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桃園三結義本是四結義,羅貫中漏掉的是哪一個人物
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的開國之主,曹操劉備和孫權,要數劉備的出身寒酸困窘。曹操出身東漢貴族之後,父親曹嵩是漢靈帝時期的太尉,位列三公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家中金銀富可敵國,在朝中關系網縱橫密布,曹操能成大事,與其家族與父親的背景密不可分。孫權的父親孫堅、哥哥孫策,都是江東軍閥,要錢有錢要兵有兵。
牽招在任期間,曹魏北方邊境日趨安定繁榮,塞外游牧部族被徹底馴服,不敢越雷池一步,為曹操解除了後顧之憂,可以專心經略中原對付吳蜀兩國,為魏國的發展與強大立下汗馬功勞。牽招由此名垂青史,史書對他評價極高:“牽招威風遠振,治邊之稱,百姓追思之”,“牽招秉義壯烈,威績顯著”,“體德允直,才量高傑,明鑒達於世變,弘毅足以致”。
⑵ 桃園三結義本來是四結義,是真的嗎
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的開國之主,曹操劉備和孫權,要數劉備的出身寒酸困窘。曹操出身東漢貴族之後,父親曹嵩是漢靈帝時期的太尉,位列三公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家中金銀富可敵國,在朝中關系網縱橫密布,曹操能成大事,與其家族與父親的背景密不可分。孫權的父親孫堅、哥哥孫策,都是江東軍閥,要錢有錢要兵有兵。
歷來游牧部族就是中原王朝北方大患,他們憑借彪悍迅疾的騎兵部隊,往往會給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威脅。但牽招在任期間,文武並用,一方面採用招撫、分化瓦解手段,在游牧部族內部製造矛盾。讓其互相仇殺。互相削弱,另一方面則採取武力討伐手段,屢次出兵塞外對其進行犁庭掃穴式的打擊。
牽招在任期間,曹魏北方邊境日趨安定繁榮,塞外游牧部族被徹底馴服,不敢越雷池一步,為曹操解除了後顧之憂,可以專心經略中原對付吳蜀兩國,為魏國的發展與強大立下汗馬功勞。牽招由此名垂青史,史書對他評價極高:“牽招威風遠振,治邊之稱,百姓追思之”,“牽招秉義壯烈,威績顯著”,“體德允直,才量高傑,明鑒達於世變,弘毅足以致”。
⑶ 誰有卡通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圖片
這張怎樣?
⑷ 桃園三結義大概講了什麼故事
東漢(25-220年)末年,天下大亂。朝廷發布文告,下令招兵買馬。榜文到涿縣,引出了三位英雄。劉備,是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一天,他邊看榜文邊長嘆,忽聽背後有人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出力,在這里嘆什麼氣?"並自報姓名說:"我叫張飛,靠賣酒殺豬為生。"
劉備說出自己姓名後說:"我想為國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夠,故而長嘆!"張飛說:"這沒什麼可難的,我可以拿出家產,招兵買馬,創建大業。"
劉備聽後非常高興。二人來到一個小店,邊喝酒邊談,正說得投機,門外突然來了一個紅臉大漢,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劉備、張飛請他一同飲酒。
交談中得知,此人名關羽,因仗義除霸有家不能歸,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他們各自抒發自己的志向,談得十分投機。
隔日,三人來到一個桃園,點燃香燭,拜告天地,結為兄弟。按年齡劉備為大哥,關羽為二哥,張飛為三弟。並發誓"同心協力,報效國家。"此後,三人果然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4)桃園三結義情景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桃園三結義 (《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
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節選
關羽、張飛第一次來到劉備家裡,只見一間破茅屋,四壁空空,人在房中,可以早看日頭晚看星,炕上鋪草席,蓋爛絮,鍋碗瓢勺都缺口斷把,沒有一樣是完整的。
可是卻有很多布袋,全裝得滿滿的,自然有點懷疑,便問那是些什麼東西。劉備想糊弄過去,答道:「黃金。」
關羽心裡明白,不願多話,趕緊端起酒杯,邊喝酒邊把話岔到了別處。不料張飛偏不知趣,硬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大哥,你別打腫臉充胖子。
明擺著:你窮得上頓難接下頓,哪能會有這么多黃金呢?」過去摸了摸,口袋裡邊梆梆硬,不禁半信半疑:「莫非真是黃金!」劉備難以改口了,只好一邊哼哼哈哈應付,一邊拉他說:「上席喝酒,上席喝酒!」
越拉張飛越不肯走,非弄個水落石出不行。他忽然雙手抱住布袋,猛一用力,翻了個口朝上,嘿,里邊果然裝的全是黃燦燦的金子,都是五十兩一個的大元寶!張飛趕忙又打開另外幾個布袋,全都是一樣!
劉備夫婦倆也都驚呆了:「果然是三人一條心,黃土也變金啊!?」關羽恍然大悟大悟說:「我看這是蒼天示意!只要我們永遠風雨同舟,就是天下也能打下來哩。這們還應該對天盟誓一次。」
劉備住在樓桑村,村西有個大桃園。這時候正逢桃花盛開,花紅似火,生機勃勃,他們看中了這個地方,便在那裡第三次結拜,海誓山盟,這才是桃園三結義。
⑸ 桃園三結義當時的背景!(不少於一百字)!!
大概是這樣的!!
東漢末年,黃巾賊出,天下大亂。中山靖王後劉備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聲嘆息。被身後的本地屠戶張飛見到,就厲聲問其故。劉備見這個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紹並且說出了嘆息的原由。張飛一聽此人出生不俗,談吐間也相當投契,就拉著去酒館准備邊吃邊說。正到門口,又遇一人嚷著急切投軍。被劉、張聽到,於是劉備邀請他一起來喝酒,三人越談越投契,結果就一起去張飛家後面桃園結為異性兄弟,按長幼,劉備成了大哥,關羽做了老二,張飛為老三。
⑹ 《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是怎樣結實的桃園三結義的背景是什麼
東漢末年,宦官干政,皇位更替頻繁,朝政日益衰弱,再加上地方豪強橫征暴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天災人禍逼得他們走投無路,最終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官逼民反,起義軍群起響應,戰火迅速蔓延開來。
幽州城外,一人正在為圍觀的百姓念著牆上的告示。幽州太守劉焉布告四方百姓,今黃巾欺君罔上,聚眾造反,今又犯我幽州地界。此時一個氣度不凡的中年男子經過,看過告示,便是一聲長嘆,此人便是劉備。一旁的大鬍子聽見之後,猛然回頭給劉備一頓諷刺,大丈夫不為國家出力,反在此長嘆,何為大丈夫,這人就是城中大戶張飛。劉備聞之依然無奈嘆息,只是挑著草席往城中走去。開市後,街道上十分熱鬧,一人去豬肉攤買肉,但小二卻告知這肉他賣不了,只有東家到了才能取肉。此是一個紅臉長須的漢子上前理論,他便是關羽。
小二將關羽引到水井旁,關羽還在擔心東家虧本,但小二卻一臉譏笑,四周的百姓也開始起鬨,意思是讓關羽試試看。人群之後的劉備也在關注著這一幕,關羽是什麼人,這一點兒小事怎麼能難住他?骨子裡的傲氣被激發,他直接擼起袖子就走了上去。小二見關羽輕松就舉起了磨盤,無奈著只能讓他把磨盤放回原處,最後沒有辦法,只能履行承諾,將豬肉分給了眾人。不久,張飛聞訊趕來,徑直走到了關羽的面前,原本以為是來了顧客,可張飛滿臉怒色,分明是來找茬兒的,他抓起一把綠豆,直接將其碾碎。
三人相見恨晚,於是結為異姓兄弟,在桃園以天地為證,許下誓言。於是桃園三結義便有了出處。
⑺ 桃園三結義的主旨是什麼呢
桃園三結義的主旨是「義氣」和尊重利益的「道德原則」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和創作源頭,才能解釋「桃園三結義」的主旨。它是「章回體小說」的形式,而且,後來的古代長篇小說也採用這種形式。通俗易懂的來說,它起源於民間流傳的講史,大多是民間說話人的「講稿」。在這樣收集的基礎上,羅貫中通過他的文學素養對這些內容進行了藝術加工, 從而創作了《三國演義》。這也是為什麼評價《三國演義》是「七分真實,三分假」的原因。所以,《三國演義》存在大量的民間價值取向,與民間的道德聯系在了一起,尤其是市井的「義」的道德。
桃園三結義除了體現「義氣」,也體現了尊重利益的道德原則。小說中所描寫的這一切,在高層政治中實際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在民間實現。但以民間認同的角度寫,對於市井讀者有很強烈的吸引力,因為這種道德是他們在生活中所尊尚的。其實,《三國演義》的市民價值取向不僅體現在「義氣」方面,還「貶曹操、揚劉備」的方面。
關羽的形象,後來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他成為「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在民間受崇拜的程度,可遠遠超過了孔夫子。這固然與統治者要求人民效忠有關,卻也離不開民間從自身的觀念出發的理解。
⑻ 「桃園三結義」究竟是純粹哥們義氣還是政治聯盟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桃園三結義是著名的故事,也是後來許多精彩橋段的基礎。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
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至今還流傳在中原大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這時,恰逢劉備在街上賣草鞋,賣完後也來酒店中買酒吃。關、張二人見劉備生得狀貌非俗,有說不盡的福氣。於是,關公向劉備敬一杯酒,這劉備也不客氣,一飲而盡。聊了幾句之後,三人乾脆坐在一個桌子上了。
喝了一會兒,張飛說此處說話不方便,請劉、關二人去他家中一敘。在張飛家的後桃園內,三人在亭內擺酒暢飲。席間,三人各序年甲:劉備最長,關公為次,張飛最小。於是,三人結為兄弟,大者為兄,小者為弟,又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
毫無疑問,是《三國演義》把桃園結義這個故事發揚光大,並推上了道德的最高峰。時間進入明代,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民間已經流傳甚久,且版本眾多。羅貫中將歷代的“結義故事”去粗留精,刪除了一些荒誕的成分,寫出了“桃園三結義”的經典版本。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在國難當頭,欲投軍破賊、保國安民、共舉大事這個目標一致的大前提下結為兄弟。這樣一來,故事的立意較其他版本要高,朋友關系也拔高了一截。再加上,《三國演義》本身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背景是真實的,因此,“桃園結義”也更加令人信服了。
在《三國志》為主的正史中,曹操其實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而以劉備為首的劉、關、張、諸葛亮等也並不是正義、忠義的化身,而僅僅是當時三方政權割據中的一方而已。
但在其後的幾個朝代中,這兩方的形象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曹操逐漸變成了奸雄,劉備一方成了正義的化身,尤其是關羽和諸葛亮更是被逐漸神化,被賦予了和皇帝平級甚至高於皇帝的地位。直至今日,我國各地的關帝廟有幾千座,比孔廟還多。這個戲劇化的逆轉主要是在唐、宋時期發生的,南宋時期是主要的轉折點。
北宋末年,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後,北宋政權被金兵所滅,其殘余勢力無力抗戰,偏安一隅,在臨安(杭州)建立了首都。當時,南宋人對占據北方的金人恨之入骨。在三國時代,曹操的魏國占據的就是北方,蜀國和吳國占據的是南方,因此,在南宋時期,凡是提及三國故事時,曹操就成了人們的假想敵。無能的政府和無辜的人民都一致把對金人的痛恨轉移到了曹操身上。因此人們也就更加拔高劉、關、張的正義的形象。
另外,中國人向來推崇忠義、道義思想,而劉、關、張三人的故事正好滿足了這個心理需求。加之,中國歷史上向來把劉備作為正統的漢室宗族,曹操則被看作是篡權的奸雄,所以,人們也願意讓劉備有兩個武功高強,赤膽忠心的兄弟。而《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明顯是支持劉備而貶低曹操的。
⑼ 桃園三結義中桃園在哪裡
桃園三結義中的桃園是河北省涿州市城區張飛庄後的桃園里。
典故起源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此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只見其中一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勢如奔馬,玄德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世居涿郡,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次日,於桃園中,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9)桃園三結義情景劇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羅貫中把它放在《三國演義》第一回用「宴桃園豪傑三結義」這樣的回目,來昭示劉備、關羽、張飛非血緣關系的三兄弟真情,這就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對桃園結義來一番審慎的研究。
「桃園結義」之淵源現存所見講述「桃園結義」的成型故事,最早是元朝建安虞氏至治刊刻的《全相平話三國志》。
真假考辨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際就開始流傳了。在赫經《重建廟記》中,已經出現了「初,王(關羽)及車騎將軍飛與昭烈為友,約為兄弟」的說法。《關羽戲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詩人的詩句「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與王」。
在歷史上,劉備、關羽和張飛到底是個什麼關系呢?
事實上,劉關張三人沒有桃園三結義。理由是:(1)正史沒有記述,《三國志》、《資治通鑒》從未提及此事;(2)三人年齡大小,順序排列應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參考鏈接:桃園三結義-網路
⑽ 關於"桃園三結義"中的好詞好句有哪些
好詞:
怨聲載道、調兵遣將、相依為命、興致勃勃、萬無一失、泛濫等。
好句:
好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
背景介紹:
桃園三結義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主人公介紹:
1、劉備,字玄德,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他本是東漢皇帝的遠親。自從桃園結義後,請出諸葛亮,才和魏、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國號為漢,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在蜀國。
2、關羽,字雲長。公元200年劉備戰敗,關羽被曹操俘虜,極受優禮,並被封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當得知劉備下落時,過五關斬六將,攜劉備家眷返回,成為封建社會忠孝仁義的楷模。他雖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卻死得最早。
3、張飛,字翼德,是魯莽英雄的代名詞。不過,他在長坂坡上的壯舉,至今仍是美談。遺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劉備發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臨行前被部將刺殺,留下一世英名。
作者介紹: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並州太原人,漢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其它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