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薝草長什麼的樣子求圖片
薝草就是紫珠草;
紫珠草,為馬鞭草科紫珠屬植物大葉紫珠以根和葉入葯。夏、秋采葉,洗凈鮮用或曬干研末備用;全年都可采根,切片,曬干。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3米。小枝被灰白色粗糠狀毛及長茸毛。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夏、秋葉腋開紫色小花,多花集成多歧聚傘花序。果小,球形,徑約2毫米,熟時紫紅色。
(1)氯草長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紫珠草灌木至小喬木,高可達3米。小枝被灰白色粗糠狀毛及長茸毛。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夏、秋葉腋開紫色小花,多花集成多歧聚傘花序。果小,球形,徑約2毫米,熟時紫紅色
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廣東等省區。白棠子樹為灌木,高約1米,生於林邊、溪邊疏林中,分布於全國大部分省區。葉及內莖枝入葯,夏秋季節采新生葉及嫩經葉枝,曬干。生於山坡、路旁、向陽山地灌木從中
❷ 這是什麼草
菟絲子
菟絲子是一種生理構造特別的寄生植物,其組成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爬藤狀構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並且從接觸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達韌皮部,吸取養分以維生,更進一步還會儲存成澱粉粒於組織中。中葯菟絲子為雙子葉植物葯旋花科植物菟絲子、南方菟絲子、金燈藤等的種子,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效。
菟絲子屬於旋花科,菟絲子屬。英文名稱dodder,中名別稱豆寄生、無根草。一年生寄生草本,缺乏根與葉的構造。莖攀緣性,絲狀且光滑,淡黃色,植株以吸器附著寄主生存。花多數,簇生成球狀,具有極短的柄,花萼5裂,大約與花冠等長,花冠5裂,呈短鍾型,約2公釐長,雄蕊5枚,花柱2枚,蒴果為球形,稍扁,種子形狀變化較大,褐色。菟絲子對陽光充足的開闊環境似乎有所偏好,舉凡住家的綠籬、路肩的護坡、到海邊的灌木叢,都是菟絲子理想的寄生環境。菟絲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故在野外極易辨識。菟絲子的寄主范圍相當的廣,多數草本雙子葉(如豆科、黎科)及某些單子葉植物都可能成為菟絲子的寄生對象,因此在作物的栽培上,儼然為一種雜草; 但在葯用上菟絲子也有相當的地位,它能治各種瘡毒及腫毒,又能滋養強壯治黃疸,故亦為一種中醫良葯。當菟絲子侵害植物時,會長出吸器伸入植物體內,吸收寄主的養分,繼續長出其它分枝。可見一株菟絲子可復蓋住相當大面積的農作物或植物。而菟絲子的種子有休眠作用,所以一旦田地被菟絲子侵入後,會造成連續數年均遭菟絲子危害問題。關於菟絲子的防除,最便捷的方法為利用除草劑抑制菟絲子的生長或種子的發芽。可以防除菟絲子的化學葯劑有:2,4.d(二,四地)、dazomet(邁隆)、dcpa(大克草)、dichlorbenil(二氯苯腈)、 diphenamid(大芬滅)、diquat(太刈)、DNOC(二硝基磷甲酚)、floumeturon(可奪草)、pcp(五氯酚)、sodium arsenite (亞砷酸鈉)、trifluralin(三福林)等。另外,亦可在耕作前提早翻耕並灌水,以促使菟絲子在發芽後找不到寄主而死亡。調整作物之耕作時期,再配合施用除草劑,可達良好的防除效果。
危害
危害對象:木槿、杜鵑花、薔薇、六月雪、桂花、牡丹、珊瑚樹、雞爪槭、冬青、女貞等。 危害症狀種子萌發時幼芽無色,絲狀,附著在土粒上,另一端形成絲狀的菟絲,在空中旋轉,碰到寄主就纏繞其上,在接觸處形成吸根,進入寄主組織後,部分細胞組織分化為導管和篩管,與寄主的導管和篩管相連,吸取寄主的養分和水分。此時初生菟絲死亡,上部莖繼續伸長,再次形成吸根,莖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吸根,再向四周不斷擴大蔓延,嚴重時將整株寄主布滿菟絲子,使受害植株生長不良,也有寄主因營養不良加上菟絲子纏繞引起全株死亡。
症狀
形態:日本菟絲子無根、無葉或葉退化,莖較粗,略呈紅色,纏繞生長,蔓延迅速,斷莖形成吸根後可繼續生長.花粉紅色,果實為球狀,每棵菟絲子產生5 000~6 000顆種子,種子小,光滑,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年之久。 發生規律在上海,菟絲子9月開花,10月種子成熟,種子落入土中經休眠越冬,或到第二年2~3月至6月落入土壤,陸續發芽,遇寄主後纏繞危害,若無寄主,在適宜條件下,可獨立生活達1個半月之久。寄主廣泛,以木本植物為主,也可危害草本植物,蔓延迅速,危害幼苗,幼樹和灌木,但不能危害老化的樹皮,高大樹木通過根際萌櫱小枝或依靠其他寄主作為橋梁向上蔓延。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受害嚴重的地塊,每年深翻,凡種子埋於3厘米以下便不易出土。春末夏初及時檢查,發現菟絲子連同雜草及毒主受害部位一起消除並銷毀,清除起橋梁作用的萌櫱枝條和野生植物。 (2)葯劑防治:種子萌發高峰期地面噴1.5%五氯酚鈉和2%撲草凈液,以後每隔25天噴1次葯,共噴3~4次,以殺死菟絲子幼苗。 菟絲子 菟絲子又稱黃鱔藤,常見有日本菟絲子和中國菟絲子,以前一種發生為害較為普遍;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福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台灣等省區;除寄生為害龍眼外,也可寄生荔枝、柑桔、沙田柚、蝴蝶果、茶、油茶、油桐、台灣相思、苦楝、黃檀、楊柳等多種果樹和林木。菟絲子寄生在果樹上,吸取樹體水分和營養物質,其藤莖生長迅速,常纏繞枝條,甚至把整個樹冠覆蓋,不僅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致使葉片黃化、脫落,削弱樹勢,嚴重時果樹不能生長和開花結果,甚至造成枝梢乾枯或整株枯死。 菟絲子是一種攀緣性草本植物,寄生在果樹上,以藤莖纏繞主幹和枝條,被纏的枝條產生縊痕,藤莖在縊痕處形成吸盤,吸取樹體的營養物質,藤莖生長迅速,不斷分枝攀纏果株,並彼此交織覆蓋整個樹冠,形似「獅子頭」。
病原
菟絲子是一年生的雙子葉草本植物,無根,葉已退化成鱗片狀。日本菟絲子(Cuscuta japouica Choisy)屬菟絲子科菟絲子屬。該菟絲子莖肉質,多分枝,形似細麻繩,直徑1~2毫米,黃白色至枯黃色或稍帶紫紅色,上具有突起紫斑。花小而多,聚集成穗狀花序,苞片和小苞片鱗狀,卵圓形;花萼碗狀,5裂,背面常有紫紅色瘤狀突;花冠鍾狀,綠白至淡紅色,頂端分5裂,裂片稍立或微反折;雄蕊5枚,花絲無或幾乎無,花葯黃色,卵圓形;花柱細長,合生為一,柱頭兩裂。果實為蒴果,卵圓或橢圓形,內有種子1~2粒,略扁有稜角,褐色。 中國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rnb)與日本菟絲子相似,但其莖較細,直徑1毫米以下,黃色。花柱頭為頭狀,蒴果球形,內含種子2~4粒,且種子較小。
發生規律
菟絲子以成熟種子脫落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在廣西南寧也有以藤莖在被害寄主上過冬。以藤莖過冬的,翌年春溫濕度適宜時即可繼續生長攀纏為害。經越冬後的種子,次年春末初夏,當溫濕度適宜時種子在土中萌發,長出淡黃色細絲狀的幼苗。隨後不斷生長,藤莖上端部分作旋轉向四周伸出,當碰到寄主(如龍眼樹)時,便緊貼在上纏繞,不久在其與寄主的接觸處形成吸盤,並伸入寄主體內吸取水分和養料。此期莖基部逐漸腐爛或乾枯,藤莖上部分與土壤脫離,靠吸盤從寄主體內獲得水分、養料,不斷分枝生長,開花結果,不斷繁殖蔓延為害。 夏秋季是菟絲子生長高峰期,開花結果於11月份。菟絲子的繁殖方法有種子繁殖和藤莖繁殖兩種。靠鳥類傳播種子,或成熟種子脫落土壤,再經人為耕作進一步擴散;另一種傳播方式是借寄主樹冠之間的接觸由藤莖纏繞蔓延到鄰近的寄主上,或人為將藤莖扯斷後有意無意拋落在寄主的樹冠上
❸ 這什麼草
苦苣菜(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又名苦菜、苦蕒菜、小鵝菜,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圓錐狀,垂直直伸,有多數纖維狀的須根。莖直立,單生。基生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頭狀花序少數在莖枝頂端排緊密的傘房花序或總狀花序或單生莖枝頂端。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急尖,外面無毛或外層或中內層上部沿中脈有少數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褐色,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壓扁,每面各有3條細脈,肋間有橫皺紋,頂端狹,無喙,冠毛白色,長7毫米,單毛狀,彼此糾纏。花果期5-12月。
生於田野、路旁、村舍附近。其嫩莖葉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VB2和VC,可供食用。苦苣菜全草入葯,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濕降壓的功效。其嫩莖葉可生食,也可用沸水燙一下,再換清水浸泡,除去苦味,然後涼拌或炒食。分布於全球、歐、亞洲、溫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於海拔170米至3,2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林下、山坡、平地田間、空曠處、山谷林緣或近水處。(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苦苣菜
分布區域
幾遍全球分布。
別 稱
苦菜、苦苣、扎庫日
門
被子植物門
種
苦苣菜
二名法
Sonchus oleraceus
族
菊苣族
界
植物界
科
菊科
拉丁學名
Sonchus oleraceus L.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桔梗目
亞 科
舌狀花亞科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屬
苦苣菜屬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產地生境
3繁殖方式
4栽培技術
5病蟲防治
6主要價值
苦苣菜(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又名苦菜、苦蕒菜、小鵝菜,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圓錐狀,垂直直伸,有多數纖維狀的須根。莖直立,單生。基生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頭狀花序少數在莖枝頂端排緊密的傘房花序或總狀花序或單生莖枝頂端。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急尖,外面無毛或外層或中內層上部沿中脈有少數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褐色,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壓扁,每面各有3條細脈,肋間有橫皺紋,頂端狹,無喙,冠毛白色,長7毫米,單毛狀,彼此糾纏。花果期5-12月。
生於田野、路旁、村舍附近。其嫩莖葉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VB2和VC,可供食用。苦苣菜全草入葯,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濕降壓的功效。其嫩莖葉可生食,也可用沸水燙一下,再換清水浸泡,除去苦味,然後涼拌或炒食。分布於全球、歐、亞洲、溫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於海拔170米至3,2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林下、山坡、平地田間、空曠處、山谷林緣或近水處。(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折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苦苣菜苦苣菜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根圓錐狀,垂直直伸,有多數纖維狀的須根。莖直立,單生,高40-150厘米,有縱條棱或條紋,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傘房花序狀或總狀花序式分枝,全部莖枝光滑無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頭狀具柄的腺毛。
基生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或大頭羽狀深裂,全形倒披針形,或基生葉不裂,橢圓形、橢圓狀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或圓形,全部基生葉基部漸狹成長或短翼柄;中下部莖葉羽狀深裂或大頭狀羽狀深裂,全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3-12厘米,寬2-7厘米,基部急狹成翼柄,翼狹窄或寬大,向柄基且逐漸加寬,柄基圓耳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片等大或較大或大,寬三角形、戟狀寬三角形、卵狀心形,側生裂片1-5對,橢圓形,常下彎,全部裂片頂端急尖或漸尖,下部莖葉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型並等樣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且頂端長漸尖,下部寬大,基部半抱莖;全部葉或裂片邊緣及抱莖小耳邊緣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鋸齒或大鋸齒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處的葉,邊緣大部全緣或上半部邊緣全緣,頂端急尖或漸尖,兩面光滑毛,質地薄。
頭狀花序少數在莖枝頂端排緊密的傘房花序或總狀花序或單生莖枝頂端。總苞寬鍾狀,長1.5厘米,寬1厘米;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長披針形或長三角形,長3-7毫米,寬1-3毫米,中內層長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寬1-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急尖,外面無毛或外層或中內層上部沿中脈有少數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
瘦果褐色,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3毫米,寬不足1毫米,壓扁,每面各有3條細脈,肋間有橫皺紋,頂端狹,無喙,冠毛白色,長7毫米,單毛狀,彼此糾纏。花果期5-12月。
折疊編輯本段產地生境
生於山坡或山谷林緣、林下或平地田間、空曠處或近水處,海拔170-3200米。幾遍全球分布。
中國分布於遼寧(錦州)、河北(內丘、張家口、阜平、邢台、琢鹿)、山西(太原、霍縣、五台、渾源、交城、五寨、靈丘)、陝西(西安、周至、榆林、眉縣)、甘肅(天水、文縣、榆中)、青海(柴達木)、新疆(烏魯木齊、吐魯、昭蘇、塔城、新源)、山東(青島)、江蘇(鹽城、南通)、安徽(舒城、休寧)、浙江(杭州、淳安)、江西(南昌、上猶)、福建(沙縣)、台灣(台南)、河南(盧氏、桐柏、嵩縣)、湖北(宜昌、宜恩)、湖南(雪峰山)、廣西(臨桂)、四川(汶川、南川、美姑、萬源、乾寧、城口、峨眉)、雲南(德欽、維西、大理)、貴州(羅甸)、西藏(察隅、波密、米林、隆子、林芝、拉薩)。
苦苣菜分布圖
折疊編輯本段繁殖方式
有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兩種方式。種子繁殖春、夏、秋均可進行,一般以春播為主,夏秋播為輔。春播可利用溫床育苗提早上市,夏季露地直播須防止徒長,深秋播種應在保護設施中進行。根莖繁殖應挖取野生苦苣菜的母根,摘除老葉,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開溝8~10厘米深定植。栽後立即澆定根水,水滲後覆土,以不露母根為度。
折疊編輯本段栽培技術
折疊整地
種前深耕,施足基肥,多施腐熟有機肥,少施或不施化肥,保證苦苣菜品質。深翻細耕後澆透底水,水滲後將種子播於溝內,用細土將溝覆平即可。
折疊種植
苦苣菜栽培季節主要為春、秋兩季。春播應盡可能提早,可延長其營養生長期和採收期。可利用溫床育苗,當有7-9片葉時定植,株距20cm,行距30cm。露地播種可行直播,但需間苗以利植株生長。秋播可分早秋播和晚秋播。早秋播種,於當年冬季收獲;晚秋播種,於翌年3-4月收獲。但是,在冬季寒冷地區越冬栽培時,應定植在陽畦、大棚等保護設施中。
折疊管理
管理 在生長期間要注意澆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長前期需澆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並根據土壤板結狀況,結合澆水進行中耕鬆土。到生長盛期,結合澆水施速效性氮肥,以促進葉片生長,使其增大增厚,提高產量和質量。為了減輕苦味,並使其品質柔嫩,可實行軟化栽培。凡能使葉片不見光線並保持適度乾燥的措施,均可達到軟化的目的,例如將植株移植到地窖、覆蓋草簾等。
折疊收獲
苦苣菜可多次採收嫩莖葉,一般植株有6片真葉或株高10厘米時,可用剪刀剪或手掐採收。春季半月採收1次;夏季10天採收1次;秋季1個月採收1次。采後馬上澆水,並追速效性氮肥。每茬生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產品質量。採收後要及時整理,去除雜草和老葉,食用或上市銷售。
折疊留種
苦苣菜留種多在秋季播種,防寒過冬,到春季帶土移植於采種田,或就地間苗後留種。通常株行距均為30cm。在6月前後抽薹開花,可達到結實飽滿的目的。
折疊編輯本段病蟲防治
苦苣菜的病蟲害較少。主要是防治霜霉病、葉斑病和蚜蟲、紅蜘蛛。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價值
折疊成分
化學成分:苦苣菜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類化合物,還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羥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還陽參甙(crepidiaside)A及毛連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種子油中含玟鳩菊酸(vernolic acid)13.7%。葉中還含維生素(vitamin)C。
營養成分:苦苣菜的營養價值很高。據測定,每100g鮮苦苣菜中含蛋白質1.8g,糖類4.0g,食物纖維5.8g,鈣120mg,磷52mg 及鋅、銅、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胡蘿卜素、煙酸等。此外,還含有甘露醇、蒲公英甾醇、蠟醇、膽鹼、酒石酸、苦味素等化學物質。同時苦苣菜中還含有維生素C88mg,胡蘿卜素3.22mg,分別是菠菜中含量的2.1和2.3倍。
折疊醫用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附方
①治肝硬化:苦苣菜、酢漿草各一兩。同豬肉燉服。(江西)
②治朴蛇瘴:野苦馬汁、燈心(浸水良久捻其末)。和朋之。(《普濟方》)
③治慢性氣管炎:苦苣菜一斤,大棗二十個。苦苣菜煎爛,取煎液煮大棗,待棗皮展開後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葯膏一匙,大棗一枚。(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小兒疳積:苦苣菜一兩,同豬肝燉服。(江西)
⑤治對口惡瘡:野苦蕒擂汁一鍾,入薑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瑤經驗方》)
⑥治壺蜂叮螫:苦苣菜汁塗之。(《摘元方》)
⑦治婦人乳結紅腫疼痛:紫苦苣菜搗汁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折疊食用
幾千年來中國勞動人民一直食用野菜,食法多樣,在民間形成了傳統的食用方法。苦苣菜的一般食法有:
1、鮮食:將幼苗或嫩莖葉洗凈,用沸水焯2~3min,放人清水中浸泡,去苦味,涼拌,蘸醬,炒食或做餡。
2、曬乾菜:將鮮菜去雜,洗凈,開水燙一下,再用清水沖洗,曬干或烘乾貯藏。食用前熱水泡開,炒食或
燉肉。
3、腌鹹菜:將鮮菜洗凈,瀝干水,在缸內按一層鹽一層菜排放,並拌入相關佐料,封貯,10d後即可食用。
4、做罐頭:鮮菜去雜、洗凈、整形,放入由食鹽、氯化鈣、檸檬酸配成的預煮液中煮沸2~3min,清水浸泡漂
洗1~2h,去除苦味。鮮菜分級、整形、裝罐,加入配好的湯汁,放入滅菌鍋高溫滅菌,冷卻,貯藏。
5、速凍菜:將菜去雜、洗凈、修整、分級,放入速凍機進行速凍,再置於冷庫中貯藏。
折疊飼用
苦苣菜的莖葉柔嫩多汁,嫩莖葉含水量高達90%,無刺、無毛、稍有苦味,是一種良好的青綠飼料。豬、鵝最喜食;兔、鴨喜食;山羊、綿羊樂食;馬、牛少量採食。開花期以前切碎生喂或煮熟飼喂,每日用650g苦苣菜飼喂家兔,其採食率可達77% ,切碎喂雞、鴨也有良好的效果。苦苣菜的乾草是馬、牛、羊的好飼草,其適口性均可定為喜食級。苦苣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100g鮮草中,葉含維生素C11~68.2mg,莖中含維生素C11mg、含胡蘿卜素14.5mg。秋季,維生素C、胡蘿卜素含量比春、夏季高。苦苣菜的能量價值可評為中等。其總能對豬、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謝能、各種凈能及可消化蛋白質的含量均屬中等。與同屬植物苣蕒菜(S.brachyotus)相比並不遜色。苦苣菜的莖葉繁茂,葉量大,在抽莖之前全為茂密的葉叢。至開花期,其莖枝仍比較脆嫩,還可飼用。莖葉比為1:1.55,果期莖枝逐趨老化,飼用價值下降。在野生條件下,以苦苣萊占優勢的草,鮮草產量一般可達30000~45000kg/hm;單株重為150~250g,在栽培條件下,鮮草產量可達37500~60000kg/hm,高產的可達75000kg/hm。飼料基地。苦苣菜的莖葉脆嫩,不耐畜禽踐踏,耐熱性差,以刈割利用為好。尤以開花期之前利用為宜。除青飼外,還可曬制青乾草,製成草粉;也可青貯利用。青草以喂豬、鵝、兔、山羊、鴨為好;乾草以馬、牛、羊等利用最為適宜。
❹ 這是什麼 植物
是商陸和人參相似
【中文名】商陸《本經》
【英文名】 Pokeberry Root
本品為商陸科植物商陸Phytolacca acinosa Roxb.或垂序商陸的根。秋季至初春採挖。曬干或陰干。生用或醋炙用。
【產地】商陸主產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垂序商陸主產於山東,浙江,江西等省。
【類別】根類
【異名】盪根、夜呼(《本經》),當陸(《本草經集注》),白昌(《開寶本草》),章柳根(《本草圖經》),見腫消、山蘿卜(《分類草葯性》),水蘿卜(《中國葯植志》),白母雞、長不老(《南京民間葯草》),濕蘿卜(《貴州民間方葯集》),狗頭三七(《葯材資料匯編》),抓消腫、牛蘿卜、春牛頭(《四川中葯志》),下山虎、牛大黃(《湖南葯物志》),野蘿卜(《中草葯通訊》(1):13,1973)。
別名:見腫消、章柳根,牛大黃、山蘿卜
【來源】為商陸科植物商陸的根。
【植物形態】商陸,又名:莧陸(《易經》),馬尾(《爾雅》),常蓼(《廣雅》),藰、章陸、章柳(《玉篇》),大莧菜、濕莧菜、山包穀、金七娘、紅莧菜、金雞姆、豬姆耳、莧菜藍、肥豬菜。
多年生草本,高70~100厘米,全株無毛,根粗壯,肉質,圓錐形,外皮淡黃色。莖直立,多分枝,綠色或紫紅色,具縱溝。葉互生,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2~25厘米,寬5~1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而下延,全緣,側脈羽狀,主脈粗壯;葉柄長1.5~3厘米,上面具槽,下面半圓形。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長10~15厘米;花兩性,徑約8毫米,具小梗,小梗基部有苞片1及小苞片2;萼通常5片,偶為4片,卵形或長方狀橢圓形,初白色,後變淡紅色:無花瓣:雄蕊8,花葯淡粉紅色;心皮8~10,離生。漿果扁球形,徑約7毫米,通常由8個分果組成,熟時紫黑色。種子腎圓形,扁平,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多生於疏林下、林緣、路旁、山溝等濕潤的地方。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採集】秋、冬或春季均可採收。挖取後,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洗凈,橫切或縱切成片塊,曬干或陰干。
【葯材】乾燥根橫切或縱切成不規則的塊片,大小不等。橫切片彎曲不平,邊緣皺縮,直徑約2.5~6厘米,厚約4~9毫米,外皮灰黃色或灰棕色;切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粗糙,具多數同心環狀突起。縱切片捲曲,長約4.5~10厘米,寬約1.5~3厘米,表面凸凹不平,木質部成多數突起的縱條紋,質堅,不易折斷。氣微;味稍甜,後微苦,久嚼之麻舌。以片大色白、有粉性、兩面環紋顯明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生產,主產於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廣東地區曾用姜科植物閉鞘姜的根莖作商陸(草葯名樟柳頭)。
【化學成分】含商陸鹼、多量硝酸鉀、皂甙。
【葯理作用】①祛痰作用:小鼠口服野蘿卜浸劑、酊劑及煎劑,均有明顯的祛痰作用(酚紅法),煎劑作用最強,酊劑次之,水浸劑最弱。氯仿提取物及皂甙元亦有顯著作用,粗提生物鹼及皂甙則無明顯作用。
②鎮咳作用 :小鼠口服浸劑、酊劑及煎劑均無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但酊劑和煎劑皮下注射有輕度止咳作用,粗提生物鹼口服有明顯止咳作用,氯仿提取物及皂甙作用不顯著。
③平喘作用 :豚鼠皮下注射煎劑與酊劑,無平喘作用,只能使潛伏期延長(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④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體外試驗野蘿卜煎劑及酊劑對流感桿菌及肺炎雙球菌部分菌株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煎劑作用比酊劑好。商陸汁液中含有一種抗煙草花葉病病毒的成分,是一種糖蛋白。
⑤其他作用 :商陸根提取物灌注蟾蜍腎,明顯增加尿流量,直接滴於蛙腎或蹼,則見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而鉀鹽或商陸根灰分作用與此不同,因此商陸的利尿作用不是由於其中所含的鉀鹽,但鉀鹽也起了一些附加作用。麻醉狗靜脈注射商陸浸膏,來見明顯利尿作用,對血壓也無顯著影響。5%商陸(品種未鑒定)水浸劑在48小時內有殺滅淡色庫蚊幼蟲作用。
【凈化作用】:商陸有助修復受錳污染的土壤,商陸在錳含量達11.4%的尾礦廢棄地上生長良好,葉錳含量最高達1.93%;溫室生長45天的商陸地上部分錳積累量為258.2毫克/株,葉錳含量高達3.64%,植物吸取的錳有87%~95%被轉移到地上部分。來自污染區和非污染區的商陸種群在自然條件的錳積累量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卻表現出相似的耐錳性和積累本事,葉錳含量高達3.4%,商陸的錳耐性和超積累本事可能是其固有特性。國內外學者在超積累植物篩選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迄今報道錳超積累植物僅11種,鑒於木本植物生長周期長、不宜溫室試驗等缺點,錳超積累機理研究依然停頓在田野植物樣品的簡略闡發水平。商陸是國際上報道的第一例多年生、草本型錳超積累植物。
【毒性】小鼠應用商陸的半數致死量如下(克/公斤):26(水浸劑),28(煎劑),46.5(酊劑).均為口服;1.05(水浸劑),1.3(煎劑),5.3(酊劑),均為腹腔注射。野蘿卜有紅、白兩種,根據對小鼠致死反應看來,紅色的較白色的毒性約大1倍,煮沸2小時兩者毒性明顯降低。家兔口服野蘿卜乾粉(5~10克/公斤),除活動減少外無其他明顯中毒症狀。貓口服2.5~10克/公斤,皆出現嘔吐,劑量愈大,嘔吐反應愈嚴重,10克/公斤組第2天仍有嘔吐動作,此組4隻貓在2天內死亡2隻。狗口服1克/公斤,亦發生嘔吐,除活動較少外,無其他反應。大鼠每天口服煎劑5克/公斤,連續3周,未見明顯異常。
【炮製】商陸:洗凈,稍浸泡,潤透,切片。曬干。醋商陸:取凈商陸片,置鍋內加米醋煮之,至醋吸盡,再炒至微干。(每商陸片100斤用醋30斤)
《雷公炮炙論》:"每修事商陸,先以銅刀刮上粗皮了,薄切,以水浸兩宿,然後漉出甑蒸,以豆葉一重與商陸一重,如斯蒸,從午至亥出,去豆葉暴干,細銼用。若無豆葉,只用豆代之。"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酸,有毒。"
③《綱目》:"苦,寒。"
【歸經】入脾、膀胱經。
《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脾、膀胱、小腸三經。"
【功用主治】通二便,瀉水,散結。治水腫,脹滿,腳氣,喉痹,癰腫,惡瘡。
①《本經》:"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
②《別錄》:"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
③《葯性論》:"能瀉十種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腫處外薄之瘥。"
④《日華子本草》:"通大小腸,瀉蠱毒,墮胎,熁腫毒,敷惡瘡。"
⑤《醫林纂要》:"磨塗瘡癬,殺蟲。"
⑥《貴州民間方葯集》:"治黃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宜忌】脾虛水腫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有當陸勿食犬肉。"
②《日華子本草》:"得大蒜良。"
③《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綱目》:"胃氣虛弱者不可用。"
⑤《本草匯言》:"非氣結水壅、急脹不通者不可輕用。"
【選方】①治水氣腫滿:生商陸(切如麻豆)、赤小豆等分,鯽魚三枚(去腸存鱗)。上三味,將二味實魚腹中,以綿縛之,水三升,緩煮豆爛,去魚,只取二味,空腹食之,以魚汁送下,甚者過二日,再為之,不過三劑。(《聖濟總錄》商陸豆方)
②治十種水氣,取水:商陸根(取自然汁一盞),甘遂末一錢。上用土狗一枚,細研,同調上葯,只作-服,空心服,日午水下。忌食鹽一百日,忌食甘草三日。(《楊氏家藏方》商陸散)
③治水氣通身洪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葯不得者:澤瀉、商陸、赤小豆(炒)、羌活(去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蘆)、茯苓皮、檳榔。上等分,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疏鑿飲子)
④治卒暴症:商陸根搗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葯鋪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冷復易之,數日用之,旦夕勿息。(《千金方》)
⑤治痃癖不瘥,脅下痛硬如石:生商陸根汁一升,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研仁令爛,以商陸根汁相和,研濾取汁,以火煎如餳。每服,取棗許大,空腹以熱酒調下,漸加,以利惡物為度。(《聖惠方》)
⑥治產後血塊時攻心腹,疼痛不可忍:商陸(干者)、當歸(切、炒)各一分,紫葳、蒲黃各一兩。上四味搗羅為散,空腹溫酒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商陸散)
⑦治淋巴結結核:商陸三錢,紅糖為引,水煎服。(《雲南中草葯》)
⑧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生商陸根搗敷之,干即易之,取軟為度。又治濕漏諸癰癤。
⑨治一切腫毒:商陸根和鹽少許,搗敷,日再易之。
⑩治瘡傷水毒:商陸根搗炙,布裹熨之,冷即易之。(⑧方以下出《千金方》)
⑾治跌打:商陸研末,調熱酒擂跌打青黑之處,再貼膏葯更好。(《滇南本草》)
⑿溫氣腳軟。用商陸根切成小豆大,先煮熟,再加綠豆同煮成飯,每日進食,病癒為止。
⒀水氣腫滿。用商陸根去皮,切成豆大顆粒,裝一碗,加糯米一碗,同煮成粥,每日空心吃下。微瀉為好,不得雜食。又方:白商陸六兩,取汁半合,加酒半升,斟酌病人情況適量給服,腹瀉為效。又方:白商陸一升、羊肉六兩,加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和蔥豉一起煨湯吃。
⒁腹中症結(硬如石塊,刺痛異常)。用商陸根搗汁或蒸爛,攤布上,放在患處,葯冷即換,晝夜不停。
⒂產後腹大、堅滿,湍不能卧。用商祟根一兩、大埋葬一兩半、甘遂(炒)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三錢,熱湯調下,腹瀉即停葯。引方名"白聖散"。
⒃五屍注痛(屍注病明是:腹痛脹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兩脅,或壘塊湧起。---按屍注常提到的有:一飛屍:遊走皮膚,洞穿臟腑;二、游屍:附骨和主肉,攻鑿血脈;三、風屍:只覺疼痛,而不積壓痛在何處;四、沉屍:彈綿臟腑,沖引肺脅)。用商陸根煎爛,裝布袋中,乘熱熨痛處,葯冷好換。
⒄石癰(癰硬如石,不出膿)。用一商陸根搗爛搽塗患處,葯干即換。
此方亦治濕瘡、癤子。
【附】現在治癌方中,常用商陸。上列屍注,可能包括著癌症,值得進一步加以研究。
【臨床應用】①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取乾燥根切成薄片,加水煎半小時,濃縮成100%的煎劑。首次服30毫升,以後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或成人以4~8錢,小兒2~3錢為1日量,久煎3~4小時以減低毒性。用100%煎劑治療21例,除1例療效不顯外,其餘均在2~4天內紫癜逐漸消失,鼻衄、齒齦出血好轉,僅少數病例仍偶於四肢出現新的散在性針尖樣出血點;有半數病例在服後第2周左右血小板計數可恢復到正常范圍,其中部分病人表現有波動性,個別亦有不恢復的。9例患者經骨髓相復查,6例患者的巨核細胞已出現有血小板形成,表明對骨髓病變有緩解作用。此外,對過敏性紫瘴、咯血等亦有良好效果。
②治療腎炎及血吸蟲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症
取商陸、澤瀉、杜仲各3兩,洗凈切片,用溫開水浸泡1~2小時後,文火煎熬兩次,濾液合並濃縮,再加糖及防腐劑,製成商陸合劑300毫升。日服3次,成人每次10~15毫升,兒童、羸弱及胃腸不適者酌減,飯後服。同時限制食鹽及水分。治療慢性腎炎9例及肝硬化8例,經1~6個月觀察,9例慢性腎炎有8例獲效,8例肝硬化有5例尿量增加,腹水減輕。慢性腎炎除晚期者外,多見尿量增加,水腫減輕或消失。尿量的增加多在服葯後2~4天開始,2星期左右達高峰,至20天左右逐漸減少;此時停葯4~6天再用,尿量又漸增加,但水腫消退後,尿量增加不多。此外,有以商陸1錢、五花肉2兩,加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為1日量(不食肉),3次分服,對急慢性腎炎及其它原因所致的水腫、腹水均有效果,並無副作用。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
以商陸鮮根2.5斤洗凈切片,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2小時,去渣加蜂蜜4大兩,濃縮成600毫升蜜漿;或將鮮根洗凈切片,放入蒸籠內蒸1小時,曬干或烘乾,碾粉煉蜜為丸,每丸重3錢(含純粉1.3錢)。每次服蜜漿20毫升或蜜丸1粒,每日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2~3個療程,或每療程間隔3~5日。治療682例,蜜丸組372例,近期控制147例,顯效128例;蜜漿組310例,近期控制30例,顯效84例。兩者臨床控制率共計25%,顯效率31%。本品的主要作用為祛痰,其次是止咳、平喘。療程結束後療效有逐漸減弱趨勢,在停葯117天後隨訪98例,復發者13例(13%)。
④治療消化道出血
取商陸干品5~8錢,或鮮品1~2兩,水煎成200毫升,兩次分服。治療消化道出血3例,痔瘡出血1例,均在服葯2~3劑後止血,未發現毒性反應。
⑤中毒與解毒
本品有毒,如服用不當,可引起中毒。一般在葯後20分鍾至3小時發病,有輕度至中度的體溫升高,心動較速,呼吸頻數,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繼則眩暈,頭痛,言語不清,胡說,躁動,站立不穩,抽搐,神志恍惚,甚至昏迷,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膝反射亢進,大小便失禁。從神志昏迷到清醒短者11小時,長達31小時。大劑量可使中樞神經麻痹,呼吸運動障礙,血壓下降,心肌麻痹而死亡。孕婦多服有流產的危險。輕度的胃腸道反應,經3~5天可自行消失。一般可用支持及對症療法。民間解救方法用生甘草、生綠豆1~2兩,搗爛,開水泡服或煎服。
【名家論述】①《綱目》:"商陸其性下行,專於行水,與大戟、甘遂蓋異性而同功。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者,以亦根搗爛,入麝香三分,貼於臍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腫消。又治濕水,以指畫肉上隨散不成文者,用白商陸、香附子炒干,出火毒,以酒浸一夜,日干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或以大蒜同商陸煮汁服亦可。其莖葉作蔬食,亦可治腫疾。"
②《本經疏證》:"李瀕湖謂商陸沉降而陰,其性下行,專於治水,與大戟、甘遂異性同功也。夫所貴於治《本經》者,為能審名辨物,知其各有所宜耳。若商陸之功,不過與大戟、甘遂埒,則用大戟、甘遂已耳,又何取於商陸哉?夫大戟、甘遂味苦,商陸味辛,苦者取其降,辛者取其通,降者能行逆折橫流之水,通者能行壅淤停蓄之水,取義既殊,功用遂別,豈得以此況彼也。仲景書中十棗湯用大戟、甘遂,大陷胸湯、甘遂半夏湯、大黃甘遂湯均用甘遂,不用大戟,則甘遂之與大戟,固自有異矣;獨於大病瘥後,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中偏取商陸,謂非商陸有異於大戟、甘遂乎。下病者上取,上病者下取,牡蠣澤瀉散治腰以下水氣不行,必先使商陸、葶藶,從肺及腎開其來源之壅,而後牡蠣、海藻之軟堅,蜀漆、澤瀉之開泄,方能得力,用栝樓根者,恐行水之氣過駛,有傷上焦之陰,仍使之從脾吸陰,還歸於上。是故商陸之功,在決壅導塞,不在行水疏利,明乎此,則不與其他行水之物同稱混指矣。"
科 屬:商陸科商陸屬
拉丁科名:Phytolaccaceae
拉丁屬名:Phytolacca L.
貯藏:置乾燥通風處
【生活巧用】:取其根部曬干搗碎,和凡士林,敷蚊蟲叮咬處,立即止癢消腫。
請採納。
❺ 簏草長得什麼樣子啊能提供圖片嗎
鹿茸?
❻ 水印草一般長在哪裡
水印草一般長在野外。
水印草是一種野生草本植物是一種能供人類食用的野生蔬菜,這種植物長出的新鮮嫩葉可以供人類食用,能為人類補充大量碳水化合物和多種氨基酸與礦物質,對維持人體健康有很大好處。
❼ 含羞草生長在哪裡
含羞草的源於南美熱帶地區,隨著國際的發展,含羞草現在在國內已有大量的栽培,含羞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喜歡生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在山坡叢林中及路旁潮濕的地方較為常見。
含羞草有野生的,生於曠野荒地、灌木叢中,長江流域常有栽培供觀賞。產中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含羞草的花和葉子以及它的莢果都是具有著較好的觀賞效果,並且是很容易成活的,是最適合放置在陽台以及室內的盆栽了,在庭院里它也是能夠很好的種植的,對土壤的要求也不高。
(7)氯草長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含羞草害羞的原因與它的原生環境密切相關。
含羞草原產自熱帶南美,那裡氣候惡劣,常有狂風暴雨肆虐。為了保護好自己,當第一滴雨水打落在含羞草葉片上時,它就會及時有效地迅速閉合葉片,垂下葉柄,避免了暴風雨的傷害,這也就是生物界的自適應性。
在含羞草的葉柄和葉子基部的位置,都有一個膨大的部位,學名叫做葉枕。而葉枕就是含羞草害羞的核心原因所在。葉枕中間有一個維管束,四周充滿了薄壁組織。
在對刺激最為敏感的葉枕受到觸動時,會引起葉枕內上半部薄壁細胞的細胞液被排出,產生了上下兩半膨脹壓力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葉片閉合下垂。
含羞草的這項應激行為發生前後只要0.08秒,也就是說,傳導速度高達10cm/s,可以說反應是很快的。而恢復原狀的時間大概需要5——10分鍾左右。
❽ 這是什麼草
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別名:白楊、大葉柳、大葉頭楊樹等。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幼樹樹皮平滑,淺灰色,老時則深縱裂;小枝灰色至暗褐色,具灰黃色皮孔;芽具柄,密被銹褐色盾狀著生的腺體,葉多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復葉。楓楊喜光,略耐側蔭,幼樹耐蔭,耐寒能力不強,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以南。楓楊樹冠寬廣,枝葉茂密,生長迅速,是種常見的庭蔭樹和防護樹種。而且樹皮還有祛風止痛,殺蟲,斂瘡等功效。
中文學名
楓楊
拉丁學名
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
形態特徵
大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幼樹樹皮平滑,淺灰色,老時則深縱裂;小枝灰色至暗褐色,具灰黃色皮孔;芽具柄,密被銹褐色盾狀著生的腺體。葉多為偶數或稀奇數羽狀復葉,長8-16厘米(稀達25厘米),葉柄長2-5厘米,葉軸具翅至翅不甚發達,與葉柄一樣被有疏或密的短毛;小葉10-16枚(稀6-25枚),無小葉柄,對生或稀近對生,長橢圓形一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約8-12厘米,寬2-3厘米,頂端常鈍圓或稀急尖,基部歪斜,上方1側楔形至闊楔形,下方1側圓形,邊緣有向內彎的細鋸齒,上面被有細小的淺色疣狀凸起,沿中脈及側脈被有極短的星芒狀毛,下面幼時被有散生的短柔毛,成長後脫落而僅留有極稀疏的腺體及側脈腋內留有1叢星芒狀毛。
共4張
楓楊葉片
雄性葇荑花序長約6-10厘米,單獨生於去年生枝條上葉痕腋內,花序軸常有稀疏的星芒狀毛。雄花常具1(稀2或3)枚發育的花被片,雄蕊5-12枚。雌性葇荑花序頂生,長約10-15厘米,花序軸密被星芒狀毛及單毛,下端不生花的部分長達3厘米,具2枚長達5毫米的不孕性苞片。雌花幾乎無梗,苞片及小苞片基部常有細小的星芒狀毛,並密被腺體。
生長習性
喜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以溫度不太低,雨量比較多的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較為適宜。喜光樹種,不耐庇蔭。耐濕性強,但不耐常期積水和水位太高之地。深根性樹種,主根明顯,側根發達。萌芽力很強,生長很快。對有害氣體二氧化硫及氯氣的抗性弱。受害後葉片迅速由綠色變為紅褐色至紫褐色,易脫落。受到二氧化硫危害嚴重者,幾小時內使葉全部落光。楓楊初期生長較慢,後期生長速度加快。
功能主治
治慢性氣管炎,關節痛,瘡疽癤腫,疥癬風癢,皮炎濕疹,湯火傷。祛風止痛;殺蟲;斂瘡。主風濕麻木;寒濕骨痛;頭顱傷痛;齒痛;浮腫,痔瘡;燙傷;潰瘍日久不斂
❾ 這是什麼草,長在樹上的
圖為蘿藦科植物眼樹蓮,學名Dischidia chinensis
生長於山地潮濕雜木林中或山谷、溪邊,攀附在樹上或附生石上。
全株供葯用,有清肺熱、化瘧、涼血解毒之效;民間有用作治肺燥咳血、瘡癤腫毒,小兒疳積、痢疾、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❿ 這是什麼植物 長在三亞灣乾燥的砂土地上的一種草,此草很硬,扎人,不到一尺高,細長葉。見圖.
圖為禾本科植物老鼠艻/濱刺麥,學名Spinifex littoreus
多年生小灌木狀草本。須根長而堅韌。稈粗壯、堅實,表面被白蠟質,平卧地面部分長達數米,向上直立部分高30-100厘米,徑粗3-5毫米。葉鞘寬闊,基部達1.4厘米,無毛或微被毛,邊緣具緣毛,常互相覆蓋;葉舌微小,頂端有長2-3毫米的不整齊白色纖毛;葉片線形,質堅而厚,長5-20厘米,寬2-3毫米,下部對折,上部卷合如針狀,常呈弓狀彎曲,邊緣粗糙,無毛。雄穗軸長4-9厘米,生數枚雄小穗,先端延伸於頂生小穗之上而成針狀:雄小穗長9-11毫米,柄長約1毫米;穎草質,廣披針形,先端急尖,具7-9脈,第一穎長約為小穗的1/2,第二穎長約為小穗的2/3;外稃長8-10毫米,具5脈:內稃與外稃近等長,具2脈;花葯線形,長約5毫米;雌穗軸針狀,長6-16厘米、粗糙,基部單生1雌小穗;雌小穗長約12毫米;穎草質,具11-13脈,第一穎略短於小穗;第一外稃具5脈,與小穗等長,無內稃;第二外稃厚紙質,具5脈,內稃與之近等長。花果期夏秋季。
本種稈平卧地面,能防海浪沖刷,為優良的海邊固沙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