有五層,所以叫五花肉。其肉質較嫩,肥瘦相間,皮薄。量適宜燒、蒸、咸燒白、紅燒肉、東坡肉等。

10、奶脯肉(又稱下五花肉、拖泥肉等):其位於豬腹部,肉質差,多泡泡肉,肥多瘦少。一般適宜做燒、燉、炸酥肉等。

11、後腿肉:此處肉好、質嫩,有肥有瘦,肥瘦相連,皮薄。適宜做白肉(涼拌)、鹵、腌、做湯,或回鍋肉等。

12、後肘(又稱後蹄膀):質量較前蹄差,其用途相同。

13、後腳(又稱後蹄):質量較前蹄差,其用途相同。

14、臀尖:肉質嫩、肥多瘦少。適宜涼拌(白肉)、鹵、腌,做湯,或回鍋肉。

15、豬尾:皮多、脂肪少、膠質重,適宜作燒、鹵、涼拌等。

㈦ 豬是住在哪裡的動物

豬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野豬,一種是
家豬
。家豬是由人類訓服的野豬,我國在
母系社會
就已經出現家豬了。家字寶蓋頭下面一個部分就是豬的意思。家豬自然是生活在人類的環境,一般都是生活在
豬圈
之中,當然有些人也把豬當寵物養,事實上豬是很愛干凈的動物。野豬,一般出現在山地、丘陵、和森林等有喬木存在的地方。並且他們不是單獨生活的動物,而是群體生活的動物,是具有
社會行為
的動物。

㈧ 豬裡脊肉長在什麼地方圖

裡脊肉(Tenderloin),是指豬、牛、羊等脊椎動物的脊椎骨內側的條狀嫩肉。

裡脊肉通常分為大裡脊和小裡脊,大裡脊就是大排骨相連的瘦肉,外側有筋覆蓋,通常吃的大排去骨後就是裡脊肉,適合炒菜用。小裡脊是脊椎骨內側一條肌肉,比較少,很嫩,適合做湯。

1、一般人都可食用。

2、肥胖、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8)豬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1、處理裡脊肉時,一定要先除去連在肉上的筋和膜,否則不但不好切,吃起來口感也不佳。

2、質嫩無筋,都是瘦肉,加工性好,可切片、切絲、切丁,炸、餾、爆、炒都可。

3、豬肉要斜切,豬肉的肉質比較細、筋少,如橫切,炒熟後變得凌亂散碎,如斜切,即可使其不破碎,吃起來又不塞牙;豬肉不宜長時間泡水。

4、 豬肉烹調前莫用熱水清洗,因豬肉中含有一種肌溶蛋白的物質,在15攝氏度以上的水中易溶解,若用熱水浸泡就會散失很多營養,同時口味也欠佳。

5、 豬肉應煮熟,因為豬肉中有時會有寄生蟲,如果生吃或調理不完全時,可能會在肝臟或腦部寄生有鉤絛蟲。



㈨ 豬的部位有那些

豬的部位有:

1、前腿部分 : 梅花肉、梅花排骨(排骨頭)、夾心肉、夾心排骨、軟骨(韌帶骨)、頸椎肉(前腳,小腱子)、前腿大骨。

2、腹部部分 : 大里肌、兩層肉、兩層油、中油、小里肌(號稱牛肉菲力)、三層肉(五花肉)、大排、小排、脊椎骨、龍骨、肝腱。

3、後腿部分 : 後腿肉(瘦肉)、大板肉、後腳、後腿骨、大骨、眼鏡骨、大腱子、蹄膀、尾巴。

4、內臟部分 : 心,肺、腰子、肚,大腸(大腸頭)、小腸、肝腱。

(9)豬在哪裡的圖片擴展閱讀

葯用價值

豬肉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腎經,補腎養血,滋陰潤燥;主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腎虛體弱、產後血虛、燥咳、便秘、補虛、滋陰、潤燥、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和止消渴。豬肉煮湯飲下可急補由於津液不足引起的煩躁、乾咳、便秘和難產。

豬也能像狗一樣擔任警衛 工作。在美國有的農民用豬來保衛庄園的土地,還咬傷過誤入庄園的陌生人。還有一位農民為了防止牛在池塘邊飲水時被蛇咬傷,養了兩頭豬代替人看守池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為豬有厚厚的脂肪,能中和蛇毒而防止蛇毒進入血管。

豬還有極其發達的嗅覺。在法國的一些地區的地皮下,生長著一種價格非常昂貴的食用菌類植物——黑松露菌。當地的農民把豬當作收獲黑松露菌的有力助手。豬在6米遠的地方,就能嗅到長在25~30厘米 深的地底下的黑松露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