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臂部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偷拿媳婦面膜搞笑圖片 2025-08-21 19:57:09

臂部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06 13:57:47

㈠ 脈搏解剖位置在哪圖片

「脈搏」是入出境在體表能摸到動脈搏動的部位。
在人體的表面有許多部位可以摸到。
比如耳前、下頜、頸部、腋窩、臂部、肘部、腕部、指部、大腿根、腘窩、足背等處都能摸到。

㈡ 看照片時怎麼分左右,指大家問照片中某個人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怎樣區分

左右兩邊的區分是按照看照片的人所處的方位來區分的,比如你的左手邊,就是左邊,你的右手邊就是右邊。

一般情況下都是作為觀察者的角度為主進行區分,比如,你和另一個人並排進行觀察,你說左邊一個好看,那麼,你所指的就是你的左手邊(以圖為主的圖中人物的右邊)的一個。不一般的情況都需要註明或者另加解釋,確定參照物。

(2)臂部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拍攝技巧

1、頭部和身體忌成一條直線。兩者若成一條直線,難免會有呆板之感。因此,當身體正面朝向鏡頭時,頭部應該稍微向左或是向右轉一些,照片就會顯得優雅而生動;同樣道理,當被攝者的眼睛正對鏡頭時,讓身體轉成一定的角度,會使畫面顯得生氣和動勢,並能增加立體感。

2、雙臂和雙腿忌平行。無論被攝者是持坐姿或是站姿,千萬不要讓雙臂或雙腿呈平行狀,因為這樣會讓人有僵硬、機械之感。妥當的做法可以是一曲一直或兩者構成一定的角度。這樣,就能既造成動感,姿勢又富於變化。

3、盡量讓體型曲線分明。對於女性被攝者來說,表現其富於魅力的曲線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的做法是讓人物的一條腿實際上支撐全身的重量。

另外一條腿稍微抬高些並靠著站立的那條腿,臂部要轉過來,以顯示其最窄的一面,胸部則通過腰部的曲線,盡量顯示其高聳和豐碩感。同時,人物的一隻手可以擺在臀部,以便給畫面提供必要的寬度。

㈢ 手臂上的穴位

是天府穴。
天府穴 Tiān fǔ(LU3)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人體的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解剖〗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分支;分布著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
〖主治疾病〗 氣喘,鼻出血,癭氣,臂痛。
〖人體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療臂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穴義〗 輸供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於天。
〖名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門府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為肺經陽氣上輸天部之門府。本穴物質由雲門穴傳輸而來,和天府處的溫度場相比,雲門穴傳來的氣血物質溫度仍處於高位,在天府處氣血物質的變化仍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以陽熱之氣的形式上輸於天,穴名之意即在於強調穴內氣血物質的這一變化,故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中的氣態物,其存在形式為雨狀雲系,比雲門穴的溫度、壓力要低,所處的天部空間層次也比雲門穴的要低。
〖運行規律〗 氣血運行分為二個方面,一是雲門穴傳來的雨狀雲系氣態物進一步散熱縮合冷降,化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狀雲系並向俠白穴傳輸,二是隨著穴內物質的熱散,一部分氣化的陽熱之氣上升於頭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傳肺經的氣血物質,通過熱散的方式傳遞肺經的陽熱之氣上達天之天部。
〖治法〗 寒則補而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㈣ 臂部在哪個地方

臂部

主要局部結構:肱二頭肌內側溝、肱骨肌管、臂中部。

臂部分前後兩區,血管神經受其影響形成兩條行走路線,即臂前區的肱二頭肌內側溝和臂後區的肱骨肌管。在此二局部血神經神經間也不斷發生位置變化,並以臂中部(中1/3或中點)變化最顯著。因此,兩條縱行路線與臂中部交點處是臂部最重要局部區域。即臂前區中1/3的肱二頭肌內側溝,和臂後區中1/3的肱骨肌管是臂部血管神經及肌肉筋膜集中和發生變化最明顯的局部各種結構在臂中部的相互關系為:

1、肱動脈 brachial artery:

行於臂前區肱二頭肌內側溝內,發出兩條分支,肱骨滋養動脈和尺側上副動脈。前者進入肱骨滋養孔,後者伴尺神經穿臂內側肌間隔進入臂後區。

2、肱靜脈 brachial veins: 共兩條,伴動脈兩側上行。

3、貴要靜脈 basilic vein:

穿臂深筋膜由淺層進入深層並伴肱靜脈上行。

4、正中神經 median nerve:

由肱動脈的外側跨其前方至其內側下行。

5、尺神經 ulnar nerve:

穿臂內側肌間隔伴尺側上副動脈在臂後區下行。

6、肌皮神經 musculocutaneous nerve:

行於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

7、橈神經 radial nerve:

在臂後區的肱骨肌管內,伴肱深血管緊貼於肱骨的後面。

8、前臂內側皮神經

伴貴要靜脈穿臂深筋膜淺出至皮下。

9、臂內、外側肌間隔

由深筋膜在此形成並向下逐漸增厚。

10、臂部肌的起止點

三角肌、喙肱肌的止點,肱肌的起點,肱三頭肌兩個短頭的分界線。

㈤ 麻筋在哪裡

麻筋部位
人體各筋絡所司之運動,既如上述,每一筋點被拿,皆足影響關節之活動,自不待言,此外有數筋點,尤適擒拿,且影響人體極巨,中有九點,即三十六要穴之九麻穴也,詳述如後:

手部麻筋

手部麻筋,共有三支,第一支位於食指與中指之間。屬伸筋,鄰附神經,拿之伸而不曲,極為麻痛,影響全臂活動。每支有二筋點,拿之尤易制敵,一在手背中間,一在指之圍端,骨節陷入處。
此外另有「虎口」一穴,位於拇指與食指之間手背處,屬曲筋,鄰附神經,拿之曲而不伸,麻痛難當,影響全臂活動,穴點位於拇指與食指*口處至腕的中間,輕拿敵即失抗,重拿可致昏暈倒。

臂部麻筋
臂部麻筋,以肘節麻筋為主,肘節乃聯絡大小臂,使之連接,而司其轉動,實為大小臂間的重要關鍵,此節被拿,直接影響全臂活動能力,其部位在上臂骨下面末端,與尺橈二骨上面一端結合之中間,肘曲時,骨即外突,臂直時,則其處有小線窩,名曰曲尺穴,屬要穴,拿之足制止肘部活動;此外曲尺外側有一筋點,屬伸筋,拿之敵臂不但麻痛,且影響其全臂伸而不屈;曲尺內側又有一筋點,屬曲筋,拿之則影響其全臂曲而不伸,麻痛自不待言。此三穴點,輕拿足使敵麻痛被制,重拿可使敵痛極而暈倒。

肩部麻筋
肩部麻筋,可分三部述之:第一部為前肩部,位於扁肩胛骨與鎖骨相接處的中間,有一凹陷處如臼狀,名曰「肩井穴」,即俗稱肩窩,此筋點位兩臂聯絡軀干之重要關鍵,在人體各要穴中亦為大穴,如氣血流行,正達此穴,而被點拿,雖不足以致人死命,但亦足以戕害其肢體而成殘疾。即使拿之輕,亦可使被拿者臂部,受其影響,發生巨痛,而失去原有活動能力。
第二部為後肩部,位於扁肩胛骨,附於背部上部的兩側,實為肩部最要之主骨,而司全肩活動,其形如蝶翅,較寬之部分,接近脊骨,而較狹之部分,則與鎖骨相銜接而構成肩膀,即俗稱反匙骨,其筋點屬前鋸肌,斜方肌之腹及尾部,與肩胛骨狹端下面之骨縫。此部名為「鳳尾穴」,一說屬腎經,實肺部之末稍,故此部位被拿,不但酸麻,而使其臂肩完全失去活動能力,不能反抗,如用力過甚,傷及正穴點,足以影響內臟,而成內傷。
第三部為外肩部(即肩尖突出之處)為肩胛骨、鎖骨及上臂骨等三骨相銜接之各筋點。骨縫參差,筋絡包附,即俗稱大臂。此部為肩臂兩部之重要關鍵,司臂部屈伸轉動之總樞。此部如受傷,則全臂完全失去活動能力,惟此關鍵,密接吻合,構造巧妙,無以復加,但機關愈巧妙,損壞愈容易,故肩臂關節,一受外界震動,易脫臼而出,擒拿法對此特別注意,可利用此弱點。至此部位之筋點,則以腋下中央之筋點為目的,此筋點被拿,酸麻巨痛影響肩臂活動尚在其次,用勁稍重足使敵暈倒。

頸部麻筋
頸部可分為左右即後三部,唯此部下手多在前後兩部,以前頸項言,完全為軟骨,並無骨骼支撐,多系皮肉與筋絡所組成,其內部則氣管與食管相附,皆為重要部分,人之所以生存,全在呼吸、飲食,呼吸必經氣管,飲食則全靠食管,兩者若受傷,足以使人喪失性命,故前頸一部,非常重要,在擒拿法中,是致命要部。然拿法可分數種,如拿喉結、閉氣管、拿筋等等,頸筋最易拿,而影響大者,為耳部垂斜接胸前鎖乳突肌,經左右皆有,此處被拿,雖不至死,但極易昏暈,因此筋附有神經直達大腦。雖未扼其氣食二管,勢必受到壓迫,氣運不舒,神經受壓迫而昏倒。

腰部麻筋
腰肋各部,要害分部極廣,在擒拿法中,對於胸、肋、腰等部,可拿之處極少,以胸背所佔之部位,因不易三指掂取。惟腰部、肋部,尚可施拿,但並不能制敵使其失去反抗,而出手即致人死命,故此部筋點,以不拿為佳,即萬不得已而用時,落手亦亦從輕;以敵人受傷為度,切勿過份,擒拿部位,在左右肋骨之最尾端之軟腰處,俗名腰眼穴,又名笑腰穴。筋頭為外斜肌,附有神經,拿之腰肌疼軟,半身受影響,活動不靈,如重手傷及內部,可致刺激神經大笑不止,面唇青白,額出冷汗。因腰後兩旁,乃腎臟所在,腰前上部,為右肝臟,左為胃臟,皆要害。

腿部麻筋
腿部麻筋,分胯節筋點,大腿筋點,腿彎筋點,小腿筋點,足腕筋點及足部筋數部。
胯節,即大腿骨與骨盆接合之處,此節在全身數骨介中, 為最巨之部分,因而拿此部位,實較拿別的關節為准,非指功精深者,不足以奏效。但拿此處筋點,則較為容易,因此骨節之銜接,有無數巨大之筋附有神經,纏絡其外,尤其內側一面,神經叢極密,探手可得。功效極大,非但一腿失力,且足使全身受其影響。
大腿,為一極大管骨所支柱,上起於腿介胯節,而下迄於膝蓋的上部,其中間為一整骨,即無小骨歧出,又無骨縫可尋,惟腿骨之外,包被筋肉極厚,筋之要者,為轉股筋,此筋骨有內中外三部,除中轉股筋,無關於擒拿外。其內轉股筋(在大腿之內側,斜纏於全腿)及外轉股筋(包於大腿上下的外部)皆可單拿,其效雖不如胯節之巨,然亦可制敵於一時。其筋骨點在膝蓋上部五寸上下之內外側。
膝彎,為膝部緊要之處。正居於大小腿骨接合處的背面,有寬大的骨縫,可茲錯節。有伸筋屈附於膝 的內外兩側,便於分筋,單拿及擒拿皆極便利。筋點在膝彎的兩側中部,以指捏之有痛感處便是,致彎之正中,為骨縫。錯拿亦足制敵。
小腿部筋,不及大腿厚實,然較諸別部,則已超過數倍,故其筋絡,亦深隱於內,表面不易看見,主筋居於後部中央,與腓骨相並行,此部自膝部下起而迄於踝骨的上端,為脛骨與腓骨組合的支柱,脛腓上下兩端皆並頭銜接,中部則離開而成狹長空隙,與小臂部分略似。此部可分筋,亦可錯骨;分筋之筋點,在膝彎下約四寸處中部。鎖骨則以在上下五寸之迎骨面兩側骨縫為宜。不論分筋或錯骨,都能使該腿不能活動,失卻反抗能力,而受制於我。
足腕,即踝骨關節,其位置在脛骨與跖骨之間,上接於脛而下連跖。其骨為數小骨組成,左右兩側,各突出圓骨,其居於內側者,稍稍內骨踝,居於外側者,則為外踝骨,在兩踝骨之後部的下方,各有小凹陷,其中即骨縫之結合處,為踝部緊要之處,而前部下方,即脛骨跖骨相接之處,有一極粗之筋聯絡其間,鄰附於兩骨結合空隙之中,此部被擒拿,足使全腿受影響而失卻抵抗能力。
足部,底背各有一要點,在足底之中央,(足掌中心)有要點,名「湧泉穴」,此穴在人身各穴中,為死穴之一,是氣血所系,百脈中樞,神經從直過腦際,惟以其在足底,終日帖地,且有鞋底保護,無從點拿,然不拿則以,若被拿住,力能透入者,被拿之人,必覺筋痛骨軟,縱不受傷,亦必完全失去抵抗能力,但在亥正時候,切忌使用拿法拿點此穴,因此時氣血注於該穴,被傷心死,無法救治,此說即使誇張,但其使人酸麻無力,甚至殘及肢體,則屬事實。
至於足被之筋點,不止一二,其位置與手背略同,中以大指之後面,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中間之中點為主腦,易拿效著,此點名「太沖穴」,位在骨縫前端,此穴在足部雖占重要地位,然非死穴,但施之拿法,亦足使敵立刻昏厥,失去反抗能力。

㈥ 誰知道各個肌肉起始點文章有圖片最好!

.土豆網上有一教學片子《男子健美》(共3集)講的就是器械健身你參考一下 一個完全的健身方案應當包含吃(飲食),練(訓練),睡(睡眠)三個方面,而練則由心肺,力量,柔韌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有鑒於此,本人給出的訓練計劃是:開始時用5-10分鍾有氧熱身,最後用5-10分鍾拉伸放鬆,中間是40-50分鍾的力量訓練。力量訓練主要有:1)背部:引體向上(頸前下拉);2)胸部:平板卧推(坐姿推胸);3)腿部:杠鈴深蹲(史密斯蹲);4)肩部:杠鈴推舉(啞鈴推舉);5)臂部:杠鈴彎舉(啞鈴彎舉);6)腹部:仰卧起坐(仰卧舉腿)。 訓練備註:訓練一周3次,隔天進行,每次1小時左右,練全身,每個部位一個動作,括弧里的動作備用,一個動作3組,每組8-12次,動作與動作之間間隔2分鍾,組與組之間間隔30-60秒,用力時呼氣,放鬆時吸氣,動作要穩要慢。必須用逐漸增加重量來使肌肉的適應力增大,從而對訓練產生反應。使用自由調節重量的器械進行訓練。這可以使肌肉對器械產生的反抗力起到更好的反應。因為它可以使更多的肌肉都能參與到運動中去。做動作時,無論是舉起還是放下,都要控制好動作,這樣就可以集中用力,避免借力。飲食方面:少吃多餐,適量多攝入蛋,奶,肉。每日食譜為:適度的蛋白質、較少的脂肪、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3種主要營養素的比例應為25∶20∶55左右。饅頭、面條、米飯等主食及山芋、燕麥、土豆等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非常高,可作為首選。蛋白質是肌肉增長最重要的營養源,健美訓練者蛋白質的攝人應以非脂或低脂食品為主,如脫脂牛奶、蛋清、魚、去皮家禽、牛排等。睡眠方面:每天晚上最好睡足8小時,中午若有時間可再午睡30分鍾。對了,訓練時間盡量安排在下午至傍晚時段,因為人體在此時段體力和柔韌性都處最佳狀態。最後祝您早日健身成功!增大肌肉塊的14大秘訣:大重量、低次數、多組數、長位移、慢速度、高密度、念動一致、頂峰收縮、持續緊張、組間放鬆、多練大肌群、訓練後進食蛋白質、休息48小時、寧輕勿假。1. 大重量、低次數:健美理論中用RM表示某個負荷量能連續做的最高重復次數。比如,練習者對一個重量只能連續舉起5次,則該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增粗,發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長不明顯;10-15RM的負荷訓練肌纖維增粗不明顯,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長進;30RM的負荷訓練肌肉內毛細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顯。可見,5-10RM的負荷重量適用於增大肌肉體積的健美訓練。 2. 多組數:什麼時候想起來要鍛煉了,就做上2~3組,這其實是浪費時間,根本不能長肌肉。必須專門抽出60~90分鍾的時間集中鍛煉某個部位,每個動作都做8~10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時肌肉需要的恢復時間越長。一直做到肌肉飽和為止,「飽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適度的標準是:酸、脹、發麻、堅實、飽滿、擴張,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顯粗壯等。 3. 長位移:不管是劃船、卧推、推舉、彎舉,都要首先把啞鈴放得盡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舉得盡量高。這一條與「持續緊張」有時會矛盾,解決方法是快速地通過「鎖定」狀態。不過,我並不否認大重量的半程運動的作用。 4. 慢速度:慢慢地舉起,在慢慢地放下,對肌肉的刺激更深。特別是,在放下啞鈴時,要控制好速度,做退讓性練習,能夠充分刺激肌肉。很多人忽視了退讓性練習,把啞鈴舉起來就算完成了任務,很快地放下,浪費了增大肌肉的大好時機。 5. 高密度:「密度」指的是兩組之間的休息時間,只休息1分鍾或更少時間稱為高密度。要使肌肉塊迅速增大,就要少休息,頻繁地刺激肌肉。「多組數」也是建立在「高密度」的基礎上的。鍛煉時,要象打仗一樣,全神貫注地投入訓練,不去想別的事。 6. 念動一致: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經支配的,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工作。練某一動作時,就應有意識地使意念和動作一致起來,即練什麼就想什麼肌肉工作。例如:練立式彎舉,就要低頭用雙眼注視自已的雙臂,看肱二頭肌在慢慢地收縮。 7. 頂峰收縮:這是使肌肉線條練得十分明顯的一項主要法則。它要求當某個動作做到肌肉收縮最緊張的位置時,保持一下這種收縮最緊張的狀態,做靜力性練習,然後慢慢回復到動作的開始位置。我的方法是感覺肌肉最緊張時,數1~6,再放下來。 8. 持續緊張:應在整個一組中保持肌肉持續緊張,不論在動作的開頭還是結尾,都不要讓它鬆弛(不處於「鎖定」狀態),總是達到徹底力竭。 9. 組間放鬆:每做完一組動作都要伸展放鬆。這樣能增加肌肉的血流量,還有助於排除沉積在肌肉里的廢物,加快肌肉的恢復,迅速補充營養。 10. 多練大肌群:多練胸、背、腰臀、腿部的大肌群,不僅能使身體強壯,還能夠促進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長。有的人為了把胳膊練粗,只練胳膊而不練其他部位,反而會使二頭肌的生長十分緩慢。建議你安排一些使用大重量的大型復合動作練習,如大重量的深蹲練習,它們能促進所有其他部位肌肉的生長。這一點極其重要,可悲的是至少有90%的人都沒有足夠重視,以致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因此,在訓練計劃里要多安排硬拉、深蹲、卧推、推舉、引體向上這5個經典復合動作。 11. 訓練後進食蛋白質:在訓練後的30~90分鍾里,蛋白質的需求達高峰期,此時補充蛋白質效果最佳。但不要訓練完馬上吃東西,至少要隔20分鍾。 12. 休息48小時:局部肌肉訓練一次後需要休息48~72小時才能進行第二次訓練。如果進行高強度力量訓練,則局部肌肉兩次訓練的間隔72小時也不夠,尤其是大肌肉塊。不過腹肌例外,腹肌不同於其他肌群,必須經常對其進行刺激,每星期至少要練4次,每次約15分鍾;選三個對你最有效的練習,只做3組,每組20—25次,均做到力竭;每組間隔時間要短,不能超過1分鍾。 13. 寧輕勿假:這是一個不是秘訣的秘訣。許多初學健美的人特別重視練習重量和動作次數,不太注意動作是否變形。健美訓練的效果不僅僅取決於負重的重量和動作次數,而且還要看所練肌肉是否直接受力和受刺激的程度。如果動作變形或不到位,要練的肌肉沒有或只是部分受力,訓練效果就不大,甚至出偏差。事實上,在所有的法則中,動作的正確性永遠是第一重要的。寧可用正確的動作舉起比較輕的重量,也不要用不標準的動作舉起更重的重量。不要與人攀比,也不要把健身房的嘲笑掛在心上有氧運動:跑步、跳繩、游泳,無氧運動:如果沒條件,在家做俯卧撐,可以練胸大肌和肱三頭肌、斜方肌和三角肌;仰卧起做,可以練腹肌;深蹲,可以練大腿肌肉;提踵(用腳尖使勁把身體往上抬),可以練小腿肌肉。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相結合練。平時多吃一些高蛋白食品,如:蛋、奶、肉、魚等。
手臂主要是小臂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三角肌四部分。肱二頭肌主拉,1、你可以用大臂進行啞鈴曲伸就可以了,伸的時候不要放到底,讓二頭肌始終受力,還有,你可以採用史瓦辛格的方法,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21響禮炮,就是在你在做啞鈴大臂曲伸的時候,因為從伸直到彎曲一共是180度,你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下方90度做7下,第二步上方90度做7下,第三步,180度做7下,可以根據你啞鈴的重量決定數量。2、在單扛上做引體向上。肱三頭肌是主推的,1、俯卧撐;2、卧推、3、在雙杠上做臂屈伸;4、頸後單臂啞鈴臂曲伸。在做以上運動的時候都可以練到小臂,手握啞鈴時加大點握力。三角肌分前、中、後三束。前束做俯卧撐和卧推就可以練到;中束,雙手抓住啞鈴,垂於雙腿兩側,然後做90度平抬,反復;後束,單手抓住啞鈴,身體向前彎90度,手臂向後上方抬起,反復。
無氧運動每次做到肌肉有酸痛感,切記不要每日都做,每次你做無氧運動是要盡可能的破壞你的肌肉組織,然後用充足的時間和養份去修復破損的肌肉組織,說白了肌肉是在你做完無氧運動休息的時候長的。
科學健身,自然會擁有強壯的身體.

㈦ 臂部在哪裡呢

臂部就是屁股,多形容女人的屁股

㈧ 人體肌肉分布圖

人體肌肉分布圖如下:


人體的主要七大肌肉群有——腿部肌群〈thighs〉,胸部肌群〈chest〉,背部肌群〈back〉,腹部肌群〈abdominal〉,肩部肌群〈shoulder〉,肱三頭肌〈triceps〉,肱二頭肌〈biceps〉。


擴展閱讀:

肌肉(muscle),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肌細胞的形狀細長,呈纖維狀,故肌細胞通常稱為肌纖維。中醫理論中,肌肉指身體肌肉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總稱。脾主肌肉,肌肉的營養從脾的運化水谷精微而得。

肌肉:解剖結構名。故肌肉豐滿與否,與脾氣盛衰有密切關系。《素問·平人氣象論》:「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