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書卷畫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印度女人傳統服飾圖片 2025-09-14 23:17:07
微信朋友圈原創背景圖片 2025-09-14 23:16:21

書卷畫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29 00:26:20

❶ 讀書手抄報圖片大全四年級《既好畫又美麗》

圖片如下:


(1)書卷畫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手抄報編排設計:

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也可繪畫圖案進行劃分。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將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並用字型大小、顏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別。

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內容設計、繪制外,每篇文章的標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確定每篇文章標題的字體、字型大小、顏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內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適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❷ 書塗成什麼樣的顏色比較好看

米色,比較真實。

什麼樣的背景顏色適合閱讀,對眼睛好的閱讀背景設置:

直接的白色光線會給人帶來直接的眼睛刺激,很多人看一會兒自然會感覺到眼睛的酸澀,我們默認的那種白色背景顯然是不受用戶喜愛的。

那麼根據調查顯示,紙質的淡黃色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是小說閱讀的話,我推薦大家使用羊皮紙風格作為閱讀背景,這樣既讓人感覺到文字的親切,同時也對眼睛有柔和的保護功能。

對於非小說站,使用羊皮紙作為背景會在某些時候顯得和主題不搭調,比如在介紹一項關於軟體用法的文章中,看到羊皮紙的背景難免讓人感覺到不專業,無法集中注意力等問題。所以,非小說站,適合使用純色作為閱讀背景。

讀書能讓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讓你在思考過程中體會到由心的孤獨卻不會寂寞,讓你對世間萬物的存在充滿好奇與敬畏,讓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懂得體恤共情,這都是它的有效功能和意義所在。

我提倡的讀書方式是多看不同類型的書,只看單一種類型的話,那可能難以擁有寬豁的心境與獨立思考能力。難以區分閱讀的界限與個人的狹隘。

有書為伴的日子總是好的,它讓你內心篤定卻又不會過於固執,它能讓你看見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讓你清楚的知曉自己。

寫完之後驀然發現以上內容已經被前人用一句話從側面給形容透了:「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讀書的人,既能抬頭仰望星辰,也能低頭看見自己,感受到腳下無數細小卻蓬勃的生命,在尋常狀態中孤單卻不寂寞,豐富但不自滿,悲憫而不悲傷,那種生活該有多麼美。

❸ 求這四副畫高清圖片!名字!

王原祁(1642-1715)〔清〕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孫。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戶部侍郎,人稱王司農。以畫供奉內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與孫岳頒、宋駿業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五十六年主持繪《萬壽盛典圖》為康熙帝祝壽。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干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主張好畫當在不生不熟之間,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紙墨外。

王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時敏之學,又受清代最高統治者之寵,山水格局面目影響後世,弟子頗多,形成婁東派,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
登第後,專心畫學。山水能繼祖法,而於黃公望淺絳尤為獨絕。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書卷之氣盎然楮墨外。王鑒見之謂時敏曰:(吾二人當讓一頭地。)時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黃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讓,若神形俱得,吾孫其庶乎?)鑒深然之。時虞山王翚以清麗之筆,名傾中外,原祁則以高曠之品突過之。客有舉翚畫為問曰:(太熟。)復舉查士標為問曰:(太生。)蓋以不生不熟自處也。嘗自題秋山晴爽圖卷略雲:(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筆端金剛杵,在脫盡習氣。)觀此語其所至可知矣。康熙朝原祁以畫供奉內廷,鑒定古今名畫,四十四年(1705)擢侍講學士,轉侍讀學士,直南書房,充佩文齋書畫譜纂輯官。與時敏、王鑒、王翚並稱「四王」。按原祁承董其昌及時敏之學,受清最高統治者之寵,肆力山水,領袖群倫,影響後世,形成婁東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派中堅人物。所惜一生只知臨模黃公望,筆墨鈍滯,格局平庸,遂造成陳陳相因,千篇一律,無復清新氣象。清代山水畫衰弱,此為一大原因。卒年七十四(一作七十)。

點擊看大圖

望採納

❹ 以斯帖記的書卷背景

本書最先出現的日期,是亞哈隨魯在位時,因本書一章1節提及時,就像論及過去歷史一般,所以揣測本書是寫於波斯時代末期,是很順理成章的;也許,成書時期是在接位的國王亞達薛西一世(主前464~423年)時。這方面的考證,並沒有什麼外在的數據證據,因為其他著作里完全沒有引用過本書的。《德訓篇》的作者西拉之子(Ben Sirach)在開列英雄人物時(《德訓篇》四十~四十九章),並沒有提及末底改和以斯帖,不過他也沒有提及以斯拉,雖然他明明曉得以斯拉的存在。因為他列出了尼希米(《德訓篇》四十九13)。在《馬喀比書下卷》(2 Maccabees)十五章36節,有提到「末底改的日子」,不過嚴格來說,這只表示《馬喀比書下卷》成書時(也許是公元前一世紀中葉),人們守普珥日這節期罷了。無論如何,很可能以斯帖記譯成希臘文的時間,比這更早。
內證則全賴本書的希伯來文本。昆蘭(Qumran)抄本是我們了解第二世紀希伯來文的證據,那時是公元前二世紀;因此,學者證實以斯帖記成書於更早的時候。「以斯帖記的希伯來文,完全與它不同,就否定了以斯帖記成書於二世紀的說法,三世紀就更不可能了」。這理論更推翻了馬喀比時代成書之說;而且,猶太人與波斯國王的友好關系,若說出自馬喀比時代的巴勒斯坦,就極之不切合了。書中沒有任何希臘字源的字眼,證明不會成書於希臘帝國時代,反而書中時常出現波斯字眼,表明波斯帝國時代是更合適的成書期。
雖然很難肯定成書的時日,但最可能是公元前五世紀末,或四世紀初是以斯帖記原本的成書年代。這日期不但有語文的引證,也正確地反映出亞哈隨魯時代書珊城的生活狀況,也反映了國王的性格。作者很難找到猶太「出版者」的接納,但經過長期的考驗,他的著作終獲承認,地位得以建立。

❺ 曬圖,你見過的書封面中,你認為最漂亮的是什麼

一人泛舟,天光相映,陽光暖暖的灑在湖面上,靜謐而偉大!

❻ 但以理書的書卷背景

歷來猶太教與基督教會都同意但似理為本書作者。首先對作者問題提出質疑的是主後第三世紀一個敵基督教者波爾非(二三二至三〇三)。他認為本書是由主前第二世紀一位不知名的猶太人寫的,因為但以理書11章將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作敘利亞王)時代的歷史描述非常正確,簡直不可思議。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本書為當代的人寫的,假託但以理的名流傳當代,目的為堅固當時猶太人的信心。這種說法在十八世紀理性主義抬頭以後大行其道。
從聖經內證而言,本書乃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記述(參7:28; 8:1, 2; 9:2; 10:2; 12:5), 顯示作者為但以理本人。主耶穌引用但9:27時,也稱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這更是權威性的證明 (參太24:15) 。 但以理書的亞蘭文(見「主題特色」一段)也較接近東方巴比倫的亞蘭文,而不像巴勒斯坦的亞蘭文。此外,猶太人於主前第二世紀時正進行瑪加比的民族革命,對異教國家非常敏感,極端排外,厭惡不潔的外邦人。在這種濃厚的民族主義籠罩下,作者似乎不可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處理本書前半部的事跡;將為外邦國家效勞的但以理奉為民族英雄。總之,否認但以理為作者的說法,徒然引起更多新的問題。
但以理為主前六〇五年被尼布甲尼撒王擄至巴比倫的猶太青年。他在異邦朝廷歷任大臣、曾服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公元前六〇五至五六二),伯沙撒(五五六至五三九),以及波斯王古列(五三九至五三〇)。耶穌基督稱他為先知 (參太24:15) 。 但因他實際的身分為政治家,故本書在希伯來正典中被列在聖卷的部分。但以理一生對神順服忠誠,對異教環境毫不妥協,用生命見證神的大能。

❼ 求一張壁紙壁紙,畫面是黃色玫瑰放在一本書上

這個和你那個圖片挺像的,不過還是不一樣,不知道是否喜歡。

:)

另外,找到你要的圖片了,但是解析度不高,只有800*600

留個郵箱發給你。

❽ 腓立比書的書卷背景

約在64年,保羅和提摩太在羅馬監獄寫信給腓立比教會。
腓立比位於馬其頓東部,因紀念亞歷山大的父親腓立比而得名,後來歸入羅馬帝國版圖,被西澤亞古士督封為帝國的殖民地,也是帝國的軍事駐防地 (徒16:12);政治,軍事,習俗悉照羅馬制度,使得腓立比人有很強的羅馬公民意識 (參徒16:20-21,35-39)。
腓立比是保羅第一次去歐洲傳道的一個城市 (徒16:9 及其後經文),在此興起了歐洲第一處教會,可謂「基督教在歐洲的誕生地」,也是福音策略要地。該城的猶太人很少,保羅在此傳道時並不見有會堂,故教會的組成分子可能多為外邦人。在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中,以腓立比教會與保羅的關系最為親密 (參1:8,4:10),也惟有他們屢次在物質上供給保羅 (腓4:15-16)。
當保羅坐監時,腓立比教會差遣以巴弗提(Epaphroditus) 攜帶教會的禮物前往探望,不幸以巴弗提在途中或抵羅馬後患了重病,消息傳至腓立比,令教會十分擔憂。寫信時以巴弗提已病癒,保羅急欲打發他回去,以消除雙方的憂愁,並順道托他捎信給教會。信中除了向教會至感激之情,並針對教會的一些問題(如私圖好爭/結黨、貪圖虛榮、發怨言、起爭論、傳福音動機不純),懇求聖徒們以基督為榜樣,思念相同的事(基督耶穌裡面所思念的),魂里聯結,心思卑微,降卑自己,高舉基督,「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使自己「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彎曲悖謬的世代中,作神無瑕疵的兒女;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保羅更以自己的生活,鼓勵腓立比的信徒:「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因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3:8)「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里復活。」(3:10)「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3:13-14)「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4:11-14)
一熱中猶太教者對於在基督里的信徒造成影響。(三2~4)
二熱中猶太教的信徒傳基督是因著嫉妒爭競,為要與使徒保羅相爭。(一15~18)
三腓立比的信徒與使徒保羅一同推廣福音。(一5~7,四14~19)
四存在於腓立比信徒中間的不合。(一27,二1~4,四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